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单管机枪,为什么马克沁机枪看起来火力更猛?

阿涛59781221


武器的外形、体积越大,给人视觉的冲击感也越强,就会觉得大一点的武器力量也就更强,不仅是马克泌重机枪就连战列舰、火炮、飞机甚至今天的加特林机枪都存在这样的感觉。和马克沁重机枪由于套上了一个水筒在外形上在外形上就比单管的气冷式机枪更加强悍。而机枪的火力凶猛其实有两个因素构成,第一个是射速,第二个是火力持续能力,而到目前为止没有一种机枪的火力持续能力能和马克沁机枪相比。



其实所说的马克沁机枪并不是单指一种机枪,而是具有马克沁发明的机枪的特征的一种统称,它最大的特征就是用水冷给枪管降温,所以枪管上面会有一个巨大的水筒,以及用帆布制作长长的岛链。其实马克沁机枪上的水筒其实是有一根导管连接着一个水箱,这样水筒里的水在枪管发热蒸发时流入水箱,最后又冷凝在水箱上,而水箱的水又可以留回水筒内,这样很大程度就可以重复利用水资源。由于有水的冷却,理论上来讲马克沁重机枪的枪管温度并不会达到枪管的极限温度,这样就可以进行连续射击。


只要水筒里的水还没干、还有子弹,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连续射击一两天,而在一战时期它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正是因为凭借着其高射速和强悍的火力持续能力让英法联军在索姆河战役中一天就丧失几万人。它长久的火力持续能力是现在所有枪都无法媲美的,但为什么现在这种水冷式的机枪会被淘汰呢?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它硕大的体积导致枪身过重,不易战场只适合一战那样的阵地战,而到了二战这样的机动作战,过重的机枪明显不是一战场了。


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步兵的反击火力越来越强,在二战时重机枪手就是狙击手的重点照顾对象,而到后来随着单兵重火力的出现,使得这种笨重的机枪生存能力越来越差。所以大家都宁愿使用易于机动作战,但牺牲一定火力持续性的气冷式机枪。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既然说看起来更猛,那其实也就是看起来更猛。马克沁这类机枪,在一战结束以后,英国人也都不怎么用了,在二战中,这类水冷重机枪也就苏联人和美国人还有咱们在用,美国人换装之后,也不用了。

德国人的MG08加水之后69公斤,光枪架子就38.5公斤,就这么一个货,看上去不猛才怪了,又粗又壮的那种。这东西再加上每分钟五六百发子弹的射速,给人的感觉就是个BUG,当年索姆河战役,一天时间,这MG08干掉了几万人。

这东西确实比一些风冷重机枪要好用一点,但是也仅限于射速上,实际射速要比其他风冷重机枪要快很多。但是缺点很明显,这东西根本就不能抬着到处跑,三四个人抬着这一挺重机枪,机动性全都没了。为了弥补这个机动性不足的,俄国人创造性的加上了轮子,行军的时候马车卡车拉着跑,作战的时候人推着跑,完全就是一个步兵炮的级别和待遇。

后来战争结束了,苏联人也不用这水冷重机枪了,实在是太笨重了,这东西比较适合的是那种要塞,只需要固定一点射击的那种,要是抱着这个东西四处跑来跑去进攻,估计机枪手80%都是死在路上了。


军武文斋


因为这货为了火力持续性和稳定性,用了水冷套筒和沉重的三脚架,所以“看上去”似乎更猛一点

实际上,标准的马克沁射速600发/分,还比不上现代绝大多数的突击步枪。但由于它是水冷,因此实际的火力密度确实要比一水的分冷强。

打个比方,马克沁一般用10-15发左右的长点射压制,实际射速在300发/分左右。然而风冷式的哈奇开斯虽然理论射速也有450-600,但想要枪管不过热的持续射击就得把实战射速压在120发/分。


疯狗的轻武


不知道楼主有没有听过一种描写战争惨烈的形容词——我枪管都打红了,这就是枪连续发射之后导致枪管温度过高的形象比喻,一般情况下枪管打红后是不敢接着打了的,因为过热会导致枪管强度降低,无法承受发射药爆炸带来的冲击,如果接着开枪的话很有可能会导致炸膛。

