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繼眾籌、書店互助之後,單向空間又聯合薇婭、淘寶直播推出了“保衛獨立書店”的主題策劃。

3月9日晚上8點,單向空間與精典書店、烏托邦書店、1200書店、先鋒書店和曉風書屋同時進行直播,並由單向空間與這些書店主理人及薇婭、葉蓓連線,聊聊疫情下獨立書店的困境與機遇。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01
保衛獨立書店

許知遠在日本的一家民宿,喝了酒,滿面通紅。

其他書店的創始人對著鏡頭,都有著不知說什麼的窘迫。

連線過程時常卡頓、掉線,然後是許知遠式的尬聊。與同時進行的薇婭直播間相比,這些獨立書店的直播顯得有些笨拙與冷清。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有人評論說書店也要向流量低頭了。

許知遠回應說:

所有的時代都需要新的載體、新的方式跟大家交流,我們讀書不是因為書是一個多麼傳統的(東西),書蘊含了很多新的想法,激發我們去重新想象世界。所以我們是要尊重傳統,但要保持開放。

直播所賣的“保衛獨立書店盲袋”,內附各家書店的精心選書與限定文創,整場直播單向空間盲袋銷售利潤將會用於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獨立書店。據單向街書店介紹,這次“隱藏直播間企劃”共吸引了 14.5 萬觀眾來到單向空間直播間,總計售出近 8000 份書店盲袋,銷售額超 70 萬元。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2月25日,中宣部印刷發行局調研組發佈的千家實體書店調研報告顯示,疫情影響下,九成實體書店暫停營業,四成書店預計上半年收入將下降50%以上。

如果說像新華書店這樣的國營書店還能依靠供應紙質教材與配套教輔、作業本來緩解經營壓力,而開在商圈的品牌性連鎖書店,能夠依託商場租金減免政策、供應商的優惠合作來保證現金流,那麼中小型的獨立書店則真的是面臨著一道大坎兒,搞直播、送外賣、開線上讀書會,過得去的勉強維持收支,過不去的,就只能清倉關店。正如產業時評人張書樂所說:“疫情是催化劑,會逼退一些本身已經慘淡的書店。疫情緩解之後,活下來的書店會迴歸到之前的狀態,但談不上覆蘇。”


02
書店裡的影像詩

「博克書局」最後一天營業的時候,來了很多老顧客。老闆林常中和他們彼此寒暄著,有人說要是每天的生意都像這樣該多好,有人將手寫的感謝信遞給老闆,也有人和老闆拍照留念。

林常中一邊結賬一邊說:“今天最後一天啦,謝謝你來看我們。”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客人問老闆:“下次在哪裡看到你?”

老闆回答:“馬路上,或是在那個遊覽車上啊。”一下就逗笑了周圍等待結賬的不捨的客人。

而直到所有人離開,六十多歲的林常中喝了口水,看著這個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都綁住自己的書店,才偷偷地抹了抹眼睛。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這一幕來自一部小眾的紀錄片《書店裡的影像詩》,兩季豆瓣評分都在9分以上,第二季標記看過的不超過500人。它原本是臺劇《巷弄裡的那家書店》的延伸作品(更像片花),每集只有3分鐘,記錄了臺灣80家獨立書店的樣貌。

導演侯季然說:“拍完才知開書店是辛苦、一點也不浪漫的行業,也慶幸這些書店為連鎖店滿街的臺灣保留了文化多樣性。”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這部紀錄片裡,有的整整三分鐘沒有一句話,鏡頭隨著鐘擺、人流、光影記錄時間在書店裡的流淌;有的是跟著店主收舊書的腳步,鋪陳開這條經營書店的道路;有的是像探險般走下貼滿海報的樓道,來到地皮都被踩爛了的地下書店。

比起獨立書店的經營問題,導演似乎更加關注人與書之間的情感聯結。在這些風格迥異的書店背後,店主的故事讓書店真正“活”了起來。

而他們在片中所說的隻言片語,或許也能給我們——不管是作為普通讀者,還是向各個角落汲取知識的創意人——帶來一點點啟發。

「刺鳥咖啡書店」
海邊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每個人都覺得我是神經病,但是至少還是有人跟我們對話,每一本書都是你的朋友,所以人家覺得你是比較孤僻或者比較孤單,對我來說沒有,我心裡是很豐富的,我是靈魂的貴族。

