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谋臣陈宫能力怎么样,如果吕布一直听他话,可能出现四国相持不下的局面吗?

凤凰涅槃949


导语:

陈宫虽然能力不错但是过于迟缓,即使吕布一直听信陈宫的话也不可能出现四国相持的局面。


陈宫绝不是泛泛之辈

陈宫的能力可能不及荀攸、贾诩等人,但是能让吕布成气候被曹操视为心腹大患这都是陈宫的功劳。如果陈宫只是泛泛之辈,在白门楼上曹操也不会那么不舍得陈宫,陈宫死后曹操还将陈宫的妻儿老小全部接到自己府中。

荀攸曾一言道出陈宫的能力“陈宫虽有智谋却动作迟缓”。这就说明了陈宫是有一定的智谋的,但是陈宫对于每一个决策都会反复思量导致部队的迟缓。这也许并不是陈宫的错,因为真心为吕布谋划的也只有陈宫一人,如果在曹操帐下效力只要说出了计谋的框架就会有其他的谋士对细节进行补充或指出其中的破绽。


四国相持是不可能发生的

吕布、陈宫想要站立四国一角根本就不可能。在三国历史中想要站稳脚跟有三大基本条件,第一是有地理位置的优势,借助地理可以让自己一万的兵力抵挡的住敌人十万大军,例如蜀汉的地理;第二是兵多将广,具备几十万的兵力多大的底盘都守得住、什么样的城在不计士兵牺牲的情况下都可以攻下,例如曹魏;第三是半地理优势、半兵力优势,例如东吴。

吕布、陈宫根本就不具备这三个条件之一,所以想要站稳一角是不可能实现的。


总结:陈宫虽然有谋略但是一人是在难成霸业,而且吕布并不是完全听取陈宫的计谋。说三国变成四国就更不可能实现了。


感谢大家阅读,个人观点如有不妥之处请大家斧正。


青梅煮酒品三国


按演义,陈宫很厉害,至少有荀彧郭嘉的水平,如果吕布听他的,曹操根本打不赢吕布。人品上也不错,看清了曹操的恶,然后宁死不屈……

在演义里面划档的话,诸葛亮一档;庞统,荀彧,郭嘉,贾诩,田丰,陈宫一档;程昱,许攸一档;杨修一档。(个人感觉)

按三国志,陈宫压根不像谋士,应该算地方豪强,兖州地头蛇。人品有问题,莫名其妙背叛曹操,后来又背叛了一次吕布,只出了一个吕布没有使用的计策(吕布就算用了也不一定能活),被荀彧评价为“智迟”,就是虽然能清楚判断局势但是反应慢,这就明显弱于荀攸郭嘉程昱了。

按三国志划分,诸葛亮一档;荀彧,庞统,贾诩一档;郭嘉,程昱,田丰,许攸一档;陈宫勉强一档;杨修不入档。(个人感觉)

杨修除了猜谜语什么都没干过,连自己的传记都没有,实在不应该和这些人放一起。

三国前期比较出名的谋臣分四档:诸葛亮;荀彧,荀攸,贾诩,庞统,张昭,沮授;郭嘉,程昱,法正,张纮,田丰,许攸;逢纪,审配,郭图。(个人感觉)

单论才能,第三档不弱于第二档,但是第二档附带其他资源,比如荀彧代表颍川士族,庞统是荆州名士,张昭是江东名士……而程昱法正更像纯粹的谋士。

诸葛亮地位太特殊,论能力大概三国时期仅次于曹操的第二人,如果曹操不算三国时期的,诸葛亮第一。

另外感觉题主这个按名气分的三档有点迷,只看三国演义的话贾诩郭嘉名气比荀彧要高的,真按名气排应该是诸葛亮,杨修,许攸;郭嘉,贾诩,庞统;田丰,荀彧,程昱。(个人感觉)



高高在下哟


陈宫的谋略不怎么样,吕布就算是一直听他的也不行。

原因如下:

1.陈宫这个人知识是没有问题的,读兵法,谙韬略。但是这个人读书是读死书,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当他在中牟抓住曹操时,曹操很快就看出了陈宫的心思。后来曹操打徐州,陈宫前去游说,曹操一点面子也没有给他。因为在曹操的心目中,陈宫只是他的救命恩人而已。因此,曹操在下邳抓住陈宫,想放他一条生路,还他救命的恩情。但是陈宫执意赴死,曹操代他照顾他的妻儿了结这段恩怨。

2.陈宫这个人基本上没有什么捭阖之才,吕布是最容易受人摆布的人。李肃当初劝吕布杀丁原,三言两语就搞定了吕布。王允使连环美人计,把吕布耍的团团转。陈元龙设计帮助曹操得徐州,吕布在陈元龙眼中就跟三岁小儿一样。但是,陈宫搞不定吕布。

3.陈宫性格偏执。当初抓曹操时,认为曹操是英雄,决意跟随曹操。当曹操杀吕伯奢一家时,又感到曹操太凶残,不符合他的信念,分手了就。说明陈宫很自我,就像小孩一样。这一点,他和吕布是一样的。

