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粵語的人也是漢人,為什麼粵語和普通話相差那麼遠?

鞭打部分白話豬


講粵語的是漢化後的百越人,自古山高皇帝遠的貶謫發配封閉落後之地,當然相差很遠了。

因為廣東人屬於百越後裔,由於五嶺阻隔保留嶺南的百越口音最完整,雖然秦徵百越之後,眾多百越原住民的文字被廢除了,但百越口音比較完整的保留了下來。

比如“類猴腮雷、類賓鬥啊、你講咩,咩咩咩呀……”

從漢朝到明朝的古漢人的史料都有記載南方風土人情百越部落,史料為證。

  • 西漢《南州物志》中關於百越的記載稱其為“賊“:我朝番禺,去國都萬里,境轄群蠻,此蠻賊北據五嶺,南抵大海,地方數千裡,賊有數種,中州人皆曰其百越。
  • 唐 韓愈 《送區冊序》:“小吏十餘家,皆 鳥言夷面。”

  • 唐代柳宗元:“楚越間聲音特異,鴃舌啅噪”。

  • 唐 白居易《送客春遊嶺南二十韻》:瘴地難為老,蠻陬不易馴。

  • 北宋蘇東坡:“苦鴃舌談,爾汝不相酬,未著絕交書,已嘆交遊絕,門前空羅雀,巷語紛鴃舌” 。

  • 明代徐霖:“中原雅韻何消記,南蠻鴃舌且休題。

  • ……

就相當於一些初學英語也是用漢字標註英語的發音。

以下是晚清時期學英語的資料。


鳥言夷面


的確差別好大,連最簡單的日常用語都不同!我舉幾個例子,希望可以幫你對粵語瞭解多些。

1 行路(走路)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李白《行路難》

2 食飯(吃飯)

子曰:色食性也。

3朝早(早上)

子曰:朝聞道,夕可死。

同理,一朝一夕,朝朝暮暮等詞語就不多舉了

3 朝食/食朝(吃早飯)

《詩·陳風·株林》:“乘我乘駒,朝食於 株 。”

《從軍行》:“朝食不免冑,夕息常負戈。”

《縣齋有懷》:“朝食不盈腸,冬衣才掩骼。”

4 晚食/食晚(吃晚餐)

《述僧中食論》:“故推此晚食,並置中前,自中之後,清虛無事。”

《戰國策·齊策四》:“ 斶 ( 顏斶)願得歸,晚食以當肉,”

《寄吳氏女子》“膏粱以晚食,安步而車軿。”

5 飲酒(喝酒)

《國語·晉語一》:“[史蘇]飲酒出。”

《順宗實錄五》:“天下吏人……無禁婚嫁、祠祀、飲酒、食肉。”

《東周列國志》:“王遷回宮,無計可施,惟飲酒取樂而已。”

6 斟酒(倒酒)

《悲歌行》主人有酒且莫斟,聽我一曲悲來吟。

7酒樽(酒瓶)

《將進酒》: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念奴嬌》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8 飲水(喝水)

《禮記·檀弓下》:“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孫希旦 集解:“飲有漿醴之屬,今但飲水而已,飲之貧也。”

《復志賦》:“固餘異於牛馬兮,寧止乎飲水而求芻?”

《西清筆記·紀名跡》:“其詩有‘人到心閒飲水甜’之句,餘甚愛之。”

《晉書·良吏傳·鄧攸》:“攸 載米之郡,俸祿無所受,唯飲 吳 水而已。”

《贈裴南部》:“塵滿 萊蕪 甑,堂橫 單父 琴。人皆知飲水,公輩不偷金。”

9走(跑),走佬(跑路)

《韓非子·五蠹》夸父與日逐走。

10 幾多(多少)

《代贈》詩之二:“總把春山掃眉黛,不知供得幾多愁!”

《虞美人》:“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警世通言·範鰍兒雙鏡重圓》:“兵火之際,東逃西躲,不知拆散了幾多骨肉!”

11今朝(今天早上/代指今日)

李白:今朝有酒今朝醉。

12 話(講)例:你大佬話(你大哥說)

蘇軾: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13 望(看)

李白:舉頭望明月。

14 睇(看)

既含睇兮又宜笑。――《楚辭·山鬼》

15 游水(游泳)

《管子·輕重甲》:“齊民之遊水,不避吳越。”

《蘭香神女廟》:“走天呵白鹿,游水鞭鬻搿!

