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為什麼要在安史之亂中篡奪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世界人文通史


我們首先要確認是李亨是否是篡位,關鍵在於兩點,一是先皇是否駕崩或者退位,二是李亨是否是合法登基。也是就說,他是否符合封建綱常,即取得的途徑合法性才是關鍵。顯然,李亨在兩點都不合法性,李隆基還是在位的皇帝。李亨屬於篡位。

公元755年,安祿山以清君側,殺楊國忠為口號起兵造反。漁陽鼙鼓動地來,驚霓裳羽衣曲。短短一個月就殺到洛陽城下,當了四十三年的太平天子已經沒有了早年的果敢和魄力,更沒有了當年的能力,年老昏聵已經70歲的李隆基帶著楊國忠,楊貴妃和太子李亨部分宗室逃離長安。應該說,當李隆基逃離長安那天起,他的合法性和正統性就動搖了。屬於他的時代已經喪失。

在逃離的途中,李亨已經開始四處“串聯”利用朝堂上下對於楊氏一門的不滿,積極爭取政治支持。應該說,在當時。整個朝堂對楊國忠一系已經的憤恨無比,滿腔怒火,此時必須要有人對安史之亂負擔政治責任,(如果李隆基後來復位,也一定要殺楊國忠)李隆基自然不可能承擔,而李亨就是利用這個“時機”與高力士,陳玄禮聯手發動“馬嵬坡之變”激殺楊國忠和楊貴妃,此時,李隆基失去了對政局的掌控,政治利益集團已經傾向於李亨,也就是說,官僚體系軍隊實質上,已經把這筆賬算在李隆基名下的,李隆基政治權威喪盡。他的政治生命已經死亡。對於他來說只剩下的是如何退場。 生命安全現在是第一位的。

從現實角度來說,李亨繼位是“合理”的,但李亨是不合法的,就是說從封建綱常來看,李亨是篡位,但如果這個時候李亨不站出來稱帝,地方宗室完全有可能自立。地方就會提前藩鎮割據,而此時李亨畢竟是合法的太子,在封建法統他的最合法的,套用現在的政治術語就是說:政治的客觀形勢要求李亨必須登基,這不以李亨的個人意志為轉移。李隆基畢竟也是當了四十年皇帝,對形勢判斷也很清晰,承認了了肅宗之位,這才有能力和條件去平定安史之亂。

如果李隆基不承認李亨登基、就認定是篡位。那這樣大唐就三個皇帝,西北一個篡位的肅宗,洛陽一個安祿山,成都一個李隆基,到底聽誰的,首先李隆基和李亨就得爭“正統”打起來。大唐完全就得提前亡國。但也是由於李亨“篡位”登基,才導致他急於收復兩京,才最終導致了後來的藩鎮割據。所以明末大思想家王夫之指出,唐肅宗自立為帝,有違禮法,必欲早立大功以固位,於是肅宗急功近利,不惜引回紇夷狄以踐中原,更為及早收復兩京,而錯失直搗幽燕,永消河朔割據跋扈之禍的良機。應該說,這個看法是正確的。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安史之亂是皇太子李亨篡奪唐玄宗李隆基皇位的天賜良機,如果李亨不篡位,他也許一輩子都沒有機會當上皇帝了。

因此皇太子李亨集團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宰相楊國忠集團,並逼迫唐玄宗李隆基處死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李隆基與李亨父子分道揚鑣,李亨篡位勢在必行。


在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鬥爭中,他從未敗北。不是因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為他夠狠。

唐玄宗李隆基親政後,開元三年就冊立李瑛為皇太子,擔任皇太子二十多年,結果因為李隆基的寵妃武惠妃的誣陷,李隆基連查都不查就將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瑤、光王李琚賜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弒兄逼父,到自己兒子造反的時候也只殺了齊王李佑一個兒子,到了李隆基這,一日殺三子,放眼整個中國歷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沒有一天之內殺三個兒子的。

