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

浪173622819


請不要用那時教師掙錢如何多的事,來與今天相對比去證明,今天教師地位太低。忽悠得今天的一些教師,真以為自已今天掙得太少了!民國初那時文盲近九成,能教中學的人鳳毛麟角奇貨可居,社會上什麼時候都是貨以稀為貴!可今天是大學生到處走,刷牆、砌磚、田裡割麥、工廠當工人的多得很。能當教師教學的人,在現在早就不是什麼,只有極少的有學問的人了!今天大量的高級知識分子,他們不少人從事的職業,都與自已學歷所不相符,原因是這類人多了。今天連幼兒園、小學教師都要求大學畢業了。難道教小孩真需那麼多的知識量嗎?可能並非如此。那是因為社會上高級知識分子太多了,所以就提高職業門開坎,對教育工作者的學歷,與今天的現實相適應的要求!如果這個職業的從業者,在社會上可能無限供應,那從事這一職業的人,想拿到不切合實際的高薪水,那是不太可能的!工資高一些是正常的,因為還有一個需要從事者穩定,及對其地位的重視的因素。現在社會上一些職業對學歷要求很高,這能說明這種職業,如不用有這麼高學歷的知識分子,會對職業造成影響嗎?並不是這樣!比如今天火葬場還要招大學學歷的人,不可笑麼?但如四十年前可很可笑,今天那是真的!為什麼自有公論!所以今天的一些教師,不要拿什麼民國初教師的工資如何高,來對比今天自已的薪水是多麼低,以為自己有多麼委屈!各時代有各時代的不同,各行業的從業者要珍惜自己的職業,好好從事本職工作,自已真不想從事教師工作了要走人,那就辭職走人。良禽擇木而棲!


大頭狼60935581


民國時做教師的工資是很高的。

當時的月工資,一個普通警察是2塊銀元,縣長是20塊銀元,而國小老師可以拿到40塊銀元,大學教授就更高了,辛亥革命前後的沈從文,矛盾,田漢、錢玄同、劉半農等人,月收入都在200—300塊銀元之間。

三十年代上海一流的影星也達不到這個水平,周旋是當時超一流的明星,她的收入為每月200塊銀元(當時無片酬,和電影公司簽約後從公司裡領取固定薪水),藍萍(江青)的薪水是每月60塊銀元。

季羨林從北大畢業,在濟南教中學國文,月薪是160塊銀元。所以後來季羨林去德國留學都是自費的。

一塊銀元摺合現在的人民幣大約100到200之間。但是,當時的1塊銀元可比現在100塊值錢。

在1927年(民國十六年)的上海,1塊銀元能買150根油條,或者35碗烏雞面,或者80瓶荷蘭汽水。大戶人家辦喪事,最名貴的“知賓酒席”也不過2塊銀元一桌。

當時的高級魚翅席每桌12塊銀元,加酒水消費總共不到20塊銀元,每人平均2塊銀元。

北京城內最高檔的粵味“譚家菜”,40塊銀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魚翅,可供11人入席。

文人們拿這些薪水在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概念,可以參照一下當時北京城裡一般人的生活水準。

根據史料記載,1920年左右北京一個四口之家,每月12塊銀元的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當時的物價是:新建的有軌電車,以前門天橋為中心,環城一圈,車票只要8分錢;1塊銀元可以買8斤豬肉、或者舒舒服服地吃一份一湯三菜的西餐,包括麵包、黃油、果醬、咖啡,還有一些西點小吃;2塊銀元可以買一袋上等的麵粉;北京城內一座8—10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只要20塊銀元左右。

在《銀元時代生活史》中,作者陳存仁說自己在上海當見習醫生時,每月薪資雖只8塊銀元,但袋中常有鏗鏘的銀元撞擊聲,使他氣概為之一壯,外表飄飄然,“第一個月,吃過用過,口袋中還剩下5塊。”

《上海解放前後物價資料彙編》和《上海工人運動史》記載:1927年在上海,二號梗米1石14元(原文中的“石”,應為156斤),麵粉1包3.30元,切面1斤0.07元,豬肉1斤0.28元,棉花1斤0.48元,煤炭1擔0.14元,煤油1斤0.06元,肥皂1塊0.05元,香菸1盒0.036元,活雞1斤0.37元,鮮蛋1個0.027元,豆油1斤0.19元,食鹽1斤0.043元,細布1尺0.107元。

