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統,法正,孔明,誰是劉備最信任的謀士?

五金員工陳可為


論信任,我認為非孝直莫屬。

龐統應該是三人裡面軍師才能最為出色的,但是劉備做不到對他言聽計從,就被是一個一旦下了決心就很執拗,很難改變的上級領導。龐統讓劉備取西川,劉備礙於皇室宗親不肯,龐統多忠誠!用自己的性命幫劉備下了攻蜀的決心!可想而知劉備對龐統再死前做不到絕對信任。

孔明,是非常出色的政治家,軍事能力比較普通,不用跟我爭,孔明做事穩紮穩打,就稱不上兵家,所謂兵者詭道也,孔明常自比管仲樂毅,可知管仲樂毅從不打呆仗,和這兩位老前輩差了不知道幾個趙括,打仗這塊我覺得我對趙括的欣賞都在孔明之上,孔明北伐目的不簡單是北伐。

最後說法正法孝直,絕對的一流謀士,他的謀略就複合我所說的詭道,甚至可以說,他的謀略像極了當年的郭嘉,甚至他骨子裡還有點賈文和的樣子。當年劉備稱帝后執意伐吳,違反了隆中對時孔明聯吳伐魏的戰略,敗走夷陵後,孔明仰天長嘆,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這句話太重要了,像不像當年曹操感嘆奉孝?

所以綜上種種可以說明,論劉備的信任,法正首席,孔明次之,士元末之。




Mr月老


當年在白帝城,劉備身染重病,那時候劉備的身體已經油盡燈枯了。劉備知道自己就要死了,就將諸葛亮召到自己的房間,告訴他,我希望你能輔佐我的兒子,要是我的兒子不爭氣,那你就蜀國的王吧,只要不傷我兒子的性命。這句話將諸葛亮嚇得夠嗆,直接跪地磕頭,表示自己對蜀漢皇室的忠心。從劉備到死的時候還敲打諸葛亮能看得出來,劉備並不是那麼信任諸葛亮,敲打他讓他明白自己的地位。


南朝灬


我覺得若論為將,劉備最信任的當然是關張;若為謀士,劉備應該最信任法正;若論管理內政,劉備最信任的應該是諸葛。

所以劉備在得到龐統、法正後,諸葛基本都是在管理內政,比較重要的戰役打仗,用的謀士是法正和龐統。即使是劉備死後也沒有把兵權全部交給諸葛,而是又安排了一個李嚴來分諸葛兵權.只不過,後來諸葛抓李嚴一事之失,把他貶為庶民,這才真正掌握了蜀漢的兵權,可見,劉備也不放心讓諸葛全掌兵權。

法正,字孝直,世代名士,他亦是當時頂尖的謀士。為劉備屢獻奇計,最終成為了劉備最信任的謀士,那法正獻了哪些計策?

其一:劉備層無路可走之時,法正獻策要劉備入蜀,並設法取代劉璋在屬地的統治地位。法正認為劉璋為君無能,不善用人,非明君人選,劉備可先奪取益州,以此為據,逐步獲得屬地大權,劉備也因採取此計建立了蜀國,成就三國鼎立之勢,法正的這一計策,對當時的劉備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其二:說服劉備迎娶吳氏,通過聯姻拉攏當地勢力,以穩固在屬地的地位。吳氏本是劉璋長兄劉瑁的遺孀,劉備顧慮劉瑁為同一族姓,有違人倫禮法,法正知道後力諫劉備打消顧慮,儘快迎娶吳氏,最終為蜀國爭取了有利的幫助

最後,法正以一計聲東擊西,幫助劉備奪取了漢中,使劉備在屬地的霸主地位真正確立下來,進而有實力與曹操、孫權他們對峙。

不幸的是法正很早便去世了,享年45歲,法正的去世讓劉備非常痛心,痛哭數日後追諡法正為翼侯。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確實不一般,而劉備如此看重法正,肯定離不開法正屢獻奇策,助其成就偉業的忠心。現在大家應該能理解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不是龐統,也不是諸葛亮,而是屢獻奇策的法正了吧?

