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瑤的智慧-智瑤真的是一個千古大傻嗎


智瑤的智慧-智瑤真的是一個千古大傻嗎


咱們上回說到,上一代的趙簡子趙鞅和智宣子荀申都去世。再申明一下,所謂智襄子、趙簡子啦,這些稱呼不是活著的時候就能有的。而是他死後,大家對他一生的總結和評價。比如趙鞅去世之後,評價他為簡,後世稱呼他為趙簡子。

趙鞅去世之後,晉國的主政大夫變成了智瑤。咱們說了很多故事的前奏,現在又回到到了故事的開頭。智瑤作為資治通鑑中的第一個重要人物,咱們好好的說說他。

其實《資治通鑑》對智瑤的描寫很少,就是說他有五個優點,一個缺點。但具體用他的優點,做了什麼事情,《資治通鑑》一點都沒有記載。

這就是《資治通鑑》的特點,對不靠譜的失敗者、就讓他徹底不靠譜,咱們絕對不說他的好事。鑑,前車之鑑的鑑,對後世有借鑑意義的人和事,《資治通鑑》才會詳細記載。

為了能夠準確的還原歷史,咱們將這些內容給補上,儘可能的還原歷史真相。因為社會發展到了現在,對錯都已經不那麼的重要了,或者說我們眼中的對錯,是不是最終的答案。我們要看到的是豐滿的故事,看到其中對和錯的原因。只有看明白了原因,才會有借鑑意義。否則就是斷章取義、就是囫圇吞棗。你就是當一個故事聽一下,然後,不久您就忘記了。

周元王四年(前472年),智瑤率軍在犁丘與齊國上卿高無丕交戰,智瑤身先士卒,作戰勇猛。主將都不怕死,士兵自然也是個個拼死。齊軍招架不住,大敗而歸,智瑤俘虜了齊國大夫顏庚。

周定王元年(前468年),智瑤出兵討伐鄭國,軍隊駐紮在桐丘。桐丘在今天河南扶溝縣西二十里。

鄭國向齊國求救,齊國的田成子陳恆率軍救援鄭國。陳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田常。因為後來漢文帝的名字叫做劉恆,為了給皇帝避諱,史書中就把陳恆改稱“田常”。

智瑤得知齊國的援軍來了,也就撤兵了。但智瑤肯定很生氣,你齊國算個什麼玩意,你就來插手,不打你個不孕不育,你都不知道什麼文武雙全,這筆賬我遲早要和你算。


智瑤的智慧-智瑤真的是一個千古大傻嗎


為了出氣,智瑤在臨走前,專門派使者去調侃了田常,說:“我在出兵前進行了占卜,占卜的結果是必然戰勝鄭國,但是沒有占卜與齊軍較量的結果,所以我就先走了。我攻打鄭國,是幫你的忙啊。你的祖上是陳國的公子,現在陳國被鄭國滅亡了,我來了解情況。你卻來幫助鄭國。不知道的人,還以為你是鄭國的後代呢。”

田常被調侃了一番,就回了一句說:“多陵人者皆不在,知伯其能久乎?”這話的意思是:經常欺壓別人的人,都已經死了,你智瑤還能活多久呢?

當時天下,晉國幾乎是無敵的,真要硬扛,齊國估計要捱揍。所以只能說一句自我安慰的話了,但卻一語成讖。

周定王五年(前464年),智瑤和趙無恤一起出兵攻打鄭國。一路之上、晉軍沒有遭到鄭國人抵抗,非常順利的兵臨鄭國都城之下。

智瑤以統帥的身份命令趙無恤攻城。咱們知道攻城會死很多人的,趙無恤當然不願意幹了。在這個亂世、保全自己的實力才是王道,拒絕執行命令。

由此可以看出,趙氏的實力應該不比智氏小多少。因為不比你小多少,就沒有必要怕你。畢竟趙家和韓魏關係更好一些。我有兩個盟友,你沒有。

咱們這裡可以看出來趙無恤的自私。之前晉國出兵的時候,幾家大夫也勾心鬥角,但那是為了搶功勞、證明自己比他人強大而勾心鬥角。到了趙無恤的身上,就變成了保全實力,這明顯就是一種退步,思想上的退步。有的時候,搞壞這個世界的,不是因為人類的愚蠢,而是因為人類的智慧。

當一個掌握大權的人,公開保存實力,拒絕為國家效力,就是這個國家要完蛋的時候了。一個傳染兩個人,兩人傳染更多的人,於是近豬則吃,然後天下就亂了。天下亂的起因,其實就是人心亂了。


智瑤的智慧-智瑤真的是一個千古大傻嗎


面對智慧的趙無恤、智慧的智瑤能怎麼辦呢?只好口出怨言,說:“你趙無恤是既討厭又膽小,當初趙簡子怎會立你為家督?”