《銀元時代生活史》也有類似記載:二十年代的上海,大米1擔3-4個銀元,老刀牌煙一包3個銅板,剃頭8個銅板,紹興酒1斤1角錢,臭豆腐乾1個銅板買兩塊。拿了1塊錢稿酬,請六七個同學去吃茶,茶資8個銅板,生煎饅頭、蟹殼黃等各種小吃也才花去20多個銅板。

《文化人的經濟生活》中寫道:1929年,每塊銀元兌換兩三百個銅板,一兩個銅板可以換一隻雞蛋。

魯迅曾一度租住在磚塔衚衕61號,三間正房月租金只要8塊銀元。

當時北大文學院長鬍適購置一輛小汽車,耗資500塊銀元,只相當與他一個月的工資。

1936年,顧頤剛也購置小汽車一輛,每月支付司機的薪水是20塊銀元。

當時國內注重人才,除了豐厚的工資,民國文人們所享受的福利待遇也是今天的教授們無法比擬的:1931年,清華大學為招聘賢能,不但開出300—500塊銀元的高工資,還為免費提供新式住宅。

例如聞一多、俞平伯等人居住的清華新南院,是30棟新建的西式磚房,每位教授一棟,不但各有一個花木蔥蘢的小院,還有書房、臥室、餐廳、會客廳、浴室、儲藏室等大小14個房間,電話、熱水等生活用具一應俱全。

所以在民國,像現在這種留學一去不歸的情形並不多,錢鍾書的《圍城》裡描寫留學各國的學生們畢業後馬上回到國內工作的情形,就是歷史的真實寫照。

除了教書的一份薪水,文人們還有各類稿費,有的甚至超過了教書的收入。

1921年,魯迅和周作人兄弟合作翻譯了《日本現代小說》和《現代小說譯叢》,共得稿費1000塊銀元。兩人出資3500塊銀元在北京新街口八道灣買下一套大四合院,這僅相當於兩人7個月的工資,還不算稿費之類的收入。

1923年,蔡元培為抗議北洋軍閥政府,辭去北大校長的職務,舉家遠赴西歐。他接收商務印書館的邀請,編寫師範和高中所用《哲學綱要》等教科書,同時為《東方雜誌》撰寫論文和雜記,每月能夠拿到300塊銀元的固定收入。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優厚的物質保證,民國時期的文人們才可以毫無顧忌的追求精神自由,可以愜意的吃茶看戲看電影,可以絡繹不絕的風花雪月,魯迅才可以“橫眉冷對千夫指”。

正如李敖所言:我們要有一個生活的物質基礎.我就是想告訴大家,要有點錢來保護自己的獨來獨往,保護你隨時可以跟老闆說再見,隨時不為五斗米折腰,你要有一點點錢,把這錢藏起來,保護你的自由。


教育與心理領域


1924年正處於軍閥混戰、社會極其動盪的時期,社會黑暗動亂,民不聊生。但是有一點不可否認,這些大軍閥們,別管是有文化的,還是胸無點墨的,他們都很重視教育。

比如奉系張作霖,他為了創辦東北大學,甚至放出狠話:“寧可少養5萬陸軍,東北大學也非辦不可!”大帥還制定了一條法律法規,確保每個縣的教育經費至少要達到全縣總經費的40%,要是敢違抗,大帥殺人可是沒法律約束的。

直係軍閥首領曹錕,曹錕創辦了河北大學,校長實行聘任制,他對教授們都畢恭畢敬,教授們的工資也超過手底下的師長旅長,每到發工資時,曹錕都親自用紅紙包好,他不會講大道理,所以教育學生的話是這樣子的:“這些教授都是我從南北各省聘請來的,你們要是對教授不禮貌,我就要了你們的腦袋。”

晉系閻錫山—閻老西,閻錫山率先實行中小學免費義務教育,使山西省的入學率達到80%以上,在那個戰火紛亂的年代,這是何其的不容易呀。閻錫山開辦山西省立國民師範學校,專門用來培養合格的小學教師,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沒有辦學經費,閻錫山不要“槍桿子”,將國民政府授予他擴軍五個混成旅的軍費用來辦學。