李亨在公元738年被立為皇太子,公元756年登基,也就是說,李亨熬了18年才利用安史之亂在45歲的時候才成為皇帝。但是在公元762年,李亨就因病駕崩,身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同一年駕崩。

李亨的身體一直比較虛弱,加上他當皇太子的時候被宰相李林甫勢力猛烈打壓,日子過得如履薄冰,影響到了身體狀況。因此皇太子李亨的危機感相當強烈,擔心熬不過龍馬精神的老皇帝李隆基。

在發動馬嵬驛兵變以後,皇太子李亨終於覺得篡位的時機成熟了,有足夠的把握可以奪取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個人威信急劇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關慘敗,這才被迫從長安出逃,一副倉皇出逃的狼狽模樣,再無威望可言;而皇太子李亨漸而成為了大唐官員和軍隊中的“抵抗派”領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四川,就隨他去吧,反正還有皇太子李亨願意留下來力挽狂瀾與安史叛軍鏖戰,既然老態龍鍾的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不負責任的“拋棄”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給更願意負責任更年輕的皇太子李亨呢?

其次, 馬嵬坡兵變本來就是皇太子李亨集團有組織有預謀的精心策劃的,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禁軍只是臺前的執行者,皇太子李亨與大太監李輔國高力士都在幕後坐鎮,皇太子李亨一方面利用了軍中對唐玄宗倉皇逃竄的不滿,一方面也推波助瀾主動下藥,殺掉宰相楊國忠和貴妃楊玉環等只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終目的。

通過馬嵬驛兵變,唐玄宗李隆基不僅元氣大傷喪失了爭雄之心,尤其是心愛的絕代佳人楊玉環被殺徹底擊垮了李隆基的精神支柱。



李隆基在實質上也喪失了對局勢和御林軍的控制能力,而皇太子李亨則趁勢掌握了軍心和實權,隨後在靈武自行稱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範和尊重既成事實做太上皇以外,也沒有其他應對能力了。

最後,唐朝為了奪取最高權力發動兵變篡位已經成為常態,從唐太宗李世民發動玄武門兵變殺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逼迫父親李淵退位開始,唐中宗李顯發動神龍政變推翻女皇武則天,唐玄宗李隆基先後發動唐隆政變殺死伯母韋香兒上官婉兒堂姐安樂公主,發動先天政變殺死姑母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李旦歸政。

因此,皇太子李亨在發動馬嵬驛兵變除掉楊國忠楊玉環集團以後又在靈武篡位稱帝這一招也沒有什麼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會覺得很突兀,更不會用什麼儒家君臣大義去激烈反對,甚至會覺得皇太子李亨在效法前輩偉大帝王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文武百官希望攀龍附鳳,鼓動皇太子李亨稱帝他們也可以加官進爵。


厚德載物49847


安史之亂爆發後,唐明皇李隆基急匆匆地帶著妻子兒女,一路如喪家之犬,打算到成都避難。一行人走到馬嵬坡時,深受李隆基寵愛的太子李亨,突然發難,不但幹掉了父親的愛妃,還搶了他的皇位。李亨的這一舉動,有“公”“私”兩方面的原因:

(影視中的李亨,篡位稱帝)

從“公”的角度分析

安史之亂爆發後,李隆基被嚇破了膽,絲毫沒有面對問題的勇氣,一心想著逃避,而且逃得還很徹底,打算到成都去。問題是,逃到成都就能解決問題嗎?當然不能。

首先,成都遠離中原,去的時候容易,想再打回來就難了。從疆域遼闊的大唐王朝,到龜縮到蜀地一偶,李亨和大臣、將軍估計都不願意,這也是李亨能夠成功的原因。

其次,成都西面的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野心勃勃的吐蕃政權。倘若吐蕃順勢而下,唐朝這些殘兵敗勇能抵抗得住嗎?繼續往前走,根本不能解決問題。

(成都遠離中原,面對吐蕃,毫無防禦優勢)

最後,李隆基還帶上了禍國殃民的楊玉環、楊國忠。倘若到了成都後,李隆基繼續信任重用楊國忠,危機還會繼續爆發。

(當時普遍認為,楊玉環是罪魁禍首)