這個離島的刺鳥咖啡書店,是整個系列中我記憶最深刻的一家。

店主曹以雄退去政客的身份,自稱現在的身份是“流浪漢”、“無業遊民”。望向窗外一望無際的海,他說年輕的時候向外追求,到了老年就向內追求。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曹以雄站在礁石上,非常興奮地介紹他的孤獨“王國”,隨時可以像蒙克的《吶喊》一樣。

在一次集體觀影中,刺鳥咖啡書店這一集引起爆笑,而片尾又讓人頓生敬意。他說:“在我們生命的餘生,是要尋找一棵樹,那我自己是一個刺鳥,這一棵樹它撞到的那一剎那,它的聲音是最悅耳的,對我個人來講,這個地方它就是一棵有刺的樹。我希望,我聽到我最最美妙的聲音。


「老武俠」
寄送武俠小說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退伍以後,我在廣告公司上班,我廣告公司開到印刷廠去了,接下來廣告公司被人家捲款,捲款兩千萬。

“老武俠”書店只在晚上八點以後才營業。

原因是老闆是一位出租車司機,白天開車和收購武俠小說,晚上才能為讀者提供郵寄租借服務。鑽進武俠小說的世界,是他與令人失望的現實生活對抗的方式。“那個作品看久了,你的心神會往那邊去。現實社會講錢,但是武俠好像從不談金額誒,沒有一個主角說為了錢所困。”停車休息的間隙,他站在街邊抽菸,話語中也帶著一股武俠江湖裡的正義感。


「水準書局」
最愛聊天的書店


我都跟客人聊天,因為什麼哩,我沒跟客人聊天,我時間哦,你坐在板凳坐四十年,會鬱鬱寡歡。


「新手書店」
生·活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有一個年輕人他會來這裡吃蔥油餅。但他不會買書啦,他就在我外面吃蔥油餅,那講著講著,他後來會進來找我聊天。所以我覺得這就是一個書店它存在的意義,就算它沒有賣書,它其實是一個大家都可以享用的空間,甚至我在這裡辦活動,我等於讓這個空間跟城市share。


「古典樂藏」
每分鐘33.3轉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因為有店就會有人,有人就會有緣分。同好的意思是說,就算我們之前不認識,可是隻要你認真地去做一件事,或者這件事是你生命中很重要的東西,它冥冥中就會有一些共同的想法。

其實這個店賺不賺錢,對我來講可能實質上的壓力很大,但是我會轉換一個想法,就是之後可能有更多人,我們可以共同去做什麼樣的事情,這是我現在比較重視的。


「旅人書房」
閱讀旅行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開書店這件事情,其實有一點像是想要去抓住最後這一個會有書店存在的世代的感覺。


「古今書廊」
與回收場賽跑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書真的是有味道的,那個懂書的人,比如說上海版的書,如果你不信,等一下我找一本上海版你自己聞聞看,那種特殊味道你聞了就忘不了。


「阿維的書店」
我住了十九年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只要開書店能夠讓你賺錢,哪怕它賺得很少很辛苦,它還是值得的,它在精神層面是,來的人都是很單純的,愛看書的人也都不是暴力型的,或者是學生,都很單純,你這整個賺錢的過程是很開心的。


「洪雅書房」
串聯社會運動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所以這個過程中,你也覺得說人都會流失,人的理想也會轉變,人都有生老病死,可是書店的精神不死。


「人文書舍」
投注一生精神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這一年正好八十歲,那我書店也就是四十年,一生中的精力、精神都寄託在這個書本上。


「田園城市」
書店裡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外面的通路它的評分標準就是賣得好賣得快,賺多賺少這件事情而已,那我的態度覺得不是這樣,因為它是有生命的,你一定要讓它呼吸,讓它延續。延續這件事還蠻重要的,讓自己用心出版的書能夠一直躺在那裡,很舒服讓人家看,然後看到很完整這樣子,書店就開始進入經營的階段。


