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理解“”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

资深吃瓜群众群头


观文,是以自己的喜好、欣赏水平来决定对文章、文人的评判。于是,众人众说法,只可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若把水平相近的放在一起比较,实在也难分高下,充其量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则已。

习武,实力高下就容易评判了,只要按统一标准,让参比两者相互比试,一定会分出高低。因为标准的设定,可根据需要延伸:如时间不够,再延;局数不够,再延。也可根据瞬间休克原则制定首负告败、核心命中等规则。只要衡量标准一致,就一定可分出胜败,而胜败则无第一赢与第二赢之说。

如在拳坛,对抗中的胜负者区分不受平时印象左右,不为颜值倾斜……

而在诗界,名望会为作品加分,亲情会使点赞暴增……

综上所述,“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就好理解了,“武”唯一靠实力,“文”还需讲究软实力,尤其需“拉拢”观众之心。不是吗?




天高云淡17


之所以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一、关于文无第一:首先,学无止境,意思是指学业上是没有尽头的,只有奋进不息。俗话说:学有所长,术有专攻,意思是学问再大的人在自己不擅长的领域也不会比别人优秀,就连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所以说:文无第一。

二、对于武无第二,我认为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来说习武者通过比拚,最后还站着的人为第一,而没有第二,因为不管第二还是第几都躺下了。

但广义上来说第二是存在的,那就是对“放下”以及“境界”的认知,佛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有这方面的意思,比如楚留香与无花和尚的那场比武,当时的楚留香已是公认的天下笫一,但在与无花和尚的比斗中一直苦战却无法取胜,并且渐见败迹,直至险象环生,突然,在楚留香剌出毫无胜算的一剑之时,无花和尚双手合什,一动不动,任凭那一剑刺进身体,楚留香惊诧地问无花为何?无花说道:“我要那第一有何用?”随倒地身亡。试问:谁是第一?

再比如:独孤求败打遍天下无敌手,实在找不到对手,只好隐居山中,久居不出,于是,江湖传言,第一都不见了,何来第二,这也是“武无第二”的又一种解释。


襄阳郭大侠


个人理解,文无第一的意思是文章有很多种,有人擅长写散文,有人擅长写记叙文,也有人擅长写议论文等等,他们之间无法做比较,除非有人精通各种文体,从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比如李白,在写诗能力超群卓绝,可是他仍然没有被称为唐诗第一人,同时代还有很多大师比如杜甫,对于有些特定格式的诗,李白也不敢说处于夺冠系列。

再比如说武侠泰斗金庸,可以说是武侠第一人了,可是古龙在某些方面仍然可以另开一片天地,仍然可以写出金庸书里没有的东西,然而武侠第一人也仅限于武侠,还有那么多类型的作品金庸也并没有涉及,想想那么博学的金庸也只能占领文学世界的一小部分,就明白文学世界是个多么大的天地了。所以说文无第一。


武无第二就相对好理解一些,文章就像一个艺术品,不好估价,而武力只有一个目标,就是击败对手,无论是练拳击、散打、太极,甚至是排兵布阵,要求只有一个,战胜对手,否则就与武功无关,那叫健身、叫活跃思维。


文瑾说茶


关于“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话似应分开看。其意思是指比武定胜负易,而以文会友则难分高下了。 后半句好懂:拳脚之下见功夫。而前半句则要有前提,及水平相当的情况下。 昔日白居易与友人就“石头城”做诗,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先成,白看后说“我等还在找龙角,他已得龙珠了”,众人遂罢笔。“文无第一”到是无从在此情况下谈起了。 由此看,对于同时到达文学顶峰的文人们自然难说孰高孰低,但某些高低还可见一见;而那些只在半山腰和山脚下的人来看,高低是显而易见的。

古人云:"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意思是,武功虽然有很大的门派之争,但是到底谁第一,出来打一下就知道了.高手之间过招,一般点到即止,然后相互都非常佩服,成为了好朋友!而文人之间的口舌之争却难分伯仲,因此由于各个门派各执一词,谁都不服谁,最后不欢而散了!