而法正逝世後,劉備也少了一個能夠直言指出他的夥伴的直臣,一旦沒有人勸阻得了劉備,他就會犯大錯了,後來的慘敗等於一個鐵證,所以孔明才會嘆,假如法正還在,說不定能夠勸阻得了主上。


新世紀農村困局


三國時,劉備的手下有幾個有名謀士,孔明、龐統、法正等,此中最有名的自然是孔明,龐統的才氣也不容小看,只是可憐他英年早逝,所以沒能像孔明一樣揚名世界。

但劉備最信任的謀士其實是法正。

法正是劉備手下不容輕忽的存在,他亦是當時頂尖的謀士,他的軍事才氣其實不比龐統等人差,可惜他本人有脾氣弊病,過甚注重小我私家的私怨,還為此殺了幾小我私家,不過,在戰亂年代,這類搭檔也不算大年夜大事了,他仍舊是劉備手下的得力干將,也是蜀漢功勳出色的賢臣,他逝世往後,劉備也少了一個能夠直言指出他的夥伴的直臣,一旦沒有人勸阻得了劉備,他就會犯大年夜大錯了,後來的慘敗等於一個鐵證,所以孔明才會嘆,假如法正還在,說不定能夠勸阻得了主上。

在劉備手下的謀士中,法正是深得劉備信任和痛愛的,就連孔明和龐統等人都不及,所以若論龐統和法正誰兇悍,那自然是法正了。


笑話精選


人與人之間信任,無不與相處時間、心中地位等因素相關,身為人主的劉備欣賞一個人肯定首先考慮其才幹。故此,從三人與劉備的相處時間、才幹、心中地位三個方面上,進行相對比較可以得出結論。

其一才幹,水鏡先生司馬徽稱之為“南州士之冠冕”的鳳雛龐統;曹操嘆惜“吾收奸雄略盡,獨不得法正邪?”的法正;被陳壽譽為“識治之良才,管、蕭之亞匹矣。”臥龍諸葛亮,三位都是三國時代超一流謀士,故此,三人在才幹上不相上下、半斤八兩,差不多打個平手。

其二相處時間,從年齡上講,劉備(161)為當時的60後,法正(176)、龐統(179)為70後,諸葛亮(181)為80後,劉備為三人的叔叔輩;跟隨劉備時間為龐統(209-214)為5年,法正(211-220)為9年,諸葛亮(207-223)為16年。人的壽命是老天決定,由不得你,相處時間上諸葛亮最長,龐統最短才5年。

其三心中地位,先看一下三人加入劉備團隊的情景,劉備“三顧茅廬”盛情邀請之下,諸葛亮加入團隊,畢竟當時連立錐之地也沒有的劉備,沒有擺譜的資本;龐統是劉備領荊州牧之後,加入到團隊,以從事身份試守耒陽令,說白就不是正式員工而是試用期員工,看來劉備對他的第一印象相當不好;法正加入團隊之時,就向劉備獻出取益州之計,之所以在明面上不知劉備是什麼表情,但心底裡絕對歡喜若狂。

之後,龐統不務正業而被免官,在魯肅、諸葛亮的再三推舉之下,劉備跟龐統進行一番交流之後,認可龐統的才能而重用他。隨之,龐統與劉備一起入蜀,在期間兩人鬧過矛盾,當時劉備攻佔涪城之後,大擺酒席慶祝,龐統認為不太合適,就對劉備說:“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

有點醉意的劉備大怒而趕走龐統,之後或許劉備醒酒了,重新召喚龐統,算是兩人和好。但有句話說得好,“酒後吐真言”,從而推測劉備心底裡不是特別欣賞龐統。

還從龐統去世之時,“先主痛惜,言則流涕。”法正去世之時,“先主為之流涕者累日”流淚是感情的自然表現,無法藏匿,不難看出,相比龐統劉備更欣賞法正,劉備在世時,加封諡號的唯一屬臣為法正,也說明此點。

由此,三人中先排除與劉備共事最短的龐統,再比較一下法正和諸葛亮。事情的真相,往往當事人最清楚不過,我們從諸葛亮的一些行為中,可見一斑。

劉備入主益州之後,任命法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但法正其人性格上有些缺點,“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擅殺毀傷己者數人。”於是有人向諸葛亮告狀,但諸葛亮心裡清楚,法正深得劉備寵信,勞苦功高,沒有再過問,不了了之。

還有,夷陵之戰中慘敗於東吳之後,劉備退還白帝城,此時,諸葛亮嘆息道:“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由此可知,法正在劉備心目之中的地位。

故此,法正雖然跟隨劉備時間上無法與諸葛亮相比,但其劉備心目中地位更高,綜合比較劉備最欣賞的人為法正。


敘三國


公元222年8月,劉備率領的東征大軍在夷陵被吳國大將陸遜擊敗,差點兒全軍覆沒。消息傳到成都後,負責留守的諸葛亮嘆息之餘不由得說道:“如果法孝直還在世,就一定能阻止主公東征;即使決定東征,有法正隨軍也一定不會潰敗!”

