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坦克拒马”是如何阻碍坦克行进的?

用户5547780004


“反坦克拒马”又称捷克刺猬,这东西最初的发明初衷是为了阻挡德军的装甲部队,捷克斯洛伐克因为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不久自然无法与虎狼之师——德军相抗衡,只能寄托于防御工事来延缓德军的进攻速度。

实践证明这东西不仅好用,而且造价还特别低廉。只需要几个钢条焊接在一起就可以了,通过方形脚底使他稳固在平地上,再加上几个铁脚互相支撑,想要顶翻它也不容易。有时候为了稳固还会给它加装一个水泥底盘,只要坦克敢硬上,这东西保准卡的你没脾气。

它的工作原理主要是通过让坦克悬空失去着力点,或者卡住坦克底盘等行进物件让坦克失去行动能力。

这东西你说要是开车推着它走吧,它可以承受六十吨的力。有的发动机可能因为动力不足超负荷而趴火。就算你冲过去了,压弯的一部分铁架还会通过其它方式继续阻碍坦克,这个时候坦克要是想要后退就会进入进退两难的地步,万一再卡住一个负重轮就只能请来工兵帮忙了。

要是全都使用炮弹轰炸吧,浪费了宝贵的弹药不说,还对这玩意儿造成不了太大伤害,就算炸飞了,还不一定破碎,可能顶多就只翻个面。

如果想要请士兵人为搬动更是不可能,捷克刺猬少说一个也得几顿重,而且数量还不少一般都是成片布置,这在战场上来说是不切实际的。

正因为如此,捷克刺猬是每个敌对国家都不愿意面对的存在,在巷战中遇到这玩意儿装甲部队根本进不去,除非谁有那个精力安排工兵拆迁,但是一般都会选择绕路。

虽然最终“反坦克拒马”的发明者没有抵挡住德国的入侵,可是并不能说明“反坦克拒马”的失败,只能证明德国“铁骑”战斗力的强悍。

因为造价低廉且实用行高。这种拒马被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争相模仿。 除了可以用于陆地之外,沙滩上也可以。

不仅可以阻碍对方的登陆艇、小型军舰。再配合一些铁丝网还可以阻碍士兵前行。在大西洋壁垒中,这种拒马都是配合水雷一起使用,给盟军登陆造成了不少困扰。

德国还给“反坦克拒马”进行了一次升级——反坦克锥。这种东西相比于半永久的“反坦克拒马”更加永久。

“反坦克锥”又称龙牙。

制造龙牙只需把木桩或者H型钢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钢筋再浇筑水泥即可。又因为露出地表的形状像牙齿一样整齐,因此又称“德国牙。”

这种防御工事一般也都是一长条,将众多防御工事护卫其中。

龙牙的工作原理也很简单,利用高低不平错落有致的排列方式卡住坦克底盘,一旦坦克失去着力点就会被困死在反坦克锥中。缺少充足的准备,坦克面对龙牙一般都是乖乖绕路。但是随着战事的不断发展,后期也找到了对付这种路障的方法,一对熟练的工兵可以通过爆破的方法快速清出一条同行道路。

除了上述这种龙牙是当年的“反坦克拒马”,还有一种也是。你可以将它看作是龙牙的升级款,唯一得不同点就是他在水泥中心加装了一个钢芯,是龙牙的2.0型号,坦克想要硬闯就会被钢芯刺穿履带,严重一点的直接刺穿坦克底盘。

总之在那个“围墙时代”,反坦克拒马只是围墙中的一部分。然而再高大的围墙也抵不过大型攻坚武器的破坏,这点在一战中已经得到证明。

所以各国都是寄希望于通过这些路障来阻碍敌方进攻速度为已方调遣兵力争取时间。


历来现实


严格来说反坦克椎不是一种武器,而是设施。这东西没有任何的技术含量,就是用钢筋混凝土制成一个四方锥形,比反坦克炮之类的武器简单多了,高约一米,德军称之为“龙牙”!别小看这个东西,当它大量成片部署时,再大的坦克也无法直接通过,强行通过的结果就是翻车。所以坦克群通常只能绕行,这就大大减缓了敌方坦克突击的速度。

二战时期德军把这种防御椎大量部署在齐格菲防线上,每个反坦克椎之间还放置了反坦克雷,后边碉堡里是机枪和反坦克炮。这条防线对阻止美军强大的装甲群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从1944年底到1945年2月,美军发动了数次进攻都没有突破。此外还有一种反坦克拒马配合反坦克椎来使用。这种反坦克拒马是由三条大H型钢材固定在一起,形成一个十字架。这东西即使被掀倒也不会影响效果,阻止坦克的效果比反坦克椎还好。最早是由战前的捷克发明的,后来被各个参战国都加以使用。

