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啟臻:鄉村振興背景下的鄉村產業

點擊上方“鄉村發現”可以關注哦!

內容提要

產業興旺不是單一農業的發展,而是鄉村的整體進步。本文從產業與農民關係、產業與鄉村關係的視角審視產業興旺的內在構成、內容和特點。產業興旺作為鄉村振興話語體系的產業特徵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和整體性特點,它既要滿足人們對經濟效益的追求,更要滿足農民自身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產業興旺只有限定在鄉村範圍內且以農民為主體才具有實際意義,只有建立在鄉村整體價值基礎上並與鄉村價值體系相結合才具有可能性,任何排斥農民的農業、排斥鄉村的產業,都與產業興旺相悖。

1

產業興旺的含義

關於產業興旺,人們已有多種解釋。但大多是從經濟和市場價值角度來理解,把產業興旺等同於實現農業的現代化。我們認為,對農業而言,應該分為兩類農業,一類是保證國家農業安全的農業,作為國家公共產品來體現,主要是由國家調控和支持的農業,以保證國家農業安全為目的。如穀物類農業生產和供應就屬於國家投入和保障的農業。這類農業可以與鄉村發生關係,也可以不與鄉村發生關係,如國營農場、農業產業園區等規模化農業。另一類農業是與鄉村發生密切關係的農業,除了為國家農業安全作出貢獻外,首先要立足於滿足農民自身需要,促進農民增收和鄉村整體進步。實現鄉村產業興旺,不應理解為追求鄉村產業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對國民經濟增長貢獻的提升(李國祥,2018)。因此,農業現代化與產業興旺具有不同的含義。產業興旺是鄉村多元經濟相互滲透、融合、發展的一種狀態。具體來說,鄉村振興的產業興旺具有以下三個特性。

第一,產業構成的多樣性。所謂興旺是與衰敗相對應的觀念,具有繁榮、昌盛、發達的含義,特別是指事物具有活力和生機,欣欣向榮,生機勃勃。談到鄉村產業興旺人們自然會聯想到鄉村春節期間貼出的“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楹貼。鄉村的產業興旺是指鄉村生產充滿活力,這種活力來自鄉村各類生產的相互促進和協調發展。一家獨大不是興旺,增產不增收也談不上興旺。外出打工掙錢再多也不能稱其為鄉村產業興旺。單一生產我們一般不用興旺來形容,因為興旺所蘊含的生機與活力是通過多種產業的此消彼長或競相發展來體現和表達。產業興旺的前提是生產的多樣性,鄉村產業的多樣性源於農民生活需求的多樣性,農民不僅要吃五穀雜糧,還需要蔬菜和肉蛋奶等,去貨幣化的自給自足消費方式,造就了“小而全”的生產方式。恰恰是這種被認為落後的生產形式,成為維繫鄉村繁榮的重要條件。首先,生產的多樣性有助於鄉村資源的充分利用,房前屋後種瓜種豆,見縫插針、精耕細作等都是在這樣的條件下實現的。其次,多樣性有助於滿足低碳生活的需求。多樣化的鄉村產業構成減少了村民對市場的依賴,就地生產、就地消費,免去了長途運輸和貯存、保鮮等過程的能源消耗。再次,是實現有機循環的重要條件。特別是種植業與養殖業之間、鄉村生產與生活之間的有機循環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內容。最後,有助於分散和化解農業風險。片面理解農業生產的專業化結果導致產業單一,生產者過分依賴市場,當市場遇到問題後,農民損失慘重,增產不增收成為常態。而多樣化產業構成,可以減輕自然風險,分散市場風險,農民稱之為“東方不亮西方亮”。多樣化不僅符合生態學原理,比單一化的產業構成更符合鄉村的特點和農民需要。

在這種意義上說,產業興旺是農民視角的和鄉村視角的產業。產業興旺所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效用最大化。這就需要我們正確處理專業化與多樣化的關係,處理滿足市場需要和自身需要的關係。

