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你好,我是減水書生,與您一同品味歷史、感悟思辨。

公元617年,馬邑校尉劉武周動手造反;太原留守李淵正要造反。天下反隋洶洶,山西也將洶洶潮動。但是,身為馬邑郡丞的李靖,卻做了一回大隋忠臣。他要跑到江都,向隋煬帝楊廣告發李淵謀反。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但是,大隋已經徹底亂了。李靖向楊廣告狀,卻告狀無門,因為他到不了江都,去江都的路已經站滿了反隋義軍。大隋必須亡,因為大隋的忠臣,不僅找不到皇帝,也找不到朝廷。

不得已,李靖跑到長安,也就是大興城,在這個沒有皇帝、只有半個朝堂的都城,垂死掙扎。

李淵殺進長安的時候,李靖的命運只有一個,那就是跟大隋死忠粉們一起被拉出去斬首。

公起義兵,本為天下除暴亂,不欲就大事,而以私怨斬壯士乎!

韓信被斬首的時候,大呼: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韓信怎麼喊,李靖也怎麼喊。你李淵起兵除亂,難道不想成大事嗎,為何以私怨殺壯士?

凡是自稱壯士的,總會被刀下留人。韓信可以,李靖也可以。

李淵覺得李靖是個壯士,李世民也堅決為他求請,所以李靖被召入李世民的幕府。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在洛陽之戰中,李靖嶄露頭角。然後,直接從秦王李世民軍中調到夔州(今重慶奉節)前線,組織平蕭銑之戰。此戰開始,李靖便成為大唐當之無愧的名將。

01.南朝的最後復辟,蕭銑的後梁政權

蕭銑是西梁(分裂於南朝梁)宣帝的曾孫,西梁宣帝蕭詧是南朝梁昭明太子的第三子,昭明太子蕭統是梁武帝蕭衍的長子。所以,蕭銑是南朝梁和南朝西梁的正宗血脈後嗣。

同時,蕭銑還是隋煬帝的皇后蕭氏的內侄,大隋皇室的外戚。憑著外戚的身份,蕭銑被任命為羅川(今湖南汨羅)縣令。

本是南朝皇室血脈,還是大隋外戚權貴,所以,亂世驟起,蕭銑便立即割據了荊州之地,建立後梁政權。全盛之時,蕭銑的後梁,西起三峽、南至交趾、北距漢水、東達豫章。它基本繼承了除建康三吳以外的大部南朝疆土,而且擁兵四十萬,成為南方最大的割據政權。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如果放任蕭銑發展數年,中國可能繼續南北分裂和南北朝共存的局面。於是,平定巴蜀的李孝恭上書唐高祖李淵,建議迅速解決南方問題,特別是蕭銑的後梁政權。

公元620年,李淵任命李孝恭為夔州總管、抽調李靖為行軍總管,集中巴蜀資源、打造戰艦,籌備滅後梁之戰。

02.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江陵

東漢劃全國十三州部,荊州下轄七郡,即南陽郡、南郡、江夏郡、零陵郡、桂陽郡、武陵郡、長沙郡。到了東漢末年,從南陽郡分出章陵郡,所以有荊州八郡之說。

到了公元208年,重劃九州分野,古荊州增加到了12個郡,但已經沒啥意義了。因為魏蜀吳三家瓜分了荊州;襄樊之戰,關羽大意失荊州,曹魏和東吳瓜分荊州。荊襄九郡之說,大體從這個時候開始有的。至隋朝的時候,古荊州再被劃了22個郡。但是,更沒意義。因為隋文帝變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隋煬帝改州為郡,明確為郡縣兩級。也就是說,在隋朝,基本很難出現省一級別的封疆大吏。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荊州這個地理概念,隨時都在變動。但是,可以知道的一點是:荊州這個地方非常大。今天的湖南、湖北全境,河南、貴州、廣東、廣西等省的部分地區,都在荊州治下。

所以,荊州這個地方很重要,因為它真得太大了。

此地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聯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

