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意大利“老外”在长宁当起了志愿者:“阿拉也是桑海宁!”

3月11日早上9时不到,家住古北国际花园的意大利居民安吉拉·布鲁西诺就来到小区门口,穿上保安递来的“平安志愿者”马甲,开始学习测温枪的使用方法。这是安吉拉担任小区门岗志愿者的第一天。此前,她还为居民区翻译过意大利语版本的防疫宣传。


这位意大利“老外”在长宁当起了志愿者:“阿拉也是桑海宁!”

安吉拉(左)为小区访客测体温


然而,就在她“新上岗”的前一天,意大利刚刚宣布在全国范围实行封城禁令。一同“执勤”的虹桥街道荣华居民区书记秦怡雯关心起意大利的情况,安吉拉用英文回答道:“我的意大利朋友很想知道上海应对疫情的做法,他们是第一次遇到这样的状况,的确有些担心。”


记者在古北国际花园小区门口见到安吉拉(Angela Brussino)时,她刚穿戴好志愿者马甲,练习测量手腕温度。“测量的时候靠近一些手腕。”“好的,我明白啦。”听到保安的指导,安吉拉马上用简单的中文回复,语调中带着些跃跃欲试。


9时刚过,一辆私家车驶入小区大门,保安示意对方停车并出示小区出入证,然后挥手招呼了安吉拉。“诶唷,今天是外国人来测体温啊。”“对的,是我,哈哈。”为车主测温后,安吉拉不忘用中文说上一句“谢谢”,车主也幽默地回应,“‘老外’都来帮忙测体温了,大家都很重视啊,再见啦。”


这位意大利“老外”在长宁当起了志愿者:“阿拉也是桑海宁!”


安吉拉如今是一位全职妈妈,照看3个孩子的生活起居。4年前与丈夫来到上海,这位来自意大利都灵的姑娘已经分别在东华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学习了3个学期的中文课程。“我中文不好,会一点点。”平日在小区,每当与中国邻居聊天,安吉拉都会谦虚地回答。


疫情开始后,安吉拉很快发现,自己和邻居们的生活都开始发生显著变化。1月30日结束在意大利的探亲回到上海后,荣华居民区第一书记盛弘就联系了她。一方面请她和家人进行自我健康观察,同时也询问,能否帮忙翻译意大利语版的疫情防控告知书。


彼时,海外疫情尚未爆发,但考虑到居民区内有来自近50个国家和地区的1.6万名境外居民,已经从事涉外社区工作十余年的盛弘敏锐地意识到,疫情防控需要有备无患。于是,安吉拉便参与起荣华居民区的涉外疫情防控服务。一开始只有简单的翻译和咨询,直到2月下旬,意大利疫情急转直下,安吉拉挂念着身在意大利的亲人和朋友,也主动询问盛弘,“上海的情况怎么样,社区的情况如何,有什么需要我帮忙吗?”


这位意大利“老外”在长宁当起了志愿者:“阿拉也是桑海宁!”

居民区书记盛弘(右)为安吉拉介绍最新的防疫措施


触动安吉拉的是一天下午,孩子们的提问。“妈妈,我们今年夏天还能去意大利过暑假吗?”“暂时还不能安排,现在有特殊的情况。”“和中国一样吗?”“现在中国好些了,但是意大利不太好。”安吉拉告诉记者,如果疫情没有发生,她每天早上会按部就班地送孩子们上学,然后去徐家汇的交大校园上中文课,下午接孩子们回家,或是去参加课外活动。然而,这些看似再普通不过的生活,现在也暂时成了期待。


聊到这里,刚好路过小区的盛弘向安吉拉和记者走来。“安吉拉,认得出我吗?”透过口罩,安吉拉辨认了几秒才向盛弘打招呼。“中国有句俗话,叫‘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现在只能用‘窗户’认出彼此了。”盛弘问安吉拉,意大利语是否也有相同的说法。“有的,我们说‘眼睛是灵魂的镜子’。”


不经意间,中国和意大利的文化在普通的上海小区门口发生了交融,两个拥有丰富文明历史的国家也正历经着同样的考验。记者临走时,安吉拉用了英文“conquer(征服,战胜)”来为抗击疫情加油打气。“希望下次做志愿者,是为邻居们介绍意大利的文化,欢迎大家到意大利来,我负责推荐好玩的地方。”


在上海,外国居民参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形式,远不止担当“翻译官”或“体温测量员”。他们会教正在居家隔离的同胞使用“美团”“饿了么”;他们同物业管理员“称兄道弟”、亲如一家;他们会担心自己国家的疫情影响中国邻居对待自己的态度,但迎来的却是上海“阿姨爷叔”们的一句,“我们都要加油!”当居委干部试探性问“愿不愿意为社区出分力”时,他们甚至会说,“不要把我们当‘老外’,我们就是这里的居民。”


同中国老百姓一起最先经历疫情的在沪外籍居民们,眼下正从中国邻居的那份感同身受中感受到力量和关怀。上海社区干部们通过耐心细致的工作积累,收获而来的这些热心肠的“洋帮手”,也为这座城市抗击疫情增添了一股坚实而又温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