16 蒞(來)例:幾時得閒蒞我屋企耍?(什麼時候有空來我家玩?)

《老子》吾子將蒞之。

17 落(下)

李白:疑是銀河落九天。

18借問(請問)例:阿叔,借問聲XX路點去?(叔叔,請問一下XX路怎麼走?)

杜牧:借問酒家何處有?

19 得閑(有空)

韓愈 :“得閒無所作,貴欲辭視聽。”

黃庭堅:都城誰是得閒人?

20 後生仔(年輕人)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

21 陰鷙(陰險奸詐),今粵人常誤寫為“陰質”

《資治通鑑·漢宣帝神爵四年》:“ 嚴延年 為治陰鷙酷烈。”

《明史·許譽卿傳》:“吏部尚書 王永光 素附璫,讎東林,尤陰鷙。”

22 卒之(終於/最後)例:卒之得徂(咗)(終於成功了。)

《垓下之戰》“然今卒困於此,此天之亡我,非戰之罪也。”

23 打邊爐/打甂爐(吃火鍋)

《廣東通志》:“冬至圍爐而吃曰打邊爐”。

24 謦欬(聊天),食粵人常寫作“傾偈”

《莊子.徐無鬼》“昆弟親戚之謦欬。”

25 抵(值)抵唔抵(值不值)

26 狗竇(狗窩)

《十五從軍徵》兔從狗竇入,雉從樑上飛。

27 詐死(裝死)

《澠水燕談錄·奇節》:“有以媾禍中傷大臣者,指先生之起事曰:‘ 石某 詐死,北走 胡 矣。’請斵棺以驗。”

28 諗 (想),等我諗諗(讓我想想)

《詩經·小雅》:“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

29 畀(給)

《詩經·鄘風》:“彼姝者子,何以畀之?”

30 攰(累)

《三國志》:“弊攰之民,儻有水旱,百萬之眾,不為國用。”

34 多謝(謝謝)

《漢書.趙廣漢傳》:為我多謝問趙君。

《柳枝》:多謝長條似相識,強垂煙穗拂人頭。

35 渠(第三人稱他,今粵人俗寫作佢)

《三國志·吳書·趙達傳》:女婿昨來,必是渠所竊。”

《全唐詩·寒山·詩三百三首》:蚊子叮鐵牛,無渠下嘴處。”

36 慳(節儉/節約),慳錢(省錢)

《宋書·王玄謨傳》:“劉秀之儉吝,呼為老慳。”

 《閒居》詩:“耽書真是癖,惜酒近成慳。”

37 靚(美麗)例:靚女/靚仔 /靚妝。

《宴山亭》:新樣靚妝,羞殺蕊珠宮女。

《上林賦》:靚妝刻蝕。

《後漢書》: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

38 趁墟(趕集)

《南部新書》:“ 端州已南,三日一市,謂之趂虛。”

《豫章南浦亭泊舟》詩之二:“趁墟猶市井,收潦再耕桑。”

39 當差(當警察)

《京本通俗小說.西山一窟鬼》:也曾有內諸司當差的來說他……只是高來不成,低來不就。

40 差人(古指差役,即警察)

《醒世恆言》第二十九卷‧盧太學詩酒傲公侯,“知縣見了,轉覺沒趣,無處出氣,遷怒到差人身上”

《二刻拍案驚奇》˙卷二十一:“睡到次日天明,來到店中看看,打發差人李彪出去探訪,仍留王惠在店。

41 頭先(起先/早先/剛才)

《水滸傳》第二八回:“看看天色晚來,只見頭先那個人,又頂一個盒子入來。”

《金瓶梅詞話》第五十回:“頭先,爹在屋裡來,向床背閣抽梯內翻了一回去了。”

42 下晝(下午)

《初刻拍案驚奇》卷十一:“下晝時節,是有一個 湖州 姓 呂 的客人叫我的船過渡。”

43 狼戾(指霸道不講道理),詞例:戾橫折曲(歪曲事實)”、“冤戾(冤枉)”

《幽州胡馬客歌》:天驕五單于,狼戾好凶殘。

44 劖(刺),音近“吉”。

《送崔侍御之嶺南二十韻》:逸翮憐鴻翥,離心覺刃劖。

45 葳蕤 (風光),今粵人常誤寫作“威水”。

《孔雀東南飛》:妾有繡腰襦,葳蕤自生光。

46 爭(差/欠缺)你無爭我錢(你沒有欠我錢)