第二,產業內容的綜合性。產業興旺不僅要求產業內容的多樣性,還要求具有綜合性。這裡的綜合性不是指技術的綜合,而是指每一個產業要素都不是純粹的、單一的,而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表現為資源的綜合利用與綜合功能。比如種植業,同時也體現與養殖業的密切關係,不僅要為養殖業提供飼料,也為禽畜的排洩物提供消化空間,實現種養業的有機循環。再如,農業除了提供農產品這一傳統功能外,還具有生態價值、還可提供景觀和休閒環境,在此基礎上可以衍生出諸如觀光、休閒、度假等產業形態。鄉村產業的綜合性還指農業資源的綜合利用,如農業收穫物的糧食用來食用,加工糧食的渣、皮、糠以及作物秸稈可以用作飼料、燃料,還可以作為手工藝品的原料,發展鄉村手工業。鄉村產業的綜合性不僅實現了廢物的利用,也延伸了產業鏈條。

在產業興旺語境下,農業不是單純的種植業和養殖業,它包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內涵,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農業不僅活態傳承著有機循環文化,還承載著一系列農業制度文化和豐富的鄉土知識,體現著農民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智慧,很多寶貴的鄉土知識甚至成為現代科技新發現的重要源泉。同樣,鄉村文化也不是孤立存在的單純文化,它廣泛地滲透於生產與生活中,與生產結合成為鄉村產業的組成部分,如農產品品牌的建設離不開文化要素,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與生活的結合形成鄉村特定的生活方式,不僅體現在衣食住行諸方面,也是地方民俗、習俗的重要內容。鄉村習俗、風土人情、生活方式等又可以成為現代鄉村產業的重要元素。因此,在理解鄉村產業振興時,切忌單純片面的農產品觀念,認為沒有所謂的現代農業條件就不可能實現產業興旺是對產業興旺的誤解,也是對現代農業的誤解。

第三,產業要素的整體性。整體性強調的是鄉村產業要素之間的關係,各產業要素不是分離的、獨立的、互不相干的,而是具有高度的關聯性、協同性和非線性關係。這些要素內容十分豐富,包括環境、生態、土地、水資源、物種、村落、民宅、勞動力、傳統文化、生活方式、民間信仰與習俗等,既有物質的,也有精神的,它們相互依存、相互依賴,相互滲透,構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形成了鄉村特定的空間結構、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過去的鄉村發展過程由於忽視鄉村整體性存在,發展農業和建設鄉村過程中走過不少彎路,碰到過挫折。如把本來不可分割的農民、農業、農村人為割裂開來,重視農業的同時傷害農民利益,致使農業可持續發展受阻;當我們重視農民收入,鼓勵農民外出打工時,忽視了農民與農業的關係,忽視了農民的多種需要,以至於未來誰種地成為農業潛在的威脅;人們機械地理解了農業的專業化,人為割裂了種植業和養殖業的關係,致使循環農業難以為繼,還導致農業面源汙染;單純的重視糧食生產,致使手工業失落;過分強調商品化生產,農民的多樣化需求受到限制。諸如此類,多在於人為割裂鄉村整體性,鄉村整體效益難以發揮。

維護鄉村產業要素整體性,首先不要用線性思維方式制定鄉村產業規劃,而是要樹立立體產業思維模式。把鄉村的所有產業要素都納入其中,彼此滲透、疊加,繼而產生整體效應大於部分之和的效果。農戶的多種經營對時間的利用以及空間的利用遠遠優於其他生產形式。其次,不能用封閉的思維方式設計鄉村產業。封閉性和閉合性是傳統鄉村產業特徵之一,優點在於環境以及內在循環的安全性和可控性,缺點在於整體運行效率不高,難以滿足現代生活方式對生產的需求。因此,要在保持整體性和閉合性優點的基礎上,引進外部能量,為鄉村體系注入活力。