坦克是地面作战之王,主要用于突破敌人的防线,摧毁敌固定碉堡和重火力点,击毁敌方防御火炮,

而反坦克椎的设计理念来源于捷克斯洛伐克,是用来阻拦苏军坦克进攻的器械,后来因为简单实用被各国相继仿造。在城市战中设置“反坦克拒马”优势比较大,因为“反坦克拒马”本身的重量比较大,敌人想要移开也颇费工夫。坦克也压不过去,坦克只好绕路走了。这样也完全能达成拖延敌人的目的。

其家“拒马”这种东西早在古代就有了,以前都是用木头做的,然后上边会镶嵌有一些利器,主要是做堵门挡路的一些路障,在战争中也经常用到,特别是在巷战中效果显著,可以做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辅助武器。

二战时期希特勒使用坦克进行的闪电战,彻底改变了战争的形式,这种重型武器为德国赢得闪电战提供了极大的帮助,直到战争结束,德国的传奇虎式坦克曾经控制着陆地战争,直到更加轻便灵巧的苏联t34和美国的谢尔曼坦克出现,两者以数量上的优势压垮了德国的坦克部队,这完全证明数量比质量更加重要。

英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就发明了坦克是图塔破千壕战的僵局,他在战场上的影响力极大,但是早期的坦克缺点就是速度慢,也经常发生故障主要是步兵作为进攻时的支援,对于这种新式武器的潜力,各国也开始了探索。

反坦克拒马又叫捷克刺猬,是用三个L形的金属条用薄金属板,铆钉和螺栓连接起来,有时候战事吃紧也会直接全部焊接上,组成一个由三重十字架连接起来的八面体,为了避免被坦克顶翻和容易加装带刺的铁丝网,还在这些金属条上还装了方脚,如果坦克的履带一不小心脚上了一个拒马,严重的可能还会把坦克的负重轮给拉下来,坦克就会直接变成一堆废铁。

这些三角锥的排布分裂也有讲究,不是造好了放在那就可以的,比如要在垂直方向从低到高排列在水平方向上,每一列龙齿都是错位的,这样可以最大概率的卡住坦克第底盘,阻止坦克前进。








经常用了


不就是“捷克刺猬”么?用L角钢直接焊接而成的反坦克装置。因为做成了捆堆状,所以坦克顶上去特别难受,推着钢条直刨地,推多了就没法前进行了。如果一不小心绞进履带,可能还会把负重轮都给卡下来。坦克就算是拿炮去炸,等闲的HE高爆弹也炸不坏这东西,浪费了宝贵的炮弹不说,还会影响车长大人的心情。

这是一种简易的,极为令人讨厌的反坦克工事。之所以叫“捷克刺猬”,是因为这是捷克斯洛伐克人在二战之前开发出来的。它的阻止对象是虎视眈眈的德军装甲兵,但挂上铁丝网后,它一样是令步兵讨厌的铁丝网。在城市作战中极为有效,但“大西洋壁垒”中它也被拿来防御海滩。

1938年,希特勒拉上猪队友意大利,与奉行绥靖政策的英法一道,打着“世界和平”的旗号商讨瓜分捷克事宜。这即是著名的“慕尼黑阴谋”。以英国首相张伯伦为首的“祸水东推派”一脚踹飞了刚结盟的苏联,与希特勒斡旋“如何吃掉德国让您老消气”的和谈。结果元首倒好,说出了那句“10月1日苏台德还不给德国,我阿道夫就是第一个打进去的士兵”的名言。

英法一门心思妥协,苏联被踹飞,意大利拉偏架,这时候捷克人唯有死战。然而当时的捷克除了军工还比较不错外,其余地方是一穷二白,刚刚从奥匈帝国分离出来的这个国家根本无法与虎狼一样的德国坦克抗衡。

但战争不能因为畏惧就不打,捷克人试图在有限的时间内,构建出一道足以抵挡德国侵略的边境防线。虽然当时仍然有不少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旧思维在作怪,但坦克技术很有心得的捷克人对德军的装甲部队显然上了心,他们临时用一些破烂的钢轨、钢梁,制造出了“捷克刺猬”,这也是最早的反坦克拒马。

