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拒馬”是如何阻礙坦克行進的?

用戶5547780004


“反坦克拒馬”又稱捷克刺蝟,這東西最初的發明初衷是為了阻擋德軍的裝甲部隊,捷克斯洛伐克因為從奧匈帝國分離出來不久自然無法與虎狼之師——德軍相抗衡,只能寄託於防禦工事來延緩德軍的進攻速度。

實踐證明這東西不僅好用,而且造價還特別低廉。只需要幾個鋼條焊接在一起就可以了,通過方形腳底使他穩固在平地上,再加上幾個鐵腳互相支撐,想要頂翻它也不容易。有時候為了穩固還會給它加裝一個水泥底盤,只要坦克敢硬上,這東西保準卡的你沒脾氣。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過讓坦克懸空失去著力點,或者卡住坦克底盤等行進物件讓坦克失去行動能力。

這東西你說要是開車推著它走吧,它可以承受六十噸的力。有的發動機可能因為動力不足超負荷而趴火。就算你衝過去了,壓彎的一部分鐵架還會通過其它方式繼續阻礙坦克,這個時候坦克要是想要後退就會進入進退兩難的地步,萬一再卡住一個負重輪就只能請來工兵幫忙了。

要是全都使用炮彈轟炸吧,浪費了寶貴的彈藥不說,還對這玩意兒造成不了太大傷害,就算炸飛了,還不一定破碎,可能頂多就只翻個面。

如果想要請士兵人為搬動更是不可能,捷克刺蝟少說一個也得幾頓重,而且數量還不少一般都是成片佈置,這在戰場上來說是不切實際的。

正因為如此,捷克刺蝟是每個敵對國家都不願意面對的存在,在巷戰中遇到這玩意兒裝甲部隊根本進不去,除非誰有那個精力安排工兵拆遷,但是一般都會選擇繞路。

雖然最終“反坦克拒馬”的發明者沒有抵擋住德國的入侵,可是並不能說明“反坦克拒馬”的失敗,只能證明德國“鐵騎”戰鬥力的強悍。

因為造價低廉且實用行高。這種拒馬被蘇聯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爭相模仿。 除了可以用於陸地之外,沙灘上也可以。

不僅可以阻礙對方的登陸艇、小型軍艦。再配合一些鐵絲網還可以阻礙士兵前行。在大西洋壁壘中,這種拒馬都是配合水雷一起使用,給盟軍登陸造成了不少困擾。

德國還給“反坦克拒馬”進行了一次升級——反坦克錐。這種東西相比於半永久的“反坦克拒馬”更加永久。

“反坦克錐”又稱龍牙。

製造龍牙只需把木樁或者H型鋼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鋼筋再澆築水泥即可。又因為露出地表的形狀像牙齒一樣整齊,因此又稱“德國牙。”

這種防禦工事一般也都是一長條,將眾多防禦工事護衛其中。

龍牙的工作原理也很簡單,利用高低不平錯落有致的排列方式卡住坦克底盤,一旦坦克失去著力點就會被困死在反坦克錐中。缺少充足的準備,坦克面對龍牙一般都是乖乖繞路。但是隨著戰事的不斷髮展,後期也找到了對付這種路障的方法,一對熟練的工兵可以通過爆破的方法快速清出一條同行道路。

除了上述這種龍牙是當年的“反坦克拒馬”,還有一種也是。你可以將它看作是龍牙的升級款,唯一得不同點就是他在水泥中心加裝了一個鋼芯,是龍牙的2.0型號,坦克想要硬闖就會被鋼芯刺穿履帶,嚴重一點的直接刺穿坦克底盤。