2

鄉村產業興旺的構成

如何才能實現鄉村的產業興旺,是鄉村振興的重點和難點。以往鄉村產業發展實踐嘗試過諸如產業結構調整、規模化、專業化、高效農業等措施,但都沒有成為促進鄉村產業興旺和農民增收的普遍有效措施。鄉村產業振興要發揮鄉村產業要素的整體優勢,必須研究產業要素之間的關係。在鄉村除了種植業、養殖業、還有鄉村手工業、鄉村服務業和鄉村文化產業等,共同構成產業興旺的基礎。就農業而言,可以從三個維度來討論。一是產業鏈延伸,二是產業融合,三是產業功能的擴展。

第一,產業鏈延伸。所謂農業產業鏈延伸是指農業向農業生產的產前、產後環節延伸。向產前延伸,包括農資的生產與經營環節。向產後延伸則涵蓋貯存、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按照經濟學觀點,農產品價格低和農民收入增長緩慢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農業產業鏈太短(翟慧卿、呂萍,2010),延長農業產業鏈,可提高農產品附加值,讓農民充分享有農業生產、加工、流通等全鏈條的增值收益,是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必然選擇。實際上,農業產業鏈延伸並不必然增加農民收入,更多的情景是減少中間環節增收更有效,如農產品直接從田間到餐桌,當地銷售,減少長途運輸,更符合農產品消費規律。需要指出的是,農業產業鏈延伸不是一條直線,而是可以產生多個分支,如糯稻生產,可以把糯稻加工成糯米,糯米再或做成米酒或其他糯米制品,再進入市場銷售,這是一個鏈條。同時還可以衍生出稻田景觀、草編手工藝品、秸稈製作飼料發展養殖業等多種分支,形成類似“樹狀”的產業鏈結構。還可衍生出為產業鏈配套服務的相關產業。

第二,產業融合。日本學者今村奈良臣在1996年提出要推進與農業相關的一二三融合發展的主張,鼓勵農戶搞多種經營,不僅從事種養業,而且從事農產品加工和農產品流通、銷售及觀光旅遊等二三產業,從而可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和農民收入。這是對產業融合的較早表述。我國學者把產業融合界定為不同產業或同一產業不同內容相互滲透、相互交叉,最終融合為一體,逐步形成新產業的動態發展過程。產業融合的形式有產業滲透、產業交叉和產業重組等類型。所以有學者把農業產業融合界定為與農業緊密相關的產業或者農業內部不同行業之間,通過產業交叉和重組結合為一體的整合過程(王昕坤,2007:303-305)。其實,農業產業融合在鄉村有多種不同類型和層次的融合方式。首先,可以在農業內部不同農業類型之間實現的融合,如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融合,形成有機循環農業,稻魚共作,立體農業等,是可持續農業的重要條件;其次,產業融合可以發生在農業產業鏈不同環節,即我們常說的一二三產融合,實現產加銷一體化;其三,產業融合也可以體現在農業與非農業之間,如農業與藝術結合形成創意農業、稻田藝術,與旅遊結合形成旅遊農業,與互聯網結合形成互聯網農業等;其四,農業產業融合可以發生在農業與鄉村之間,農業與鄉村本來是不可分割的整體,體現為農民生產與生活的融合、農產品與鄉村文化的融合等。產業興旺意義的農業產業融合只有發生在鄉村內部才有意義,產業融合發展的目的是讓農民獲得較以往更多的收益。這種收益可通過產業融合提高資源的利用率來實現,如發展農產品加工業、農業旅遊等可以使因農業季節性而閒置的鄉村資產和要素得到充分和反覆的利用,進而給農民帶來收入。產業融合也有效縮短了農業生產與消費者之間的距離,出現了供需一體化的傾向,從而降低交易成本,使農民獲益(蘇毅清等,2016)。