这种“捷克刺猬”通过方形脚底铺设在平底上,因为铁脚之间互相支撑,坦克无论怎样都顶不翻它,颇具硬度的钢材也很难碾压上去,即便碾弯了一段,倒卷过来的其它部分也会继续卡住坦克的前进。如果坦克不小心陷入了“刺猬”们的阵势,可能连转弯退出都很难完成,这东西要是插进负重轮可就只能搬来气焊或钢锯了。

别说这东西好搞,现代小区弄掉一个业主私设地桩,物业都是又撬又焊的,一身臭汗。

正因为如此,“捷克刺猬”很讨人嫌,在狭窄的要道碰到这东西,除非有功夫派出部队或工兵慢慢挪走迁移,否则就只能绕道通行。

尽管捷克人并没有真的靠这东西抵挡住德国人的吞并,但并不妨碍“刺猬”扩散成一种大众化的反坦克武器。苏联人、德国人、英国人、法国人几乎同一时间都学到了妙招。“捷克刺猬”很快就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炮火中,苏联人在卫国战争中大量使用此物,逼急了的时候,甚至连木头都用上了——刷个黑漆吓一吓德国坦克也好。老虎是吧?碾!你今天有胆子就给哥碾!不碾你丫就是个小布尔乔亚!

开老虎的汉斯:....

至于另一种水泥做的拒马那名字可威武了,它叫“龙牙”。不过爱把糕点做的齁甜齁甜的瑞士人却管它叫“三角巧克力”(话说这种巧克力的山寨版老王小时候吃过不少),不过正确的叫法应该是“多列角锥形钢筋混凝土桩砦”。瑞士人为了抵御德国人的觊觎而开发了这种东西(德国很受欢迎啊),称为“oblerone lines”,三角巧克力防线?

“龙牙”通体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构造,也有一些是石质的。它们像牙齿一样“种”在地里,呈标准又均匀的排列。一些龙牙埋在地里有近2米深,从而杜绝地方用大炮开路。几个“龙牙”之间往往还埋了地雷,连绵起伏的“龙牙”在防御地带拉成长长的带子,像围墙一样护卫着碉堡和防御要地。

与“捷克刺猬”那种半临时工事不同,“龙牙”一般都是作为永备工事存在,像齐格菲防线、大西洋壁垒等等,都大量运用了这种构造,人为制造出反坦克障碍带。

它的原理很简单,三个或四个斜面,排列成平均的矩阵,坦克想要开过去,斜坡就会刚好构成一个翘起坦克的支点,两边履带找不到着力点,强行进去就会被卡住,甚至开翻在里面。而且,“龙牙”长短不一,前长后短,还会搭配“防坦克墙”,坦克没有准备的情况下,遇到“龙牙”只有乖乖绕路一种选择。

然而“龙牙”虽利,但这东西非常消耗水泥,造价不菲,制造起来也颇费工时。二战后期已经诞生了对付龙牙的方法,一队熟练的工兵使用爆破法可以快速的清出道路,只是需要消耗不少炸药。重炮轰炸、工程推土机直接掩埋也是条路子。

不过,老王最后还是要放一下另一种“龙牙2号”,这种东西与方尖锥一样的“龙牙”并无名称上的区别,但这种龙牙拥有粗壮的钢芯,坦克想要碾上去,只会被尖利椎尖刺破履带,甚至被挖穿薄薄的底部装甲。如果放置在某些低地上,某个坦克飞身而下的场景简直不忍直视。

“龙牙”的造型特别多,但功能大同小异,总之这东西在现代仍然没有被完全淘汰,算是相当可靠的反坦克障碍物。

还有一种,上图“捷克刺猬”前面那些竖直的“反坦克桩”也是当年的“拒马”之一,它没什么特别的,够粗,够长,够硬,深深插入地下,再用混凝土灌起来,坦克实在是懒得招惹这些麻烦事儿。它们同时还有些防御滑翔机降落的小作用,同类的某些挂炸弹的木桩被称为“隆美尔的芦笋”。

总而言之,二战那段时期,被称为“欧洲文明最伟大的筑墙年代”,法国、德国、意大利、瑞士、奥地利、南斯拉夫、苏联等等都在拼命的筑墙,他们连高山都没放过,构造和发明了很多奇形怪状的防御工程。相比之下,反坦克拒马只是沧海一粟罢了。


王司徒军武百科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反坦克拒马是相当廉价又有效的反坦克障碍物。