總之在那個“圍牆時代”,反坦克拒馬只是圍牆中的一部分。然而再高大的圍牆也抵不過大型攻堅武器的破壞,這點在一戰中已經得到證明。

所以各國都是寄希望於通過這些路障來阻礙敵方進攻速度為已方調遣兵力爭取時間。


歷來現實


嚴格來說反坦克椎不是一種武器,而是設施。這東西沒有任何的技術含量,就是用鋼筋混凝土製成一個四方錐形,比反坦克炮之類的武器簡單多了,高約一米,德軍稱之為“龍牙”!別小看這個東西,當它大量成片部署時,再大的坦克也無法直接通過,強行通過的結果就是翻車。所以坦克群通常只能繞行,這就大大減緩了敵方坦克突擊的速度。

二戰時期德軍把這種防禦椎大量部署在齊格菲防線上,每個反坦克椎之間還放置了反坦克雷,後邊碉堡裡是機槍和反坦克炮。這條防線對阻止美軍強大的裝甲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從1944年底到1945年2月,美軍發動了數次進攻都沒有突破。此外還有一種反坦克拒馬配合反坦克椎來使用。這種反坦克拒馬是由三條大H型鋼材固定在一起,形成一個十字架。這東西即使被掀倒也不會影響效果,阻止坦克的效果比反坦克椎還好。最早是由戰前的捷克發明的,後來被各個參戰國都加以使用。

坦克是地面作戰之王,主要用於突破敵人的防線,摧毀敵固定碉堡和重火力點,擊毀敵方防禦火炮,

而反坦克椎的設計理念來源於捷克斯洛伐克,是用來阻攔蘇軍坦克進攻的器械,後來因為簡單實用被各國相繼仿造。在城市戰中設置“反坦克拒馬”優勢比較大,因為“反坦克拒馬”本身的重量比較大,敵人想要移開也頗費工夫。坦克也壓不過去,坦克只好繞路走了。這樣也完全能達成拖延敵人的目的。

其家“拒馬”這種東西早在古代就有了,以前都是用木頭做的,然後上邊會鑲嵌有一些利器,主要是做堵門擋路的一些路障,在戰爭中也經常用到,特別是在巷戰中效果顯著,可以做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輔助武器。

二戰時期希特勒使用坦克進行的閃電戰,徹底改變了戰爭的形式,這種重型武器為德國贏得閃電戰提供了極大的幫助,直到戰爭結束,德國的傳奇虎式坦克曾經控制著陸地戰爭,直到更加輕便靈巧的蘇聯t34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出現,兩者以數量上的優勢壓垮了德國的坦克部隊,這完全證明數量比質量更加重要。

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就發明了坦克是圖塔破千壕戰的僵局,他在戰場上的影響力極大,但是早期的坦克缺點就是速度慢,也經常發生故障主要是步兵作為進攻時的支援,對於這種新式武器的潛力,各國也開始了探索。

反坦克拒馬又叫捷克刺蝟,是用三個L形的金屬條用薄金屬板,鉚釘和螺栓連接起來,有時候戰事吃緊也會直接全部焊接上,組成一個由三重十字架連接起來的八面體,為了避免被坦克頂翻和容易加裝帶刺的鐵絲網,還在這些金屬條上還裝了方腳,如果坦克的履帶一不小心腳上了一個拒馬,嚴重的可能還會把坦克的負重輪給拉下來,坦克就會直接變成一堆廢鐵。

這些三角錐的排布分裂也有講究,不是造好了放在那就可以的,比如要在垂直方向從低到高排列在水平方向上,每一列龍齒都是錯位的,這樣可以最大概率的卡住坦克第底盤,阻止坦克前進。








經常用了


不就是“捷克刺蝟”麼?用L角鋼直接焊接而成的反坦克裝置。因為做成了捆堆狀,所以坦克頂上去特別難受,推著鋼條直刨地,推多了就沒法前進行了。如果一不小心絞進履帶,可能還會把負重輪都給卡下來。坦克就算是拿炮去炸,等閒的HE高爆彈也炸不壞這東西,浪費了寶貴的炮彈不說,還會影響車長大人的心情。

這是一種簡易的,極為令人討厭的反坦克工事。之所以叫“捷克刺蝟”,是因為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在二戰之前開發出來的。它的阻止對象是虎視眈眈的德軍裝甲兵,但掛上鐵絲網後,它一樣是令步兵討厭的鐵絲網。在城市作戰中極為有效,但“大西洋壁壘”中它也被拿來防禦海灘。

