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1945年8月上旬,二戰即將結束的前夕,日本首相鈴木貫太郎考慮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軍投降。但是,在內閣會議上,陸軍強烈反對投降,為徹底抗戰吵嚷不休,最終決定在8月9日有裕仁出席的御前上會議再定奪。此次御前會議一直開到深夜,最後,裕仁同意在保證國體的前提下同意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4日,在得到聯合國的回覆後,裕仁又一次召開御前會議,再次下達接受公告的“聖斷”,決定投降。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這兩次御前會議均是在皇宮吹上御苑內的地下防空堡內召開,具體位置是在其中一間名為參謀本部附屬會議室內。這處地下防空設施由日本陸軍負責設計與建造。

1、建 造

1941年6月初,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在得知宮內省工務部負責建造的“御文庫”等昭和天皇用於避難的防空設施不能承受直接命中的炸彈一事之後,命令陸軍築城本部(主要負責海岸要塞設計施工的組織,直屬陸軍大臣)本部長野口政義中將負責為天皇建造更加堅固的防空設施。對此,東條還放寬了很多權限,並且不設費用上限,允許自由調動陸軍第1師團的士兵作為工程人員。此項工程還受到嚴格保密,匿稱為“戊號工事”,工程期限很短,要求9月底竣工。

接到命令後,築城本部立即著手選址與設計。經過一番調查,築城本部認為位於吹上御苑北部的一座名為地主山的小山丘(25米)最為適合挖掘建造此設施。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20世紀50年代拍攝的御文庫,周圍是茂密的樹林。

這座地下防空堡的正面朝北,有東西兩個入口,入口外是挖掘地主山北坡鋪設的門前通道,連接著吹上御苑外環道路,入口內分別連接著東西通道,東西通道又由中通道連接,在東西連接處又各設一個入口,進入這兩個入口之後,就來到了是防空堡核心部分。

核心部分是用防彈門隔離的防彈區域,這裡麵包括天皇起居的御休所與會客室、會議室(參謀本部附屬會議室)、衛生間、通信室以及機械室。

築城本部的設計獲得了陸軍與宮內省的一致同意。對於這個新的防空堡,很多人經常將其與御文庫混淆,不過它們並不是同一設施。御文庫是一幢有著地下室的地面建築物,地下防空堡則位於御文庫東北約100米處,為一座純粹的地下建築。另外,前者還是天皇日常的起居地,後者則具有戰略功能,在遇到空襲的情況下,這裡即可成為“最高司令部”,天皇可以在此繼續指揮陸海軍。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圖為御文庫與防空堡的位置。

2、防空堡的內部設施

日美開戰後,每逢空襲,天皇就躲到防空堡避難。本來,天皇從皇宮到防空堡預定乘車轉移,之後由於感覺行駛在路面上的汽車容易成為攻擊目標,會給天皇造成生命威脅,遂改為從御文庫挖一條地下通道直通防空堡。這條地下通道長約100米,通道的牆面通過打木樁和木板防止泥土脫落,地面鋪設碎石和沙,因為是臨時通道,所以在做工上較為粗糙。在挖掘該通道時,動用了赤羽的工兵聯隊。

御休所是天皇起居室,面積為20平方米,牆面貼上木板,木板表面塗有光亮的油漆,地面也鋪有木板,在木板上再鋪一層地毯。緊鄰著御休所北面的是會客室,兩室之間用木製裝飾門隔斷。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圖為御文庫與防空堡的斷面圖。

御休室的西側為機械室。機械室佔地70平方米,根據陸軍科學研究所的指導,這裡配置了發電機組、防毒氣電動毒氣過慮裝置、自行車型的人力毒氣過渡裝置、冷氣機、飲用水及其他用水水箱。

會議室就是討論是否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兩次御前會議召開地,其正式稱呼為“參謀本部附屬會議室”,面積55平方米,牆面與御休所一樣,貼上了塗了油漆的木板。這裡雖然處於地下,但為了保持作為日本最高意志決定的場所的格局,地板上鋪了地毯,南北的入口設裝飾門。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圖為防空堡平面圖。

通信室鄰接會議室的東側,有通信兵24小時值班,是宮城內的情報中心。這裡與宮內省、陸軍省、海軍省及掌握防空情報的東部軍司令部等重要部門之間有熱線連接,熱線的外部線路與防空堡內的電話終端通過內設的日本國產的T型自動交換機連接。

防空堡共有三處衛生間。會議室東面的衛生間為天皇專用,南走廊與北走廓西端的衛生間為一般人員使用。汙水朝著地勢更低的北面排出。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防空堡的入口

3、防空堡的防彈措施

二戰時,對重要設施的空襲一般是使用250公斤至500公斤的炸彈,因此,天皇地下防空堡的承受能力被設定為對250公斤炸彈的轟炸要絕對安全,而對於500公斤炸彈的轟炸則為基本安全。為了滿足這個要求,防空堡的頂蓋厚度為4米,共三層,從下到上分別是鋼筯混凝土層、沙石層以及鋼筋混凝土層。

