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載:“蟬蛻於濁穢,以浮游塵埃之外。”蟬在古人心中一直是備受推崇的昆蟲,因此,古人經常把自己對蟬的喜愛及對蟬意的理解表現在各種器物上:直接鑄刻在青銅器、玉器之上做裝飾,或者是在佛教造像上飾以蟬紋冠,或直接製作成蟬形器物,形態不同,其內在的生命文化內涵也不同,

一、早期蟬紋飾文化——圖騰崇拜

據考古研究發現,我國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玉蟬,比如紅山文化,良渚文化中都多有發現,直至青銅器時代,商周的器皿上也多飾有蟬紋,蟬紋飾形狀各異,栩栩如生,據考古專家考證,這或許帶有早期的圖騰崇拜的文化內涵。

1、新石器時代的蟬紋飾

新石器時代的石家河文化,紅山文化與良渚文化遺址內都發現了形態各異的玉蟬,比如有複合蟬,三蟬玉璧等,其中,

最有意思的當屬蟬蛹。眾所周知,蟬一生比較短暫,其大概經歷了蟬卵,若蟲,成蟲的三個階段。

先是蟬卵孵化入土,變成若蟲,之後若蟲在土中蟄伏數年出土,爬上樹後成蟲。而蟬蛹則象徵著生命的孕育與再生,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刻畫此形象,是寄託著他們對入土的生命死而復生的願望。古人歷來重視死生之事,由此不難發現,蟬或許是通向死生世界的一種媒介。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在紅山文化遺址內,還發現了蟬蠶合體蛹,它的含義與蟬蛹類似,有著母體生殖崇拜的韻味。而新石器時代的人們經常把他們雕刻在玉石的媒介上,而玉石在古人的眼中擁有著特殊的意蘊——溝通天地,所以,玉石帶有一定的通靈效用,故不難看出,這代表著一種特殊的圖騰崇拜。玉蟬出土最多的,應該是石家河文化遺址,說明在新石器時代,長江中游是存在著相應的蟬圖騰崇拜的。

2、青銅器時代的蟬紋飾

商周時期的蟬紋飾多見於當時的青銅器上,比如樂器,兵器。但最為常見的就是青銅鼎。在青銅鼎上,蟬紋飾一般作為主要的紋飾,處於整個鼎中重要位置。而且,蟬紋飾一般與龍紋,鳳鳥紋,饕餮紋這些具有早期圖騰崇拜象徵意義的紋飾向組合,營造出一種莊嚴肅穆,帶有神秘的原始力量的氛圍,因此,蟬紋飾也具有與其他紋飾相近的圖騰崇拜的象徵寓意:或是通靈於天地人之媒介,或是象徵死而復生,生命不息的神秘性徵。

劉敦願先生認為,蟬紋飾“介於紋飾與文字之間,應是一種含有神聖意味的符號”,又說蟬“具有神聖的性質,受到人們崇拜的卻只有蟬一種”,蟬的圖騰崇拜,大概是它可以“復活”的象徵意義。且蟬的生長週期受季節的影響,或許和人們事農桑受季節影響與人生老病死之生長週期的現實相似,如此種種,商周時期人們對於蟬的圖騰崇拜,也不難說通。

二、先秦、秦漢時期的蟬紋飾——不死昇仙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前文說到,蟬有著死而復生的象徵意義,自春秋戰國以來,神仙思想逐漸流行,人們大多向往著死而復生、羽化登仙的境界,而蛻變中不死復生的蟬恰好成為了當時人們的精神寄託,這也影響了自先秦至東漢時期人們喜好求仙問道,追求羽化昇仙的行為。

1、先秦時期的蟬紋飾

如果說新石器時代的人們對蟬紋飾象徵意義的表達比較隱晦的話,那麼先秦時期對其之表達就較為明確了。

《詩經·七月》中說:“四月秀葽,五月鳴蜩”,論其生長週期也。《荀子·大略》記載:“飲而不食者,蟬也”。

論其清虛高潔也。可見,先秦時代對於蟬紋飾的表達,不僅分析其表面現象,還有著相對更深的象徵意義,蟬紋飾的意蘊如此層層深入,以致先秦人們把它與生命不息,追求成仙聯繫起來。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記載戰國燕、齊一帶盛行的方仙道:“宋毋忌,正伯僑,充尚,羨門高,最後皆燕人,為方仙道,形解銷化,依於鬼神之事”,所謂“形解銷化”,就是後世所說之“尸解仙”,指人去世後身體發生一系列變化,

最後如鳥、蟬一樣羽化蛻變,昇仙而去

可見戰國之時,已經流行不死昇仙的思想了。而彼時列國紛爭,戰事不斷,士兵、人口大量死亡十分常見,於是,把蟬紋飾雕刻在兵器上也是一件司空見慣的事情了,比如四川出土的蟬紋銅矛,蟬紋帶鞘雙劍等兵器,這不僅帶有吉祥的寓意,更體現著時人對於生命的思考。

