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次,我們都迎難而上” ——記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救治團隊

ICU,即重症監護病房,是守護生命的最後一道防線。作為遼寧省新冠肺炎集中救治瀋陽中心,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救治團隊站在護佑生命的最前沿,和死神賽跑,與病毒搏擊,用精湛的醫療技術和細緻入微的人文護理向著生命的奇蹟發起挑戰。

3月15日,記者採訪了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救治組吳雲海和他的團隊。說到危險,說到付出,吳雲海卻說:“我們只是穿上了防護服,從事醫療活動而已。”

“每一次,我們都迎難而上” ——記瀋陽市第六人民醫院重症救治團隊

六院重症救治團隊。張文魁攝

面對病情 他們每時每刻都在守候

“經歷過非典、禽流感、甲流,這些其實都是病毒性肺炎。從專業角度講,我們很有經驗了。”吳雲海稱,傳染病疊加危重症,讓市六院重症醫學科平時就如特種部隊一樣,始終堅守在高危的環境中精銳作戰,而這樣的堅守也讓他們具備了更高的應對新發、突發傳染病疫情的專業素養。

“每一例重症、危重症患者的救治,就是一次生死營救。”吳雲海稱,重症救治專家組由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主任馬曉春牽頭組建,每天早上團隊都會開會討論每一位患者的病情,商討下一步治療方案。

對於每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來說,要根據臨床表現、肺功能變化等來制定不同的治療方案。危重患者,病情是瞬息萬變的,需要醫生護士在床旁進行有效的監護。“治療和照顧一位重症患者需要付出的努力和精力極大。在使用ECMO和呼吸機治療期間,危重患者的治療和照護需要20餘名醫護5班倒——每班6小時,配備一兩名醫生和3名護士。我們必須根據病情需要作出及時判斷。每一次,我們都得迎難而上。”

面對難關 他們從未退縮過

在新冠肺炎的治療裡,氣管插管是在無創呼吸機使用無效後的急救方法。這個動作距離患者非常近,在氣管切開那一瞬間,胸腔氣流會攜帶病毒噴出,即使有層層防護,也有感染風險。然而吳雲海團隊面對難關,他們從沒退縮過。

“說起那天還真是驚心動魄。”重症救治團隊班媛醫生回憶起前幾天的一次操作,倒吸了口涼氣,“不是因為危險才緊張,就怕管插不進去,患者心臟就停了。”原來一位患者呼吸衰竭快速進展,經過一系列緊急搶救措施後依然無明顯改善,命懸一線。經與省級專家緊急研討後,班媛醫生冒著被患者氣道內分泌物噴濺的高危傳染風險,要為患者行有創氣管插管。“因為患者特別胖,下顎肥大,很難看得到‘生門’,插管需要從‘生門’進入到氣道再到肺部。此時,不能給患者深度麻醉,因為一旦麻醉,氣打不進去,容易造成人為地憋死。如果淺麻醉,患者的反應會很大,加大插管的難度。”

要知道這個在平時就難度極高的操作在格外厚重且影響觸感的防護裝備之下、在佈滿水霧視線不清的防護鏡後操作起來是何等艱難,但是身經百戰的她依然完美展現其精英之為,患者的氣道被打開了。在插管的過程中,患者不停地嗆咳出來的痰液和呼吸道的分泌物都噴在了班媛的面屏上。可她根本顧不上這些,“我當時看不到心電監護的生命體徵,通過對講機聽到一個個指標都上來了,才鬆了口氣。沒有任何一個醫生會在這個時候想傳染這件事兒。”

面對“清零” 他們從不敢鬆懈

“和普通病房不同,危重患者監測是按分秒來計算的,前一秒可能還很平穩,下一秒就變化了。”重症救治組醫生郝金麗說,重症患者突出特點是病情變化快,需隨時觀察各項檢測指標,及時做出治療調整,這不僅需要豐富的臨床經驗,還需要冷靜而獨立的臨床思維能力、熟悉各種診療儀器的操作能力。

“穿著防護服的醫護人員要付出更多的體力來執行每一個操作,在極度缺氧的狀態下,他們對每項操作都儘可能做到更好。最長的一次我在‘裡面’待了12小時,出來時身體和心理都處在崩潰的邊緣。”吳雲海稱,從2月27日最後一例重症患者轉到普通病房開始,團隊有了一個短暫的休整和隔離期。

這幾天,吳雲海一直在對前一階段的重症患者的治療救治工作做一個小結,“假如再面臨相似的患者,我們得更快速更有效地面對。”吳雲海稱,戰“疫”尚未結束,需要倍加小心,時刻準備著!


瀋陽日報、沈報全媒體記者 樊華

瀋陽日報社新媒體中心(瀋陽網)編輯 王沛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