1938年,希特勒拉上豬隊友意大利,與奉行綏靖政策的英法一道,打著“世界和平”的旗號商討瓜分捷克事宜。這即是著名的“慕尼黑陰謀”。以英國首相張伯倫為首的“禍水東推派”一腳踹飛了剛結盟的蘇聯,與希特勒斡旋“如何吃掉德國讓您老消氣”的和談。結果元首倒好,說出了那句“10月1日蘇臺德還不給德國,我阿道夫就是第一個打進去的士兵”的名言。

英法一門心思妥協,蘇聯被踹飛,意大利拉偏架,這時候捷克人唯有死戰。然而當時的捷克除了軍工還比較不錯外,其餘地方是一窮二白,剛剛從奧匈帝國分離出來的這個國家根本無法與虎狼一樣的德國坦克抗衡。

但戰爭不能因為畏懼就不打,捷克人試圖在有限的時間內,構建出一道足以抵擋德國侵略的邊境防線。雖然當時仍然有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舊思維在作怪,但坦克技術很有心得的捷克人對德軍的裝甲部隊顯然上了心,他們臨時用一些破爛的鋼軌、鋼樑,製造出了“捷克刺蝟”,這也是最早的反坦克拒馬。

這種“捷克刺蝟”通過方形腳底鋪設在平底上,因為鐵腳之間互相支撐,坦克無論怎樣都頂不翻它,頗具硬度的鋼材也很難碾壓上去,即便碾彎了一段,倒捲過來的其它部分也會繼續卡住坦克的前進。如果坦克不小心陷入了“刺蝟”們的陣勢,可能連轉彎退出都很難完成,這東西要是插進負重輪可就只能搬來氣焊或鋼鋸了。

別說這東西好搞,現代小區弄掉一個業主私設地樁,物業都是又撬又焊的,一身臭汗。

正因為如此,“捷克刺蝟”很討人嫌,在狹窄的要道碰到這東西,除非有功夫派出部隊或工兵慢慢挪走遷移,否則就只能繞道通行。

儘管捷克人並沒有真的靠這東西抵擋住德國人的吞併,但並不妨礙“刺蝟”擴散成一種大眾化的反坦克武器。蘇聯人、德國人、英國人、法國人幾乎同一時間都學到了妙招。“捷克刺蝟”很快就出現在世界各地的炮火中,蘇聯人在衛國戰爭中大量使用此物,逼急了的時候,甚至連木頭都用上了——刷個黑漆嚇一嚇德國坦克也好。老虎是吧?碾!你今天有膽子就給哥碾!不碾你丫就是個小布爾喬亞!

開老虎的漢斯:....

至於另一種水泥做的拒馬那名字可威武了,它叫“龍牙”。不過愛把糕點做的齁甜齁甜的瑞士人卻管它叫“三角巧克力”(話說這種巧克力的山寨版老王小時候吃過不少),不過正確的叫法應該是“多列角錐形鋼筋混凝土樁砦”。瑞士人為了抵禦德國人的覬覦而開發了這種東西(德國很受歡迎啊),稱為“oblerone lines”,三角巧克力防線?

“龍牙”通體用堅固的鋼筋混凝土構造,也有一些是石質的。它們像牙齒一樣“種”在地裡,呈標準又均勻的排列。一些龍牙埋在地裡有近2米深,從而杜絕地方用大炮開路。幾個“龍牙”之間往往還埋了地雷,連綿起伏的“龍牙”在防禦地帶拉成長長的帶子,像圍牆一樣護衛著碉堡和防禦要地。