粵系軍閥陳炯明在閩南護法區內,增加小學中學講習所等50多所,以及半夜學校90餘所。收復廣東後,立即禮聘陳獨秀來廣東主持教育,厲行革新,辦理各項教育事務。哪怕在最困難的時期,陳炯明依然表示粵軍願意節衣縮食,籌集5萬元,用於辦大學的經費。除此之外,陳炯明也在廣東大力推行義務教育。

其實還有一位名叫劉文輝的軍閥,名氣沒有他們大,但是尊師重教卻是數一數二,當仁不讓。在他的治下如果縣政府大樓比學校好,把縣長就會被就地處決。於是在當時的四川和西康一些縣政府破爛不堪。而學校校舍大都寬敞明亮,劉文輝以身作則,當時劉文輝的辦公地點西康省政府大樓就是當時全國最為寒酸的省政府大樓。而當時建立的一些學校到如今仍然在使用。

不得不服這些軍閥們目光長遠,在戰火連天的歲月裡,經費特別緊張的情況下依然重視教育、重視教師。所以在民國期間出現了很多的教育家,比如晏陽初、蔡元培、張伯苓、陳鶴琴。作家有魯迅、沈從文、張愛玲、矛盾、老舍等等;畫家有徐悲鴻、齊白石、張大千;國學大師胡適、季羨林;科學家有李政道、楊振寧、錢學森、童第周、李思光、竺可楨…… 總之那個時期可謂大師雲集。

那麼那個時候一個老師的工資到底有多少。

民國期間大學老師的工資從160-600大洋之間不等。教授是400-600大洋,和國民政府部長基本持平。副教授是260-400大洋。講師是160-260大洋。

中學老師的月薪大約是在100銀元,小學老師大約是40元-80元之間。有人曾搞過這方面的研究,民國的1塊大洋大約等於現在的人民幣200元左右。那麼題主所問的中學老師每月20大洋合多少人民幣,等於現在的4000多人民幣。那時因為物價低,家裡有一個教員,可以養活好幾個人的生活不成問題,且生活水準屬於中等水平吧!

現在人最發愁的不是吃喝的問題,住房的問題才是頭等大事!而魯迅1924年買下了阜成門的500平方米的四合院,花了1000大洋,可是也僅僅花了魯迅不到兩個月的工資。比比現在,你幾個月的工資能買一套房子,別說500平米的。就是個兩居室的小蝸居,你能買的起嗎?恐怕不吃不喝幾輩子才能湊夠個首付吧!

在民國時期,有文化的人很少,各大軍閥尊師重教,聘請老師來開辦教育,也有點搶佔教育資源的意思,都想為自己打下天下,坐擁天下時,為治理國家培育點人才!所以他們給出的工資待遇著實不低!


尊師重教,從來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要真金白銀的。沒有又叫馬兒跑,又不給馬兒吃草的道理。現在有些人說一些學渣們都當了老師了,這話說的有點過,但是也有一定的道理。那些非常優秀的人才,擠進教育行業的有,但是稀少,什麼學校將來畢業後好就業,待遇高,什麼學校就是大家搶著填報志願的學校!當然也有個興趣愛好問題,但是你能說不是以後好就業,並且就業前景好,待遇高,才是最大的吸引力嗎?什麼時候師範類院校成了最優秀梯隊首選的填報志願,什麼時候教育就會雄起!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

大家對這個問題怎麼看,歡迎友友們踴躍留言。


淺淺的教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向你大家舉個例子。民國時期。一個店鋪裡僱傭一個成手夥計,一個月五、六塊大洋,一塊大洋能買五六鬥小麥。一斗小麥20斤,也就是說能買100斤多一點小麥。一箇中學教師每月20塊大洋,可以買小麥兩千多斤。

在鄉村裡,一個年輕力壯的長工,給地主扛大活兒。一月是六鬥糧食,四鬥小麥,兩鬥粗糧。一年是72鬥,摺合成大洋也就是12塊到15塊大洋。

這樣算來,一箇中學教師的月薪,比一個長工一年的工錢都高,幾乎相當於20個長工的工錢。相當於三個店鋪夥計的工錢。

如果對比起來,現在的一箇中學老師和一個農民工的工資稍微高一些。有的人就說,民國時期比現在的社會還重視教育,其實不是這樣。稍微有一點歷史常識的人都知道,民國時期的中學老師有幾個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有幾個有那麼深的知識去當中學老師?能當上老師的都是富家子弟。

