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專家“會診”:復工復產經濟將迎強反彈 共振趨緩A股將成“領頭羊”

本報見習記者 李正 郭冀川 倪楠

近段時間,國際資本市場接連跳水,A股市場能否在震盪中保持韌性?隨著全球資本市場劇烈震盪,避險情緒升溫,對未來經濟將會造成怎樣的影響,中國經濟地位又將發生怎樣的變化?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的多位大咖,從多個角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以及對未來經濟發展走勢的見解。

A股走勢韌性十足

國內資本市場共振幅度放緩

對於近期美股熔斷事件,摩根士丹利華鑫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分析稱,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美聯儲降息失策導致投資者悲觀情緒擴大,另一方面是石油暴跌以及全球疫情蔓延,最終引起美股連鎖反應。

雖然外圍市場波動也會對A股產生影響,但從近期A股的走勢來看,A股市場韌性十足,國內資本市場展示出了較強的抗壓能力。

對於國內資本市場的整體情況,章俊分析認為,雖然國內市場與全球市場共振,但是我國資本市場更加穩定,原因有兩點:首先,在我國範圍內,新冠肺炎疫情短期內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海外投資者對國內投資環境相對樂觀。其次,第二季度起,中國經濟增長確定性比較高,未來負面影響正在消退,預計政策方面也會做針對性的調整,中國經濟增長還是可以預期的。

章俊提到,從A股投資回報角度看,A股目前估值較低,通過對比中美科技股可以看出,中國處在合理位置,A股不存在泡沫。從國內債券市場的角度看,海外持續降息,國內依然保持一定自主性,LPR下調也是既定節奏,國內有經濟基本面支撐,高等級信用債比較好,人民幣債券回報也更高。從資金避險的角度看,人民幣資產有較好的增配屬性,人民幣匯率也相對穩定,目前大環境下,人民幣資產避險屬性持續上升。

相較之下,東方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邵宇的看法則相對謹慎。他認為,從外圍的資本市場及美國長期國債可以看出,未來全球可能會進入到“一場大的衰退”,這個壓力會傳導到中國的實體經濟與資本市場,特別是在資金流出和美元升值的環境下,中國資本市場受到衝擊在所難免。

東北證券研究總監付立春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雖然國外資本市場的下行表現會對中國資本市場產生傳染效應,但國內資本市場的區域性機會還是存在的,比如在新證券法落地及設立科創板後,中國資本市場改革升級有了新的方向,包括新三板在內的改革還在推進。

“中國資本市場向上的動力,肯定是在科技創新以及企業高質量增長。一些基礎行業的持續發展也是需要的,特別在一些民生方面的建設還是有比較大的潛力,同時,政府類的投資,作為一個確定的產業鼓勵方向,潛力也是比較大的。”付立春說。

而對於如何看待未來A股市場,各路大咖也發表了自己的看法。

私募排排網基金經理夏風光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總體來看,A股未來一段時間的走勢會比較樂觀。“國內的疫情控制得當,A股成為全球比較難得的避風場所。而即使不考慮疫情因素,今年北上資金持續流入,A股對全球資金的吸引力還是比較強的”。

邵宇認為,目前國內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相對控制住,所以機遇依然存在,可以根據後續政策的反應及投資指向加以分析。具體來看,新冠肺炎疫情使國內消費下降,同時由於疫情仍未結束,以及存在海外輸入的風險,所以需要修補的時間還比較長,作為機構投資者,認為主要的增長動力還是在於一些補短板的產業,比如新興產業、醫療衛生跟公共服務。

華夏幸福產業研究院院長顧強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未來國內復工水平提高後,企業中間需求增加,對原材料的需求增加,會促使一些行業的產品價格及供應量回升,一些延後的消費,比如汽車、購房等也會逐步回升。

夏風光分析認為,未來的A股市場,以5G為首的科技板塊,業績會有比較確定的增長空間,可以持續關注。此外,傳統基建和新基建板塊是受益比較明確的,增速可能會快過往年。“當然,機遇與風險從來都是並存的,以出口外需為主的行業板塊,可能會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相較其他板塊來說,恢復的時間可能會更久一點。”夏風光說道。

保復工促就業多措並舉

國內經濟穩增長目標不改

淳石資本執行董事楊如意認為,新冠肺炎疫情對於各主要經濟體就業情況及經濟運行的影響程度,主要取決於疫情的持續時間。疫情期間,全球整體的消費情況將大打折扣,如旅遊、外出就餐、電影院、體育場館等消費類行業都會受到很大影響。

雷根基金總經理李金龍則表示,從細分行業來看,預計旅遊及相關服務行業的損失最重,對工業及互聯網行業影響有限。

雖然全球經濟及資本市場受多種因素影響出現下滑,但國內通過積極防控、有序復工以及促進就業等一系列政策手段,穩定經濟發展,促進自身保持良好發展態勢,以減少來自國際大環境的影響。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經過努力,國內新冠肺炎疫情逐漸得到控制,企業也在有序復工復產。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貨幣財政、產業政策空間都比較大,可能會進一步實施貨幣政策、財政政策及產業政策,促進經濟恢復。同時,還要防範海外經濟衰退,導致中國產業鏈和外需受損。

格上財富研究員張婷則表示,從2月份PMI數據下行可以看出,新冠肺炎疫情短期來看對我國經濟具有較大沖擊,但隨著我國復工復產加速,以及逆週期調節逐漸加碼,後期經濟會呈現較大幅度的反彈。

在談及穩定就業時,潘向東分析認為,疫情對國內就業的衝擊有三個維度:

第一,衝擊經濟。穩增長就是穩就業,新冠肺炎疫情導致國內一季度經濟供給需求雙收縮,導致二季度外需收縮,就業是經濟的滯後指標,目前就業壓力還未明顯增加,但今年年中開始就業壓力可能增大。

第二,衝擊全球產業鏈。產業鏈上的一些企業面臨訂單減少甚至破產、倒閉的風險,企業會將這種經營壓力,通過降薪裁員傳導至居民。

第三,海外風險傳導。若美國發生信用風險與信用收縮、債務風險與股市風險、信用風險與經濟下行等負反饋,增加全球經濟與市場不確定性,風險可能傳導至國內,這種不確定性,本身就會導致企業產生過冬的心理,從而減少就業崗位供給。

對此,張婷表示,目前國家已經將穩就業放在了非常突出的位置。“當前中小企業的復工率仍然較低,而中小民營企業承載了很多的工作崗位,這在很大程度上會造成失業率上升。目前需要做的是在做好防控的基礎上,加快復工復產的節奏,穩就業,穩增長。”張婷說道。

本文源自證券日報 李正 郭冀川 倪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