每一集片頭的字幕其實就已經準確地概括了書店的特色。

比如專注於女性主義與性少數議題的「女書店」,片頭是“屬於我們(Woman)的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因為一隻走路晃晃悠悠的失聰小貓而得名的「晃晃二手書店」,被描述為

“想念一隻貓的書店”

晃晃出車禍離開,店主向旅人徵集晃晃的照片,為它辦了一個紀念影展。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還有浪漫得有些不切實際的拯救老樹的書店「伊聖詩私房書櫃」,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因為朋友都讀大學,自己只有高中學歷而不甘心,想要靠開書店自學的不認輸的書店「草屯三省堂書店」,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堅守書街八十年的書店「鴻儒堂書局」,等火車的書店「舊書櫃」,關於搖滾與漫畫的書店

Mangasick……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我們難以給這些書店很好地歸類,然而也是這種難以歸類,讓城市文化呈現更多元的樣貌。紮根於社區與學校的書店,除了賣書還售賣文具、雜貨,或是為社區活動提供空間,而這些書店又因不同的地理位置、鄰里關係、歷史傳承而各有不同;舊書店,即便都是主營二手書,也因專攻方向與品味的不同給人截然不同的印象;還有的書店,或致力於推進社會議題,或力圖幫助偏遠地區兒童,或為了實現自己從小的願望,不管店面是否簡陋,他們也都是帶著各自的使命感在做這些不怎麼被人理解的事情。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北京萬聖書園創始人劉蘇里說聰明人太多,笨蛋和傻子太少,如果你有健康的大腦,勸你不要辦書店,只有“腦殘”的人才能將書店辦好。

萬聖書園創辦於1993年,如今已成為北京“文化地標”之一,也是中國最成功的民營書店之一。


03
介入城市的精神生活

梁文道曾在探訪北京萬聖書園的時候,談及他對獨立書店的理解:“獨立書店之所以是獨立書店,不是因為空間小,不是因為品種少,而是因為它做了一些有想法的選擇,這種選擇是說,它要什麼、不要什麼。我覺得看一個書店好不好,不是看它有什麼書,而是看它沒有什麼書。”

實體書店不會好了嗎?不妨聽聽這80家獨立書店老闆的話

北京萬聖書園,來源於1200bookshop

雖說開書店首先是一門生意,但真正能讓它成為一家“好書店”的,卻恰恰是那些獨立於商業與讀者的理想主義。它以獨特的品味而非媚俗的姿態,與城市的精神生活相融合。“你的書店在什麼意義上介入了或者是參與了本地人的精神生活?我們可以將精神生活進行窄的界定與寬泛的界定,比較窄的界定就是公眾生活,寬泛的界定,連這個城市的風雅的趨勢都在這裡。”劉蘇里說,“如果一家書店跟城市的精神生活沒有關係的話,我可以賭定,它不是今天就是明天或者是後天死掉。跟城市的精神生活契合的書店,即使今天活得困難一點,明天的日子就會改善,後天會活得很快樂。”

從北京的萬聖書園、杭州的曉風書屋、南京的先鋒書店,到上海的季風書園(已閉店)、廣州的方所書店……獨立書店作為城市的公共空間,也承載著那座城市所特有的文化與精神。從這個角度來說,即便面對疫情帶來的打擊,以及長期電商書籍價格戰與線上閱讀方式的夾擊,獨立書店也不會消失。

你有印象深刻的書店嗎?它因為什麼而特別?歡迎在評論區與大家分享。


資料來源:
1、劉蘇里、鍾芳玲、楊照:未來獨立書店的可能性
2、疫情籠罩下的實體書店呼聲——超千家實體書店問卷調查分析報告
3、梁文道:怎樣的書店才能算是一家好書店?
4、實體書店落寞?從直播開始求生自救
5、《書店裡的影像詩》主頁
圖片來源於《書店裡的影像詩》、單向街書店、1200bookshop、淘寶直播截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