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嶽老師說古代中國除了老子基本沒有反思客觀世界的哲學,重德而非重智,你認可嗎?

用戶3486437905


無論是“主觀世界”,還要“客觀世界”,都是“現實存在的世界”。

更沒有什麼“反映客觀世界的哲學”,哲學從來是人發現並用於為民眾服務的,而不是“哲學服務於客觀世界”。

客觀世界,難道沒有人創造出來的哲學,還不存在了不成

王東嶽,是連“主觀”與“客觀”也解不清楚的~不過是重複一下“現漢字典”裡錯誤的解釋而己!

主觀——以自我為中心,站在自我角度上(自我利益角度與立場),去看人事物。

客觀——以所觀對象為中心,站在所觀對象(事物)的角度上(萬物利益的立場與角度),去看人和事物。

唯此解,才是正確的“主觀與客觀”。其它解釋,都是扯淡。

比個例子:那個人是個老狐狸——想欺諞他了幾回都沒成功。所以說,他很狡猾。這就是“主觀”。

比方:在中國不得志的人說“美國的月亮比中國亮”。這亦是“主觀”。

比方:清皇帝說:起義的農民布都是刁民。這是主觀。

比方:領導自己喜歡喝酒也強迫下屬喜歡。這是主觀。

比方:男人強行摟抱女人,還說這是愛對方,這是主觀。


卜耐夫哲學


東嶽先生現在成為一個文化明星,用他自己的話說,“這是謀生手段,不是他的專業”,他的專業研究是哲學。他自己說過,在終南山讀書二十年,差點餓死,所以現在到處走穴演講掙錢,這是可以理解的。

他自己還說過一句比較重要的話,給我的震撼很大。他說,講課、講演、回答問題,這些都是一種“臨場狀態”,你必須要考慮你的受眾的接受程度,也就是說,你必須要用聽眾能夠理解的方式與語言表述你的觀點。所以遠遠不如去讀書,去讀他的作品,那裡才是作者完全不考慮讀者能否接受的最直接、最徹底的思想表達,真正的思想者根本不見作者,只是去讀作品。

很可惜,東嶽先生雖然火了,雖然成為了文化明星,但卻不是他最深在的哲學思想,大家對那個即聽不懂,又不感興趣。

我算是他思想比較堅信的“信徒”,有關他的新聞或討論也比較關注。前四五年,網上關於他“遞弱代償”原理的討論很少,但還是有的,只不過太膚淺,基本是看不懂後的胡說一通自己的理解。可是最近一段時間,再也看不到了,看到的,都是他的演講視頻中關於中國文化部分的具體言辭的討論。

還是借用東嶽先生自己的話來說吧。他說過,如果有人對他的評價達到一個“通”字,那就是最高評價了。所謂“通”,就是用一種思想模式,貫穿於整個思想體系,達到整體一致性。具體到個別的點,任何專家學者的學問都可以去討論,去爭論,甚至去批評。不論對錯,只要不能觸及這個學者思想體系的基礎,那就都是無關痛癢的。

說了一大堆廢話,再說一下本問題。本問題的關鍵是,“反思”一詞是什麼意思,只要明白了這個詞所指向的含義,自然可以對照比較,知道結論。

東嶽先生說過,中國人現在大都把“反省”當做“反思”了,也就是《論語》裡“吾日三省吾身”的“省”,這根本不是“反思”的意思。所謂“反思”是指,

用思想反過來思想思想,這才是西方哲學意義的反思。

反省是什麼?是用已經形成的價值觀,對行為的對照檢查,也就是說,反省必須有一個提前認定的正確答案存在。我認定某種行為模式是對的,不能懷疑,然後再用這種不能懷疑的模式比對另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預設為正確的模式。

反思不是這樣,反而是要懷疑一切,甚至懷疑自己的思維,我為什麼要把A意識為A呢?A為什麼不是B?“A一定是A”的這種模式是怎麼進入我的觀念中來的?

