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随着全国新冠肺炎患者新增确诊人数的日益减少,以及新增治愈人数的增多,全民“战疫”的行动逐渐接近尾声,各行各业复工复产的步伐也在全国范围内陆续展开。

作为此次疫情中带头捐钱捐物的行业,化妆品行业的发展虽然也受到了疫情的重创,但而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运转也已处于有序恢复中。

春江水暖鸭先知。为了了解化妆品产业疫后的发展走向,品观APP首先把关注的目光聚焦在了最能感知产业恢复状态的上游企业。

原料和包材供需关系总体稳定

疫情爆发后,受制于国家对交通、人员流动的硬性管制,业内一度有原料、包材大幅涨价的信息蔓延开来。近日,欧洲、日韩等地疫情的加剧,再次引发业内对进口原料的担忧。不过,品观APP通过与国内外原料商以及部分代工企业的交流发现,目前,原料与包材的供需关系总体较为稳定。

帝斯曼中国相关负责人向品观APP介绍,短期内,帝斯曼在湖北和浙江的工厂生产确实受到一定冲击,但现在化妆品整体消费需求放缓,企业对原料的需求也有所下降,所以供需关系依旧平衡,价格也比较稳定。对于进口原料的供应,该负责人表示,虽然目前也比较稳定,但看到疫情在海外蔓延,他们也一直和国外保持着密切联系,以防万一。

德之馨中国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原料生产还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由于德国方面情况不算明朗,后期是否会有影响还不好下定论。他介绍,虽然德之馨中国此前储备了较为充足的原料,但受到物流的影响,出货还是有一定滞后性。

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某国内原料商也将“矛头”指向了物流。他透露,前段时间国内原料和包材价格上涨,主要是因为物流还没有回归正常。随着物流及原料企业生产的恢复,原料价格会回落。并且,从品类上来看,此前主要是需求旺盛的消杀类产品,原料价格上涨比较多。

对原料及包材变动信息最敏感的工厂,也并没有“过度反应”。

雅兰国际副总裁兼雅纯董事总经理刘山介绍,前段时间主要是内包装材料有短缺,但随着人员及物流的恢复,短缺现象已经明显好转。他进一步指出,即便原材料短缺,像雅纯这种长期与供应商保持稳定合作的工厂,也不会有价格上涨的担忧。

他认为,由此也能看出产业的分化。即,信誉良好,链条完善的企业,并不会在这种突入其来的危机面前受到涨价困扰;但一些新零售平台、微商等需要快速反应的企业,一方面没有和供应商达成长期交流合作,一方面又比较急着出产品,会引发哄抬价格的现象。

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大江生医相关负责人也向品观APP表示,目前生产原料供应暂时充足,原料涨价不明显,成品价格基本不受影响。虽然,膏霜乳产品的生产会受到包材供应商供应能力的影响,但由于面膜的包材要简单很多,所以大江生医把重点放在了面膜的生产上。

科丝美诗中国总经理助理申英杰则称,受制于物流影响,包材价格确实上涨了一点,但成品价格不会受到影响。在他看来,一时的涨价改变不了全局,随着物流渐渐恢复,人员复工,包材的价格也会恢复正常。

另外,科丝美诗中国的原料都是由韩国总部统一全球采购,再从韩国运到中国,如果韩国受到疫情的影响,科丝美诗可以协商下放中国的原料采购、运输,保证科丝美诗中国的生产正常进行。

花式自救下,工厂订单和产能双双回升

原料和包材供应的稳定,让代工企业的生产恢复有了保障。

刘山表示,疫情期间雅纯的产能虽有一定下滑,但整体情况正在趋于好转。他认为,3月份将是代工企业更困难的一个月。因为,疫情全面爆发的2月,大部分有条件的工厂主要在消化库存、赶制防护用品。3月,工厂的复工复产逐步拉开,产业链各个环节流动起来,部分工厂的滞后效应就会爆发出来。“对心态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早在1月28日,雅纯便成立了研产中心疫情防控组,组织三类7款防疫清洁产品的生产,包括妆字号的免洗净手啫喱、洗手洁面泡泡、温和洗手液,除菌手工皂等。3月中旬,雅纯将正式拿下消字号产品生产许可,组织相关产品生产。

广州欧曼娜化妆品有限公司创始人欧智弘介绍,目前工厂的复工率已达到70%,产能是平时的50-60%,一些年前的订单会推迟交货。由于其工厂50%的订单来自实体渠道,很多实体店目前无法正常运营,线下订单会受到一定影响。不过,欧曼娜正在通过生产一些消字号的产品、护手霜等疫情相关产品,来减少损失。

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广州李记包装科技有限公司则借鉴了前段时间网上比较火的“共享员工”模式,来恢复工厂的运转。其总经理李道扬透露,2月份,公司的销售额减少了95%,从3月份开始,李记包装开始安排公司的员工去支援供应商,既是解决供应商工人不足的问题,也弥补了工人在工资方面的损失,进而,也能解决李记给客户交货的问题。

申英杰则介绍,目前复工人数已超过2000人,虽然生产效率受到一定影响,但产能已经恢复了近80%。整个3月,科丝美诗基本是在赶制年前的订单。不过,今年的新订单也已经陆续发来,数量同比提升了20%。“主要是老客户、大客户担心代工企业复工复产跟不上,想多备一点货,来确保自己市场的供应。”

美妆消费不会过度反弹,但新的产品机会已出现

疫情之下,消费者对美妆的消费热情,或多或少受到压抑,典型如唇部产品(详见《疫情当前,彩妆渡“春劫”》)。前不久,“报复性消费”的说法更是在业内广泛流传。但根据品观APP与多位业内人士的沟通情况来看,大部分人并不认同美妆行业会出现过度的消费反弹。

欧智弘认为,消费者对美妆的需求是正常的消耗需求,疫情期间,虽有一些消费者因为产品使用完不能出门购买,但疫情过后的购买也仅是补充性购买,不会大量囤货。李道扬也表示,化妆品的补偿性消费属性并不显著,不会出现需求激增或者过度消费的可能。

不过,增加消费可能的新消费趋势已经在上游凸显。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工厂的负责人并不认为,当下供不应求的消杀类产品会持续火爆,而是纷纷将产品的趋势指向了修复敏感肌、个人护理类产品。

国内疫情趋近尾声 产业上游释放三大信号

品域美创营销总经理孙中庆透露,品域美创已针对市场需求推出了“口罩面膜”。在他看来,疫情过后口罩会成为生活出行的必备,也会出现很多口罩并发症状,需要进行面部修护、抑菌、抗菌、抗炎,而口罩面膜正是为了解决这类消费需求。

同样准备切入这一领域的欧智弘认为,修护口罩脸的面膜其实并不只适用于口罩脸,同样适用于皮肤敏感的消费者。只不过,疫情将“敏感”“修护”这些需求变得更加具象。因此,他认为这一类产品会长期存在,而不只是应急产品。

已经研究大麻修复类产品两年多时间的广州尊伊化妆品有限公司,其总经理兼总工程师陈来成向品观APP透露,目前,其公司订单不降反升,已经接了十多个大麻修护类产品的订单。

雅纯在关注修护类产品的同时,也洞察到,疫情过后,消费者个人清洁护肤意识增强,个人护理类产品的占比将越来越大。“优质、高端、个性化的个人护理产品,将受到青睐。”刘山介绍,去年底雅纯便已经洞察到这一趋势,并做了相应的产品储备和功效测评,而疫情助推了这一趋势后,雅纯将加快这方面的生产步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