與“捷克刺蝟”那種半臨時工事不同,“龍牙”一般都是作為永備工事存在,像齊格菲防線、大西洋壁壘等等,都大量運用了這種構造,人為製造出反坦克障礙帶。

它的原理很簡單,三個或四個斜面,排列成平均的矩陣,坦克想要開過去,斜坡就會剛好構成一個翹起坦克的支點,兩邊履帶找不到著力點,強行進去就會被卡住,甚至開翻在裡面。而且,“龍牙”長短不一,前長後短,還會搭配“防坦克牆”,坦克沒有準備的情況下,遇到“龍牙”只有乖乖繞路一種選擇。

然而“龍牙”雖利,但這東西非常消耗水泥,造價不菲,製造起來也頗費工時。二戰後期已經誕生了對付龍牙的方法,一隊熟練的工兵使用爆破法可以快速的清出道路,只是需要消耗不少炸藥。重炮轟炸、工程推土機直接掩埋也是條路子。

不過,老王最後還是要放一下另一種“龍牙2號”,這種東西與方尖錐一樣的“龍牙”並無名稱上的區別,但這種龍牙擁有粗壯的鋼芯,坦克想要碾上去,只會被尖利椎尖刺破履帶,甚至被挖穿薄薄的底部裝甲。如果放置在某些低地上,某個坦克飛身而下的場景簡直不忍直視。

“龍牙”的造型特別多,但功能大同小異,總之這東西在現代仍然沒有被完全淘汰,算是相當可靠的反坦克障礙物。

還有一種,上圖“捷克刺蝟”前面那些豎直的“反坦克樁”也是當年的“拒馬”之一,它沒什麼特別的,夠粗,夠長,夠硬,深深插入地下,再用混凝土灌起來,坦克實在是懶得招惹這些麻煩事兒。它們同時還有些防禦滑翔機降落的小作用,同類的某些掛炸彈的木樁被稱為“隆美爾的蘆筍”。

總而言之,二戰那段時期,被稱為“歐洲文明最偉大的築牆年代”,法國、德國、意大利、瑞士、奧地利、南斯拉夫、蘇聯等等都在拼命的築牆,他們連高山都沒放過,構造和發明了很多奇形怪狀的防禦工程。相比之下,反坦克拒馬只是滄海一粟罷了。


王司徒軍武百科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反坦克拒馬是相當廉價又有效的反坦克障礙物。

