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在卷帙浩繁的历史长河中,记载过这样一次规模不算太大的军事行动,讲的是东汉帝国跨越数千里、冒雪翻越天山驰援边疆的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也甚少为后人所知,但每每读来,仍觉得惊心动魄,令人热血沸腾。这次军事行动具备一部战争大片的所有元素:激烈的战争场景,史诗般的远征,残酷的搏杀,坚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谊……当然,还少不了壮美的风光、人性的温暖以及绝望中的希望。

故事要从东汉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说起,已经养精蓄锐五十年的东汉王朝在这一年派大军经略西域,复置西域都护府恢复对西域的控制,大军班师后留下少数兵力分屯几地驻守。本文故事的主人公耿恭被任命为戊己校尉,领几百军士屯守金蒲城。耿恭,扶风茂陵人,出自将门世家,他的伯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列云台二十八将第四位的耿弇。在良好的家风熏陶下,耿恭自幼学得一身武艺韬略。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得知汉军主力已回,就派两万骑兵进攻扼守丝绸之路要冲之地的车师国。耿恭部虽兵马不多,得知消息后依然派三百人前往援救,不幸的是途中遭遇北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北匈奴士气大振,打败车师后迅速引军攻打金蒲城。城中兵寡粮少,形势危急,耿恭临危不惧,计上心来。他亲自登上城墙,对着城下黑压压的北匈奴大军喊道:“这是我汉军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匈奴人悍勇,哪听这一套,呼啸着攻城而来。耿恭大手一挥,城墙上一片箭雨射下,中箭者顿时鬼哭狼嚎。原来耿恭让部下在箭头上涂了毒药,一被射中,剧痛无比,伤口处血水沸涌。匈奴人哪里见过这种情况,大为惊慌,不知所措。到了晚上,伤口愈发地疼痛,整个北匈奴军营都是哀嚎声。就在北匈奴首领郁闷不已的时候,是夜突降暴雨,耿恭竟然带着几百守军前来劫营。北匈奴人毫无防备,被杀得人仰马翻,死伤无数,再也扛不住了,相互说道:“汉军有神力,太可怕了!”于是解围撤退。虽然此役大胜,但耿恭却异常冷静,知道北匈奴人很快会回来。金蒲城无法固守,他随即把部队带到了不远处的疏勒城,疏勒城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宜于久守。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果然,北匈奴人很快就回来了,几万人打不过几百人,这口恶气如何咽得下。耿恭早有准备,提前招募了几千人,趁北匈奴立足未稳主动出击,杀得北匈奴先锋部队大败逃散。然而毕竟双方实力相差太大,北匈奴人占据绝对优势,很快就围城猛攻。几番残酷的厮杀后,北匈奴人发现这小小的疏勒城就像铁打的一样,怎么也攻不下来。他们于是变强攻为久围,把城外的河流给截断了。这一招很毒辣,城内很快开始缺水,几天后守军居然靠挤榨马粪汁来取水饮用。耿恭亲自挖井,打到足足十五丈深,仍不见水。耿恭整理衣服向井拜了两拜,跪倒在地祈祷:“如今汉室恩德神圣,庇佑天下子民,断不会走投无路,请上苍助我打出水来。”言罢不久,奇迹出现,一股水柱冲天而出,众人又惊又喜,齐呼万岁。耿恭胸中长舒一口气,继续他的心理战,命令士兵提了几桶水站在城头泼水玩。北匈奴人郁闷坏了,以为有神明在帮助汉军,只好领兵撤退。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这年六月,西域诸国见汉军式微,纷纷反叛。焉耆和龟兹两国攻打西域都护陈睦,陈睦全军覆没。北匈奴的军队在耿恭面前连碰两回钉子,只好攻打别处,在柳中城包围了关宠。不巧的是,汉明帝于这年八月病逝,朝廷正是大丧之机,政局不稳,虽然得到西域危急的消息,也没有办法及时派出援军。雪上加霜的是原先大汉为数不多的盟友车师国也反叛了,投靠北匈奴,北匈奴欣喜若狂,再次派兵联合车师一起进攻耿恭。耿恭丝毫不惧,激励士兵拼死抵抗,几个月后,城中粮食耗尽,便用水煮铠甲弓弩,把上面的兽筋皮革都吃光了。耿恭和士兵以诚相待,同生共死,陷此绝境也没一人有二心。但死者日益增多,只剩下了数十人,饶是如此,汉军大旗依然高高飘扬。北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知道耿恭身陷绝境便打算招降,派使者前去劝说。耿恭引诱使者登城,亲手将他杀死,然后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见了,跪倒在地,一片哭声。