既然父親解決不了這個難題,那就自己來挑這個重擔吧。李亨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事實也證明了,他具有這個能力,在他去世的時候,基本上平定了叛亂。

從“私”的角度分析

從個人角度來說,做了18年太子、已經45歲高齡的李亨也有理由,替而代之。

首先,唐朝的太子是個高危職業,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李亨之前的幾任太子,鮮有好下場:李建成、李承乾、李賢、李瑛都被搞死了,要麼是被父親、要麼是被後宮。

李隆基喜歡玩權力平衡術,安史之亂爆發前,李隆基慫恿李林甫和太子李亨鬥,李林甫去世後,又暗中支持楊國忠和他鬥。楊國忠兄妹要是聯起手來,說不定哪一天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沒了。為了自保,太子李亨決定出手,讓父親做太上皇。

(楊國忠是太子李亨的死對頭,如果長期進讒言,李亨很危險)

其次,李亨年歲已高、太子早做膩了。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45歲了,往前看一看那些皇帝的壽命,自己也快到大限了;再看一看身邊生龍活虎的父親,李亨鬱悶地發現,再不爭取下,恐怕就輪不到自己掌權了(實際上,李亨只比父親李隆基多活了十幾天)。

(年歲大,父親壯,李亨很痛苦)

太子的權力無限接近皇帝,做得越久,自己來掌控天下的慾望就越強烈。從長安出逃時,李亨已經做了18年的太子,耐心早就被磨沒了,慾望正在瘋長,機會來臨時,就毫不猶豫地抓住了。

最後,逼殺楊玉環、楊國忠後,已經沒有回頭路了。馬嵬坡事變,是李亨一手策劃的,開弓沒有回頭箭,把父親的愛妃逼死了,已經和父親徹底鬧翻,想再回去做太子,已經不可能了。

(逼死楊玉環後,李亨已無退路)

在親信的的擁護下,於是北上靈武,登基稱帝。

綜上所述,無論於公於私,李亨都有逼迫父親下臺的動機;在實力足夠時,就登基稱帝了。


小楊品史


李亨在安史之亂中成為皇帝,並不算篡奪,而是順應時代要求,並且李亨也沒有膽量篡奪,為什麼這樣說呢,且聽我一一分析。


一、軟弱太子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時候的太子,應該是最沒有實權的了,因為李隆基就是通過神龍政變以及唐隆政變最終成為皇帝,對皇權的敏感性很高,從而對太子權利的控制十分嚴格。

李亨但凡有一點點對李隆基的不順從或者風吹草動,都會引起李隆基反感,李亨曾被李隆基多次廢立多次軟禁,致使這個太子完全變成一個傀儡,根本不敢與李隆基有任何衝突。


正因為養成這樣的性格,對待事情也極度敏感,但又膽小怕事。從後來李亨成為皇帝后的所作所為,就可以看出來他這個皇帝的劣根性以及缺點,而這些缺點,又是李隆基的敏感造成的。


二、順應時代趨勢成為皇帝

當時安史之亂中,安祿山攻下長安城,李隆基一害怕帶上楊貴妃以及楊國忠等人就跑了,李亨也曾勸說李隆基不要丟棄首都,可是李隆基不聽。

最後沒辦法,李隆基與李亨才分道揚鑣,一個跑到馬嵬坡,一個跑到靈武,這邊馬嵬坡之變轟轟烈烈,唐玄宗失去愛人楊貴妃,民意所向。


馬嵬坡之變結束後,唐玄宗心力憔悴,更加無心過問朝政,這時候遠在靈武的李亨在杜鴻漸等人的擁護下登基稱帝。

唐玄宗李隆基知道李亨已經登基稱帝,也明白自己大勢已去,就很快擬一份詔書,宣佈李亨正式接班,從而讓李亨成為皇帝更加名正言順。

結合當時歷史背景來看,李亨固然也有兵變之意,可是時代趨勢造就李亨順利登基。如果當時那種情況下李亨不站出來成為皇帝鞏固朝廷後方以及內部,並且平定民心的話,安史之亂就可以輕而易舉拿下大唐。

人心需要李亨,大唐也需要李亨,所以他才能夠成為皇帝並且名正言順!