第三,農業功能的擴展。農業多功能理論提出以後,利用、開發和拓展農業功能就成為增加農民收入和提高鄉村活力的熱點。我們總結了農業的五大功能(朱啟臻,2013):一是產品生產功能,這是農業的基本功能,產業興旺意義的農業生產以滿足當地消費需求為主,突出質量提升和結構優化,強調農產品的地域特色。二是農業生態功能,農業生產本來是生態的,對涵養水源、淨化空氣、調節氣候、防風固沙等均具有重要作用,還可以為人們提供多種多樣的農業景觀。由於長期以來對農業生態功能以及農業文化的忽視,加之片面理解現代農業,導致了農業的面源汙染,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傳統循環農業理念中尋找智慧。三是農業的生活功能,農業生產不僅為生產者提供優質農產品,滿足其去貨幣化消費的需要,同時,農業勞動也是人們獲得情感寄託、滿足心理需求的重要途徑,是鄉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農業的文化功能,農業生產過程中蘊含著豐富的農業文化,是很多傳統優秀文化的有效載體。傳統農耕經驗、耕作制度、優秀農耕文化遺產、鄉土知識以及現代農業科技知識,與傳統村落、民族村寨、傳統建築等一道可以成為產業興旺的重要內容。五是農業教化功能,在農業生產過程中,人們可以深刻理解人與自然的關係,獲得尊重自然和利用自然的智慧;體驗勞動的艱辛,養成尊重勞動成果的品質;農業生產過程也是培養誠實守信、耐力與忍耐力以及節儉品質的有效途徑。因此,被教育學家認為是全人培養的重要載體。

實際上,農業產業鏈條的每一個環節其功能都可以得到擴展,與鄉村的各類產業要素實現融合,構成縱橫交錯的立體產業體系。

第四,關於特色產業。談產業振興,不能不涉及特色農業,特色農業是指在特定地理環境下、憑藉獨特資源條件所形成的具有獨特產品品質以及特定消費市場的特殊農業類型。特色農業是天時地利人和在農業生產上的綜合反映。不可替代和複製是其重要特徵之一。其他地區或不能生產、或產品品質不能保障、或成本過高,使得該農業類型在特殊區域保持著獨特優勢。過去發展農業有個誤區,就是不顧客觀條件一味強調“做大做強”,在所有地區盲目複製,過於重視量的增長,結果是產量上去了,品質下來了,導致產品過剩,穀賤傷農,是農民增收困難的重要原因之一。特色農業要在“特”字上下功夫,不是要盲目擴張面積和產量,而是要“少而精”“精而強”,不靠數量靠品質和特色取勝,這符合國家農業供給側改革的方向,也符合農民增收的需要。產業興旺,要突出當地的環境特色,發展有機、綠色農產品;突出物種資源特色充分利用豐富的珍、野、稀、名、特物種資源;突出氣候特色獲得市場空間;在民族地區還可利用民族文化打造民族特色農產品品牌。

3

產業興旺的主體

人們把承包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等統稱為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但是,必須清楚這些農業經營主體在產業興旺貢獻中所能發揮作用的領域和環節是不同的。承包大戶和家庭農場主要在農業生產端發揮專用,合作社在購銷和生產、生活服務領域發揮作用,而農業公司或農業企業應該在加工銷售等領域發揮作用。目前農業實踐中概念比較混亂,如常聽到這樣的說法“把土地流轉給合作社”,合作社是什麼,根據合作社法的界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指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簡單地說,合作社是互助性經濟組織,是農業生產經營者或服務的提供者等之間的聯合。土地流轉給合作社概念不清楚,是給了合作社的某個成員,不應該是流轉給了合作社整體。再有,人們製造出諸如“把農民變成既拿地租,又掙工資的農業工人”,讓“農民變股東”等時髦口號,實際上都是要土地而排斥農民的做法,這些做法違背農業生產的基本特點,與鄉村產業振興的理念相悖。

