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越多顧客越迷茫——如何聚焦重點打造爆品

今年春節,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我也只能一直呆在家裡,這段時間,除了學習混沌大學線上的課程外就是閱讀各類傳播、產品類書籍。

在聽大咖說創始人郝志中的《產品創新方法論》一課時,他舉了一個例子,有一次公司要配一臺筆記本電腦給他,讓他自己去買,他打算買一臺聯想ThinkPad的電腦,輕便一點就好,結果他進入聯想官網後,官網有多個不同字母的系列供他選擇,上面並沒有標識出不同字母是代表什麼意思,他就選擇了S系列(他猜S是小的意思),進入S系列後,又有大量不同數字的型號選擇,這些數字也搞不清楚是什麼意思,隨便選了一個點擊進去後,還有各種不同CPU型號給他的選擇,他頓時崩潰了,最終是讓公司的同事幫他購買,買什麼用什麼。

我想起不久前在閱讀《顧客心理戰》(菲利普·格雷夫斯著)時,作者採訪了一位打算買洗衣機的女性顧客,因為商場中的型號太多,她說她想要看得更廣,做出明智的選擇,但是選項太多,她真是受不了了。當作者在她面前放了2張票據,問她認為哪款洗衣機更符合她的要求時,她改變了自己的決定,原本她選擇的是“熱點牌”(Horpoint),現在改成了“惠而浦”(Whirlpool)。她之所以之前那樣選擇,更多是因為“萬里挑一”造成了她心理上的不適,而不是因為她心中理想化的洗衣機就是這樣。

《顧客心理戰》還描述了社會心理學家連格(lyengar)和萊普(Lepper)進行的一項實驗,證明了

選擇越多越迷茫的事實。他們為了測試顧客的反應,在一家超市設立了兩個果醬品嚐櫃檯,其中一個櫃檯上提供6種果醬,另一個櫃檯則提供24種果醬。較大規模的展示吸引了更多的顧客(60%:40%)駐足選購,然而,提供較少選擇的展示則帶來了更多的銷售,在提供24種選擇的櫃檯上,只有3%的品嚐者真正購買了果醬(在提供6種選擇的櫃檯上,購買者高達30%)。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如果你給他們一次選擇的機會,只有不到2% (60%×3%)的人會選擇提供24種果醬的櫃檯,但會有12%(40%×30%)的人選擇只有6種果醬的櫃檯。

無獨有偶,在閱讀《史蒂夫·喬布斯傳》時,其中一段是喬布斯重回蘋果後,發現Mac有很多個版本,每個版本都有不同的,讓人困惑的編號,從1400到9600。“我讓他們給我解釋了三個星期,”喬布斯說,“我還是搞不明白。”最後他乾脆開始問一些簡單的問題,比如:“我應該讓我的朋友買哪些?”。當無法得到簡單回答時,他就開始大刀闊斧地砍掉不同的型號和產品。很快他就砍掉了70%。最後,他在一次大型產品戰略會議上,在白板上畫了一根橫線一根豎線,做成一個方形的四格表。“這才是我們所需要的。”他繼續說。在兩列的頂端,他寫上“消費級”和“專業級”。在兩行的標題處,他寫上了“臺式”和“便攜”。他說,他們的工作就是做四個偉大的產品,每格一個。結果是,蘋果的工程師和管理人員突然高度集中在四個領域。專業級臺式電腦,他們開發出了Power Macintosh G3;專業級便攜電腦,開發出了PowerBook G3;消費級臺式電腦,後來發展成了iMac;消費級便攜電腦,就是後來的iBook。

以上幾個案例,都說明了要站在顧客的角度去開發產品,但這聽起來容易,做起來並不容易。


選擇越多顧客越迷茫——如何聚焦重點打造爆品


選擇越多顧客越迷茫——如何聚焦重點打造爆品


選擇越多顧客越迷茫——如何聚焦重點打造爆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