2、兩漢時期的蟬紋飾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抱朴子》中說:“金玉在九竅,則死人為之不朽”。兩漢時期國力強盛,厚葬之風流行,況且人們對待生命持“死生同域”的態度,事死如事生,於是玉蟬紋飾成為了兩漢時期重要的文化符號。《漢書》記載:“口含玉石,欲化不得”,是故凡王公貴族去世,必口含玉蟬,亦多用玉石堵住九竅,古人認為這樣屍體不會腐爛。於是,晗蟬葬俗在兩漢時期達到高潮,這也使得玉蟬在兩漢時期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漢八刀,一改前朝纖巧繁細風氣,表現出自然豪放,雄渾博大的藝術風格。

除了玉晗之外,西漢陶器中也多有蟬紋意象。比如河南洛陽出土的漢代陶製蓮花燈,其中所雕刻的紋飾不僅具有裝飾的作用,還具有一定的象徵意義:由仙人,龍鳳,動物組成的三層山象徵著崑崙山,底層的燈座上刻有十隻蟬,燈盞上飾有飛昇的道人與蟬,整個陶燈表現了羽人飛仙的意境,而蟬既是羽人的飛昇憑藉物,又暗示著墓主人蛻變成仙。這無不體現著兩漢時期蟬紋飾所象徵的人們不死昇仙的思想。

三,魏晉以後蟬紋飾——儒釋道的多重意蘊

魏晉以後,蟬紋飾仍然層見疊出,但較之兩漢以前的意味,魏晉後的蟬紋飾所蘊含的意義變得更加多重。由於儒學在漢代的確立,道教的形成,佛教的傳入,蟬紋飾在各個教派之中多有顯現,且含義各不相同。

1、儒家蟬紋:清虛高潔

蟬被儒家刻畫成清虛高潔的象徵,自古以來詠蟬的詩句比比皆是。比如郭璞《蟬贊》“蟲之清潔,可貴唯蟬。潛蛻棄穢,飲露恆鮮”;唐代虞世南的詠蟬詩:“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等等,魏晉以來,文人雅士多追求隱逸遁世之風,不願沾染俗世之煙火氣息,講求高潔傲岸的風氣,因此,餐風飲露的蟬就成了文人們高潔的象徵。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在現實中,蟬紋飾多被裝飾在文武官員的冠冕之上。崔豹《古今注》中說:“蟬。取其清虛識變也,在位者有文而不自耀,有武而不示人。清虛自牧,識時而動也”,冠蟬者,借蟬居高枝而寓官員居高位廉潔奉公之意也。最近熱播的《鶴唳華亭》電視劇中,張志堅飾演的中書令李柏舟所戴的就是貂蟬冠。

2、佛教蟬紋:輪迴轉世

東漢初年,佛教傳入中國,自此,蟬冠也被注入了新的內涵。細心的讀者或許會發現,一些菩薩造像中菩薩所戴的冠也飾以蟬紋,比如藏於山東博物館的東魏蟬冠菩薩像。早期的佛教吸收了中國本土的儒,道文化因素,並在魏晉後儒釋道相互影響融合,所以菩薩冠冕中的蟬紋也兼有儒家,道家的象徵意義。佛家多以蟬的清虛高潔來映襯菩薩的高潔聖靈,而蟬不死復生的蛻變也符合佛教輪迴轉世的生死觀。

3、道家蟬紋:成仙修仙

隨著東漢以後道教的興起,修仙、成仙思想一度氾濫。魏晉以後詩賦中蟬蛻成仙的詩句層出不窮:如嵇康《遊仙詩》“採藥鐘山隅,服食改姿容;蟬蛻棄穢累,結友家板桐”。左思《吳都賦》“桂父練形而易色,赤須蟬蛻而附麗”。桂父、赤須皆傳說中的仙人,唐李延濟注:“赤須,仙人,食柏葉,齒落復生,如蟬之蛻身”。蟬吸風飲露,不食人間五穀,與道家辟穀絕食的修仙術頗相近。

宋代《雲笈七籤》載“脫空王老服氣法實即導引練氣辟穀,脫空取蟬蛻成仙之意,此卷口訣,並是楊府脫空王老所傳授。其脫空王老,時人莫知年歲,但見隱見自若;或示死於此,即生於彼,屢於人間蟬蛻轉脫,故時人謂之‘脫空王老’也……且食氣秘妙,切資斷食,使谷氣並絕。但能精修此法,知騰陟仙道不遠耳”,吳成國先生認為“漢魏六朝賦中的蟬意象大體與道教的這種發展同步,蟬意象的長生夢也正好與道教信仰的長生之夢相一致”。

從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探析蟬在古代的生命文化內涵

四、總結

綜上所述,古代紋飾畫像中的蟬紋具有多重的藝術風格,或是雄渾博大,或是繁雜精巧,也包含著許多的生命文化內涵,或是古老的圖騰崇拜,或是樸素的昇仙思想,或是特有的清虛高潔,但這一切都與蟬特有的生命週期與形態特徵有關。我們可以透過古代形態各異的蟬紋飾來洞察古人的思想文化,也一一表現著它特殊的生命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史記》

2、《詩經》

3、《抱朴子》

4、《古代藝術品所見昆蟲崇拜:論商周時期的“蟬紋”含義》

5、《蟬意象中長生夢的文化探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