鄉村產業興旺的基本主體只能是農戶。這不僅因為農戶的存在從社會穩定、糧食安全、食品安全、社區秩序、景觀創造、鄉村復興和文化保護等方面發揮著積極的維護和促進作用(付會洋、葉敬忠,2017),也在於農戶是適合農業生產特點的最有效組織形式。農業的季節性、週期性、地域性、自然風險性、勞動對象的生命性等特點,決定了農業勞動需要豐富的生產經驗、高度的責任感、自覺性和靈活性,而這些要求只有在家庭環境下才能實現。因此,家庭經營具有成本低、效益高和風險小等特點。只要農業生產特點不變,農業經營的家庭方式就不會發生變化。同時,家庭經營也是循環農業得以實現的重要節點,種植業養殖業之間的能量交換是在家庭範圍內完成的,鄉村居民生產與生活的循環是在家庭範圍內實現的。家庭經營是農業產業融合的理想空間,正是在家庭經營的意義上,才能最有效地實現產業融合並把增值收益留給農戶。家庭經營還是專業化農業的基本單位,各類專業戶的出現就是很好的例證。家庭經營同樣是鄉村多樣化經濟的單元。也就是說,農戶可以是專業化的,不同專業農戶構成了多元化生產的鄉村,滿足著鄉村居民多樣化的需求。我們強調農戶經營的適應性,並不否認農戶經營的弊端和問題。農業生產者的老齡化、普遍的農業兼業化現象,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農業科技的推廣應用和農民組織程度的提高。但解決這些問題不能以否定農戶經營制度為前提,否定農戶經營的任何所謂“創新”都是對農業基本特點和規律的否定,不可避免要付出慘重代價。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農業發展,只有在堅持農戶經營的基礎上才能實現。

中央強調,鄉村振興要重塑城鄉關係,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只有高度融合意義上的城鄉關係,才能實現城鄉發展要素的雙向流動,才能為農戶規模農業提供空間。通過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權”分置制度,把已經脫離耕地家庭的承包地流轉給種地的農民,讓他們種更多的地,培育出適度規模經營的家庭農場,作為中國現代農業的基本經營單位。家庭農場是指以家庭勞動力為主要勞動力,以農業經營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農業生產單位。實際上就是擴大規模的農戶,最大的優點在於保留了農戶經營的優勢,又可以克服小農戶的某些劣勢。實踐中關於家庭農場的理解存在較大偏差,其中最為普遍的錯誤認識是受所謂“規模化”思維影響,認為農場規模要越大越現代化。實際上,人們想象的所謂規模效益在農業上根本不存在,大規模農業所積累的更多是規模風險。規模農業是必然趨勢,但不是理想的結果。規模農業的必然趨勢由兩個因素所決定,一個因素是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城鎮化與工業化的吸引,相當一部分年輕人離開農業和農村願意到城鎮生活,這在全世界都是普遍現象。另一個因素是一個國家必須要有人種地,特別是像我們這樣的人口大國,必須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因此,種地的人只能種更多的地,這就是規模農業必然趨勢的原因。但是這種必然趨勢與理想目標並不一致,因為必然趨勢中包含了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可奈何(朱啟臻,2018)。大規模農業不僅需要政府更多支持,而且需要特定社會技術條件。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五次會議講話中指出,發展農業規模經營要與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相適應,與農業科技進步和生產手段改進程度相適應,與農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提高相適應。離開了這些條件,盲目推進規模化,結果是既傷害農戶,也傷害農業投資者,同時威脅國家農業安全。所以,中央一再強調農業的“適度”規模經營。我們認為這個適度規模就是家庭農場的規模。其規模下限可以用生計標準來確定,即能夠滿足一家人生活需求的規模水平。其規模上限是現有技術水平條件下家庭勞動力最大經營能力所能達到的規模水平(朱啟臻,2013)。不同地區、農業經營的內容不同,決定了家庭農場規模的差異。但是其共同特徵是家庭勞動力為主,即農民自己為自己勞動。當然,家庭農場與一般農戶同樣都存在一些自身難以克服的問題,如市場交易成本問題、自然風險與市場風險問題、農業品牌建設問題等,難以通過自身力量得以解決,需要更高層面的組織才能實現。理論和實踐證明,這種更高層次的有效組織形式是合作社。通過合作社把農戶、家庭農場、農業企業等聯合起來,與健全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一起,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樣才能激活農業生產的微觀活力,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維護農民的利益,實現鄉村的產業興旺。