民國時期,一個縣只有一所公辦完小,中學一般都在城市裡。學校很少,平民百姓根本就上不起學,只有富家子弟,有錢人才能讀起書,上小學,上中學。所以,那時的平民百姓,要想讀書,只有上私塾,認識幾個字就行了,甚至有的連私塾都讀不起,成了文盲,成了瞪眼瞎。

現在我們國家辦的是大教育,是全民的九年義務教育,要每個人都有書讀,有學上,每個人都成為有知識有文化的人才。但是我們國家是窮國辦大教育,所以在辦學資金上缺口很大,這就直接決定了現代教師的工資低。

我認為,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隨著辦學條件的不斷改善,隨著國家對辦學資金的加大投入,老師的工資會逐步提高的。這一天不會太遠吧!


寒韓寒


1924年依然屬於民國時期,雖然那個年代時局動盪,但是對於教師的待遇還是不錯的,總體來講,教師們的待遇屬於中等收入水平,對於高層次的教師收入可能會達到高等收入水平,也就是說在那個年代的教師待遇還是非常好的。

近來有人提出,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對於這個問題,筆者談談自己的認識。

根據相關資料記載,民國時期的教師待遇普遍較高,大學教師的平均工資每月在200塊銀行左右,而中學教師的平均工資每月可以達到80-120銀元。這種收入水平在當時的全社會各行業待遇中處於中等偏上的,可以說在那個年代無論是教師的社會地位,還是教師的薪資待遇都是佔據著比較大的優勢。

在民國時期,在城市中的五口之間每月的基本收入也就在50塊銀元左右,甚至還達不到這種水平,而教師的待遇超過了一個五口之間的收入水平,可見當時的教師待遇及社會地位之高,同時也可以看出當時的教師職業發展還是不錯的。

根據相關資料顯示,在1920-1925年期間,1銀圓可以買50斤大米、20斤豬肉、24尺棉布等,綜合來講,這個時期1銀元相當於如今的人民幣200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能達到月薪20銀元的話,可能沒有的收入水平就能達到4000元左右,與當下的教師相比,還是可擁有更高的待遇。

在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塊大洋,也就說每月的月薪在4000元左右,但是按照相關記載反應,20塊銀元的教師月薪顯然是最低水平,而且大多數教師的薪資每月在80-120銀元,也就說他們大多數教師的工資待遇可以達到萬元以上。


東愛雨小公


真不明白為何這個問題下的其他答案,為何明明自己不知道卻還瞎編?


1924年每月20大洋到底什麼水平,完全沒根據的胡扯欺騙讀者有意思嗎?


二話不說,上乾貨。根據是博士論文《上海工人貧困問題研究》,論文中列舉了當時上海各個階層的收入情況。


1920-1930年的上海,中等階級的收入在每月40元左右,包括教師,記者,公務員,技術工人等。


採訪記者月薪在40-100元

小學教師月薪在20-100元

大學教師月薪在100-200元

普通商店服務員在20-60元

部分技術工人,如印刷業,絲織業工人收入在40元左右(因為在那個年代,這些工業屬於朝陽產業,就跟今天的IT業或者航空業一樣)

人力車伕的收入在10-20元之間。

而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人收入在6-10元之間。


所以做中學教師每月只有20元收入,在1920年代的上海屬於比較窮的,連小學教師都不如。只是比人力車伕每月16元要好一點,大約相當於一般工人。大概是在內地某些窮困縣城吧做老師吧?





