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五、金字的汉字源流(西周至今):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1、古籍记载:

①《说文》曰: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薶不生衣,百炼不轻。 从革不违。 西方之行。 生于土, 从土; 左右注, 象金在土中形。

②《易·系辞注》:天地之数,五五相配以成金木水火土。

③《尔雅·释器》:黄金谓之璗,其美者谓之镠。白金谓之银,其美者谓之镣。

④《尚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传:金、银、铜也。


2、目前学界把古之“金”字释为(源承前人):

金,形声字。《说文》:“五色金也,黄为之长。……生于土,从土;左右注,相金在土中形,今声。”

这也许是目前对 “金”的由来最为通俗的诠释:

人们把从土中挖出来的矿石拿去熔炼,然后发现有一种黄色的矿石怎么炼也不化,敲一敲,其声如铃。古时的铃字,就是“今天”的“今”字,故以它(今)作为这种东西(黄色矿石)发出来的声音;又因该黄色矿石来自土中,自然就在“今”字下面加“土”,后再加两点表示这个东西从土中来,就这样 “金”字被古人给造出来了。

在我看来,这可能是最好笑的古今凑字法了,想得挺周到,一点都不缺,每点都顾到。


3、本人最新发现的古代(殷前)“金”字及其新释:

我认为,要找到“金”字的古源,首先要思考以下这些问题:


1、西周前有没有“金”字?

2、最古老的“金”字是如何造的?是形声?会意?还是…

3、若以《说文》“金……象金在土中形” 所解来追溯“金”的字根,是根本不可能有的。况且,古代的“金”包含五色金属,即银、铅、铜、铁、金等,那么为什么“金”字单取黄金之“金”呢?

4、我们如今所认知的“金”乃传承而来,古代“金”非特指黄金,而是指很多有色金属。故,凡金之属,皆从金。

5、关于“金”字,目前的现况是:先知其,后知字;不知其始,不知其先意,更不知其由来……这样的情形之下,解出来的字,难怪会令人费解,难怪会不知所云。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五帝》:“……天有五行,水火金木土,分时化育,以成万物。其神谓之五帝。”

如图所示,古玉的文字(符号)乃上古文字,分别为“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字,且分属上古五帝,两者之对应及排序为:太暤—木、炎帝—火、黄帝—土、少暤—金、颛顼—水。

此“金”字可判定为殷前文字。

《帝王世纪》曰:少昊氏以金德王,号金天氏。金为其号。

《尚书·洪范》:金曰从革,从革从章。

少暤时期,金天氏对于金属的制造和使用大超前人,金属的利用得到空前的发展,金属武器用于战争,其优势更为凸显,因此金天氏常大获全胜。金属使少暤成为土地上的最高统治者,拥有绝对的权力,成了宗教领袖,成为高能智慧的领导者,成为社会财富的控制人(尤在金属方面),因此也成了神的化身及人间的代理人。

“石城金室”是其王象和特征标志。“石城金室”、“大房子”通过文字(符号)表现(象形)少暤金帝的强势。

金字的演变:


中华文字起源探索——殷前文字(五)

《周礼·考工记·匠人》:“夏后氏世室”。郑玄注:堂上为五室,象五行也。……金室位于西南。

《淮南子·时则训》云:西方之极,自昆仑绝流沙沉羽,西至三危之国,石城金室,饮气之民,不死之野,少暤蓐收之所司者,万二千里。

《国语·晋语》:少暤氏有子该,为蒘收。

玉雕上的“金”字,应从五帝时期的“金”所演变而来,即古代称“金”号、住“金”屋、埋“金”墓的金王少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