4

產業興旺與鄉村的關係

從某種意義上說,鄉村就是在適應生產過程中形成的。為了農業生產人們定居下來形成了村落,村落髮展過程始終以方便生產為原則,衍生出諸多與生產相關的村落形態及其功能。比如村落選址遵守“近地原則”,村落建在離耕地最近的地方,不僅方便農業產生,還有助於產生並維持種養結合的循環農業模式,有助於維繫村落生產與生活的有機循環。又如,形成了農家院落,為庭院經濟和鄉村多元產業提供了特殊空間。農家院落是用圍牆或柵欄圍起來的包括建築、設施、空地以及特定生產生活內容的空間結構,是村落社會的基本單元,是農民祖祖輩輩生產、生活、娛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是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村民的生產與生活在院落裡以微觀的形式得以生動體現。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大理古生村農民院落裡座談時指出:“這裡環境整潔,又保持著古樸形態,這樣的庭院比西式洋房好,記得住鄉愁。”“庭院比西式洋房好”體現了總書記對鄉村農家院落價值的深刻理解。農家院落對鄉村產業興旺具有特殊價值,我們選擇幾個說明之。

第一,農家院落與庭院經濟。農家院落除了居住功能還是高產出的生產用地。在農家院落裡可以“房前屋後種瓜種豆”,可以栽植果樹,還可以飼養家禽家畜。所謂“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描述的就是以農家院落為基礎的鄉村產業興旺的情景。許多地方甚至發展出立體空間利用的庭院經濟,成為農民滿足生活需要和增收的重要來源。除了種養業,農家院落還為鄉村手工業傳承和發展提供了重要空間。諸如編織、紡織、食品加工、木工製作等家庭手工作坊,需要院落做支撐。鄉村手工藝的振興,沒有農家院落的存在是難以想象的。無論是農業產業鏈延伸,或農業功能拓展,或產業融合,農家院落都是其得以實現的基本單位。如目前廣受重視的“農家樂”就是依託農家院落而存在的,這是一個集生產、生活、休閒、文化於一體的綜合社會空間。

第二,農家院落的儲存與循環功能。院落可以儲存農具,這是方便農業生產而發展出來的功能。傳統社會小而全的生產方式,農具從鋤頭、鐵鍬、鐮刀到耕、耙、播、收的各種器械以及馬車、手推車等運輸工具應有盡有,缺一不可。除了農具還要貯存農產品,如穀物的晾曬和儲存,在村落裡可以看到諸如農家院落裡的玉米垛、掛在樹上和屋簷上的紅辣椒,院落中拉起一條繩子就可懸掛要晾曬的收穫物。院落中還常常被挖出一口菜窖,儲存蔬菜,滿足生活需要。農家院落也是手工業品的製造和儲存空間,無論是編織、還是釀造,或是木工製作,都需要較寬敞的儲存空間。農家院落也常常用來堆放雜物,特別是那些被城市人視作垃圾的東西,農民都會精心分類堆放在院落中或是留著備用,或是賣給廢品回收者。農家院落的儲存功能不僅體現得十分全面,還具有地下、地上、空中等立體空間利用特點。與儲存功能相關聯的是農家院落的循環功能。農家院是種植業與養殖業實現能量交換的重要空間,也是鄉村居民生產與生活實現有機循環的重要節點。由於院落的存在,農業收穫物在這裡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農產品的廢棄物在這裡轉化為家禽家畜飼料,人與動物的排洩物以及生活垃圾在院落裡變成有機肥,這種有機循環的智慧只有在農家院落中才能得以體現。