《自遣詩》:百年身後一丘土,貧富高低爭幾多。

47 度(量/衡量)例:度下身高(量一下身高)

《左傳》: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48 糴。糴米(買米),走糴(意為奔波走動)

《孟子》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糴,無有封而不告。”

49 鹹(全部)鹹家(全家),“鹹家鏟”意思就是“全家都被剷除。

《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獻歲視元朔,萬方鹹在庭。

《幸武功慶善宮》:梯山鹹入款,駕海亦來思。

50 返歸(返回)粵語常比喻回家。

《敦煌變文集·維摩詰經講經文》:“恐伊返歸正真心,總遣修行不退轉。”

得閒再舉多尐例子畀你等睇睇至好


南粵後生


說明以語言劃分民族的標準是錯的。

同一民族,可能有多種語言;同一語言,也有可能屬於不同的民族。如果你明白這個道理,就不會問出這個問題。

語言從來就不是民族成立的標準。

最簡單的例子:五十六個民族裡說普通話的人不只有漢族,為什麼其他民族會被識別為少數民族?

同理,粵語和普通話(北方官話)之間存在非常大的差異,不論是詞彙、語音,甚至都到了北方人聽不懂粵語區的人說話的地步,但是這些人依舊可以被視作同一民族。

因為民族的標準就不是語言。

在同一民族的內部,可以有多重語言。

語言可以舉藏族的例子。事實上,現在的藏族並不都是說藏語的,還有嘉絨語、普米語等等不同語言。甚至在不同地區,藏語的語音也有很大差別。

不僅如此,同一民族也可以有多種基因。就以漢族為例,不僅是語言呈現出南北差異,就連基於父系y-染色體的基因也是如此。如果再考慮到母系遺傳的問題,民族內部的基因多元性就會更明顯。

由此可見,以語言(或者說文化)甚至是基因等所謂的“客觀標準”來理解民族,那一定是不符合現實情況的。

某個民族成為民族的關鍵,其實在於共同的心理意識,或者說是民族認同。


HuiNanHistory


為什麼粵語與普通話相差甚遠?普通話,顧名思義——普遍通用之話,即官話。千年以來,江山幾度易主,帝王為尊,官話自然與帝王鄉音所演變,特別元、清更混雜了蒙、滿文化;而廣東嶺南地,遠在邊陲,粵語自然少受其影響,傳承了古之文風,所以普通話與粵語之間差異越來越大而形成今日之差異。


雲開山夫


百越時期的廣東基本是原始部族社會,生產力低下決定了人口稀少。趙佗領軍入嶺南廣東很快被征服,當時的廣東原住人口雖然少但是野蠻人戰鬥力強,加上大秦軍隊水土不服地形不熟,雖然傷亡不少但是50萬大軍對抗土族10個打一個也滅掉大部分土著了!以廣東為基地,秦中央政府繼續移民50萬入廣東,儲備戰爭力量目的攻打廣西。廣西讓秦軍傷亡慘重。直到漢朝,由於廣東土著的反叛,滅掉了50萬原住民!當時全國人口才1500到1800萬!50萬原住民,史書不好意思寫種族清洗式屠殺!你還以為廣東土著人山人海彩旗招展鑼鼓喧天呢?!漢朝在嶺南大規模屠殺造成廣東土著大量逃亡廣西、越南。然後又是一次大規模人口遷徙,中央政府的國家意志!目的又是打廣西和越南,繼續傷亡慘重,但是嶺南的土族要麼跑山上去了,要麼逃了,其餘的被殺掉了!還百越語,秦漢中央政府絕對不可能容忍百越語在這一區域流行!這是國家意志,不說官話就殺掉,這就是一部醜惡的殖民史!

任何一個國家民族在建立殖民地時,首先就要禁止非官方語言的流行,只是手段上有些溫和一點有些簡單粗暴!日本人在殖民臺灣和東北時容忍過中國語言無害存在嗎?瞭解一下歷史!英國人殖民香港允許香港人在官方場合和正式文件不使用英語嗎?!如果日本不被打敗,今天的臺灣和東北就是說日語的,你可千萬別說日語是原來的日本語言和臺灣土著語的混合,看看今天的琉球,他們說標準日語!

