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龍:落紙雲煙意縱橫

改革開放四十年,徐霞客筆下的“極邊第一城”,兼容幷蓄,文潮湧動,一大批作家躬耕“隴畝”,俯首疾書,書寫了騰衝的璀璨光華。劉正龍,正是這支隊伍裡的領軍人物。

“有鳳來兮,鍾靈毓秀,風雲翕張。人文蔚起,開輝煌之盛況;筆塔摩天,譜驚世之華章。錦繡騰越,天之造、地之設,國之光、郡之昌……”一篇《來鳳山賦》,道盡了劉正龍的恣意汪洋和灑脫不羈。正因這樣的胸襟和氣魄,四十年來,劉正龍先後被評為雲南省德藝雙馨藝術家、雲南省文聯繫統先進個人,曾作為雲南唯一的縣級代表出席中國文聯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電影文學劇本《騰越殤魂》獲中國數字電影“百合獎”……

走筆泉湧話騰衝

雨後初晴,騰衝滿邑社區的垡子田邊,我們拜訪了原騰衝文聯主席劉正龍老師。“對月齋”是劉正龍的書房,在這間書屋裡,劉正龍寫出了詩賦、散文、小說、影視劇本、註疏等二百萬字以上的作品。

生於1949年的劉正龍,騰衝上營人。1968年在騰一中學業屆滿,大學停考,回鄉務農。回到村中,識文斷字的他被推薦為生產隊隊長,種過田,燒過荒。1971年社會招工,先後在芒棒坪田小學、上營中學教了18年的書。1989年因文筆出眾,供職於騰衝文聯至2009年退休。

與劉正龍有30餘年交往的騰衝作協理事楊世富說:“我1982年從騰衝文化上認識老師,1987年才見面。亦師亦友。他是多面手,小說、散文、詩歌、賦、劇本、書法等集於一身;政治體制、人情世故,都是行家。”

劉正龍鋒芒初露源於1973年發表在《雲南日報》上的第一篇報告文學《山林的堅強衛士》;1985年《保山日報》為劉正龍開闢了雜文專欄“永昌漫筆”,針砭時弊,犀利痛快;1993年6月,劉正龍取材本土,從1000餘首現代詩中精選出70餘首,彙集成《橫斷山情緣》出版;2006年,散文集《極邊拾翠》出版;2013年,《對月齋詩聯賦》出版;2016年,“徐霞客與騰衝系列作品”問世,劉正龍著《極邊勝遊》,與劉碩勳、韋成樹為《徐霞客騰衝遊記註疏》做註疏。

“這是目前全力以赴的工作,1001頁,頁頁過目,篇篇修改,調整、增刪、校正,至於今日,這是第三次校對。”劉正龍指著書房案頭上厚厚的三大本《騰衝文化志》修改稿說。

奮筆疾書愛國篇

1992年,劉正龍時任騰衝文聯主席。農民作家段培東在騰衝縣文化局、縣文聯等部門的扶持下,出版了第一部反映二戰時期騰衝從淪陷到收復的長篇紀實小說《劍掃風煙》。該書的出版,在大陸及港、臺、美引起了極大的震動。香港評論家陳默先生說:“由一個農民來書寫戰史,由共產黨的出版社來出版有關國統區軍民抗戰的史書,這在十幾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今面對著寫實的《劍掃風煙》,不能不感到歷史的進步。”

在騰衝文聯與雲南人民出版社文藝部主任楊仲祿先生的組織下,《劍掃風煙》座談會在騰衝召開,會議邀請到《光明日報》《文藝報》《春城晚報》等報刊的作家、評論家、編輯繆俊傑、酈國義、潘凱雄、黃堯、湯世傑、範穩、潘靈等參加,其影響極為深遠。三十年斗轉星移,昔日的歷史“雷區”早已成為了宣揚愛國主義的高地。

1996年,參加全國文代會回來的劉正龍和文聯的楊必傳等人,揹著鑼鍋,帶足大米,再上高黎貢,翻越齋公房,採訪抗戰老兵,憑弔橋頭、馬鹿坡等古戰場。整整七天,劉正龍一行輾轉跋涉在林家鋪、三元宮、馬面關、齋公房等地,一步一叩,一個強有力的抗日縣政府,一位大義凜然的抗日縣長,深深感動了一行人。