早在一次世界大戰,德國人就發現一些木質障礙物可以有效阻擋英軍的早期坦克。

到了二戰期間,各國都普遍使用這種反坦克拒馬。

最初,反坦克拒馬是木質的,多用多根木樁捆綁起來,形成多角的障礙物。

這種東西體型很大,對於步兵是無效的,甚至還可以作為單個步兵掩護的物體。

然而,他們對於坦克有很大的阻礙。

二戰期間,各國將反坦克拒馬改換成更為堅固的鋼鐵,反坦克能力更加強大。

反坦克拒馬有著幾個特點。

第一是容易製造。

製造這玩意,沒什麼技術含量,只要有鋼鐵,任何工廠都可以大量製造。

同時,因為製造技術簡單,可以大規模製造,普遍部署。

第二是有較強的反坦克能力。

坦克可以碾壓鐵絲網和矮小的障礙物,但不可能對抗反坦克拒馬。

強行碾壓,會導致坦克被拒馬卡主,失去活動能力。

甚至坦克還會被刺穿變形,導致坦克的嚴重損壞。

第三較難排除。

這玩意是鋼鐵製造,即便炮彈落在附近,也能難將其打壞。

即便被爆破導致翻滾,也不影響對坦克的阻攔。

同時,它的截面很小,坦克即便炮擊也不容易擊中。

一般來說,反坦克拒馬必須由工兵專業爆破或者重型排障車輛來對付。

然而,在敵人火力的直接威懾下,工兵和大型排障車是很難活動的。

如果等到工兵上來,坦克也就失去了一線及時火力支援的意義。


大家瞭解反坦克拒馬,多是在電影《拯救大兵瑞恩》上。

當時灘頭就有無數的反坦克拒馬,導致美軍坦克根本無法有效登陸,步兵就成為德軍機槍的活靶子。


薩沙


反坦克路障有許多種,但最常使用還是這麼幾種。

一般情況是反坦克壕溝、路障和反坦克地雷混合使用,才能有效的阻礙坦克的進攻。

下面是反坦克壕溝的示意圖


坦克進入壕溝後一是不容易爬出來,二是將坦克的薄落處亮了出來,便於反坦克武器的攻擊。


瑞士“三角巧克力”被當作反坦克路障使用,瑞士在上世紀30年代修建了反坦克路障以阻止納粹德國的進攻,這種被稱為“龍牙”的路障不僅存在於瑞士,在二戰期間被各國作為防線使用。坦克正面上不去,只能繞著走,而龍牙之間埋有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拒馬,又叫“捷克刺蝟”,是一種反坦克設施。作用是阻礙坦克前行,二戰德國曾大量佈置在諾曼底海灘上,作為防止盟軍登陸的設施。坦克壓上後會傾斜或翻車。


這是現代的鋼筋混凝土拒馬,有點象藝術品,也被廣泛應用於路口、海灘。

要清除這些路障,一般需要用專用的清障車,配合坦克、裝甲車、自行火炮一起使用。我國就有一種兩棲裝甲清障掃雷車:

車頂發射器可以發射8枚“阻絕牆爆破彈”,可以輕鬆炸燬堅固障礙。此外還配備了爆破掃雷設備,由火箭將爆破索帶到雷區,通過爆破掃雷。另外還配備了機械式掃雷設備。通過這種特種車輛就可以快速開闢通路,使得通過時間大為縮短。


獨行者老黃


這是一種阻止坦克行進的反坦克設施,就是用幾根L或者h型的角鐵交叉而成,由鉚釘,金屬板和螺栓相連,組成一個八面體的軸,正因為如此,就算它們被炸彈轟的移動了位置,怎麼翻滾,也不妨礙他們“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仍然可以屹立在那裡阻止坦克前進。



它的源頭是二戰時設在德國和捷克的捷克斯洛伐克防線,又被稱為“捷克刺蝟”,企圖阻止德國進攻,但是失敗了,當年希特勒就曾經把它大面積的設在諾曼底的沙灘上,企圖阻止盟軍登陸。



這些捷克刺蝟不只可以用角鐵製作,還可以用木頭或者其它任何堅硬的東西製作,他也有一套尺寸標準,比如高度需要1.4米,但是因為戰事吃緊,往往做的比較敷衍了事,降低了它的實用性。



這個三重十字架還可以在上面加裝鐵絲網,在巷戰中,把他們橫放在街道上,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其實早在夏朝,我國就已經出現了原始的據馬,就是用木頭交叉起來,上面綁上刀劍,刺之類的,在戰鬥中阻止敵人前進,堵門,阻止行人通過。


風雲一點通


反坦克拒馬,又名”捷克刺蝟“,是一種反坦克設施,作用是阻礙裝甲車輛的行進二戰德國把它大量部署在諾曼底海灘,作為防禦盟軍登陸的設施。



二戰中德軍經常會在一些大型防禦工程中使用反坦克錐,反坦克錐又稱龍齒,龍牙,德國牙等。大西洋方向,齊格飛防線常見成排的龍齒。龍齒製造很簡單,把木樁或者H型鋼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鋼筋再澆築水泥就足夠堅固了。



對於火力充足的部隊來說“不動用坦克而消滅對方大量坦克”也許不會是難事,尤其是掌握了制空權後;對於火力不足的部隊來說,還是要靠坦克,解放軍就屬於後者,從我們的空軍構成看,殲擊機太多,攻擊機太少(是說比例不是數量,數量上都不夠),奪取制空權可以,對地攻擊有待加強. 導彈部隊的有限火力應主要用於摧毀臺軍機場,補給倉庫,指揮系統而非一線臺軍,因為解放軍精確制導武器較少,那幾百枚戰術彈道導彈看起來挺嚇人,但對機動部隊的作用實在是有限.我覺的你用"先期突入的'奪點輕型部隊'"部隊清理大量反坦克壕和拒馬實在有點強人所難,這種"髒活累活"只能是裝備有重型工程設備的工兵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的.至於港口,我認為根本就不能作為前期卸載地點,大量事實擺在那裡.在海灘登陸的一梯突擊部隊應以兩棲輕裝部隊為主,但只要你有車輛,反坦克壕,拒馬就可能給你擋住,總不能光步兵上吧,應該解決這個問題.