那麼問題就來了,劉備決定的事情連諸葛亮都無法改變,為何諸葛亮會說法正能左右劉備的東征?原因其實非常的簡單,因為劉備最信任的謀士並不是後人所認為的臥龍鳳雛,恰恰就是這位法孝直!他不僅深受劉備的信任與倚重,也讓曹操是悔恨不已。

法正,字孝直,176年生於扶風郡郿縣(今陝西省眉縣)。他的祖父法真號稱“玄德先生”,對陰陽讖緯之學非常精通。自幼跟著祖父學習的法正,在少年時期就展露出了極高的軍事才能,尤其擅長謀略和用兵。建安初年,天下動盪不已,法正便和好友孟達一同入蜀,依附當時的益州刺史劉璋。不過這個劉璋不太會用人,只讓法正當了個新都縣令,不久又讓他調任軍議校尉。

法正本來就因懷才不遇而鬱悶,結果又被當地士族誹謗,於是愈發苦惱。益州別駕張松和法正交好,二人時常交流,一致認為劉璋難成大事。公元208年,張松出使曹操回來後,就建議劉璋結交劉備。劉璋於是就問誰負責出使劉備比較好,這時候張松就拼命推薦法正。等到法正見到了劉備,令他意外的是,劉備“以恩意接納,盡其殷勤之歡”。劉備在法正心裡留下了良好的第一印象,加上多次交談,法正愈發覺得劉備是個可以輔佐的明主。回到益州,法正立即和張松密謀投靠劉備,暗中一直保持著聯絡。

3年後,因張魯作亂,劉璋的壓力很大,於是張松建議迎接劉備,讓他幫忙討伐。這時,有成功出使經驗的法正於是再次擔任使者,和好友孟達各自率領兩千人迎請。一見面,法正就直接向劉備獻策,勸他把劉璋的益州搶過來。劉備聽了,是激動不已,他正因為地盤狹小無法施展而發愁,法正的話無疑給自己打開了一扇通往益州的大門,成功似乎就在眼前。

214年,也就是入蜀的三年後,劉備果然成功佔據了益州,論功行賞的時候,法正、諸葛亮、張飛、關羽這四個人的賞賜最高,具體有多高呢?黃金五百斤、白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大家要知道,諸葛亮、關羽、張飛這三個人可是跟著劉備一路走過來的,經歷了多少風風雨雨,而法正才跟隨劉備三年罷了,對其的信任倚重可見一斑。此外,這位法正還被劉備封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可謂是大權在握。加上法正這人又睚眥必報,有人看不過去,就對軍師諸葛亮說法正太過驕縱,請他稟告劉備,壓壓他的風頭。

諸葛亮清楚法正是劉備信任的人,不便開口,於是作罷。需要指出的是,法正為人雖然比較專橫,但對劉備真的稱得上是竭盡心力。217年,法正獻策劉備率眾往討伐漢中,曹操親統大軍與劉備爭奪,靠著法正的建議,劉備守扼險要之處,不與曹操正面交鋒,因糧草消耗太快,曹操不得已撤軍,劉備於是成功攻佔漢中。

其後在定軍山之戰,法正仔細觀察敵勢,建議劉備出兵,劉備於是讓黃忠率兵出戰,果然大敗敵軍,夏侯淵——這位曹操的心腹愛將被當場斬殺。曹操聽到消息後,是又悲又怒,當他通過進一步探聽,得知是法正的計策後,充滿遺憾的感嘆說:“我收盡了天下英雄豪傑,怎麼就沒有得到法正呢?”