一千年之后,岳飞写下慷慨激昂的《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即典出于此。耿恭此举,断掉了匈奴人最后一个幻想,他们疯狂地攻城,耿恭知道已经坚持不了多久,于是派遣一个名叫范羌的心腹军士出城求援。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就在耿恭他们奋勇激战的时候,柳中城守将关宠的求援信也送到了万里之外的东汉首都洛阳。对于要不要派兵救援这个问题,朝堂上展开一场激烈的辩论。那个时候,通讯极其不便,反对救援的人说,咱们接到消息的时候,他们已被北匈奴围困日久,等到咱们援兵赶到,他们估计早已尸骨无存了。这时司徒鲍昱站了出来,竭力请求派遣援兵,他面对皇帝和文武百官,说出了掷地有声的一段话,至今读起来,仍荡气回肠:“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这是两千年前的的“不抛弃、不放弃”,咱们大汉决不放弃任何一个为国家抛洒热血的勇士,所以,一定要救。年轻的汉章帝虽然刚刚即位,但有着满满的血性,非常赞同鲍昱的话,于是立即下令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国的部队,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七千余人的援军迅速赶到天山以南的柳中城,大败匈奴与车师联军,北匈奴惊慌逃走,车师再度投降东汉,可惜的是柳中城守将关宠此前已经在艰苦卓绝的守城战中牺牲了。然而对于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几位将领意见出现分歧。援军的副将王蒙认为柳中城距离耿恭部还有数百里路,而且中间横亘着巍峨的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节,救援困难太大了。再说,这柳中城比疏勒城要大得多,坚守到现在已是奇迹,耿恭被围困的时间最久,说不定早就城破人亡了。这个说法有理有据,得到多数将领的认可,于是大军准备回师东归。就在这时,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是范羌,出来求援时在敦煌恰巧碰到援军,跟着一起来到柳中城。他面对几位将领扑通一跪,声泪俱下说:“诸位将军听我一言,我叫范羌,是耿校尉麾下。日前耿校尉派我出城求援,幸好在路上碰到大军。我了解耿校尉,他一定能守住疏勒城,一定能的。请各位将军务必前去营救,求你们了!”几位将领们很为难,都不愿为了渺茫的希望冒险。范羌起身擦干眼泪,束紧身上的行囊转身就要走。一位将领叫住他,问他干什么。他回答说哪怕只有他一个人也要回去,就算死也要和自己的战友们死在一起。广大军士听到后都非常感动,不少人纷纷叫嚷要一起前去救援。援军主将见群情纷纷,只好挑选两千士兵交给范羌带领前去救援。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范羌和这两千士兵顶着刺骨的凛冽寒风,冒着漫天的鹅毛大雪,凭着铁一般的意志,硬是在人迹罕至终年冰封的天山悬崖峭壁上踏出一条天路。上天垂怜,精疲力尽的援军终于抵达疏勒城外,北匈奴人从未想过会有援军到来,所以防备很松懈,趁着夜色,援军悄悄来到城门前。耿恭等人在城中听到兵马之声,还以为北匈奴又来攻城,大为震惊。范羌在门外急切地喊道:“耿校尉,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来迎接大伙了!”城中的人又惊又喜,确认无误后打开城门,众人互相拥抱,痛哭流涕。未免夜长梦多,第二天拂晓,简单修整的援军带着耿恭一行人返回。令人心痛的是,疏勒城的守军能够踏上回家路的只剩区区二十六人了。然而回家的路依然充满杀机,有满怀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险,他们且战且退,不断有人倒下。到三月抵达玉门关时,只剩下十三人,这十三人衣衫褴褛,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销骨立。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玉门关守将郑众感动不已,亲自为他们沐浴更衣,并向朝廷上疏为这十三位勇士请功:“恭以单兵守孤城,当匈奴数万之众,连月逾年,心力困尽,凿山为井,煮弩为粮,出于万死,无一生之望。前后杀伤丑虏数百千计,卒全忠勇,不为大汉耻,恭之节义,古今未有。宜蒙显爵,以厉将帅。”不为大汉耻,这五个大字,至今令人动容。

中国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记铁骨铮铮的大汉军魂耿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