趙無恤跟滾刀肉似的,也不生氣,淡淡的而說:“我能當上家督,這是因為我有胸懷,能夠忍受屈辱,這是對趙家有好處的能力?”

這是智慧嗎?我看不是,作為國家的執政官員之一,你必須要為國家拋頭顱、灑熱血。否則老百姓跟著誰學啊?當老百姓都沒有國家概念的時候,貴族的貴又能體現在哪裡呢?

智瑤因為趙無恤的不配合,沒法攻克鄭國。但戰果還是不錯的,劫掠很多物資。

以上的內容主要是體現智瑤的武力。咱們在說一點智瑤的智慧。

越王勾踐在發動滅吳總攻之前,智瑤成為第一執政不久。為了表達對晉國新一任執政的祝賀,也為了和晉國搞好關係,吳國派遣使臣赤巿去晉國造訪。

赤巿途徑衛國,衛國的執政大夫南文子公孫彌牟以貴賓之禮迎接了赤巿,並贈送了一份厚禮,這讓赤巿非常感激。為什麼會感激呢?這是因為當時很多國家,對吳國的態度不太好,將他們視為蠻夷。你現在對我如此溫暖,我自然會很感激了。

赤巿完成對晉國的訪問和祝賀之後,智瑤的計謀就爆發了。他用豪華巨輪送赤巿回吳國。給你刷一個遊輪,老鐵夠意思吧。

赤巿心裡納悶,智瑤這個人標準的鐵公雞,猴精猴精的,江湖上有你的傳說,而且傳說很不咋滴,你怎麼會如此客氣慷慨呢?

為了解開疑惑,赤巿就派人進行了暗訪,得知船裡還裝載著晉軍。為什麼遊輪裡有軍隊呢,這是智瑤的有意安排,打算借赤巿途經衛國時,這些軍隊就可以對衛國發動突襲。

哎呀、真是好計策,如果不是赤巿多事,這個計策就成功了。


智瑤的智慧-智瑤真的是一個千古大傻嗎


赤巿覺得衛國人很有禮節,對自己很好,不能讓晉國滅亡了衛國。尤其不能把自己當成晉國的刀子,去捅在衛國的心臟上。赤巿也不可能直接拒絕智瑤,那等於是搞壞了晉國和吳國的關係,他畢竟是吳國的臣子。他選擇了裝病,表示自己暫時不能回國。於是乎,智瑤的計劃就暫時擱淺了。

擱淺不意味著放棄,智瑤打算效仿先祖荀息的假道伐虢之計,送給衛國人四匹良馬,並寶玉一枚。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

假道伐虢是《三十六計》中的一個計策。當年晉國的荀息,也就是智瑤的祖上,他請求用屈地出產的馬和垂棘出產的璧玉,向虞國借路來進攻虢國。

晉獻公說:“這是我的寶物啊!”意思就是捨不得寶物唄,三歲孩子也知道自己的玩具,是不能給別人的,何況是一直霸道的晉獻公呢。

荀息回答說:“如果虞國借了路,東西放在虞國,就像放在宮外的庫房裡一樣。”這話的意思是,我國將來是滅了虞國,這些東西還可以拿回來。

荀息的眼裡,晉國就是一隻狗,虞國就是一坨屎,遲早是口中食。這玩意聞著臭,吃著香啊。

晉獻公說:“宮之奇還在那裡。”這話的意思是,宮之奇是虞國有智慧的臣子,他會識破這個計謀的。

荀息說:“宮之奇的為人,懦弱而不能堅決進諫。他從小就和虞國的君主在宮裡一起長大,虞國君主雖然對他很好,但卻不能言聽計從。”

這話貌似邏輯亂成狗,實際很有道理。太過於親密的人,無法相互提意見。即便提了,也會被當成耳旁風,或者當成無意義的嘮嗑。

面對荀息堅決的的態度,晉獻公最終也同意了。畢竟人家是為了強大晉國,國君的覺悟不能太低了。否的話的話,國君就會顯得沒有主人翁精神了。國君沒有主人翁精神,這個就尷尬了。這就好比,你本該是雞蛋,卻一股雞屎味。

荀息到虞國去借路,虞公有沒有答應呢?咱們就下回再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