結語

所謂亂世出英雄,在大亂之時,必定需要一些人站出來帶領民眾,而李亨當時很明顯就是扮演了這樣一個角色,只是可惜特定生長環境讓他註定沒法成為一個合格的領導者!



嗔痴歷史觀


李亨不是搶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勢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並不是唐玄宗一開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長李瑛為太子,後來犯事被廢殺,才有了他的機會,但當初大臣們並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兒子李瑁,也就是楊貴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於什麼考慮,沒有同意,最後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來不易,也受到諸多大臣的不滿。



【02】李林甫和楊國忠的迫害

李亨當上太子後,並沒有因此而過上輕鬆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開始是李林甫對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會無限擴大,想拉太子下馬,結果李亨只能採取丟車保帥的做法,犧牲了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後,就是楊國忠,楊國忠仗著楊貴妃,為所欲為,甚至想上演武則天時期的歷史,楊家獨大,所以對太子也是使盡手段。



【03】安史之亂

李亨或許命不該絕,在楊國忠還沒全力對付太子之時,安祿山領頭整了個安史之亂,弄得唐玄宗帶著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倉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長安不遠的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機會,覺得是剷除楊國忠的好時機,便發動了兵變,讓唐玄宗殺死了楊國忠,賜死了楊貴妃,並與唐玄宗分道揚鑣,去了靈武,登基稱帝,尊唐玄宗為太上皇,並第一時間派人入蜀報告。



可見李亨並無逼唐玄宗退位之舉,只是形勢所逼,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復失地,平定安史之亂的需要。

我是青鸞驚鴻,蜀女,感謝喜歡我的文字。

青鸞驚鴻


李亨(711—762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開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開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為太子。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靈武即位,遙尊唐玄宗為太上皇。

(唐肅宗李亨像)

安史之亂起,唐玄宗攜楊貴妃與太子李亨逃離長安,行至馬嵬坡,太子李亨被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挽留,率軍抵禦叛兵。於是唐玄宗率一隊人馬繼續西逃至巴蜀,李亨則被任命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負責收復長安、洛陽。由此,李亨就獲得了極大的權力。太子李亨與玄宗分道揚鑣後,率人馬趕往兵強馬壯的朔方。

(馬嵬坡之變)

七月九日李亨到達靈武,僅僅三天後,十二日就在靈武即位稱帝,尊玄宗為太上皇。李亨之所以會搶班奪權,當然是權力的誘惑。而他之所以能夠這樣做,則是因為安史之亂令唐玄宗權威大打折扣,已經喪失了民心。而且玄宗躲遁邊遠巴蜀之地,難以指揮軍隊抗擊叛軍。而李亨身處前線,深得軍隊、民眾支持,這也為其稱帝奠定了基礎。


老照片


對於這個問題,其實原因也很簡單,畢竟古往今來,為了爭奪皇位,什麼樣的事情沒發生過,李亨這還算是好的了。畢竟當時的唐朝可以說是危在旦夕,正面臨著一場巨大的劫難!




也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也是代表唐朝由盛轉衰的標誌!其實唐玄宗統治前期,還是頗有成效的,鑄就了開元盛世,將唐朝推向了一個鼎盛時期。

但是到了後期,唐玄宗卻貪圖享樂,根本無心政事,並且最終養虎為患,導致以安祿山和史思明率眾發起叛亂,將原本的開元盛世破壞的一乾二淨,也將天下的黎民百姓置身於水深火熱之中。



並且當時的唐朝首都長安城都被安祿山等叛軍佔領了,而唐玄宗則是帶人慌不擇路的逃入川蜀之地避難,根本不管天下百姓的死活!在這樣的情況下,唐朝完全是群龍無首,那麼又如何戰勝安祿山等叛軍呢?