在20-30年代,中學教師屬於社會中流階層,一般收入在50元以上到100元才算正常,如1937年湖南長沙的兩所中學的收入統計:大多數中學老師的收入在50-120元之間



閉家鎖的紅楓


從古至今中國的教師地位都不高,古時候的教師,都是由那些連秀才都考不上的老童生擔任,而且,那個時代沒有公立學校,民間的學校都是私塾,教師就是靠學生家給的一點“束脩”和興辦私塾的鄉紳,富戶給的節禮過日子,民國時期,教師的待遇和地位有了很大的提高,如果是在一個正規的公辦學校或是比較好的私立學校,一個教師的收入可以養活一家人,即使是在軍閥混戰的年代,政府也很少拖欠教師的工資和學校的經費,20塊大洋在當時差不多可以買一頭牛,即使按照現在銀元的兌換比例,也可以相當於8000塊錢,國民黨的西康省主席劉文輝,在省內大力推行教育,他甚至規定縣政府的房子如果比學校建的好的話,縣長就地槍斃,在西康省甚至出現了政府公務員的薪水低廉而不得不到學校當兼職教師的情況。他的弟弟~著名的大地主劉文采也自己出資建立了四川省最好的私立中學。至於大學教師就更加牛逼了,魯迅不過就是一個沒有拿到文憑的大學水貨講師,月奉超過200大洋,他幾年的薪水就可以在北京購買一棟三進的四合院(這樣規模的四合院佔地2-3畝,房屋數量21-30間),曹錕出資興建了北洋大學(現在的河北大學),他有感於自己沒有文化,所以對學校格外熱心,他到學校從來都是輕車簡從,到了學校就去教師休息室給教師們行禮問安,極盡謙恭,張作霖出資興建的東北大學,是全國教師待遇最高的大學,孔祥熙興建的山西農業專科學校,也是一所專門培養農業技術人員的免費學校,這個學校還獲得了美國返還“庚子賠款”基金會的資助,每年都給一筆錢,抗日戰爭時期,學校遷到四川,美國的資助就追到四川,解放後,這個資助中斷了,中美建交後,美國人又找到山西,此時,這所農業學校已經擴充為山西農業大學,山西工業大學兩所學校,美國人就說,只要找到這所學校原來的教工,資助繼續有效,結果,學校找到了一個正在掃廁所的老教工,於是,美國的資助就一分為二,每個學校10萬刀。可以說,在那個時期,教師的收入和地位是比公務員要高的,解放後,這種狀況又發生了變化,公務員的地位,收入提高了,警察,戲子(警察,戲子的地位過去是非常低的)的地位大大提高了,而教師的地位相對提高的就比較慢了。


狼的影子319


民國時候一塊大洋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200元人民幣,20塊大洋也就相當於今天的4000元。現在絕大部分中小學教師工資也大約在3000-5000元,從這個角度上來說,似乎教師工資一直都維持這樣。賬不能這樣算。

1、民國時教師平均工資位居當時第一。

查閱資料發現,民國時期的工資收入前5名的依次是:工人月薪平均15元,優秀醫生月薪50元,基層公務員月薪平均60元,工程師排在第二位,月薪是150元。

排在第一位的是教師,小學教員一般平均工資是50元,中學教員是100元,大學教授一般是200元。像著名的教授,比如蔡元培是600元起薪,魯迅在北大時月薪是400元,胡適是350元,胡適先生還有各種社會兼職,每月大約還有補助合計是1400元!

2.民國時大洋的購買力還是相當強勁的,即使20元也是可以令教師過上一種體面的生活。

我們偉大領袖當年在北大圖書館做工作員,月薪可只有2.5元!這個錢雖然少得可憐,但至少可以維持溫飽,還能偶爾去買點日常用品,一個普通中學的教師工資就是其將8倍,現在教師工資很難是教輔人員相差8倍吧?

魯迅曾經給他在軍隊供職的一位學生寫信,有些語句透露了當時真實的物價水平。魯迅說:

現在不同往日了,物價飛漲,以前花上1角錢,可以打2兩酒,買4個小菜,其中還有兩個葷菜,兩隻鹹鴨蛋,一碟豬頭肉是必不可少的。

1角錢相當於工資的1/200,按照現在工資4000元計算,1/200,也就是20元錢,能吃頓早點,飯量還得是比較少的女同志,吃得還不能太精緻。

在民國時做教師還是比較幸福的,如果是一位教師還是穿越到民國比較好,不僅薪水高,而且受尊重,社會地位很高。那時候估計最不滿的應當是公務員,天天叫嚷著工資要向教師看齊呢!


