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立國”也沒有永遠的中立

  作為二戰的爆發地,歐洲可謂是最嚴重的受災區了。一場戰爭使歐洲諸國都捲入災難,世界的秩序也由此徹底改變。不過,有些國家卻作為“永久中立國”置身事外,使本國百姓倖免於難。提起“中立國”三個字,大家也許第一時間就會想到瑞士。

瑞士這個國家,從13世紀開始就一直被和平眷顧。早在1291年,瑞士永久同盟成立後,瑞士就幾乎沒有遭受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侵略。雖然後來被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統治,瑞士也是儘可能地服從,避免捲入任何一場戰爭。後來法國大革命進入高潮,瑞士曾一度被迫做了一些不太光彩的事情。直到1933年希特勒上臺,事態開始發生急劇變化。


“中立國”也沒有永遠的中立

希特勒一上臺,就開始大肆傳播“種族論”和民族論,聲稱“在第三帝國邊界附近的人,與德國人擁有共同的始祖,都是德意志人”。這一手段對拉攏瑞士非常有效,要知道,瑞士的人口中,有60%以上的都是德意志民族,德語也是瑞士的主要語言之一。所以說,瑞士本身對德國的認同感就很高。被希特勒這樣一搞,瑞士民間便開始不安分了。

種族主義愈演愈烈,瑞士很快就出現了不少支持納粹的組織,著名的如“瑞士國社黨人”、“國民陣線”等。希特勒適時地給這些新崛起的組織以極大的支持,這股親納粹的潮流很快就席捲瑞士全國,閒了很久的瑞士人一受鼓動,立馬變得激動起來,其熱愛和平的理念也開始動搖。

1939年8月30日,瑞士一會決定堅守中立立場;1940年,德國制定了入侵瑞士的“冷杉行動”,不過希特勒最終卻叫停該計劃。

“中立國”也沒有永遠的中立

這難道是元首發的慈悲嗎?顯然不是,德國沒有進攻瑞士的原因很多,這裡簡單說一說。

首先,瑞士大部分地區是說德語的(大概60%以上),還有意大利語和法語區,和德國的關係不錯,大部分德國人對瑞士也有好感,(雖然看起來沒有卵用)兩國間幾乎沒有什麼衝突,德國的很多高官冬天都喜歡來瑞士度假。在個人感情方面,德國和瑞士的關係不錯。

其次,瑞士對於德國可能進行的進攻也是有準備的,瑞士是全民兵役制(直到現在也是)擁有足夠的兵員和裝備,而且瑞士處於阿爾卑斯山區中,地形易守難攻,如果進攻瑞士德國不是不能勝利,而是要付出很大的代價。而且瑞士本身沒有什麼資源,對於德國來說不合算。

再次,就是德需要一個可以進行外交活動的地區,雖然發生了但是的外交活動並沒有100%中斷,對於這種外交活動,作為中立國家的瑞士就是一個完美的地區。

還有一點就是交通運輸,瑞士因為阿爾卑斯山隧道的原因,是德國通往意大利最快的方式,瑞士一直在運輸方面很配合德國,如果對瑞士開戰,那麼這條交通要道會被中斷,這也是德國不願看到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德國對瑞士經濟活動上的依賴。這條看起來很奇怪,德國那麼強大,怎麼會依賴瑞士?其實問題很簡單:

二戰前,德國馬克嚴重貶值,貶值到大家用貨幣取火的地步,國際貿易上,也幾乎沒有國家認可德國馬克,二戰的爆發更加深了這個問題,因為對德國禁運的原因,很多國家無法向德國出口商品,但是德國依然需要從其他地區進口商品,於是,瑞士就成為了德國的貿易中轉站,瑞士成為德國的貿易中轉站並不是偶然,首先瑞士的金融系統十分發達區,瑞士的貨幣,瑞士法郎在世界範圍內的認可很高,而且瑞士的運輸業很發達,瑞士雖然是內陸國家,但是瑞士也有自己的遠洋船隊。

“中立國”也沒有永遠的中立

1940年6月,歐洲霸主法國淪陷,瑞士瞬間陷入法西斯勢力包圍。為了保持國家主權完整,瑞士立刻決定奉行一貫的政策——妥協德國,以防止戰火燒到本國國土上。

從這時開始,瑞士就多次為德國提供貸款。僅1940年,德國就從那兒獲得超過1.5以瑞士法郎的資金。而德國更是規定,瑞士產品進出口都必須通過德國,這其中巨大的收益盡數被德國獲得。

另外,瑞士也是歐洲首屈一指的製造業強國,德國不少先進武器的製造研發,都少不了瑞士的幫助。而這些武器都通過聖哥達隧道(著名的公路隧道,曾經為世界上最長的公路隧道)運往德國,這條戰略意義重要的交通線,對德國和意大利兩個軸心國核心來說,幾乎像是一條生命紐帶。

如果說這些都無傷大雅,但對猶太人做得事,瑞士就差的有些離譜了。截止1939年9月二戰爆發時,猶太人在瑞士銀行的存款多達60億美元。戰爭爆發後,猶太人尋求中立國瑞士的幫助,將大批財富都轉移到瑞士。然而,瑞士不但侵吞了這筆財富,反而幫助德國迫害猶太人。這筆財富中的很大一部分,都被德國拿去打仗了。

為了獲得鉅額利潤,瑞士的金融機構也不顧後果,為納粹進行了大量的黃金交易。德國從其他國家攫取的財產,大多在瑞士變為外匯以維持戰爭。而當猶太人從德國逃往瑞士申請避難時,瑞士政府卻拒絕幫助,還將不少猶太人又送還給德國。在瑞士,私下幫助猶太人的,會被視為犯罪行為。

作為“中立國”,瑞士的行為確實有些偏頗。按照當時人們的說法,“瑞士就差沒跟第三帝國結盟了”。實際上,瑞士人的做法目的也很明顯,就是為了避免戰火燒到自己身上。

不過,瑞士人的本性還是善良且熱愛和平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瑞士聯邦政府對這段歷史進行了反思。1995年4月3日瑞士外交部長科蒂首次代表政府為瑞士在二戰中的表現作出道歉。他說:“我們不能、也決不否認瑞士在戰時與難以用語言表達的野蠻行為有牽連。雖然一個被納粹和法西斯世界包圍的小國要生存下去非常困難,但這也不應當使我們原諒自己當時嚴重喪失立場與軟弱——我認為尤其不能原諒我們當時對受迫害的猶太人的政策。” 當時他還發表了一個經聯邦委員會(即瑞士政府)通過的聲明,表示瑞士在二戰中有負於納粹受害者。瑞士政治家勇於正視和承認本國政府半個多世紀以前所犯的嚴重錯誤並就此道歉,這一立場贏得了國際社會的普遍讚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