读书笔记18(范雎的人性)

公元前266年,化名张禄的范雎在秦国逐步站稳脚跟,被秦王稷任命为宰相,并封了侯。

这时,须贾出使秦国,范雎特意换了身破衣裳,去宾馆求见须贾。

须贾惊讶范雎没有死,又见范雎衣衫褴褛,流落异域,心中不禁怜悯,竟握着眼前这位范雎的手说了句:“范老弟,你现在还好吧?”又请范雎吃饭,饮酒,发现范雎体冷,送了件锦袍给他。

范雎自荐当了须贾的车夫,到了自己的宰相府,告诉须贾他招人引荐,去拜见宰相张禄,便入内不再出来

须贾坐等不来,便去门房处打听范雎,侍卫告诉他:“哪有什么范雎,才身穿破衣,手拿锦袍进去的,就是我们的宰相张禄。”

须贾闻言,大梦初醒,瞬时体似筛糠,又无法逃走,便納拜在地,用膝爬进,磕头求饶。

范雎同样如魏齐大宴宾朋,对须贾出卖朋友的不义之行大加痛骂,告诉须贾:“我不杀你,不是你做的事情不该杀,是看在你见我可怜,送锦袍给我,尚有一丝人性,还念一些老友的旧情!”有请宾客上座,使须贾坐于最下,给了一盘喂马的草料,命他吃下去!

最后令须贾带话回魏国:“警告魏王,拿魏齐的人头来,不然兵发大梁(今开封),城破及屠城。”

须贾回国后,魏齐得到消息,吓的连宰相都不做了,逃奔到赵国,投奔赵胜去了(平原君)。

读这段史书觉得精彩,短短几百字便把每个人的形象,乃至思维,格局跃然纸上。

须贾其实就是一个官场的混子,打压范雎,绝大部分是因为嫉妒与威胁,一消心中妒忌之火,二增忠贞之功,用心险恶,但再一次见到范雎时,心中那一点点良知救了他的性命。其中是否有愧疚,想必还是有的。也不妨往厚黑深处设想,须贾的道行也是颇深,一顿饭,几杯酒,句句暖心的问候,不值几钱的锦衣,这些在须贾眼里,是否已经是常态,正如我教不了你市侩,因为市侩的人已经成为习惯。

范雎的做法还是符合人设的,也暗合他以后的结局,换位思考,如果你是范雎,此时此景,会如何做?身份,地位的转换,并且取人性命不用负任何风险,并如探囊取物一般。范雎的思维与格局还是高人一等的!

范雎没有杀须贾,不牵扯国家的问题,因为当时的局势,强秦处死个区区外交官,等同于芝麻绿豆的事情,这里只有人性的方面去考量,不杀须贾,不等于不杀魏齐,范雎的冤有头,债有主的理论,也是可爱至极,历史也往往这样,总是放过幕后的谗言与点火者,实际的操作者,却首当其冲!

魏齐更是个混子,大事不妙,赶紧外逃。越是残暴的人,往往越是脆弱与胆小的,越在死亡的威胁面前,越是颜面尽失。几年后,秦王稷扣押平原君赵胜,威胁赵王杀了魏齐,换赵胜自由,魏齐还想再逃,但未成功,最后走投无路,自杀身亡,真是不是不报,时候未到!

金庸在射雕中描述了一段周伯通给郭靖讲述九阴真经的段落,很有借鉴意义。黄裳年轻时被仇家追杀而被灭门,只有他一人隐身于皇宫中几十载,从经文子集中悟出高深的武功,又复出江湖,准备手刃仇人,结果反复寻找之下,大部分仇人因为年岁的原因,早依归黄土,只寻得一当时妇人,现已垂垂老矣,站立不起,不死因心怀愧疚,等黄裳上门,了却这一剑,性命了付,亦是解脱!黄裳遂有所悟,绝尘而去!

反观范雎这段,历史愿意和人开玩笑,又说的比谁都正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