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琢精致,看戏曲头盔制作技艺的匠心之美

《杨门女将》中,众女将头戴七星额耍起翎子功威风凛凛;《徐策跑城》中,老徐策意气风发将纱帽两侧的翅子耍得虎虎生风;《打金枝》里,公主凭借头上珠翠闪烁的华丽凤冠震慑全场……

中国戏曲的绝活一亮相,往往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忍不住拍手称奇,不过人靠衣装马靠鞍,好技术还需配好头冠,在欣赏名家经典唱段时,却鲜有人知,这些为名角们增色的纱帽、凤冠,都是怎么做出来的。

宝庆印象 | 雕琢精致,看戏曲头盔制作技艺的匠心之美

项目名称

戏曲头盔制作技艺,传统技艺类,2016年被公布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历史沿革

头盔又称冠盔,分硬质冠盔和软质帽巾,是戏曲演出道具中的一部分,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人物所戴各种冠帽的统称。

时至今日,高沙镇还保留着一家开张于清咸丰年间,传承了六代的戏曲冠盔作坊——“恒春奇”。据戏曲冠盔制作传承人介绍,祖辈刘光学“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南”时,便从江西将头盔制作传了过来。光绪年间(公元1871年-1908年),第二代传承人袁字节创立“恒春奇”戏剧帽盔制作坊,至今己传承六代,已有近200多年。

宝庆印象 | 雕琢精致,看戏曲头盔制作技艺的匠心之美

制作步骤

制作传统戏剧冠盔最基本的步骤是基础造型,基础造型分内脱胎和外脱胎两种方法:内脱胎是艺人根据具体角色头型的大小,用泥塑造型、石膏翻模、纸质脱胎的程序制作出纸质头盔的主体造型。外脱胎是依据泥塑造型,将黄板纸剪裁成瓜皮帽片状,用骨胶将其在泥模上粘合,粘好外模头型后将其与泥模剥离,通过内外脱胎制成的各类基础形状统称“纸质盔”。“纸质盔”成型干燥后,传统的作法是在头盔的内侧刷一层不经熬制的生漆,有防潮、防腐防虫蛀和增强牢固性等功效。

第二道工序叫“凿样子”。是艺人用凿刀将需装附于冠盔上用于约束头发和装饰的各类“额子”的基本形状进行加工镂刻。然后将刷了乳胶裹上绵帛的细铅丝用乳胶固定在每镂凿好的“额子”的背面,工艺称“走铅丝”。

第三道工序是“捏粉线”,传统的作法主要是通过“粉线形成的线条图案,给各类“额子”进行立体的线状造型。给捏好粉线的“额子”刷一层土红,待土红干透后,再在其表面刷一层清漆,待清漆微干,按设计要求贴上金铂或银铂。最后用传统制作戏剧冠盔所特用的“孔雀蓝”花绫在粉线所勾勒出的花纹图案内进行套色装饰,使绫子的孔雀蓝花纹与金或银铂的基础色区分开来,增强“额子”的立体感。

风格特征

绒球和腊珠在戏剧冠盔上应用的范围很广,是冠盔制作工艺中的核心部件之一。将制作好的“纸质头盔”“额子”“绒球”“蜡珠”等各个部件按设计的图样组合起来,用漆包线或细铜丝绑扎牢固,一件件干净细腻、色彩明亮、图案古朴,尽显中国传统戏剧优美华贵,底蕴厚重的戏剧冠盔就显露在世了。

宝庆印象 | 雕琢精致,看戏曲头盔制作技艺的匠心之美

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湘西南戏剧艺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相伴而生的戏剧帽盔凝聚着古今中华民族人民的智慧,具有极强的文化价值和美学价值。

1、制作借鉴吸收我国传统绘画、雕塑、刺绣等艺术,使头盔作品色彩艳丽、鲜明生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2、头盔古法制作技艺应用了土纸、土胶等土方法,为研究古老的民间手工技艺提供实例、实物资料,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

3、制作工艺中的环保观念具有很大的市场推广价值。

4、头盔制作技艺独特,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有很大开发潜力。近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戏剧头盔与戏服有了很好的市场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