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在卷帙浩繁的歷史長河中,記載過這樣一次規模不算太大的軍事行動,講的是東漢帝國跨越數千裡、冒雪翻越天山馳援邊疆的故事。雖然篇幅短小,也甚少為後人所知,但每每讀來,仍覺得驚心動魄,令人熱血沸騰。這次軍事行動具備一部戰爭大片的所有元素:激烈的戰爭場景,史詩般的遠征,殘酷的搏殺,堅忍的意志,震撼人心的兄弟情誼……當然,還少不了壯美的風光、人性的溫暖以及絕望中的希望。

故事要從東漢明帝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說起,已經養精蓄銳五十年的東漢王朝在這一年派大軍經略西域,復置西域都護府恢復對西域的控制,大軍班師後留下少數兵力分屯幾地駐守。本文故事的主人公耿恭被任命為戊己校尉,領幾百軍士屯守金蒲城。耿恭,扶風茂陵人,出自將門世家,他的伯父就是大名鼎鼎的名列雲臺二十八將第四位的耿弇。在良好的家風薰陶下,耿恭自幼學得一身武藝韜略。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第二年三月,北匈奴得知漢軍主力已回,就派兩萬騎兵進攻扼守絲綢之路要衝之地的車師國。耿恭部雖兵馬不多,得知消息後依然派三百人前往援救,不幸的是途中遭遇北匈奴大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北匈奴士氣大振,打敗車師後迅速引軍攻打金蒲城。城中兵寡糧少,形勢危急,耿恭臨危不懼,計上心來。他親自登上城牆,對著城下黑壓壓的北匈奴大軍喊道:“這是我漢軍神箭,中箭者必出怪事。”匈奴人悍勇,哪聽這一套,呼嘯著攻城而來。耿恭大手一揮,城牆上一片箭雨射下,中箭者頓時鬼哭狼嚎。原來耿恭讓部下在箭頭上塗了毒藥,一被射中,劇痛無比,傷口處血水沸湧。匈奴人哪裡見過這種情況,大為驚慌,不知所措。到了晚上,傷口愈發地疼痛,整個北匈奴軍營都是哀嚎聲。就在北匈奴首領鬱悶不已的時候,是夜突降暴雨,耿恭竟然帶著幾百守軍前來劫營。北匈奴人毫無防備,被殺得人仰馬翻,死傷無數,再也扛不住了,相互說道:“漢軍有神力,太可怕了!”於是解圍撤退。雖然此役大勝,但耿恭卻異常冷靜,知道北匈奴人很快會回來。金蒲城無法固守,他隨即把部隊帶到了不遠處的疏勒城,疏勒城依山傍水、地勢險要、宜於久守。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果然,北匈奴人很快就回來了,幾萬人打不過幾百人,這口惡氣如何咽得下。耿恭早有準備,提前招募了幾千人,趁北匈奴立足未穩主動出擊,殺得北匈奴先鋒部隊大敗逃散。然而畢竟雙方實力相差太大,北匈奴人佔據絕對優勢,很快就圍城猛攻。幾番殘酷的廝殺後,北匈奴人發現這小小的疏勒城就像鐵打的一樣,怎麼也攻不下來。他們於是變強攻為久圍,把城外的河流給截斷了。這一招很毒辣,城內很快開始缺水,幾天後守軍居然靠擠榨馬糞汁來取水飲用。耿恭親自挖井,打到足足十五丈深,仍不見水。耿恭整理衣服向井拜了兩拜,跪倒在地祈禱:“如今漢室恩德神聖,庇佑天下子民,斷不會走投無路,請上蒼助我打出水來。”言罷不久,奇蹟出現,一股水柱沖天而出,眾人又驚又喜,齊呼萬歲。耿恭胸中長舒一口氣,繼續他的心理戰,命令士兵提了幾桶水站在城頭潑水玩。北匈奴人鬱悶壞了,以為有神明在幫助漢軍,只好領兵撤退。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這年六月,西域諸國見漢軍式微,紛紛反叛。焉耆和龜茲兩國攻打西域都護陳睦,陳睦全軍覆沒。北匈奴的軍隊在耿恭面前連碰兩回釘子,只好攻打別處,在柳中城包圍了關寵。不巧的是,漢明帝於這年八月病逝,朝廷正是大喪之機,政局不穩,雖然得到西域危急的消息,也沒有辦法及時派出援軍。雪上加霜的是原先大漢為數不多的盟友車師國也反叛了,投靠北匈奴,北匈奴欣喜若狂,再次派兵聯合車師一起進攻耿恭。耿恭絲毫不懼,激勵士兵拼死抵抗,幾個月後,城中糧食耗盡,便用水煮鎧甲弓弩,把上面的獸筋皮革都吃光了。耿恭和士兵以誠相待,同生共死,陷此絕境也沒一人有二心。但死者日益增多,只剩下了數十人,饒是如此,漢軍大旗依然高高飄揚。北匈奴人也精疲力竭了,知道耿恭身陷絕境便打算招降,派使者前去勸說。耿恭引誘使者登城,親手將他殺死,然後用火烤其肉。匈奴人見了,跪倒在地,一片哭聲。一千年之後,岳飛寫下慷慨激昂的《滿江紅》:“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即典出於此。