第三,生產經驗交流功能。鄉村的生產技術與生產經驗的傳播有其特殊途徑,其中最有效的途徑就是鄰里間的示範與模仿,這與農家院落的存在不無關係。農家院落構成的物理空間、社會與文化空間為農業與手工業生產提供了有效的交流條件,新品種、新技術、新技能可以在院落裡展示和示範,在此基礎上實現擴散與推廣。院落也是重要的人際交往和信息交流的公共空間,開放的院落形成熟人社會,才使有效的經驗交流和技能的代際傳遞成為可能。即使是現代農業科技的推廣,利用熟人社會的示範效應也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除了院落,鄉村其他要素也與產業興旺密不可分,如村落形態、典型民居、特色民俗、生活方式、鄉村文化等都是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作為一個有機體有其滿足村民生活的各類要素,產業興旺就是要發現這些要素的生產生活價值,並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放大這些價值,實現鄉村財富的增長。這就需要把鄉村整體作為產業要素而不是人為把鄉村與產業割裂開來。鄉村農業、手工業、休閒、體驗等業態以及農產品品牌建設等,都只有以村落有機體、村落文化為載體才有生命力和可持續性。村落是綠水青山變為金山銀山的轉換空間,不論是提供特色、高品質的農產品,還是以享受優美環境為目的的鄉村休閒、度假,都要依託村落才能實現。從這個意義上講村落結構是把鄉村生態環境優勢,轉變為生態經濟優勢的最有效的轉換器。

在鄉村建設實踐中,存在一個嚴重的誤區,就是看不到鄉村價值,忽視村落與鄉村產業的特殊關係。談到環境衛生,就想著消滅鄉村的家庭養殖業;談到宜居,就想到拆掉農民的房子建成排樓房;談到生產,就想到流轉農民的土地而排斥農戶經營。特別是忽視農家院落的綜合生產價值,僅僅把農家院落看成是一塊“建設用地”,甚至通過“佔補平衡”搞土地指標交易,已經成為鄉村消失的重要因素。片面地用城市建設思維改造鄉村,機械地用發展工業的模式發展農業。結果,憑著美好想象建造了漂亮的民居,卻永遠消滅了農民的生計來源。拆村並點,使農民遠離耕地,削弱了農業生產;讓農民上樓,消滅農家院落,使包括鄉村手工業在內的庭院經濟難以為繼,在排排樓上甚至迫使農民回到了人畜同居狀態;改變住宅結構的同時也改變了鄉村的社會結構和文化結構,使優秀的傳統文化失去了載體,鄉村文化產業也就無從談起。無論是田園綜合體,還是美麗鄉村建設,都應該尊重鄉村特點和發展規律。201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中所強調的一系列促進產業興旺的措施都離不開對村落整體價值的認識與應用。如大力發展文化、科技、旅遊、生態等鄉村特色產業,振興傳統工藝,培育一批家庭工場、手工作坊、鄉村車間,實現鄉村經濟多元化;扶持小農戶發展生態農業、設施農業、體驗農業、定製農業,提高產品檔次和附加值;實施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精品工程,建設一批設施完備、功能多樣的休閒觀光園區、森林人家、康養基地、鄉村民宿、特色小鎮;發展鄉村共享經濟、創意農業、特色文化產業。無論發展什麼樣的鄉村產業,都要深刻認識鄉村的價值所在和其對鄉村產業的重要性,要堅持農民主體和鄉村載體的原則,任何排斥農民和排斥鄉村的做法都與產業興旺背道而馳。

鄉村發現轉自:《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年03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