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南社火遊藝系列:《獨樹一幟馬排子*上》(32)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獨樹一幟馬排子*上》(32)

隴南社火傳承發展,以組織陣容龐大,表演形式多樣,節目數量繁多,曲詞博雜見長,具有非常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因而享譽在外。它與當地歷史上的軍旅生活、風俗民情、社會風貌、文化觀念、藝術情趣等都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好些還是昔日民眾生活的樣相寫真,集體智慧與藝術才能的完美結晶。馬排子便是其中比較典型的代表之一。

“會看了看門道,不會看了瞅熱鬧。”何謂馬排子?就是挑選一批精壯小夥子扮成古代武士、探馬模樣,人人身背數杆靠旗,斜挎一串馬項銅鈴,左手持馬燈,右手舉馬鞭,腳登纓穗麻鞋,以此進行聯絡、組織、維持秩序及各類表演。靠旗,象徵將士出征;掛鈴,象徵胯下戰馬;馬鞭,又叫麻鞭,既可作催馬之鞭,又可當兵器使用,功用多多。人馬合一,藝術地再現昔日征戰生旅,暗含千軍萬馬,故此得名。馬排子,實質上就是探馬,只要不過人數多了許多。馬排子,古老文化意識強烈,人員多寡不定,少則由十六人組隊,多則二、三十人不等。它一直遵循一定的表演程式,粗獷豪放,古拙質樸,甚至非常原始,似乎在歷史的發展進程中始終潔身自愛,很少受到多元文化的影響與衝擊。西和境內馬元、興隆、何壩、石峽、十里、洛峪、六巷等地曾多有流行,尤以石峽、十里的馬排子表演最引人入勝,別有特色。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獨樹一幟馬排子*上》(32)

鬧馬排子社火,選擇的是農民一年中最清閒、溫馨、喜慶祥和的正月間,通常在初八開始,也有因特殊情況在初三或十四開始的,但元宵燈節是不變的高潮期。因為是古老傳承,輕車熟道,籌裝、排練用不了很多時日。當然,是與其它社火形式並存,並不是孤立的。據石峽鎮坦途關民間老藝人唐東亮講,出燈之前,炮手持三眼銃首先登場。第一聲炮響,演出人員上臉著裝,檢查道具。第二聲炮響,演出人員在村中固定場地集合。第三聲炮響,馬排子列隊飛跑到燈官家,跪請燈官出場。這燈官口齒伶俐、出口成章,就像當今電視臺的晚會總策劃人一般無二,從籌辦到倒燈一直由他全權主持。燈官純屬是德能兼備者,有春倌的村子通常由春倌頭(即官相)擔任,沒春倌的村子一般由公眾民主推選,並由其物色幾個小頭目分工督辦社火。燈官接受特殊邀請後,便用糖、茶、煙、酒簡單酬慰馬排子演出人員。接著,在燈官家院裡表演掌燈舞《送財》、《晉狀元》,燈官“打茬”說一些吉祥祝福辭後,便宣佈正式出燈。

天天如此,古風使然,俗規不倒。

隴南社火遊藝系列:《獨樹一幟馬排子*上》(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