今天的廣東粵語歷經千年與當初秦漢語言有差別,那是必然,畢竟朝代的更迭一定會影響語言,尤其廣東千年來都是移民地區。受到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絕對不可能是秦漢官話與百越語言的混合體!你是在嘲笑秦漢兩朝中央政府連殖民智慧都沒有嗎?佔領這一區域死了這麼多漢人,付出了這麼多代價終於佔領了嶺南,完了讓這塊區域的人愉快地說著土著語言,還要去和官話融合?!中國古人沒有那麼蠢,中國秦漢中央政府絕對是世界史上最牛的中央政府之一!你覺得香港人是不是都說漢英混合語嗎?混得到一起嗎?你知道百越的語言語法和語音結構和漢語言差異有多大嗎?!越南人也是秦漢花了很多人命換來的殖民地,他們的語言在殖民意志下必須改變,這跟臺灣日據時期大量皇民日本語流利一個樣!但是越南不同的是,秦漢政府對越南的殖民意志從來都是不強的。跟廣東完全不一樣!


中國鍵盤大俠


白話(粵語)就是我們漢族人祖宗語,五千年前倉頡造字至宋朝四千多年裡中國的古漢語。語言學家已經證實《切韻》、《唐韻》和《廣韻》這隋朝唐朝和宋朝三本的發音字典,就和今天的粵語發音高度吻合,這就是說白話系隋唐宋三個朝代中國的語言。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粵語區的日常用語同宋朝之前的日常用語一樣的原因,這也是外國大學為什麼只研究粵語和普通話的原因,外國人分別叫唐話和滿語(南宋同金的對抗,金幾乎等於滿,所以普通話有近八百年的歷史,亦值得研究)。史學家已經證實周朝就統一了語言,只不過當時叫雅語。而宋朝唐朝隋朝又和秦漢、戰國、春秋、周朝是一脈相承,只不過是分分合合,史書上亦沒有記載這段時間中原發生語音的變化,所以白話就是雅語。那雅語是不是盤古開天至周朝的語言呢?今天我們終於解開了漢族語言千古之迷了,那就是二十一世紀(2O18年)語言學最偉大的發現:漢字不單表意,音還表義。通過粵語的發音就知道,例如:前和後,開和合,快和慢,食和飯,飲和水。當粵語講前字時由前面發出,即舌頭和上顎之間發出(不是捲舌音),而後字是由後面聲帶發出;當講開字時嘴打開,為開口音,講合字即刻閉上嘴為閉口音。同理食和飲是閉口音,就是進飯和吞水的動作,當然食比飲的閉合慢(飯比水難吞下);而飯和水是開口音,就是嘴在碗邊和杯邊的動作,飯的開口比水的開口大,而讀水字時的開口有點嘟。而快和慢這對相反詞,都是設計成開口音,當你講快字把手放在離嘴三五寸遠時,明顯感到聲未出,氣已到,而講慢字時,手帖在嘴邊,越大聲越沒有聲流到,這些動作都說明音同義。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多點字來研究,比如: 聲和音(有開有合,有前有後),走和行(走的正確用法是跑的意思,前面發出的急促音—— 又叫前單向音。行由後面的聲帶發出),白和黑,光和暗,長和短(在上顎與舌頭處緊挨著發出兩個音,0.1毫米都是距離),虛和實,大和小,爆和炸(爆用嘴唇上下擴張表示,沒有氣出,炸用聲流水平噴出表示),上和下,香 和臭,遠和近(讀遠字時,嘴嘟一喐,示意遠處。),裡和外,嘔和吐,牙和齒(牙由兩邊的大牙發出,齒由前面的齒髮出),耳和鼻(聲流振耳振鼻),呼和吸,等等,而北方話全部是開囗音,毫無意義。音表義(更不用說下面講到的漢語靈魂)說明白話 (粵語)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語言。