我是青衫李探花,專注教育,用心解答教育問題,如果對你有幫助,歡迎關注。

青衫李探花


看到很多答案在瞎扯,問題的時間點定位在1924年,很多人扯到抗戰時期就有些不靠譜了。

你要知道,民國的不同時期,大洋的購買力是很不一樣的,會受到通貨膨脹、戰亂波動、金融管制等多種因素影響。

1924年屬於北洋政府統治(1912-1928年)時期,1塊大洋的購買力還是很不錯的,能夠買很多東西。我們來看看那段低物價的時期……

民國的那些年,從北洋時期到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初期,雖然國內軍閥混戰不已,但是國內物價還是比較便宜,並且相對穩定。不像後來的“四大家族”搞得貨幣體系一團糟……

大洋,也叫“銀元”“洋錢”“花邊錢”等,屬於大型銀質鑄幣。1924年的時候,在一般老百姓的眼裡,1塊大洋相當於一筆大額現金,絕對是能夠刷存在感的事情。

整個北洋時期,1塊大洋相當於白銀7錢3分,可以兌換成128個銅元。1個銅元可以買到10顆糖,也就是說1塊大洋可以買到1280顆糖,這需要多大的包裹來裝糖啊!另外,1個銅元還可以購買1個大餅加1根油條。

還有1個重要的參考數據是“米價”,民國初年的米價是1石值3元(3個大洋)6角,後來漲價到1石4元左右。1石是10鬥米,民國家庭覺得大洋購買力如何?

根據歷史材料記載,“小家庭一夫一妻的話,每月三四鬥就夠了,子女多的人家,一個月不過吃一石米而已,所以銀元的地位還是相當穩定”。

值得注意的是,我們考量1924年的大洋購買力,要考慮當時的歷史情境,要綜合生產力來做出綜合評價,否則很容易鬧出笑話。比如說現在有線電話的月租費很便宜,但是在1924年就貴得很,完全屬於奢侈品消費:月費為6個大洋。

所以,1924年中學教師每月20塊大洋已經算高收入,儘管民國時期教師收入會有上下波動,但是這行業水準就沒降低過,教授級別的待遇就是好幾百大洋。

魯迅就坦言,他自己的收入(月俸高達360元)是當紅明星阮玲玉的數倍,可見民國的老師還是很被重視。同時,民國時期的中國不如今天有錢,老師的名義收入高,但常常會被缺錢的政府欠薪。

例如北京國立八高校,在20世紀20年代就曾多次向當局討薪,以至於發展成為“索薪運動”。就連魯迅也曾參與到情願當中,只因為沒有領取到足額的工資,最後的結局是杜錫珪內閣因此垮臺。

回到題主的問題,1924年的中學教師每月二十大洋相當於現在多少錢?我只能說是高薪水準,你無論用何種標準來衡量,這份收入都能讓全家過上衣食無憂,甚至有點奢華的生活水準。


子屠龍


中小學教師放假清閒了,又可以開始為一己之私,網上連續寫些要求加工資的軟文,慢慢點火,開始群體性表演,大家搬好凳子看戲。網上炒作師生事件剛平息不久,老師們又自己加戲碼引起大家圍觀,圍觀的人多了,又說群眾詆譭老師,反正你們說了算。

昨天剛看到要求中小學老師月薪應該2萬起步的貼子。我給他算了筆帳,1500萬中小學老師以最低2萬算,國家財政每月得至少支出3000億,國家實力有這麼大嗎?富裕到這個程度了嗎?中小學老師工資真要達到2萬,清華北大及各大高校的學生還不擠破頭進入這個行業,還有你的飯碗嗎?也不想想清楚再炒。

今天又看到民國中學老師20大洋。那時才多少中小學老師,這是可比的嗎?以民國時期的社會現狀,你若在民國以你的家境,能當上駱駝祥子都要燒高香了,你以為能像現在一樣坐在這裡嘴炮。更有甚者挖苦魯迅為水貨講師,而工資達200大洋,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在魯迅面前算個什麼貨色,你能寫出一篇魯迅那樣的文章來,還會是現在的成就?也不掂量掂量自己幾斤幾兩。

天天在頭條上看到這種文章真是醉了,老師們,你們的風格也稍微高那麼一點可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