说完了枪械的极限我们再来说不同枪械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楼主提到的马克沁机枪是一种主动水冷式机枪,通过水包裹枪管从而不间断的给枪管降温,简单点说只要包裹枪管的水没有蒸发干净,马克沁就能不停的激发而不用担心枪管过热而炸膛的问题。当然重机枪也不仅仅只有水冷这一种散热方式,还有在枪管上装大量散热鳍片被动散热的版本(日本的92式重机枪),以及通用机枪直接更换枪管的方式(德国的MG42通用机枪)。应用了散热系统使得重机枪的火力持续性极强,有时候连续扫射几个小时打掉十几万发子弹都不成问题。

红圈里的圆柱体就是用来盛水包裹枪管的

这张图还可以看到战斗状态下的马克沁包裹枪管盛水圆筒还用管道连接着更大的供水箱

日本的92式重机枪可以看到红圈里包裹枪管的不是盛水器皿,而是密集的散热鳍片

说完了重机枪我们在来说轻机枪,这种机枪采用的是重枪管,即枪管比普通枪管要厚的多,这使得轻机枪能在枪管过热强度降低之后依旧能靠着厚枪管带来的多余强度继续激发一段时间,所以火力持续性虽然不如重机枪但比其他自动武器要强得多,加上重量较轻能随步兵一起机动所以在短时间之内(几十秒钟)能为步兵提供持续火力压制的支援,这种枪支就是二战中常说的轻机枪和现在军队中的班用机枪,当然现在也有些价格较贵的步枪采用了重枪管,比如HK416和最近出现在我国阅兵式上的新步枪,这种步枪一定程度上能取代现有班用机枪的作用。

两张图可以明显看出95班机(上)的枪管比95步枪(下)有明显的加厚

最后就是采用普通枪管的自动步枪和冲锋枪了,这些枪支虽然也能全自动发射,但由于枪管较薄没有轻机枪那么多的冗余强度,也没有重机枪的主动散热,所以能难进行长时间的连续发射,连续发射十几秒就得收住不然接下来炸死的就是你了,或者直接采用短点射等方式开火。

好的说了这些楼主明白为啥火力强了吗


开着皮卡打坦克


作为世界上第一种真正成功的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武器,马克沁重机枪的外形非常威武雄壮,得益于包裹枪管上的那只巨大的装冷却水的圆柱形容器,一般称之为冷却水筒。
马克沁重机枪,最初采用333发6.4米长的帆布弹带供弹,此后改成了采用100-200发弹链供弹,以全自动方式射击11.43毫米子弹,只要枪管冷却水筒内有水,能连续射击数小时,是一般的气冷结构的重机枪所做不到的。
那只枪管外的冷却水筒,里面应该能盛装好几斤冷水,用来冷却由于全自动射击时,枪管过热所导致的射程和射击精度降低,且提高枪管的使用寿命,因此,冷却筒的设计,对于马克沁重机枪非常重要,也是貌似马克沁重机枪貌似火力更猛的象征。
气冷式的重机枪,或称风冷式散热结构的重机枪,比如二战名枪发射7.92毫米子弹的MG-34/42、发射7.62毫米子弹的M-1919勃朗宁等,在两脚架状态时,枪重都不超过15公斤,且枪上没有硕大的冷却水筒,貌似火力要逊于马克沁重机枪。
其实,MG-34/42是一挺通用机枪,两脚架状态时,是一挺轻机枪;三脚架状态时,是一挺重机枪,射速高达每分钟将近1500发,而马克沁重机枪理论射速只有每分钟600发,实际上的战斗射速还要降低许多。
因此,仅从火力上来看,MG-34/42这挺通用机枪火力更猛,在东线战场上,在和对手轻重机枪的对射中,火力彻底碾压对手,是二战时火力最为强悍的一挺轻重机枪。
MG-34/42通用机枪装备到了德军步兵班,常采用两脚架状态射击,以方便行军和转移阵地,气冷式散热结构的这把通用机枪,在外观上显然没有马克沁重机枪威猛,因此,可能会给外界留下火力不如马克沁重机枪的感觉,但这感觉其实并不正确。

国平军史


在旧时代,水冷机枪射速更高,而且采用弹链供弹持续射击时间长。

风冷式轻机枪,射速会受限制,最关键受到弹夹容弹量限制,一般只采用点射,不能畅快地持续连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