此後,劉正龍四次翻越高黎貢,遍訪老縣長的抗日足跡,採訪老縣長的秘書熊文定先生,參考張問德的《偏安騰北抗戰集》《秋生草堂詩文錄》,以及李根源的《曲石詩錄》等資料。2003年,創作劇本《抗日縣長張問德》;2008年,《騰越殤魂》在央視電影頻道播映;2015年,人物傳記《張問德》出版,全面記錄了張問德在騰衝抗戰期間的活動軌跡。

“張問德”系列作品的整理、出版、播映,滇西抗戰文學的研究和創作,在他的呼號和奔走下刺破冰冷的長河,邁向陽光下的春天。思想觀念的解放,方興未艾的創作,打開了騰衝抗戰文化的另一種新格局,譜寫著中華民族的又一曲愛國史詩。

《白鹿原》的作者陳忠實老師在騰衝國殤墓園參觀時,曾在《答田島書》前久久佇立,走時潑墨題詞送劉正龍“落紙雲煙”。

俯首甘為他人梯

水喚醒茶、包容茶,茶與水的邂逅,滋潤了生命,激盪了人生。劉正龍這一壺滾燙的“水”,泡得騰衝文壇這碗“蓋碗茶”潤澤醇香。作為文聯前輩,他扶持晚輩,修改來稿,推出騰衝作者的作品,刊發於《邊疆文學》等知名刊物。多次舉辦文學創作筆會和採風活動,先後邀請《邊疆文學》編輯及知名作家李鈞龍、何真、湯世傑、張慶國等到騰衝為業餘作者現場改稿,舉辦文學講座。

1989年,劉正龍調到縣文聯。年初,第一次拜訪段培東,眼前破舊的老屋,長滿青苔的土洞,昏黃的油燈讓他心酸。那年八月十五前夕,劉正龍託人給段培東帶去了80元錢,說文聯無錢,就作為預支的稿費吧。1991年,《劍掃風煙》創作最艱苦的階段,劉正龍向當時的副縣長李宛華爭取扶持,由縣財政撥給段培東400元的生活補助,這在騰衝文化史上是沒有先例的。並由文聯出面向縣委寫報告,爭取到每月給段培東定期補助200元,直至終老。

《松山大戰》創作中,需要現場觀察、採訪,段培東苦於沒有路費,一直難以動筆。是劉正龍陪同段培東前往龍陵採訪,並由文聯承擔全部費用。該書脫稿後,劉正龍派人赴昆,向省文聯爭取到三萬元的出版費,本人擔任該書的特約編輯。

騰衝農民作家聶正科,自幼殘疾,左手寫作。早年在江苴村開雜貨店。劉正龍得知後,為他送去稿紙,向稅務局申請減免稅收。後來在縣城,為他的孩子聯繫學校就讀,為他的愛人找工作,聘請他擔任《騰衝文化》特約編輯……

諸如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

面對登門求教的人,劉正龍總是熱情接待,有問必答,知無不言。像敲鐘,“大扣之則大鳴,小扣之則小鳴。”界頭鎮東華村的王有強說:“老主席,給記得,您以前幫我改過稿子的?”劉正龍撓撓頭,“嘿嘿”一笑,只見其稿未見其人,這樣的事情太多了。

水積而魚聚,木茂而鳥集。劉正龍先後主編報告文學集《口岸之光》、散文集《油燈夜話》、文史資料集《辛亥騰越起義詩文錄》、編審《騰衝縣志》等十餘部地方叢書;先後創作《騰衝行》《故鄉是騰衝》等多部電視劇專題片腳本;為騰衝城市建設雕塑“徐霞客——極邊第一城”、北門馬幫雕塑“啟程”等雕塑群出謀劃策;主持騰衝文聯工作,擔任《騰衝文化》主編,推薦過無數的文學新人,培植壯大了騰衝文壇隊伍。“甘為人梯,年輕人向他請教,毫不保守的嚴詞指教,是一位難得的師者。”騰衝農民作家董興讓這樣評價劉正龍。

劉正龍以一顆飽滿的詩心和縱橫的才情,以滿腹的華美和滿眼的旖旎,山水潑墨,文湧騰衝。任文聯主席二十年,在他的扶持下一大批基層作者脫穎而出,一系列作品如雨後春筍,開創了騰衝文學百花齊放的盛況。

以文示人,精益求精;以德立身,清高自守。他有思想,有尊嚴,不為浮名絆此生,他說:“我所做的工作,只是履行職責。成績和榮譽,是騰衝文藝界同仁共同努力的結果。”在改革開放的大時代,見證了騰衝大發展的起步與飛躍,他和時代一同成長。“感謝騰衝這塊沃土養育了我,人生的春季已經逝去,但筆花不會凋零。”劉正龍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