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建明。第二年,明朝設置以“兩京十三布政司”為主體的行政區劃,其中南直隸的綜合實力鶴立雞群,倍受朝廷關注。時移世易,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清高宗下令將南直隸一分為三。

明朝最強省份為什麼會被清朝拆分呢?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明太祖朱元璋半身像 乾隆御製本


南直隸到底有多強?


明初,朱元璋將帝都南京周邊的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揚州府等14個府級地區,確立為直屬地區,稱之為南直隸。整個地區包括江蘇、安徽和上海等地區,總面積235,368平方公里,僅佔全國總面積的7%。崇禎三年(公元1630年),南直隸人口約3094萬人,佔全國總人口的16%。

在僵化的數據背後,蘊藏著巨大的能量。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南北方的夏稅秋糧第一分別是山西和南直隸,山西收取了2800937石,南直隸高達7234820石,前者僅佔後者的38.71%。不僅如此,比較南方地區的賦稅,南直隸是第二名浙江的2.63倍,其賦稅總額佔全國賦稅的1/3,足見經濟實力之強。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大明輿地圖 南直隸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明代南直隸行政區劃


南直隸巨大的經濟優勢,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朝廷公佈了鄉試錄取舉人名額,南直隸獨佔100人

,河南、山東、山西、陝西、北平、福建江西、浙江、湖廣各佔40人,廣東和廣西各25人。景泰七年(公元1456年),南直隸和北直隸鄉試取中名額各增加到135人,數量遠超其他省份。時人感嘆:“天下英才,半數盡出江南。”

《明史·地理志》記載:“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隸中書省,衛所直隸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永樂元年正月仍稱南京。統府十四,直隸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南直隸下轄的府州中,蘇州和松江(今上海)是全國最為富庶的地區之一,南京和蘇州同為全國的絲織業中心,還有兩淮鹽業中轉重鎮揚州、軍事要地徐州、龍起之地鳳陽,南直隸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明清時淮南以煮鹽為主淮北則是曬鹽為主


南直隸強盛的原因


事實上,做強做大南直隸,在歷史上是有先例的。東漢光武帝劉秀出生於荊州南陽郡,不僅如此,雲臺二十八將中有十一人來自於南陽,為此,劉秀將37個縣歸集於南陽,成為“天下第一郡”,並奉為“帝鄉”。

受此影響,各地民眾遷居南陽,《三國志》坦言:“南陽戶口數百萬。”據統計,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南陽郡總人口達243萬,佔東漢總人口的4.94%,與十三刺史部的幽州人口相當。有了南陽的助力,東漢的荊州坐享“帝王之資”,因此,南直隸一枝獨秀也就不足為奇了。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東漢光武帝劉秀(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字文叔


從橫向上看,明朝對南直隸的做法進行了複製。永樂十八年(1420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取消了北京布政司,建立了北直隸,行政範圍包括北京、天津和河北等三地。即便如此,明朝依然保留了南直隸“一覽眾山小”的地位。

究其根本原因在於明朝是唯一北伐成功的王朝,北方經過遼、金、元的四百多年的統治,“胡化”嚴重,不利統治。因此,深耕江南,穩定南方,才是明智之舉。而南直隸境內有“四瀆”中的長江和淮河橫貫東西,又有京杭大運河溝通南北,“兩橫一縱”的水路網絡,加上高效便捷、成本低廉的漕運,強化了明朝對北方各地的統治。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大明輿地圖 北直隸


明清對峙 由盛轉衰


明萬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割據遼東,建立後金,公開和明朝對抗。崇禎十七年(公元1644年)3月19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禎皇帝縊死煤山。4月21日,吳三桂引清軍入關,八旗攻城掠地,席捲中原。

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多鐸率清軍攻至揚州,25日,史可法身死殉國,“清兵破城入,屠殺甚慘”,製造了“揚州十日”慘案。6月,江陰民眾為抵制剃髮令,在閻應元、陳明遇、馮厚敦等三人的組織下,起兵反清,清軍大兵壓境,進行鎮壓,史稱“江陰八十一日”事件。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


心腹之患 逐步拆分


經過戰爭的洗禮,南直隸十室九空,呈現“一望皆無人煙,惟見空房四壁”的衰敗景象。看似文弱的南直隸民眾,面對清軍的屠刀,展現出驚人的鐵血和反抗精神,使清朝統治者心有餘悸。南直隸發達的經濟環境和濃郁的人文氛圍,又令人側目,清廷意識到必須從根本上分化瓦解南直隸。

根據南直隸的具體情況,清朝採取了針對性的拆分計劃。順治二年(公元1645年),朝廷率先出招,將南直隸改為江南省,保持行政區劃不變,分設左右布政使。此舉無疑從政治上廢除了南直隸享有的帝都特權,並且為今後的拆分埋下了伏筆。

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拆分工作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江南左布政使駐江寧,制淮安等9府,轄蘇北和安徽等地區,江南右布政使移駐蘇州,制蘇州等5府,轄蘇南和上海等地區

,這麼做實質上是以長江為界進行了南北拆分,江南省名存實亡。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清康熙四年江南省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清朝江南江寧等處布政使司所發的官封


時隔六年,脫胎於江南省的江蘇、安徽正式成立,駐地不變,左右布政使分別改為安徽布政使和江蘇布政使。乾隆二十五年(1760)八月,安徽布政使改駐安慶,江蘇布政使駐地和轄地不變,新設江寧布政使,制轄江寧、淮安、揚州、徐州、海州、通州等府州,相當如今的江蘇北部。

經過調整,清朝“十八行省”的行政格局基本形成,南直隸被安徽、江寧和江蘇代替,徹底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清朝 二京十八省 全圖總目


明朝最強的“南直隸”,為何被清朝拆分,變成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

上圖_ 清朝 二京十八省總圖


南直隸從成立到消亡,總共存在了391年。經過清朝四任皇帝的經營,歷時115年才完成了對南直隸的拆分。

如今,江蘇、安徽和上海等三省市代替了南直隸。

據統計,2018年江蘇、安徽、上海的GDP分別是92595.40億元、32679.87億元和30006.80億元,在全國處於第二、第十一和第十三位,GDP佔全國總額的17.25%。在全國排行前列,而三地的教育和文化資源也是全國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可以說,南直隸的注重經濟、崇文重教的傳統依然在這片土地上傳承發揚。

參考資料:《明史》、《大明會典》、《明季南略》、《昆新兩縣續修合志》、《海角遺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