這是諸葛亮的評價,也是《隆中對》要把荊州作為一個戰略支點的原因所在。

但是,大,還不是關鍵,用武之國才是關鍵。也就是荊州有足以爭霸天下的戰略形勝。

一個是南北用武的南襄隘道,一個是長江用武的江陵咽喉。在李唐已經控制巴蜀之後,南威長江、北懾漢水的江陵就成為至關重要的關鍵所在。李唐大軍的全部目標就是江陵,而後梁的全部命脈也是江陵。

03.浪激三峽,鏖戰清江口

大唐滅後梁之戰的總部署:

李孝恭為荊湘道行軍總管,李靖為行軍長史,集中巴蜀的全部兵力,自夔州順流而下,目標江陵。

廬江王李璦為荊郢道行軍元帥,由襄州(今湖北襄陽)出兵,目標江陵。

黔州刺史田世康,由辰州(今湖南沅陵)出兵,目標江陵。

黃州總管周法明,由夏口(今湖北漢口)出兵,目標江陵。

全部四路唐軍的目標,只有一個,就是把大唐的全部武力投送到後梁都城江陵。

但是,除李孝恭外,其他三路全是輔助,因為只有巴蜀一路組織最充分、實力最強悍、路途最暢通。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李孝恭很有能力,但這個人不會打仗。所以,全部行軍謀劃,就交到了李靖一人身上,包括滅蕭銑的戰略目標確定、兵力部署調配。

李孝恭、李靖主攻一路,最先遇到的問題是:怎麼突破波濤洶湧的長江三峽。李靖的選擇是:趁著浪疾風高衝過去。

唐軍在等風平浪靜之後再過三峽;梁軍也在等風平浪靜之後才戰唐軍。

所以,李靖的選擇就是力排己方之眾議、出於敵方之不意,唐軍就是在浪激三峽之時,冒險一次、衝出三峽。

公元621年9月,李靖大軍出三峽、抵夷陵,順流而下,直逼請江口。

後梁皇帝蕭銑急令文士弘率精兵數萬土奔赴清江口、組織阻擊戰。但是,梁軍已經失了先機。涉險三峽之後,唐軍快速疾行,抵達清江口後,立即對文士弘部發動了衝鋒,一戰潰敵。文士弘丟下上萬具屍體和三百艘戰船,退守百里洲。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04.百里洲之戰,李靖將錯就錯

百里洲的江面上,南面被唐軍控制、北面被梁軍控制。面對這個局面,李靖的謀劃是:等。

唐軍四路出擊,目的就是要分散後梁兵力。後梁有四十萬大軍,如果全撲到夔州一路,那麼這仗就沒法打。但現在的局面是:夔州一路打得太順,驚了後梁,梁軍的主力就集中到了夔州方向。所以,四路出擊、分散梁軍的目的還沒有實現。於是,李靖要等,等其他諸路打出聲勢、等梁軍分兵防禦。

緩之一日,彼必分兵,留輕兵以據我,退羸師以自守,兵分勢弱,我乘其懈而擊之,破之必也。

仗,要是打得太順手,就會讓人產生錯覺:一個錯覺是打仗真得很容易;另一個錯覺是我也能打得這麼順手。

兵至百里洲(今湖北枝江東南江心洲),行軍總管李孝恭就產生了這樣的錯覺。自夔州至清江口,唐軍最大的敵人,根本就不是梁軍,而是長江三峽。三峽風急浪高,現在還心有餘悸;梁軍不堪一擊,現在還沒打得過癮。

百里洲之戰,總管李孝恭就要向長史李靖學習,學習他的力排眾議過三峽、勢如破竹清江口。

於是,李孝恭不顧李靖反對、親率精銳殺向江北。後梁將領文士弘,在李靖面前是弱雞,但在李孝恭面前卻是豺狼,一通暴擊就把李孝恭的唐軍精銳趕回南岸。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梁軍倒是穩紮穩打,唐軍過來就暴揍、唐軍跑了也不追。李孝恭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損兵折將,而且丟盔棄甲,大批輜重丟在了江心洲上。這把“米”引得無數梁軍將士“競折腰”,蜂擁爭搶,“人皆負重”。