是故,李亨在這個時候登基稱帝是有些不地道,雖然有著他對皇位的覬覦和野心,但卻是最正確的舉措,畢竟正是因為唐玄宗的昏庸無能,才導致唐朝遭逢安史之亂,唯有換一位比較賢明的君主統治天下,才能領導大唐軍隊戰勝叛軍,重整山河!


寰宇戰神


小編認為這是李亨的絕地反擊。在安史之亂之前,唐玄宗先後寵信兩位宰相李林甫,楊國忠,在楊國忠發跡後,為了攫取高位,主動向李林甫發難,並且在玄宗支持下把為相十九年的李林甫拉下了馬。但是即使李林甫,楊國忠兩人是政敵,兩人執政方式也有很大不同,但兩人有一條是一樣的,那就是不停的構陷太子李亨,實際的說,李亨表面上是一人之下,千萬人之上,實際上是個苦命的寶寶。


政變老手玄宗,害怕太子走唐太宗李世民,唐中宗李顯,以及自己的老路,防太子就像防賊一樣,李亨每天可以說過的提心吊膽,要是能辭職不幹,李亨估計早就不幹了,但是太子是不能辭職的,自古退位的太子難有善終的。在玄宗的打壓,擠兌下,太子李亨早早就頭髮花白。

有一句話叫“人善人欺,天不欺”,太子李亨翻盤的機會來了,雖然唐玄宗後期倦政,作了二十年,但是唐玄宗的威望手段太子李亨還是難以匹敵,“安史之亂”的起因在於玄宗的兩位寵臣楊國忠,安祿山的內鬥,隱患是在玄宗對邊將安祿山的寵愛縱容時埋下的,因此,安祿山的反叛可以說是對唐玄宗啪啪打臉,玩了一輩子鷹,到老被鷹啄了眼,這也給了太子李亨機會。


發動病變,誅殺楊國忠,奪取玄宗帝位,在和平年代李亨是想都不敢想的,但是安祿山的反水,給了太子李亨機會,唐玄宗在從長安逃跑時,百姓說過:“皇上往哪裡走,你的祖墳宗廟都在這裡。”唐玄宗還是狼狽的跑了,結果天下失望。對於這點唐玄宗心知肚明,所以才有了後來假惺惺的和楊家兄妹商量把皇位傳給太子的那番話。楊家兄妹和太子是死敵,這哪是要傳位,這是典型的政治試探和威脅。其實在說“雖然朕落魄了,你們楊家要站對了地方,不然我就把皇位傳給太子,太子能滅了你滿門。”

十五載,玄宗避賊,行至馬嵬,父老遮道請留太子討賊,玄宗許之,遣壽王瑁及內侍高力士諭太子,太子乃還。


太子李亨深知他老子為人,他根本不相信玄宗要傳位給自己,聽到他和楊氏兄妹的密謀後,更是嚇得魂飛魄散。楊國忠出身於劍南道,在蜀地勢力很大,可以說是楊國忠的勢力範圍,李亨彷彿看到,到了蜀地後,楊國忠帶著玄宗旨意來要自己的腦袋。所以對於他來說必須和玄宗攤牌,誅殺楊國忠。

楊國忠專權日久,飛揚跋扈,安史之亂又和他有大幹系,天下早就議論紛紛,李亨很容易就取得了禁軍將領的擁護,由禁軍的統帥陳玄禮出面煽動禁軍,誅殺了楊國忠,楊貴妃以及其他楊氏宗族。

丙申,至馬嵬驛,將士飢疲,皆憤怒。陳玄禮以禍由楊國忠,欲誅之,因東宮宦者李輔國以告太子,太子未決。會吐蕃使者二十餘人遮國忠馬,訴以無食,國忠未及對,軍士呼曰:“國忠與胡虜謀反!”或射之,中鞍。國忠走至西門內,軍士追殺之,屠割支體,以槍揭其首於驛門外,並殺其子戶部侍郎暄及韓國、秦國夫人。