耿恭此舉,斷掉了匈奴人最後一個幻想,他們瘋狂地攻城,耿恭知道已經堅持不了多久,於是派遣一個名叫範羌的心腹軍士出城求援。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就在耿恭他們奮勇激戰的時候,柳中城守將關寵的求援信也送到了萬里之外的東漢首都洛陽。對於要不要派兵救援這個問題,朝堂上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那個時候,通訊極其不便,反對救援的人說,咱們接到消息的時候,他們已被北匈奴圍困日久,等到咱們援兵趕到,他們估計早已屍骨無存了。這時司徒鮑昱站了出來,竭力請求派遣援兵,他面對皇帝和文武百官,說出了擲地有聲的一段話,至今讀起來,仍蕩氣迴腸:“今使人於危難之地,急而棄之,外則縱蠻夷之暴,內則傷死難之臣。此際若不救之,匈奴如復犯塞為寇,陛下將何以使將?”這是兩千年前的的“不拋棄、不放棄”,咱們大漢決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國家拋灑熱血的勇士,所以,一定要救。年輕的漢章帝雖然剛剛即位,但有著滿滿的血性,非常贊同鮑昱的話,於是立即下令徵發張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國的部隊,共七千多人前往救援。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建初元年(公元76年)正月,七千餘人的援軍迅速趕到天山以南的柳中城,大敗匈奴與車師聯軍,北匈奴驚慌逃走,車師再度投降東漢,可惜的是柳中城守將關寵此前已經在艱苦卓絕的守城戰中犧牲了。然而對於要不要救天山以北的耿恭,幾位將領意見出現分歧。援軍的副將王蒙認為柳中城距離耿恭部還有數百里路,而且中間橫亙著巍峨的天山,又是大雪封山季節,救援困難太大了。再說,這柳中城比疏勒城要大得多,堅守到現在已是奇蹟,耿恭被圍困的時間最久,說不定早就城破人亡了。這個說法有理有據,得到多數將領的認可,於是大軍準備回師東歸。就在這時,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就是範羌,出來求援時在敦煌恰巧碰到援軍,跟著一起來到柳中城。他面對幾位將領撲通一跪,聲淚俱下說:“諸位將軍聽我一言,我叫範羌,是耿校尉麾下。日前耿校尉派我出城求援,幸好在路上碰到大軍。我瞭解耿校尉,他一定能守住疏勒城,一定能的。請各位將軍務必前去營救,求你們了!”幾位將領們很為難,都不願為了渺茫的希望冒險。範羌起身擦乾眼淚,束緊身上的行囊轉身就要走。一位將領叫住他,問他幹什麼。他回答說哪怕只有他一個人也要回去,就算死也要和自己的戰友們死在一起。廣大軍士聽到後都非常感動,不少人紛紛叫嚷要一起前去救援。援軍主將見群情紛紛,只好挑選兩千士兵交給範羌帶領前去救援。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範羌和這兩千士兵頂著刺骨的凜冽寒風,冒著漫天的鵝毛大雪,憑著鐵一般的意志,硬是在人跡罕至終年冰封的天山懸崖峭壁上踏出一條天路。上天垂憐,精疲力盡的援軍終於抵達疏勒城外,北匈奴人從未想過會有援軍到來,所以防備很鬆懈,趁著夜色,援軍悄悄來到城門前。耿恭等人在城中聽到兵馬之聲,還以為北匈奴又來攻城,大為震驚。範羌在門外急切地喊道:“耿校尉,我是範羌,朝廷派部隊來迎接大夥了!”城中的人又驚又喜,確認無誤後打開城門,眾人互相擁抱,痛哭流涕。未免夜長夢多,第二天拂曉,簡單修整的援軍帶著耿恭一行人返回。令人心痛的是,疏勒城的守軍能夠踏上回家路的只剩區區二十六人了。然而回家的路依然充滿殺機,有滿懷仇恨的追兵,有大雪肆虐的天險,他們且戰且退,不斷有人倒下。到三月抵達玉門關時,只剩下十三人,這十三人衣衫襤褸,鞋履洞穿,面容憔悴,形銷骨立。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玉門關守將鄭眾感動不已,親自為他們沐浴更衣,並向朝廷上疏為這十三位勇士請功:“恭以單兵守孤城,當匈奴數萬之眾,連月逾年,心力困盡,鑿山為井,煮弩為糧,出於萬死,無一生之望。前後殺傷醜虜數百千計,卒全忠勇,不為大漢恥,恭之節義,古今未有。宜蒙顯爵,以厲將帥。”不為大漢恥,這五個大字,至今令人動容。

中國古代的“拯救大兵瑞恩”——記鐵骨錚錚的大漢軍魂耿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