早在一次世界大战,德国人就发现一些木质障碍物可以有效阻挡英军的早期坦克。

到了二战期间,各国都普遍使用这种反坦克拒马。

最初,反坦克拒马是木质的,多用多根木桩捆绑起来,形成多角的障碍物。

这种东西体型很大,对于步兵是无效的,甚至还可以作为单个步兵掩护的物体。

然而,他们对于坦克有很大的阻碍。

二战期间,各国将反坦克拒马改换成更为坚固的钢铁,反坦克能力更加强大。

反坦克拒马有着几个特点。

第一是容易制造。

制造这玩意,没什么技术含量,只要有钢铁,任何工厂都可以大量制造。

同时,因为制造技术简单,可以大规模制造,普遍部署。

第二是有较强的反坦克能力。

坦克可以碾压铁丝网和矮小的障碍物,但不可能对抗反坦克拒马。

强行碾压,会导致坦克被拒马卡主,失去活动能力。

甚至坦克还会被刺穿变形,导致坦克的严重损坏。

第三较难排除。

这玩意是钢铁制造,即便炮弹落在附近,也能难将其打坏。

即便被爆破导致翻滚,也不影响对坦克的阻拦。

同时,它的截面很小,坦克即便炮击也不容易击中。

一般来说,反坦克拒马必须由工兵专业爆破或者重型排障车辆来对付。

然而,在敌人火力的直接威慑下,工兵和大型排障车是很难活动的。

如果等到工兵上来,坦克也就失去了一线及时火力支援的意义。


大家了解反坦克拒马,多是在电影《拯救大兵瑞恩》上。

当时滩头就有无数的反坦克拒马,导致美军坦克根本无法有效登陆,步兵就成为德军机枪的活靶子。


萨沙


反坦克路障有许多种,但最常使用还是这么几种。

一般情况是反坦克壕沟、路障和反坦克地雷混合使用,才能有效的阻碍坦克的进攻。

下面是反坦克壕沟的示意图


坦克进入壕沟后一是不容易爬出来,二是将坦克的薄落处亮了出来,便于反坦克武器的攻击。


瑞士“三角巧克力”被当作反坦克路障使用,瑞士在上世纪30年代修建了反坦克路障以阻止纳粹德国的进攻,这种被称为“龙牙”的路障不仅存在于瑞士,在二战期间被各国作为防线使用。坦克正面上不去,只能绕着走,而龙牙之间埋有反坦克地雷。

反坦克拒马,又叫“捷克刺猬”,是一种反坦克设施。作用是阻碍坦克前行,二战德国曾大量布置在诺曼底海滩上,作为防止盟军登陆的设施。坦克压上后会倾斜或翻车。


这是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拒马,有点象艺术品,也被广泛应用于路口、海滩。

要清除这些路障,一般需要用专用的清障车,配合坦克、装甲车、自行火炮一起使用。我国就有一种两栖装甲清障扫雷车:

车顶发射器可以发射8枚“阻绝墙爆破弹”,可以轻松炸毁坚固障碍。此外还配备了爆破扫雷设备,由火箭将爆破索带到雷区,通过爆破扫雷。另外还配备了机械式扫雷设备。通过这种特种车辆就可以快速开辟通路,使得通过时间大为缩短。


独行者老黄


这是一种阻止坦克行进的反坦克设施,就是用几根L或者h型的角铁交叉而成,由铆钉,金属板和螺栓相连,组成一个八面体的轴,正因为如此,就算它们被炸弹轰的移动了位置,怎么翻滚,也不妨碍他们“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仍然可以屹立在那里阻止坦克前进。



它的源头是二战时设在德国和捷克的捷克斯洛伐克防线,又被称为“捷克刺猬”,企图阻止德国进攻,但是失败了,当年希特勒就曾经把它大面积的设在诺曼底的沙滩上,企图阻止盟军登陆。



这些捷克刺猬不只可以用角铁制作,还可以用木头或者其它任何坚硬的东西制作,他也有一套尺寸标准,比如高度需要1.4米,但是因为战事吃紧,往往做的比较敷衍了事,降低了它的实用性。



这个三重十字架还可以在上面加装铁丝网,在巷战中,把他们横放在街道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其实早在夏朝,我国就已经出现了原始的据马,就是用木头交叉起来,上面绑上刀剑,刺之类的,在战斗中阻止敌人前进,堵门,阻止行人通过。


风云一点通


反坦克拒马,又名”捷克刺猬“,是一种反坦克设施,作用是阻碍装甲车辆的行进二战德国把它大量部署在诺曼底海滩,作为防御盟军登陆的设施。



二战中德军经常会在一些大型防御工程中使用反坦克锥,反坦克锥又称龙齿,龙牙,德国牙等。大西洋方向,齐格飞防线常见成排的龙齿。龙齿制造很简单,把木桩或者H型钢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钢筋再浇筑水泥就足够坚固了。