老子和先秦所有學者一樣,只是關心人的行為模式,區別就在於,其他學者從不討論自己認定的行為模式是怎麼來的,一般都以“聖人曰”作為標準,也就是“正確”是什麼樣子,因為正確是這樣的,所以我們也應該這樣做。又或者像孔子說的,因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所以我們要這樣做。

老子則完全不同,他沒有直接告訴人們他認可的行為模式是什麼樣子,而是先討論一番天地運行的模式是什麼樣子,然後再說,因為天地萬物都是如此行為,而如此行為造成了天地和諧自然循環萬世不絕,人類也應該如此去做才對,正是因為人類沒有如此去做,所以才造成了今天人類社會的紛亂、爭端不斷。老子把“弱化現象”的運行模式稱之為“道”,把人類依照這種模式去行為稱之為“德”,並認為目前人類都缺“德”。

從“反思”角度而言,其他學者沒有做到,他們沒有懷疑“聖人”為什麼如此說,更沒有懷疑“聖人”說的對不對,他們有一個預設的“正確”擺在自己心中,他們討論現在社會行為模式的問題時,只是和內心的“正確”進行比對,所以這是“反省”,不是“反思”。

老子則先討論“聖人曰”是如何來的。很顯然,一旦討論內心中“正確”的出處,就會造成一個現象,你必須不斷向縱深追究,直到一個你認定的終點才停止。這個不斷縱深追究,直達“終點”的方式,就叫追究終極。從這個意義來說,中國先秦諸子裡,只有老子一人具有追究終極的哲學思考。


何處是家鄉


看了一圈回答,真覺得"無知者無畏"、"無良者有鄙"。首先,在老子時代根本沒有現在的"德",現在的德當時叫"仁",當時的"道"現在叫客觀規律,把《道德經》中的"道"與"德"都沒讀懂,就口沬橫飛,不覺得自己的淺漏與卑鄙嗎?其次,任何哲學都是百科之匯,儘管王東嶽在老、孔之學理解有待商榷,但我還是覺得他讀出老、孔的大致要義,所謂"知其大概"也是讀書的一種重要方法,而且是總體把握信息的最優方法;再次,王東嶽的視頻是迎合不懂哲學之人的淺近表述,這個王先生自己講過,請問各位評論之人如果不看王的視頻,有幾個人讀得懂"物演通論",又有幾個人讀了"物演通論",既然讀都沒讀過,亂髮洩一通只能說明自己卑鄙;第四,即使王東嶽的哲學觀不忍直視,我們也應該有包容之心,做學問用什麼方式達至成就,就一定要上大學,自學不行?華羅庚、陳寅恪都是自學的,你能漠視他們的成就?第五,布魯諾、哥白尼、蘇格拉底在當時有幾個人接受?王東嶽的學說你不接受,就證明王先生的學問一定是錯誤的?就一定是沒高度的?做人要常懷謙卑之心,要虛懷若谷,更何況你我一介凡夫動不動批評這批評那,唯獨對所謂"名星"放個屁都是真理,有流量有錢賺就是真理!


