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零感染”迎接“雙滿月”武漢科技大學醫院抗“疫”掠影

3月12日,武漢市新增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首次降至個位數。這一天,對於武漢科技大學醫院來說,同樣值得銘記:兩個月前的當天,該院成立抗擊疫情領導小組,拉開了全面打響疫情防控阻擊戰的序幕——

1月21日開始,抽調近50名醫務人員每天24小時在青鄭高速入口對來往車輛人員進行體溫檢測,登記排查,聯防聯控;1月26日開始,組織16個家庭醫生團隊對轄區20萬居民進行網格化公衛服務、地毯式排查工作,實現入社區排查、重點群體監控“全覆蓋”;1月26日開始,在武漢市部分三甲醫院定為發熱定點醫院以後,主動接收從這些醫院轉出的危重症患者和透析患者;2月8日開始,在武漢市發起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總攻後,主動申請納為新冠肺炎第四批定點醫院,分擔收治確診重症患者的壓力;3月2日開始,負責轄區60餘個隔離點的CT複查、核酸採樣、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等工作,最多一天CT檢查500餘人次、核酸檢測採樣900餘人次、核酸血清抗體檢查1000餘人次。

兩個月過去,武漢科技大學醫院累計接收新冠肺炎確診及疑似患者100餘人,預檢分診發熱患者近萬人,管理隔離患者1700人次,462名職工無一人感染。回顧這一段時間的工作,曾在《新聞聯播》裡說疫情期間搞不好醫院就辭職、照顧不好職工就離開的院長譚偉,終於露出了笑容。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審核即將解除隔離患者的CT影像(張雅琴 攝)

“磨刀不誤砍柴工”

“疫情來勢兇猛,但我們沒有匆忙上陣。”武漢科技大學醫院院感科主任方冬香回憶,在領導小組成立以後,醫院第一時間做的是對全院職工進行院感培訓,按科室開展實操演練,並連夜改建發熱門診,設置“三區兩通道”。同時,設備物資科緊急採購醫用防護服、N95口罩、外科口罩等防護物資。

“醫護人員每天上班經醫護人員通道進入清潔區,換上日常工作服,再進入緩衝區穿戴各種防護用品,最後才能進入汙染區開展工作;就診的發熱患者則由單獨的病人通道出入。”方冬香介紹,“三區兩通道”有效提升了安全保障,也對醫護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錯一個步驟,就可能功虧一簣,我們再三強調,反覆培訓。”

“進門後(手消毒);脫外鞋套(手消毒);脫隔離衣連同外層手套(手消毒);摘護目鏡/防護面罩(手消毒);脫外層口罩(手消毒)。”在方冬香列舉的從汙染區回到緩衝區的操作流程,僅手消毒就要求5次,而回到清潔區還需5次。“醫護人員4-6小時一班輪崗,一旦進入汙染區,意味著中途不吃不喝。”方冬香告訴記者,新冠科室有位年近50的女醫生患有高血壓,每日早上需服降壓藥。但是降壓藥都有利尿作用,為了不影響工作,她一度穿上了拉拉褲。後來因為實在不方便,便不顧服藥效果打折,將服藥時間改到了晚上。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全院進行消毒殺菌(張雅琴 攝)

按照院感要求,醫院安排10名職工一日兩次開展院內外整體消毒,重點對開關按鈕、電梯按鈕、走廊扶手甚至門把手進行擦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叉感染隱患。“哪怕只有百分之零點一的風險,也要用百分之百的措施去防範。”全院上下有著深刻認識。

急難險重有人衝

如果說武漢科技大學醫院是與新冠肺炎作鬥爭的主戰場,那麼發熱門診就是戰“疫”最前線的哨所。作為“前線哨兵”,顧麗萍帶領的全科醫學科6名醫生承擔著發熱患者預檢分診重任。

“在1月底啟動發熱門診以後,我們的工作就按下了快進鍵。”顧麗萍說,1月底至2月初的那段日子,堪稱自己從醫生涯裡的“至暗時刻”,“每天眼睛一睜,面對的就是發熱病人;每晚臨睡之前,接觸的還是發熱病人。發熱門診24小時應診,每天接診量都在120至200人之間”。