公元219年秋天,劉備自立為漢中王,遂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這年冬天關羽敗亡,被東吳俘殺。可惜厄運還在繼續,第二年法正便因病去世,終年45歲。劉備聞訊後十分感傷,一連哭泣數日。法正比諸葛亮大四歲,劉備一向視諸葛亮為股肱,視法正為謀主。雖然他們倆的性格興趣不盡相同,但二人都能以大局為重,諸葛亮負責總理後方,法正則是隨軍征討,配合相當默契。

公元221年4月,劉備稱帝,這時候龐統、法正、關羽、張飛均已離世,按理說應當予以追封,但只有法正一個人得到了封號(翼侯),其他幾人是後來劉禪追封的,由此可見法正在劉備心中的地位。







至仁小哥


1,不需看正史,所謂的正史也不過是後來人根據前人的隻言片語彙編而成。我們從現實的觀點來看待。

2,諸葛,龐統,法正。諸葛善行軍佈陣,龐統喜奇謀詭計。法正,演義上沒啥特點,但作用細思極恐。

3,諸葛就不說了,沒什麼爭議性。遇到司馬懿之前攻無不克,為了政務嘔心瀝血(這是短板,操勞而死)。龐統,在劉備收下當縣令時一個月的政務愣是被他幾天完成。(政務無雙),卻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殺。(好聽點就叫時運不濟,不好聽直說軍事才能全無,頂多做個幕僚,出出計謀)

4,重點是法正,作為川中流派的代表,政務肯定牛的,諸葛曾說,論政務自己遠不及孝直,他若在世,自己不至於如此操勞。論行軍佈陣,定軍山戰役首功,致使夏侯淵被黃忠居高臨下斬殺。劉備夷陵大敗亡命白帝城,諸葛又說,若孝直在世,定能勸住主公伐吳,不至於此敗。

5,綜合上述,法正是個神奇的存在,演義不多寫,但作用巨大。但單以信任度來說。還是諸葛,畢竟託孤白帝城只有諸葛一人,基業大半功勞全靠諸葛。劉禪稱之為相父,,霸王項羽對範曾喊過亞父類似的詞。。能讓一國君主這樣對待的,古代也沒有誰有如此待遇了。


有故事的劇


龐統,法正,孔明三人都是劉備手下頂級的謀士。其中有名的就起諸葛亮,其實龐統的能力也不容小看,只是可憐英年早逝,所以沒有像孔明一樣名揚天下。

龐統是個十分有個性的人,雖然長相有點醜,但他卻志向遠大。是個不折不扣的怪才,可惜他在落鳳坡中箭身亡。雖然他輔佐劉備很短時間,但是為蜀漢做出許多貢獻。

法正也是劉備手下當時頂尖的謀士。他的軍事才能並不比孔明,龐統差。可惜他本人性格有缺陷,太過看重個人私怨,還為此殺了幾人。他去世後,劉備也少了一個能夠直言指出他缺點的人。一旦沒有人能勸阻住劉備,他就會犯大錯誤。後期不聽群臣勸阻,執意率領傾國之兵伐吳,結果兵敗身亡。孔明才會說:法正法孝直若在,一定可以阻止陛下東征。

所以說劉備最信任的謀士,就連孔明和龐統都不及,劉備佔領西川后,封法正蜀郡太守,足見劉備對法正的信任與寵愛。





一鳴驚人影視城


這個不能簡單的說出誰更受信任的問題,龐統死得早,入夥時間短,暫且不表。而諸葛亮和法正二人是現在爭論得比較多的一個地方,但從二者地位來看

《三國志·諸葛亮傳》: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三國志·法正傳》: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注意,此時劉備為左將軍,而諸葛亮的地位就其實已經相當於劉備軍政中樞中的大佬。我們不能簡單得說法正是謀主,所以受信任比較多。從官職安排來看,諸葛亮更多的是從事宏觀戰略上的事情,而法正是微觀戰術上的事情。正因為這樣,法正才能日常跟在劉備身邊,和劉備顯得更加親近,所以大家才會覺得法正更受信任,夷陵之戰後諸葛亮才會說法正可以勸劉備。實際上來說二人負責方向不一樣,也各有所長,不能單純來看比較信任誰。但可以肯定的是,龐統的所謂受信任程度是不如諸葛亮和法正的。


金高南山買君顧


在劉備手下的謀士中,法正是深得劉備信任和寵愛的,就連孔明和龐統等人都不及,所以若論龐統和法正誰厲害,那自然是法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