住在紅樓


對東嶽大師的理論沒有系統地研究 只是在頭條看了些他的講座視頻 只能談談初步看法 首先 東嶽大師的講座能給普通觀眾普及一些老子莊子孔子以及先秦學說諸子百家的基本文化思想 這是積極的一面 但是 在我看來 他不能算是個哲學家 他只是把歷史上中西方的哲學觀點有選擇地拿來證明自己的觀點 注意 是有選擇地 也就是選擇的都是有利於自己的內容 而不是得到大眾認可的主流哲學 所以 他的有些觀點跟結論是很荒謬的 比如 一 盲端側枝極端化 不錯 物種進化過程確實有盲端現象 但是更多的是能發展的側枝 否則就不能解釋為什麼世界上的物種越來越多 二 人類發展是純自然現象 他盲目擴大了智慧生命出現之前的自然發展現象 故意忽略了高級生命的智慧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反作用力 由此得出了人類社會發展不可控的荒謬結論 三 把老子莊子孔子等先秦文化當做中華文化的唯一文化 固執地認為中華文明是農業文明 一成不變 故意忽視了千百年來中國人民不斷地尋求真理的過程 尤其是近代以來 國破家亡之後中國民族英雄們在馬克思主義引進中國後所帶來的思想劇變 什麼是文明?什麼是文化?定義了這兩個詞 就知道東嶽先生的理論有多麼荒唐 文明就是人類社會對自我行動的規範跟自我約束 通俗點講 就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 自我要求人類那些事能做 那些事不能做 什麼是文化?就是人類文明傳播的時候需要的需要跟文字 從這點上來說 馬克思主義是不是文明?毛澤東思想是不是文明?事實是中華文明絕不僅僅只有先秦思想 中華文明也絕不是僅僅侷限於農業文明 反但是由於小農經濟的高度發達 成就了中華文明的思想大成 以上觀點供大家思索參考


親哥哥000


尊重是一個人文明的前提。

它不針對任何人,不針對任何事,它針對的是自己。

個人認為王東嶽先生是個了不起的人。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能否稱之為了不起不在於他能帶走什麼,擁有什麼,而在於他能留下什麼。這是我敬佩他的地方。

關於“反思”我是這樣思考的。

任何問題的出現必然有它出現的前提。“反思”這個問題的前置就是為什麼需要反思?顯然就是我們的“信任”出了問題。

而信任作用的客體有兩部分---一個是自己,一個是他人或者世界。

我們對自己是無條件信任的。關於這一點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才需要反思。對於他人我們現在是基本不信任的,關於這一點也已經形成了習慣,所以也需要反思。

老子是我需要景仰的人,這是聖人。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關於《道德經》當中,老子是提出反智的第一人。所以他才提出:智慧出,有大偽。反智是什麼?其實反的就是思想。我們後人在現在這樣的環境當中是無法理解老子的期望的。包括他的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

我也一再個人說明:智不等於慧,二者是矛盾的對立統一關係,就像我們今天說的詞---矛盾。盾是抵矛的,慧是反智的。只是今天我們把它合二為一併且只當成一種意思來理解了。

智慧其出現的原因和目的並不是有助於個人的身體或者精神的進化的。智慧出現的本質是集體的需求。沒有傷害就不會有智慧,沒有競爭就不需要智慧。你一個人吃飯、睡覺、行走、看書需要運用到智慧嗎?不用。只有社會的統治才需要,只有戰爭,只有競爭、剝削、掠奪才需要。

只有當人與人或者人與其上層維度空間或者人與環境的彼此信任關係破裂了,智慧才會起作用。也才需要各種的欺騙,宣傳、洗腦。換句話說,人與人之間最簡單的邏輯關係是信任。這是一種直接的邏輯關係---最簡單、最牢固,而且成本最低。而一旦這種邏輯關係破裂了。統治者們才需要運用智慧建立一條間接的邏輯關係來維持和綁定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也正是因為如此,社會才會變得越來越複雜(不復雜就顯示不出智慧的作用)。所以我們今天看任何一個社會的管理成本都是入不敷出的。

所以老子所設想的最美好的社會狀態就是不能破壞這種直接的、最簡單的、成本最低的信任關係。

談到信任就不能不提到信任的更高層次信仰。

今天對於每一個活著的人來說,其活著是很累的。因為要小心、謹慎,這就不得不迫使人們需要做出反思,因為反思就意味著提高智慧。但是有信仰的人,其實活著是很輕鬆的。因為他無需在自我之外再設立一道保護屏障。