如果漢語字表意是血、音表義是肉,則閉合音、入聲和變音則是漢語的靈魂,比如:陰和森(閉合音),當同時用嚇人的聲音讀陰森森三個字時,白話明顯比北方話恐怖;比如: 決(入聲)等,雄壯有力的入聲,太多了,大家比較熟悉,不再多舉例;在這裡重點講下語言學家從來沒有提到變音 ,即在舌頭處發出急促、激動無比的音: 既可以發出前單向音(比如前面提到的走字),亦可以發出激奮的後單向音,比如: 恨,當用力讀時,舌頭一下頂住上顎形成封閉,聲流全部迴流,肚、胸和雙肩等部位都動起來;更可以發出一個字兩種感情的音,比如:死 字,當我們希望對方死時,舌頭封閉後面形成空間,好似壓強原理一樣,死字由舌頭處噴出,痛快淋漓,而當自己不幸時讀死字舌頭儘量頂住上顎,讓聲流回到胸膛而令人難受。正因為存在恥(變音)、怒(後單向音)、恨(後單向音)、血(入聲)、闕(入聲)等字,當我們用悲傷感情讀《滿江紅》前面部分時,內心十分難受;當讀用憤怒的感情讀後半部時,你用手摸肩、胸、腹等部位,明顯感到動起來,無比激動。而北方話因捲起舌頭講話,不是南方的平舌講話,舌頭頂住雙唇不能閉合,沒有閉合音;捲起的舌頭兩側漏氣沒有變音;靠舌尖摩擦振動發聲而沒有用聲帶發音的入聲,因此北方話讀 起來如同嚼臘,和尚唸經。直觀而簡單方法就是: 抽任何一句話分別讀每一個字對比,白話就比北方話有力。有血(字表意),有肉(音表義),有靈魂(閉口音、變音和入聲),這才是漢語,白話就是黃帝、周天子、秦始皇直至宋朝的各朝皇帝的聲音,是孔子、李白、蘇東坡、岳飛等人的語言,比兵馬俑、長城等所有的文物加起來都珍貴。

因各種原因,你已不用宋之前的日常用語,只要你口音還在,現在用回肯定能表達得出,比如:屙(拉),食(吃,吃字唐朝才出現,應以食為準),飲(喝),喝(吼),行(走),走(跑),望(看,唐詩宋詞中出現十個望還未出現一個看,太少了當沒有),姣(騷),幾多(多少,同看字一樣少,當沒有),文(塊),晏(中午或遲),幾時(什麼時候),箸(筷子),得閒(有空),面(臉),隔籬(隔壁),抵(值),舊時(以前),後生(年輕),渠(他),諗(想),畀(給),攰(累),揀(選擇),差人(警察),游水(游泳),返歸(回家,是本人推薦我的“土白話”——溝漏片白話,記不起中學那課古文有句:返歸取之),等等,你要是用得越多古語來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詞,不會岐義為準,證明你的語言越接近古漢語,這是一種判斷是不是古漢語最簡單的方法(比如北方話把“你吃了沒有”的吃改為食,就會聽成“你死了沒有”,這就叫岐義)。精心設計就是講北方話要使用宋朝之前所有的日常用語代替現在的日常用語,就必須學會講白話(粵語),這是唯一的方法,只有白話才能完全表達宋之前4 千多年裡所有的日常用語,只有白話才能表達九調六聲(北方話是四聲四調)的古漢語,雖然這是多麼簡單的漢字,輪不到你逞強、發怒。——在這還不要求你使回宋之前所有的 單音詞,比如: 知(知道),識(認識),椅(椅子),嘴(嘴巴),等等。四千多年來漢語都是一音一義,不用兩個音表達一個意思。

宋朝之後中國受到各種北方少數民族的佔領和統治,中原語音(白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古時把口語叫白話,書面語就叫文言文,這就是所謂的文對白),實際上不是漢語了。因距離中原太遠,不受到影響,逃難到兩廣的漢人得以把漢語保存下來,這是幸運。一種語言就是一個民族的特佂,中學課文法國作家哥德寫的《最後的一課》,裡面描述了學校就要改用另一種語言上課,學生是多麼悲哀,最後有句話這樣說:消滅一個民族最好的方法就是消滅對方的語言。為了不讓漢族滅亡,請大家一定要轉發、印發


用戶9098530017191


漢語方言之間的差異很大,不僅僅限於粵語和普通話,其他南方方言和普通話也不能相互通話。而且和粵語相比,吳方言和閩方言的某些內部方言相互之間也不能通話。所以說本身不值得大驚小怪。如果要考慮原因的話,大概有以下幾點。

第一,中國本身地域遼闊,其規模和歐洲相當,語言內部差異大是一個正常現象。

第二,南方地區在歷史上的戰亂比北方要少得多,這就使得南方地區的語言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不容易像北方那樣發生嚴重變化,但與此同時方言之間相互交流少,自然也就導致了不能進行相互通話。戰爭本質上也是一種交流,而且是極為深刻的交流。

第三,從地理環境上看,北方中原地區以平原為主,交通比較方便,南方除少部分地區以外以丘陵為主,交通成本相對較高,河流又比較多,交通時效性相對而言比較差。這種自然環境容易形成語言的分割,各方言之間,獨立發展,長期以後就很難進行通話。

