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邦財商:結構性產品——個人和家庭理財必備

上期 推出之後,收到網友的溫馨提示,提醒不要買P2P和信託等高風險的、已經多次見報的、容易暴雷的產品。

確實“不能同意更多”。

2019年初,廣發銀行、西南財經大學聯合發佈了 。

報告中總結了城市家庭財富管理存在的“五大不合理現象”,其中一項是:

“在投資理財產品時,過半家庭不接受本金有任何損失,剛性兌付要求較強。數據顯示,54.6%的家庭不希望本金有任何損失,同時又期望較高的理財收益。”

我們家就是是54.6%的家庭裡的一個,基本都是保本投資為底線。

為什麼會這樣,合不合理,我們在這裡就不討論了... ... 能說的問題太多了。

但,我們家也知道只存定期,利息真的低,追不上通脹。

結構性理財產品,特別是結構性存款,就成了我們家的一個資產配置類別。

結構性產品是什麼?

  1. 結構性產品是預先打包的投資,通常包括與利息掛鉤的資產和一個或多個衍生品。
  2. 它們通常與一個指數或一籃子證券掛鉤,旨在促進高度定製的風險回報目標。
  3. 這是通過採用傳統證券(如傳統投資級債券)並用一項或多項基礎資產(而非發行人自身的現金流)的表現所產生的非傳統收益取代通常的支付功能定期息票和最終本金來實現的。

我媽在我旁邊嘟嘟囔囔的說,看不懂,勞駕講大白話。

理解了一些關鍵詞就行了。

小邦財商:結構性產品——個人和家庭理財必備

  1. 與利息掛鉤:意思就是,相比起收益不確定的股票/期貨等投資,結構性產品投的金融產品是有可兌現的、是在一定範圍內的利息回報;利息通常比單純存定期稍高。
  2. 高度定製的風險回報:這個呼應了第1點,因為產品設計是基於一個既定的風險範圍內(通常是低風險的),所以才可以兌現一定範圍的回報。
  3. 採用傳統證券(如債券)/基礎資產:進一步說明如何實現可兌現的回報,因為結構性產品主要投資對象是傳統的,非創新型的。也就是說,它不應該去投什麼P2P之類的所謂創新型的金融產品。

我們來看一個結構性存款的栗子,進一步理解結構性產品的運作邏輯。

小邦財商:結構性產品——個人和家庭理財必備

T+0,發行日,你買了一個1000元的結構性存款產品:

  • 其中的300元實質上是這個產品的預期權益的成本
  • 這個產品的現價是700元
  • 買入時的1000元是總估值

T+3年,到期日,銀行兌現1300元:

  • 實現了最大的預期收益300元,即發行日當時預估的成本
  • 剩餘的1000元是到期日該產品的現價

大家不要糾結在具體數字上,因為我只是想通過一個簡單且明顯的栗子來說明結構性產品的邏輯。背後其實涉及風控、精算等複雜的產品設計,這裡就不詳細講了。

來看看一個具體的機構性存款產品吧。

小邦財商:結構性產品——個人和家庭理財必備

首先看右上角的風險評級,PR1-風險很低。

這家銀行根據銀保監的要求,把風險分成5級,PR1是最低風險級別。

可以理解為,除非有極端情況出現,到期兌現是應當保障的。

當然會有抬槓者說某某銀行不可靠等等... ...

實在是對風險過敏,那我只能建議去大型銀行買,或者只存定期咯。

第二,看收益類型(不要急著看%),既然我看重的是它的低風險,想確認它是否”保本“。

第三,看收益%和期限

  1. %都是年化收益,期限是185天,到期收益率演算是:185天 / 365天 x 3.10% = 1.57%
  2. 最低的1.55%基本就是保底的收益了,連這個都做不到,這個產品就... ...
  3. 3.10%是最大預期收益,只要收益%在1.55-3.10%之內,都可視為銀行兌現了產品。

同樣是這家銀行,它的6個月的定期存款利率是1.55%。

這樣一對比,這個結構性存款就是保底普通半年定期存款的利息;預期的最大收益的3.10%能跑贏半年定存了。

以上是非常快速、淺顯的判斷這個產品是否值得深入看看。例如,還應該看看是否封閉式運作,以免產品存續期間我的自己不可贖回而影響現金流。

還有其他具體細節,全都在產品說明書裡。

如何解讀產品說明書可以參考小邦財商之前的 。

因為自己的投資經驗慢慢積累了,我現在基本把低風險的結構性存款看成定期存款,在確保自己本金安全的情況下,豐富投資的搭配。

小邦財商:結構性產品——個人和家庭理財必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