開弓沒有回頭箭,殺了楊氏下一步自然是逼玄宗退位,在這個時候老實的陳玄禮卻又堅決表示“反楊不反玄宗”,一下子讓李亨坐蠟了。沒辦法,李亨只能玄宗分兵,並且在靈武稱帝。所以李亨確實屬於篡位,但是也屬於被逼無奈。

坐了太上皇的唐玄宗並不老實,處處和唐肅宗爭權,可憐的唐肅宗李亨既要收拾玄宗留下的爛攤子,還要防備唐玄宗給自己挖坑,唐玄宗可以說是坑兒子的很了。


醉美木瀆


李亨靈武即位既是一種自保,也是一種被迫。

一,唐朝太子大多命途多舛,這是李世民“玄武門之變”開的先例。唐玄宗最初立李瑛為太子,後因為李林甫和武惠妃構陷,而被廢。在“立嫡立長”的原則下,李亨成為太子,但他的太子之位並不牢固,不僅李林甫的多次構陷,就連唐玄宗對李亨也不完全信任,甚至為了讓李亨服氣,唐玄宗以“愛惜”為名,讓李亨把用來擦刀的餅吃掉;對比之下,漢景帝為讓周亞夫服氣,叫他吃肉不用筷子,周亞夫不肯,拂袖而去,結果後被冤下獄。

二,李亨生性軟弱,自然禁不住裴冕、杜鴻漸、李輔國等人的多次勸說,並且是以“登基才能聚攏人心”作為理由。加上當時大唐帝國危在旦夕,本就主見力不強的李亨自然搖擺不定,在推手們的作用下,登基為帝。

李亨登基後,尊玄宗為“上皇天帝”,並改年號為“至德”。一個月後,識趣的玄宗派人帶著“國寶玉刪”和詣諭前往靈武,表示自己願意傳位於李亨。


五味社


李亨篡奪玄宗的皇位,其實拯救了大唐。

安史之亂髮生以後,北方紛紛淪陷,各地或者直接追隨叛軍反唐。而唐軍卻一路退卻,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等名將先後殉國或被俘,叛軍直入關中,洛陽、長安兩京接連失守,大唐危急!

關鍵時刻,唐玄宗攜少量宗室倉皇逃出長安,李亨亦跟隨在側。這個時候的玄宗皇帝,已如驚弓之鳥,只顧自己逃命,卻捨棄天下蒼生於不顧,再也沒有了抗擊叛軍的勃勃雄心。同時,到了這種處境,唐玄宗依然還沉湎於楊貴妃的溫柔鄉,卻寒了眾多將士的心,也引起了李亨的不滿。


而此時的李亨,雖然只有2000餘人的親兵,卻是大唐的太子兼天下兵馬大元帥,名義上的權力還是很大的。因此,在叛軍攻入長安、唐玄宗不思進取且勢單力薄,而李亨尚有節制天下兵馬的權力的情況之下,李亨決定篡父登基,登基以後對於恢復大唐江山更有號召力。

因此,在馬嵬驛的時候,李亨逼死了楊貴妃,誅殺了楊國忠,向玄宗發起了挑戰。不過,最後在陳玄禮的護衛下,李亨的計劃失敗,被迫與唐玄宗分道揚鑣。而唐玄宗退居蜀地,試圖偏安自保。


李亨馬嵬驛篡位失敗以後,面臨的結果只有兩個,一是被玄宗廢黜甚至處死;二是另立旗號取代玄宗。很明顯,李亨選擇了後者。開始北上朔方,尋求藩鎮的支持。在朔方軍杜鴻漸等人的支持下,李亨於朔方即帝位。

安史之亂以後,唐玄宗早已盡失人心,因而當李亨即位以後,天下可以雲集響應李亨。迫於無奈,玄宗承認了李亨稱帝,並退位為太上皇。

李亨即位以後,扭轉了唐朝節節敗退的頹勢,最終挽救了唐朝。如果像玄宗一樣,李亨也隨父逃往蜀地,那麼唐朝在玄宗以後,可能就是一個偏安小朝廷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