有句老话讲“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意思是说,水平再接近的武林高手,总可以通过比赛较量 出输赢,而同样优秀的文章,却很难决定谁更胜一筹,因为没有公认的清晰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评价标准。


翁子涵


这个很好理解,文章跟绘画一样,属于艺术精神文化类载体,不能用具象某一标准去判定高低上下,谁也不敢自诩文章天下第一,就拿李白苏轼来说,也只能说是在诗词里面颇有建树,最多也就拿个“最佳贡献奖”了,你有你心中的李白,他有他心中的杜甫,所以从古至今就有“文无第一”这一说。



“武无第二”刚好和前面说的文章相对,属于具象的,可操作的,有结果性的。这就有了评判的标准,一般按传统武术来说,创始人和掌门人大多数情况代表了本门本派最高的武术成就。如果再横向来说,武侠小说里的“武林盟主”一般代表了天下第一的功夫。如独孤求败墓碑所刻: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以上就是本人对“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浅薄理解,希望对你有用。


知闻是你


“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这句话放在竞技的角度来看,无疑是非常正确的。

此话怎讲呢?

首先,“文”不单单仅指的是“文章”,而应该是“文艺”这个大范畴。因为,每个人的性情、际遇、遭际不同,因此,对文艺类型作品的感受也就自然不同。常言说得好“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永远是在合适的时候需要合适的文艺形式来表达,“山外有山,人外有人”。你不能在大家兴高采烈的时候让大家欣赏悲悲切切的文艺形式,还要大家说好;更不能在大家都悲痛欲绝的时候让大家观看欢呼雀跃的文艺形式,也就是这个道理。

所以说,文,或者“文艺”更多的参照于环境、心境以及时势发展的情况,因此就很难有绝对的第一之说。

而“武”就不同了。

如果不是用来强身健体,而是放在竞技领域来看,不管你是跆拳道、空手道、峨眉派、武当派、少林派,还是虎拳、蛇拳、猴拳、醉拳、泰拳、散打,在没有特定的规矩之下,站到擂台上,谁先倒下,谁就败了。由此看来,哪儿来的“第二”之说?!

你觉得你是“第二”,结果被人家上来一记重拳“KO”了,那你就是“第三”了,刚好,你觉得你是“第三”了,结果又被另外一个人一个扫堂腿给灭了······所以说,在竞技领域里,“第二”是没有意义的。

文艺允许“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武术还是“奋勇争先”的好。就像大家都知道的超级计算机一样,永远都在比说的计算速度是最快的,而不是说我不是最快的,我是“老二”。话说,“老二”在我们的语境中,并不是什么好词。

我是重庆润贝文化,但愿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懂音乐的玎珰虎


为什么说文无第一?因为文学是属于精神,属于思想,我们有句古话说: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无法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通过一张嘴巴把所有的道理讲明白,所以任何文也都只能代表一种思想,和自己看到的一方面,很难去说谁第一谁第二。为什么武无第二呢?这个就更明了,谁是天下第一两人打一架就行,这个可以通过比武,定个输赢,一看便知


安说三国


文不争第一,武不争第二。

因为文人没法用一个标准去评判高于低,每个人角度不一样,就会出现偏差,就像两小儿辩日,连孔子都回答不了,你说到底谁高谁低呢。

但武术,就能设定一个标准,比如设个擂台,谁把谁打下擂台就赢,谁把谁打趴下就赢,这里面可以有很多标准可以指定。所以武术可以争出第一来。


孺艺观世界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文无第一”我觉得是在文化领域上没有第一第二之分,因为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文也包含了很多的领域,文学,医学,科学家,物理学家,历史学家等等,你不能说他们谁是第一谁是第二,因为每个人垂直的领域不同,各有所长,各有千秋,每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都有可能成为某个领域的第一,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一面,每个人也都能成为老师。

“武无第二”我觉得武学是一个动,斗的过程,既然要动,要斗,那必然要有第一和第二之分,人们都追求第一,也都会记得第一名,就好比说奥运会,人们只记得刘翔得第一,确忘了跟他一起比赛时的第二是谁,因为在武上,人们永远追求的是快,更快,第一,没有第二,这就是“文无第一”“武无第二”。




钻石人生童童


文无第一,指的是文章没有顶峰,同样一个命题,能写出各种各样的文章,第一只是相对而言。至于武无第二之说,则是因为格斗,如果你是第二,那你就是失败者,失败者是什么?是你学艺不精,没有吸收武术的精华,悟性差。因此武术追求第二,等待你的将是失败,失败意味着什么?伤残、 殒命。所以,文无顶峰,武术追求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