就是這四個字,“人皆負重”。在李孝恭看來,是止不住得心疼,而在李靖看來卻是戰機。大戰爭鋒,最下爭兵力、再上爭精銳、最上爭戰機。李靖抓住這個戰機,立即組織唐軍第二波衝鋒。於是,戰場形勢立即逆轉,由梁軍追著唐軍打,變成唐軍追著梁軍打。李靖大軍掩殺,不僅把文士弘趕出了百里洲,而且直接追到了江陵城。

05.江陵決戰,精彩之處不在得而在舍

為了抵禦四路殺來的唐軍,後梁皇帝蕭銑把能派出去的部隊全派了出去,勢要禦敵於國門之外。整座江陵城中,只有幾千守軍。唐軍四路出擊、分散梁軍的目標,硬是被李靖打了出來。

所以,李靖掃蕩完百里洲之後,接著掃蕩江陵外城和水城,繳獲了後梁戰船數千艘。

這個時候,就是徹徹底底地形勢逆轉。

百里洲之戰,唐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面對唐軍丟棄的輜重物資,文士弘和梁軍士卒蜂擁爭搶、人皆負重。

江陵之戰,梁軍被打得丟船棄帆。面對梁軍丟棄的輜重物資,李靖和唐軍士卒又該作何打算呢?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面對同樣的問題,才能分出誰能更勝一籌。

李靖不是命令唐軍去搶戰船、搶物資,以擴大戰果,而是把繳獲的梁軍戰船全部丟棄到江中、任其順流漂浮。然後,集中全部主力、列兵江陵城下。

九月,李靖涉險穿過長江三峽;十月上旬,李靖一戰破敵清江口、再戰破敵百里洲;十月二十一日,後梁皇帝蕭銑眼見長江之中盡是梁軍戰船,自認大勢已去、出城投降。而從四處奔來的十多萬後梁援兵,見到江中四處漂浮的自家戰船,也沒了戰心,爭搶著向唐軍投降。

這就是江陵之戰的精彩之處。

繳獲後梁舉國戰船,李靖和唐軍能夠擴大戰果。但是,卻會因為孤軍深入而頓兵堅城之下。內有蕭銑負隅頑抗、外有梁軍四面增援,繳獲滿滿的唐軍將會成為“人皆負重”的梁軍。所以,李靖的結局,將會與百里洲的文士弘一樣。

但是,李靖的用兵之妙,就在於能“舍”。

把後梁的舉國戰船全都丟在江中,就是疑兵之計。後梁援軍會認為江陵城陷、江陵守軍也會自覺大勢已去。李靖是在用梁軍的戰船給江陵城中的蕭銑和江陵城外的援軍發信號:你們已經完了,可以投降了。

舍了後梁戰船,李靖得到了大戰勝利、得到了江陵城,也得到了整個後梁。

06.英雄與時勢,名將的千古風流

文士風流的是詩篇華章,名將風流的是山河壯麗。詩篇華章,是精神的千古風流;山河壯麗,是物質的千古風流。

李白斗酒詩百篇,李靖一戰造時勢,到底哪個更風流?

像李靖這樣的名將風流,是堪與詩仙李白競論一番的,因為他造就了時勢。


李靖平後梁:力排眾議三峽險,將錯就錯百里洲,江陵之戰捨得風流

隋末亂世,很可能就是另外一個西晉。三國歸一而後南北朝立,統一隻是曇花一現。後梁是非常有可能借助隋末亂世,重新實現一種南北分治的。

但是,李靖和李孝恭,硬是用戰爭手段結束了分裂的路徑依賴。之前的分裂是時勢,之後的統一也是時勢,而促成時勢轉變的,就是名將李靖。

大唐之所以成為一個盛世傳奇,既需要李白和杜甫這些人的詩篇華章,也需要李靖和李孝恭這些人的武功蓋世。他們都是製造時勢的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