老子提出“弱志強骨”,是希望大家都能有一個非常良好的值得信任的大環境。這個時候你不需要有很高的智慧,你就能生活得很輕鬆,很簡單。你要思想有什麼用,你要智慧有什麼用?簡單幸福是最好的,只有錯綜複雜才需要智慧。

但是社會的發展是邏輯反射的必然結果。統治者們為了便於統治和管理,開始運用智慧,開始算計得失,成本。很快他們就能找到運用智慧所帶來的好處和利益。但是有一點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

古人說上行下效。統治者們發現智慧統治所帶來的好處的時候,那些中間管理層們也就開始為自己謀福利了,緊接著各種權貴也就開始了。慢慢的整個社會的運行秩序就發生了改變。道德社會向智慧社會改變。

由於智慧的迅速發展,社會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物質得到了極大的豐富。這是社會有利的一面。但是社會是以失去了什麼作為先決條件的呢?---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欺騙開始出現了,講道理開始失敗了,因為暴力機構出現了。社會開始出現分化與分裂,緊接著人類以自身的能力及智慧解決不了這些問題,於是人們創造了計算機,藉助其他技術和工具來滿足自身的需求和慾望。

有一點我們是應該能夠清醒認識到的。人類社會所創造的一切技術與工具都是為了人類的需要和利益。說到底都是為了解決人類自身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所以說慾望越大,傷害越大。

這在老子看來。這些問題和困難本來是不存在的,是我們自己人為製造出來的。只有當1出了問題的時候,隨之的2和3都會跟著出問題。一旦我們的思想出了問題,那緊接著社會的整個 都會跟著出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是藥三分毒。一個人最好不要吃藥,不要吃藥的前提是你最好不要病,不要病的前提是環境不要被破壞,生活習慣不要隨意改變。但是如果前提改變了,那麼結局肯定就會改變,這是有因果關聯的。

而身體一旦吃藥吃多了,身體的原本的生態平衡就會被改變。它雖然看上去沒有任何症狀,但已經不是你原來最初的那副身體了。原來的那副身體你可以自己運行保持它的生態平衡。而現在的這副身體,你需要藉助外力或者外面的工具才能保持它的生態平衡。而社會的發展也是這個道理,社會現在已經不是依靠它自身的最初的信任來保持整個社會的生態平衡,而是需要不斷藉助外力和外面的工具,才能維持它的平衡。這也是為什麼我們的技術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到發展的原因。我們已經形成了技術依賴,就像我們的身體已經形成了藥物依賴。但這是一個氣泡,最終會破滅的就像通貨膨脹。

又說的太多了,請原諒我的無知。


自然之子一一來去無意


我曾經到新華書店買過《物演通論》,新華書店沒有這本書,是不是所有的新華書店都沒有,我不知道。 王東嶽先生寫“物演通論”拉上了《老子》,只是從幾個小視頻中看到了王先生的很少的觀點,古今中外都被引用了。 王先生解釋的道德經沒有超出兩千多年來已經留下的版本,王先生解釋“而”是男人的兩縷鬍子,但是沒有把這種解釋帶到道德經中,道德經中沒有“而”字嗎? 僅僅一個“而”字用王先生自己的解釋王先生永遠也不可能把自己解釋的“而”帶進道德經中,為什麼?當王先生把自己解釋的“而”字帶進道德經中解釋通了,王先生會發現自己解釋的道德經中的“無為”是錯的,並且王先生會發現除了這個“而”字,王先生以前解釋的道德經的每一個字都是錯的。 因為王先生解釋的“而”是男人的鬍鬚解釋我就是這樣從說文解字中這麼引用的。道德經的解釋需要引用一大堆的蘇格拉底等等一大堆的名人名言嗎?,好好的能把“而”字解釋清楚才算真功夫。 不過,不得不承認王先生的博學,按照王先生解釋的“無為”,我不知道“博學、或者勤學”是對還是不對。 對王先生的《物演通論》知之甚少,不便多評論,總之,喜歡王先生的博學,但是博學不等於“獨立思考”。 為什麼這麼說?如果王先生引用的那些東西都是真理,那麼那些真理足以殺死王先生的《物演通論》,因為那些引用和(王先生視頻中的部分觀點不是一道的)。如果王先生引用的那些不是真理,那麼王先生的《物演通論》就是建立在一堆虛假的真理上面