第四,南方方言有很多是北方移民和原土著居民語言的融合。這增加了北方方言和南方方言的差異性。

第五,漢字具有脫離語音的獨特性質,由於這種性質,所以可以包容差異性極大的方言存在。


用戶4325101516


歷史的真相很簡單也很隱秘,就是所謂的“楚吞百越”。

在《尚書》記載的上古時期,中原王朝到達的最南端,就是舜帝南巡蒼梧,葬於湖南,廣東一帶是百越民族的領地,三代帝王從未踏足,但《山海經》中已經記錄交趾。

西周時期,楚人南遷崛起,在數百年的擴張中,勢力達到湖南湘沅,江西,雲南,貴州,楚國毫無疑問是中國南方文明最早也最大的整合者。

秦國一統天下後,對嶺南進行了大規模的用兵,開通靈渠,溝通了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水運,征服了南到交趾的領土。

那麼真正的問題來了,現代廣東人的祖先,就是當年五十萬秦軍,到底是哪裡人?

答案很明確,五十萬秦軍中少數軍官來自秦地,大部分士卒來自楚地,是楚人,史載當年“秦始皇役民”,人口最多的齊,楚地區的人民,被折騰的常年睡在路上,秦朝和後來的漢朝,都是從楚地組織人力資源開發嶺南地區。


莫折念生


討論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歷史,瞭解一下最早的“漢人”或者說“漢族”是哪些人?他們講的是什麼話?

漢族是我們中華民族絕大多數人共同認同的主體民族身份。在漢族這個稱謂出現之前,大家也認同來源於古代黃帝和炎帝兩個部落,自認是炎黃子孫。從歷史朝代來追溯,在秦始皇統一之前,我國最早的朝代有夏商周秦。夏商周朝大致統治範圍在河南、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北京、天津、內蒙、遼寧等一帶。

周朝人為了與四周不同文化發展部落和族群區別,自認為“華夏”,認同夏統。除了周朝統治範圍,周人對自己的認定,後代人不熱衷於對周族這個概念的認同。之前的商朝人也是如此,商族人這個稱謂也沒有得到後人的更多認同。大概是這兩朝滅亡時統治者宗族名聲都已比較差,發動改朝換代的後朝核心集團的文化清算做得比較徹底,後人寧願認同自己是炎黃子孫和華夏子孫,但除了那些特別地域的人,一般大多數主體人群不大會認同自己是商族人或周族人。

商朝定都於亳即今天的河南商丘及殷即今買的河南安陽。周朝定都鎬京即今天的陝西西安西和洛邑即今天的河南洛陽。如果說商朝和周朝有民族身份認同,那麼,他們的語言交流的較標準口音,顯然是商朝和周朝的都城和統治中心地帶的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山東、北京、天津等地的語音為正規的正式口音。

漢族和漢人的稱呼來源於漢朝之漢。我們國人很多人會認同自己是漢族人。西漢定都於長安即今天西安。東漢定都於河南洛陽。漢朝最純正的交流語言,應該就是當時陝西和河西一帶的語音。

廣東的漢人,顯然最早的一批是秦始皇派出的50萬軍隊統一廣東、廣西之後留下的來自中原人,他們的交流語言,顯然是中原人當時的發音。秦始皇派出的攻打嶺南的副將趙佗,後來趁秦末大亂派人關閉關隘斷絕與嶺北來往,自守稱王,並建立南越國。趙佗就是河北正定人。他的語言肯定是中原口音。當然,這幾十萬的中原人,與後來的漢朝的通用口音肯定相差不大,但此後,這部分漢族人肯定也與原住居漸漸融合,口音肯定也受到當地原住民語言的影響。



我們現在今天的普通話,是以北京音為基礎的發音。北京一帶,在晉朝後,公元936年,中國後晉的開國皇帝石敬瑭把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此後中原數個朝代200年都沒有能夠完全收復。北京一帶口音肯定遠離陝西、河南的口音。

在元朝和清朝,北京口音又分別受到蒙古人和滿族人的影響,連漢語中原來的仄聲都消失。

廣東的粵語,肯定保留著一些當初中原口音的印記,北京話,也融入很多我國漢族之外其他民族的數百年多個歷史時期的語言的影響。

因此,粵語與北京話,相差就有點大。


未卜先知了webscheer


你要是那麼說洛杉磯人和紐約人都用自己本地方言怎麼溝通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