八哥談事



反坦克拒馬是一種反坦克防禦工事,在二戰期間被幾個國家廣泛使用。它們因其尖尖的外表而被稱為“捷克刺蝟”,主要由型鋼製成。儘管如此,型鋼可以換成任何能夠抵抗爆炸、子彈等戰鬥力量的金屬。反坦克拒馬能承受的標準力量通常是60000公斤。為了達到最大的效果,反坦克拒馬被製成大約1.1米的高度。



反坦克拒馬在阻止坦克方面非常有效,尤其是如果有幾隻反坦克拒馬擠在狹窄的街道上。就像三角錐一樣,它使街道幾乎無法通行。反坦克拒馬的工作原理是一輛坦克試圖把它推開時,反坦克拒馬在坦克下面滾動,這樣它就可以把坦克履帶抬離地面,從而使它失效,直到坦克兵們能夠恰當地清除反坦克拒馬,在這段時間裡坦克可能會遭到伏擊或被捕獲。



這意味著必須有步兵或機槍部署在附近來掩護防線。為了使坦克失效,反坦克拒馬必須排成一排或兩排,額外的防禦工事能阻止敵方步兵清除反坦克拒馬。反坦克拒馬比其他防禦工事有優勢,因為如果需要,它們可以移動,不像三角錐那樣是靜止的。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反坦克路障我知道的只有三角錐、軌條砦和反坦克地雷三種

三角錐用鋼筋混凝土築成,硬闖託底妥妥的;

軌條砦用於灘頭阻擋兩棲坦克登陸,底部為混凝土基座,上部為2~3米長的類似於鐵軌的鋼製鐵棍,半沉或全沉在水中,略向海面縱深方向傾斜,使兩棲裝備無法登陸

反坦克地雷略


加油qqq


無論是瑞士發明的“瑞士巧克力”(水泥三角樁)還是德國的“捷克刺蝟”(金屬拒馬),阻擋坦克前進的原理都是讓坦克在前進過程中懸空或者被抵死。

拒馬相較於水泥樁好處是可以做的更高,更輕,可以前線快速組裝方便運輸,而且不存在被推倒的概念。

無論水泥樁還是拒馬在面對重型坦克或者推土機時效果都不太好,也會被爆破,所以會配合鐵絲網,地雷使用,形成組合路障。







機動性較好的重型坦克,在面對數量高度都不大的拒馬時有衝破的概率

二戰中德軍經常會在一些大型防禦工程中使用反坦克錐,反坦克錐又稱龍齒,龍牙,德國牙等。大西洋方向,齊格飛防線常見成排的龍齒。龍齒製造很簡單,把木樁或者H型鋼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鋼筋再澆築水泥就足夠堅固了。


齒的排布非常講究,在垂直方向上從低到高排布,在水平方向上每列龍齒是錯位的,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卡住坦克底盤。




大西洋防線上的龍齒,可以看到其前後錯位,前低後高

龍齒也就是能阻礙車輛前進,進攻方通過爆破,大規模炮擊/空襲,戰鬥工兵清障等等都可以摧毀龍齒。所以除了龍齒,鐵絲網,地雷,反坦克炮陣地需要組合使用才會有較好效果

其實一戰已經證明苦心經驗幾十年的要塞已經無法抵禦大型攻堅武器的攻擊,這一點德國人也很清楚。所以在修建齊格飛防線時,中心思想就是通過多道路障碉堡組成的有縱深的防線開展拉鋸消耗戰,逐步消耗和遲滯對方進攻能量,為我方增援機動部隊爭取時間,待對方強弩之末時發動反擊收回陣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