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C端思维来分析产业互联网模式

从2019年开始进入到产业互联网行业以来,笔者就被各种问题挑战,例如不是高频交易为什么要搬到平台上,线下打电话能解决的问题为什么要搬到线上?你怎么运营,能引流到平台上吗?你们公司的竞品平台做不起来,你们公司凭什么能做起来?你们为什么不从mvp做起,去试探这个市场?


这些问题代表着电商思维及C端平台的思维,涉及高频交易、引流、竞品、mvp等等,这些所有的打法都在C端市场被一次又一次的证明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这些思路和模式能够在产业互联网平台同样适用,为什么到现在还没有一家产业互联网平台实现爆发式增长,作为一个样板来宣告产业互联网平台模式的成功,而大多数产业互联网平台还处于艰难的探索之中呢?所以,证明C端平台的模式套用产业互联网模式一定是有问题的。


要分析其中的问题,找到解决方案,必然要搞清楚什么是产业互联网,它的特点有哪些?


产业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技术和生态,对各个垂直产业的产业链和内部的价值链进行重塑和改造,从而形成的互联网生态和形态。产业互联网是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平台,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生产要素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实现互联网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将互联网的创新应用成果深化于国家经济、科技、军事、民生等各项经济社会领域中,最终提升国家的生产力。


产业互联网区别于消费互联网,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技术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思维将生产流程有效打通,建立供给侧与需求侧的相互联结,实现生产的快速响应与协同。

——来自上海艾瑞市场咨询有限公司


Useit 知识库从报告发现,产业互联网构建新型的、产业级的数字生态,打通各产业间、内外部连接,以新兴产业的技术提高传统产业效率、以传统产业的市场带动新兴产业规模,达到1+1>2的效果,从而能够支持动能转换更好更快地实现。

——来自腾讯研究院发布的《产业互联网——构建智能+时代数字生态新图景》


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相对应且关联,同时内涵工业互联网、互联网+、智能+等概念。主要有三方面特征:


l 模式: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递进与深化,将互联网从消费端带入生产端,目的是实现C2B2B2C的闭环、带动各产业整体转型升级;


l 对象:产业互联网是以机构组织为主的渐进式创新。传统产业发展多年有各自内在的客观规律,互联网不可能都颠覆。由传统企业和机构主导创新,才能更容易落地实现;


l 手段:产业互联网不是某项单一技术,而是以数据作为基础资料,综合运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综合信息技术集,来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同时带动新兴产业发展。


从这些对产业互联网的定义来看,同时也从现在中国产业的发展来看,百度百科的定义更加准确。为什么这么说?笔者认为产业互联网发展到现在的阶段其实是有几个特征:


第一,垂直产业深耕。


产业互联网并不意味着多个产业的互联,而一定是要在垂直产业进行深耕,每个产业都是有其独特的特点,而且作为产业并不代表着一次买卖即完成了交易,是意味着从生产端传导到需求端,这中间的环节历经了多年的发展,有其行业习惯,如果不进行精细化的运作,是很难从一个切入点进入从而带动整个产业,如果不能更加有效的进行整个产业链条和内部价值链的重塑和改造,也很难运营好一个产业互联网平台。


垂直产业深耕,也可以回答已讨论已久的一个问题:产业互联网是属于产业人还是属于互联网人?当然是产业人,只有产业人能对产业全面了解才能进行深耕,不过是那些有学习力及互联网意识的产业人。


第二,开放性的平台服务经济。


产业互联就代表着一定是个开放性的平台,因为产业链条中的企业级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两个企业就可以完全满足的。在产业链条中,任何一个环节都不是能够像c端平台经济中那样可以轻易被替代,作为产业互联网平台是要去让每个环节更加的有效衔接和顺滑,这就需要在平台上有可提供各类服务的供应商,并且要达到互联互通,才能做到效率的提升。


为什么要强调是开放性的,就是因为开放性代表着平台经济,而如果不能跟服务商实现这样的开放性对接,就意味着回到了交易所模式,这样不符合现货特点而一味强调标准化的模式,是无法去真正解决实体产业的痛点和难点,这样的产业互联网也很难做起来。


第三,对于传统产业的资源重构。


谈到产业互联网,必然就代表着是拥有着一定的产业资源,因为所有的产业都不可能一味的在线上实现,必须是线上和线下结合,线下要实实在在的有资源掌控力,才能实现产业的互联,做好风险控制,让其他的服务商进到这个平台上,打造出来一个产业的生态


所以产业互联就要对既有资源进行重构,可能这也是产业互联网最难做的部分。这样的资源重构是要用互联网人的思维去思考,用线上的模式去思考线下资源的整合,如果只是对以往资源的简单拼凑,或者仅仅照搬别人模式,例如简单的学找钢网模式,那都是做不起来的。


第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精准有效融合。


谈到互联网或者线上模式,就代表着要标准化。尤其是现在非常火的流量思维会想到,不做标准化怎么解决规模化的问题。


但是我们要深刻的思考一个问题,产业互联网在做之初我们会去调研市场规模,一定是足够大的市场规模才会入场,但是市场规模够大,就代表着用户群体是海量吗?当然不是,垂直产业中的企业级用户可能去挨个数都是可以数得过来。


所以产业互联网要做的不是像C端引流,而是要建立有粘性的生态,生态就意味着稳定发展,并且能够衍生出新的需求。企业级用户是要追求利益的,不要期望通过砸资金去培养用户习惯而产生黏性,没有企业会去讲没有利益的忠诚度。


那怎么产生黏性,就不得不提到个性化的精准。企业级用户就需要具体了解其需求,设计最佳的服务方案,更加精准的服务,才能产生黏性。


当然个性化的精准并不代表丢失了标准化,标准化是要打造行业标准,要让整个业务操作标准化,这样才能提升服务效率,也意味着提升产业效率。


第五,风险控制是产业互联的根本。


在笔者搜集到的资料中,很少谈到产业互联网的风险控制。大多数都是要建立产业生态,形成信用体系。所有的这些都离不开风险控制,线上的系统控制一定要加上线下的业务风险控制,而且通过产业的互联互通、四流合一去相互验证数据的合理性、交易的真实性、产业的可控性等等,这样才能让低成本的服务商进入到这个产业生态中,否则产业互联网很难健康持续的发展起来。


产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的下半场,能够在这下半场中胜出,就一定不要轻易套用既有的模式,而是要用互联网人的思考模式去重新思考传统产业,把传统产业和互联网进行有效的融合,这次不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


(本文转自 慕蓉简生,作者慕蓉)


别用C端思维来分析产业互联网模式

慕 蓉

产业互联网研产投联盟专家

辽港(大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2006年至2015年在航运公司、期货公司、大宗商品交易平台经历9年实践,2015年到辽港大宗商品交易有限公司任职运营总监,完成了辽港的前置审批到公司的制度、流程的搭建及运营。2018年升至辽港副总,负责辽港产业互联网平台的搭建和运营。深耕玉米产业4年,伴随辽港大宗商品交易有限公司从0到1,完成玉米供应链金融的结算、交收体系的搭建,从业务层面进行全方位的风险控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