疫情初期,武漢科技大學醫院並非定點收治醫院,確診或疑似患者需按防疫指揮部的統一安排,到定點醫院治療或隔離點留觀。由於當時定點醫院床位爆滿,部分症狀明顯的發熱病人擔心沒有床位收治,就診以後就賴著不走。“當時我們既要坐診,還要經常調解矛盾,安撫病人情緒。”顧麗萍坦言,“一天下來,嗓子說不出話來。”

為提高接診效率,顧麗萍安排3名護士在醫生接診前就做好病人的分流工作,指導病人進行手機網上掛號、抽血、治療,針對普通患者和發熱患者,分別優化就診流程,得到了病人的一致擁護。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精心呵護生活無法自理的新冠肺炎患者(張雅琴 攝)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給重症病人加油鼓勁(張雅琴 攝)

3月12日,武漢科技大學醫院發熱門診的就診病人已經寥寥無幾,但顧麗萍卻仍在忙碌。譚偉、顧麗萍等5名醫生還是洪山區新型冠狀病毒解除集中醫學觀察專家小組成員,每天負責對洪山區各隔離點需要解除隔離的所有病例進行臨床症狀、核酸檢測結果、CT影像檢查、核酸血清抗體檢測等方面評估診斷,並提出解除集中醫學觀察建議。“現在雖然也累,但不再心急如焚,都是正能量的工作。”顧麗萍笑稱,小組曾創下一天評估700餘人次的記錄。

扶危渡厄無不同

武漢科技大學醫院也叫洪山區青菱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它還有個分院武漢德康老年病醫院,又稱洪山區張家灣街烽勝路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院“兩塊牌子、一套人馬”,兩個院區覆蓋武漢“南大門”20萬洪山居民,為他們提供醫療、公衛服務、預防保健、慢病管理、家庭醫生簽約等服務。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集體轉運三甲醫院重症患者(張雅琴 攝)

1月26日,武漢市將部分三甲醫院定為發熱定點醫院,不再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許多危重症患者和透析患者只能出院。危急時刻,武漢科技大學醫院主動出手,接收了從定點醫院轉出的患者。“前後共接收了200餘名危重症患者和100多名透析患者。”醫院血液淨化室主任黃招蘭介紹,為滿足新冠透析患者的需求,醫院曾克服重重困難加急採購了一批透析機。

“透析病人一週必須透析2到3次,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同樣有生命危險。”黃招蘭說,受疫情影響,醫院專門搭建隔離病房,收治核酸檢測呈陰性但CT顯示肺部有感染的透析患者。“任何一個透析患者都伴有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部分還行動不便,對我們的護理工作提出了甚至比新冠肺炎患者護理更為嚴格細緻的要求。患者親屬又無法進入隔離區,我們就是患者的親人。”

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為隔離的尿毒症患者進行透析(張雅琴 攝)

血液淨化室算上黃招蘭是3名醫生,一名醫生負責隔離透析,黃招蘭和另一名醫生負責正常透析,兩邊在不同區域進行。目前除了18名隔離透析患者,還有70多名正常透析患者,黃招蘭卻對後者更為擔心,“儘管都做了核酸檢測,但正常透析患者做完以後可以回家,還是有潛在的感染風險,我們絲毫不敢大意”。黃招蘭算了一筆賬:20多臺血液透析治療機,100餘名患者,每週每人至少兩次,一次大約4小時,每次透析之間需要間隔至少2小時用於清理和消殺,“機器能停,人不能停”。

因抗疫有力,武漢科技大學醫院在2月7日和12日分三次登上了中央電視臺。正如方冬香、顧麗萍、黃招蘭三位醫生所說,這既是全院人共同努力的結果,也得益於“帶頭人”譚偉——承諾職工或者職工家屬感染定舉全院之力救治,堅持每天兩次為全院職工熬製預防中藥湯劑,克服物資緊張為全院職工注射胸腺肽……他不僅帶頭衝鋒陷陣,還讓所有職工免去後顧之憂。在3月5日的核酸檢測中,全院462名職工全部陰性。(張賓 鄧洲 張雅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