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書店的主持人駱新,和我們聊了聊疫情下實體書店的危機

今年1月10日,位於浦東新區的“駱新書房”試營業,這也是在浦東新區註冊的“公益書房”項目。2月14日,駱新書房線下空間開始正式運營。

“疫情之下,實體書店的壓力很難避免。就算沒有疫情,書店的運營也一直在面臨挑戰。”3月13日,駱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

开书店的主持人骆新,和我们聊了聊疫情下实体书店的危机

駱新書房內部

書店必須成為“混業經營”典範

“實體書店如何突圍,這個問題我們已經探討近十年。”駱新表示,“到今天為止,在商業上,我都沒有找到任何成功的先例。像上海幾個具有地標性的書店,從商業運營而言,都存在難解之題。”

首先,大部分書店空間很大,帶來的租金成本很高。第二,圖書存在“低碼洋、低利潤率、高管理成本”的特點,一旦出版後,價格就被限定,只能打折,不能漲價。紙張價格和管理成本都會隨著時間延長而上升,又受到互聯網電商擠壓,利潤空間極為有限。

在他眼中,書店要突破現有的商業困境,必須首先成為“混業經營”的典範,打破商品之間的籬牆,通過增加出售衍生商品和服務來提高利潤,是書店發展的主流。“書店行業必須在疫情倒逼中重新樹立商業業態結構。”

以“盒馬鮮生”為例,將線下實體餐飲、菜市場和線上電商融合在一起,靈活運用實體空間,打破原有分類。

开书店的主持人骆新,和我们聊了聊疫情下实体书店的危机

駱新書房、曦瓜上線的健康防疫福袋

其次,書店應該放低姿態,不應該總是“高高在上”,可以和周邊5-10公里的社區用戶建立聯繫,提供定向服務。或者和出版機構搭建符合書店精神特質的產品線,例如古籍書店,在某個專業領域有很高的話語權,可以帶來一批特定用戶。

另外,由於文化行業的特殊性質,公共財政應該在一定程度上給予書店補貼。例如,3月12日,上海宣佈將出臺扶持實體書店發展的《引導目錄》和專項資金申請規定,對實體書店給予扶持,對維持企業正常經營活動的流動資金進行貸款支持等。

直播不是書店的出路

最近,包括建投書局、志達書店、中信書店、鍾書閣等200多家知名書店集體變身淘寶直播間。這些書店大多是“網紅書店”,如今很多人無法出門,書店店長就化身主播,用手機帶讀者“雲打卡”逛店、推薦新書。

“事實上,這兩年直播已經不像前幾年那麼好做了。”駱新認為,書店的運營成本決定,把希望都寄託在直播身上,不是應有的出路,“這次疫情告訴我們,傳統書店行業的商業系統缺乏抗風險能力,忽略一些基本的商業原則:例如要有充足的儲備資金來應對風險,或是比較成熟的資金鍊。”

在駱新看來,在疫情之前,實體書店的銷售功能就已經被互聯網大幅度地削減。人們對書店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首先是精神層面:書店扮演的是志同道合者聚會和交流的場所,為人們提供精神鼓舞和支持。

另一方面,書店也是城市的公共會客廳,這兩年,人們愈加重視書店的外部景觀和視覺感受力,書店通過視覺的方式進入現代化過程,提供綜合性的感受,讓人們發現,原來人類的知識還可以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陳列。

國外有許多書店運營模式,或許值得行業借鑑。駱新在歐洲街頭漫步時,所到之處,很少有“大而全”的書店,許多以“便利店”的形式出現。相比巨型書城,這樣的小微書店對成本的要求較低,能同時售賣多種商品,對於讀者而言,也更有親切感。

駱新書房聯合創始人施珏告訴記者,為了在疫情中“自救”,駱新書房推出多款文創產品,包括“防疫福袋”等,聯合品牌方和公益項目嫁接,嘗試向多元化的運營模式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