華民學讀道德經


尊重創新是中華文化的缺陷,所以噴子多,自以為聰明,自以為高明,我非常認同王東嶽先生對讀書的看法,他說,當你讀別人的書的時候要清空自己腦子裡的東西,讀書就是與人對話,讀懂人家的思想,看明白人家看問題的思路,不要用自己的知識結構,自己看問題的視角去否定別人,任何一種思想方法在一定範圍內都是正確的,人要儘量多瞭解新思想,拓寬自己思考問題的視角。


藍色天空1974


王東嶽老師的觀點很多是現實問題,很有啟發性!不能說全部都認可,至少很多思考是對的!如果人類再不反思自己的科學行為,那麼人類將走向另一個極端!他的思想至少是當前最偉大的令人反思的導向思維!他的思想高度沒有讀過《道德經》的人無法理解!任何狹隘的反對言論都是鼠目寸光!


山外青山眼前過


人類所有的哲學和科學,最終都是兩個字:幻覺。人類認知能力的侷限性制約了人類獲取宇宙真理的能力。所有西方科學體系一次又一次地被推翻重建,這是個死循環,是個無限函數。因此,無論王東嶽還是李東嶽,都不可能揭示宇宙真理。但是,他們是人類中的思想家,沒有他們的存在,人類精神世界要簡單得多,至於到底是簡單好還是複雜好,鬼才知道


股原逐鹿


一部《道德經》就把所有客觀、主觀世界哲學講透了,為何還要其他濫竽充數的書呢!理論不是越多越好,而是越精越好。


如果講不透執其一點不及其餘,那麼無法高屋建瓴,終將會把人帶歪了。世人以為是哲學,可某些西方所謂哲學家卻瘋了!

我們說讀書有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這第三重境界最高,為何呢?第一重境界是沒讀懂,第二重境界是讀懂了沒讀透,有智而無慧,只有到了第三重境界把書學透了,發現大道至簡,原來大多數的書作者最後想告訴讀者不過就是幾句話、幾個道理而已!


至於為什麼要重德而不重智,我們把什麼是德什麼智說清楚大家就明白了!

什麼是德?

這裡的德並不是我們今天說的什麼禮義廉恥,🈯️良好的品質,做好事不做壞事。先秦之時道德二字是分開的,道是萬物之源是規律法則是體,而德是道在萬物上的體現是用,換句話說萬物遵道而行是為德。

什麼是智呢

智慧二字古時也是分開的,智🈯️的是知識,就如今天的電腦,書讀多了就會有智;而慧是🈯️可以洞察一切現象、掌控萬物的能力。有智不一定有慧!不少名牌大學生出國後賣國,甚至有些還殺母,原因就在於此有智無慧!有才無德則容易入魔!


由此可見,古人為什麼重德而不重智了。

至於為什麼中國文化缺乏“終極追問”,是不是因為我們的文化太成熟,答案是肯定的。萬物之源是什麼?上帝、神、佛還是道?從哲學的角度看都是,並沒有本質區別。終極追問作為哲學上的“本體論”研究不管是東方還是西方,早早就🈶了,只是我們覺得現實的更重要。我們只要知道萬物有源就可以了,畢竟從人類邏輯思維的角度,有果必有因,那麼是道是神並沒有那麼重要,有就好了。我們更為關鍵的是腳踏實地的去改造這個世界,讓生活更加幸福,這個源頭遲早是會明白的!


故而華夏民族早早就走入了世俗社會而非陷在神權社會里打轉,這比西方可早了2000多年。所以說是我們的文化太成熟了,這沒毛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