御休所、會客室和會議室的頂蓋下面另外還加了一塊約2.54釐米厚的強化鋼板,使其頂蓋的鋼筋混凝土層和沙石層被炸穿之後,還有最後一層保護。最後,整個防空堡上面還覆蓋了15米以上厚度的土層,並種上植物,起到偽裝的作用。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防空堡的外牆厚度為1.5米,內牆厚度為1米。最重要的御休所與會客室、會議室的周圍配置走廊、通信室和機械室,每個房間都有內外雙層隔壁相隔,有些甚至還有三層隔壁。出入防彈區域均有30釐米厚的防彈門把持,防彈門耐衝擊但氣密性低,出於防毒氣的考慮,防彈門的內側還加裝了密閉門。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戰後拍攝的走廊與各房間的防彈門,通過圖片可以判斷防彈門非常厚重。

4、防護升級

從1944年開始,日本著手準備本土決戰,大本營和其他政府機關計劃從東京疏散,搬到建在長野縣松代的一座巨型防空堡,即“松代大本營”,這座防空堡建在一座由玢岩和黑色頁岩構成的山體中。但是,1945年4月,陸軍工兵學校的研究部長淨法寺大佐直接接到了剛剛就任陸軍大臣的阿南惟幾大將下達的命令:

“天皇陛下表示無論如何也不離開東京,所以不會前往松代避難。你們一定要加強宮城內的防空堡,使之足以承受10噸炸彈的空襲。”

10噸炸彈是什麼東西?1943年,英國皇家空軍在其5.4噸的“高腳櫥”炸彈基礎上開始研製更大型號的炸彈,1945年3月14日,這種名為“大滿貫”的10噸重炸彈進行了首次成功測試,一天後,第617中隊的“蘭開斯特”轟炸機就在德國比勒菲爾德使用這種炸彈成功炸燬了一座鐵路橋。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英國皇家空軍的“蘭開斯特”轟炸機

至二戰結束,英國皇家空軍一共使用過42枚這種炸彈進行過9次空襲,目標多為鐵路橋和潛艇洞庫這類有著堅固結構的目標。美國也從英國引進了“高腳櫥”和“大滿貫”的技術,仿製出了T-10和T-14型炸彈,一架B-29“超級空中堡壘”可以攜帶2枚T-10或1枚T-14。

日本方面正是在得知德國遭到了10噸“大滿貫”炸彈的襲擊之後,為了防備美軍也用相同的炸彈對日本發動空襲,才做出了對天皇地下防空堡進行強化升級的決定。而在當時,陸軍築城本部已經解散,原來的部員都到前線指導當地部隊的防禦工事,因此對現有天皇地下防空堡的升級設計任務就落到了淨法寺大佐的頭上。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攜帶著T-14炸彈的B-29準備起飛

淨法寺在接到命令後立即開始設計,在對1942年佔領菲律賓時繳獲的一枚美製1000公斤炸彈進行調查後,他提交了防護措施升級方案,要點是能夠完全承受2枚5噸炸彈的轟炸,大體承受10噸炸彈的轟炸。

該方案的主要措施就是在頂蓋上再設置一層引爆層和一層防彈層。引爆層的作用是防止炸彈鑽入地下之後再爆炸的毀滅性破壞,使其在地表處就爆炸,衝擊波能量再由引爆層下面的防彈層吸收化解。引爆層的主體為兩層縱橫交錯的鐵軌無間隔鋪設,還以鋼筋混凝土進行加固;防彈層的結構基本為鋼筋混凝土。兩層相加的總厚度約為3.5米。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測試中,B-29將T-14炸彈投下的瞬間

經阿南陸軍大臣審批通過後,強化工程以匿稱“一號演習”為幌子從1945年5月5日開始動工。施工人員主要為在東京附近駐屯的近衛師團官兵,建造物資由近衛第1師團長森赳中將指揮的經理部籌措,東京都交通局也讓出庫存的鐵軌用於建造引爆層。

經12萬人次不分晝夜的施工,引爆層和防彈層於7月15日建好,之後又與以前一樣,在上面覆蓋泥土並種植植物進行偽裝,7月30日交付宮內省。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 圖為1945年加蓋的引爆層和防彈層構造圖

最終命運

1945年8月15日正午。當廣播在全日本播放天皇宣佈接受《波茨坦公告》和決定投降時,裕仁本人也坐在防空堡內聽著預先錄好的自己的聲音。在1945年7月以後,裕仁就每晚都在防空堡內的御休所渡過,而由於擔心反對投降的勢力可能因不滿投降而鬧出什麼事端,故而在“玉音放鬆”的這個時刻,裕仁也置身防空堡內。

漫談二戰時期日本陸軍的地下防空堡

戰爭結束後,裕仁表示不用再對這個地下防空堡繼續維護,於是地下通道被掩埋。2015年8月1日,宮內省公開了防空堡的最新照片,由於時間久再加上溼氣重,天花板和牆面都掛滿了水珠,牆面的木板斑駁脫落,地面的木板也斷裂或翹起,一派荒廢的景象,任誰也無法聯想到這裡是天皇決定投降的地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