对于火力充足的部队来说“不动用坦克而消灭对方大量坦克”也许不会是难事,尤其是掌握了制空权后;对于火力不足的部队来说,还是要靠坦克,解放军就属于后者,从我们的空军构成看,歼击机太多,攻击机太少(是说比例不是数量,数量上都不够),夺取制空权可以,对地攻击有待加强. 导弹部队的有限火力应主要用于摧毁台军机场,补给仓库,指挥系统而非一线台军,因为解放军精确制导武器较少,那几百枚战术弹道导弹看起来挺吓人,但对机动部队的作用实在是有限.我觉的你用"先期突入的'夺点轻型部队'"部队清理大量反坦克壕和拒马实在有点强人所难,这种"脏活累活"只能是装备有重型工程设备的工兵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的.至于港口,我认为根本就不能作为前期卸载地点,大量事实摆在那里.在海滩登陆的一梯突击部队应以两栖轻装部队为主,但只要你有车辆,反坦克壕,拒马就可能给你挡住,总不能光步兵上吧,应该解决这个问题.


八哥谈事



反坦克拒马是一种反坦克防御工事,在二战期间被几个国家广泛使用。它们因其尖尖的外表而被称为“捷克刺猬”,主要由型钢制成。尽管如此,型钢可以换成任何能够抵抗爆炸、子弹等战斗力量的金属。反坦克拒马能承受的标准力量通常是60000公斤。为了达到最大的效果,反坦克拒马被制成大约1.1米的高度。



反坦克拒马在阻止坦克方面非常有效,尤其是如果有几只反坦克拒马挤在狭窄的街道上。就像三角锥一样,它使街道几乎无法通行。反坦克拒马的工作原理是一辆坦克试图把它推开时,反坦克拒马在坦克下面滚动,这样它就可以把坦克履带抬离地面,从而使它失效,直到坦克兵们能够恰当地清除反坦克拒马,在这段时间里坦克可能会遭到伏击或被捕获。



这意味着必须有步兵或机枪部署在附近来掩护防线。为了使坦克失效,反坦克拒马必须排成一排或两排,额外的防御工事能阻止敌方步兵清除反坦克拒马。反坦克拒马比其他防御工事有优势,因为如果需要,它们可以移动,不像三角锥那样是静止的。


军机处留级大学士


反坦克路障我知道的只有三角锥、轨条砦和反坦克地雷三种

三角锥用钢筋混凝土筑成,硬闯托底妥妥的;

轨条砦用于滩头阻挡两栖坦克登陆,底部为混凝土基座,上部为2~3米长的类似于铁轨的钢制铁棍,半沉或全沉在水中,略向海面纵深方向倾斜,使两栖装备无法登陆

反坦克地雷略


加油qqq


无论是瑞士发明的“瑞士巧克力”(水泥三角桩)还是德国的“捷克刺猬”(金属拒马),阻挡坦克前进的原理都是让坦克在前进过程中悬空或者被抵死。

拒马相较于水泥桩好处是可以做的更高,更轻,可以前线快速组装方便运输,而且不存在被推倒的概念。

无论水泥桩还是拒马在面对重型坦克或者推土机时效果都不太好,也会被爆破,所以会配合铁丝网,地雷使用,形成组合路障。







机动性较好的重型坦克,在面对数量高度都不大的拒马时有冲破的概率

二战中德军经常会在一些大型防御工程中使用反坦克锥,反坦克锥又称龙齿,龙牙,德国牙等。大西洋方向,齐格飞防线常见成排的龙齿。龙齿制造很简单,把木桩或者H型钢打入土中,套上三角形钢筋再浇筑水泥就足够坚固了。


齿的排布非常讲究,在垂直方向上从低到高排布,在水平方向上每列龙齿是错位的,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卡住坦克底盘。




大西洋防线上的龙齿,可以看到其前后错位,前低后高

龙齿也就是能阻碍车辆前进,进攻方通过爆破,大规模炮击/空袭,战斗工兵清障等等都可以摧毁龙齿。所以除了龙齿,铁丝网,地雷,反坦克炮阵地需要组合使用才会有较好效果

其实一战已经证明苦心经验几十年的要塞已经无法抵御大型攻坚武器的攻击,这一点德国人也很清楚。所以在修建齐格飞防线时,中心思想就是通过多道路障碉堡组成的有纵深的防线开展拉锯消耗战,逐步消耗和迟滞对方进攻能量,为我方增援机动部队争取时间,待对方强弩之末时发动反击收回阵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