在徐州,吕布和陈元龙走的比较近,陈宫吕布防着点陈元龙。吕布说:你该不会是嫉妒他和我关系好吧。

这就把陈宫气的不管吕布自己跑去守小沛去了,直接导致曹操轻松拿下徐州和小沛,并包围了下邳。

这像不像两小孩吵架,一生气,我不跟你玩了。

综上所述,陈宫学习成绩不错。但是,要论智谋韬略,下三流而已,很快就会被看穿。


博睿迪


陈宫是“良禽”,错在择“朽木”吕布而栖;是贤臣,错在择“昏主”吕布而事。选错一个平台,才能无处使,遗憾终结自己人生路。

一、期待“正义”“强权人物”的标准,是错选“明主”的根本。陈宫能够成为曹操的人,就是当年曹操与董卓决裂,十分佩服曹操的“正义”,选择“强权”的曹操就是他心中的“明主”,坚决支持曹操讨伐董卓的正义行动。后目睹曹操所作所为,非自己心中“正义”人物:曹操彭城坑杀男女数万(《曹瞒传》记载;《资治通鉴》则说仅彭城一次就坑杀男女数十万),对曹操很失望,悲愤离开曹操。纵观环宇,自己心中“正义”而“强权人物”就是吕布,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刺杀董卓正义之举。当时的刘备虽然“正义”,但不是强权人物,不是他心中的“明主”!

二,错用“正义”“强权人物”的内涵,是误投“吕布”的根本。陈宫认为当时的正义,就是除奸臣董卓,所以先前选曹操,殊不知曹操比董卓还要“奸”!后选吕布,认为刺杀董卓的大功臣,定是治国奇才。吕布武艺高强,善长骑射,膂力过人,“吕布壮士,善战无前”!陈宫自己多谋,加上吕布的“勇”,那可是文武双全,智勇兼备,珠联璧合,何愁不能打天下!

三,坚守“正义”“强权人物”的信仰,是自己一生所求。陈宫坚守自己的“正义”和“强权人物”的标准,以为吕布是这样的人,但是吕布只是有勇无谋,比不上西楚霸王“项羽”,陈宫的计谋一一不用,高顺张辽这么忠心,可最终的结果却是徐州献与曹操之手。陈宫最终为自己的选择还是坚守到底,绝不向曹操服软而被处死!

陈宫识人的标准,浪费了自己的才能,铸就了自己的悲剧,“四国”之局面根本就没有雏形,就胎死腹中,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云兮思恩


没什么可能性。

从吕布的角度看,一来是吕布的出身问题,吕布在丁原账下的时候,担任的是主簿,其实是做会计工作的。他不是世家,出身是在并州,没有地方根基和人脉资源。对于中原地区的士族来说,吕布是一个十足的外来户,因此很难把宝押在吕布这边。

二来是吕布的为人。按史书的说法,吕布性格上是轻于去就,性格反复。他除了与丁原、董卓的父子关系,还先后投靠过二袁、张邈、曹操,然后又都与对方翻脸。同时,吕布也没有明确的大志向,所谓见利忘义,见的也都是眼前小利,并没有像样的战略规划,这也让他难成大事。

至于陈宫,历史上他其实一直是曹操的手下,之后应该是因为在兖州与曹操出现了很大的矛盾(有说法是曹操在兖州处死了陈宫的朋友),才与吕布合作一起反曹。因此在吕布手下,他也确实是反对曹操最坚决的。

陈宫的谋略能力当然是很强的,但是吕布为人个性上“无谋而多猜忌”,本来也不太可能完全信任陈宫。而且用荀攸的说法,陈宫属于“有智而迟”,也就是有谋略但是缺少急智,临场反应慢。这和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郭嘉等人比起来,也是一个不小的短板。

再加上曹操个人能力、家族根基都远胜吕布一方,在中原地区,曹操能获得的支持远胜吕布。吕布想要在中原立足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想往北走,袁绍当时的势力更大更稳固,而且之前和吕布闹过矛盾,吕布去了,命都未必保得住。

其实,刘备也在河北、徐州等地做过很多尝试,但是自己的所谓宗亲离皇室太远,卖家居用品的这个出身,也没有什么人脉根基,能吸引到张飞这种搞副食的富户支持已经不容易了,中原地区的士族大户当然也不买他的账。因此刘备也没能在中原站稳脚跟,还差点儿去了广西唱山歌。刘备和孙家能够实现鼎立,也是靠了远离中原,才各自找到一块根据地。


闲聊三国


陈宫绝对是一个一流的谋士,如果吕听陈宫的话,肯定能独霸一方!因为吕布武功高强,如果他一直听从陈宫的,再招揽一些文臣武将,肯定能和曹操、刘备、孙权相抗衡。


隐者康司马


首先,陈宫的能力是肯定有的。而且陈宫是个有理想的人,三国中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后被县令陈宫所擒,后陈宫为了救曹操,也可以说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弃官追随曹阿瞒,后见曹操心狠手辣才与之分道扬镳(那句“宁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就是曹操对陈宫所说,“宁肯杀错,不可放过”也是这句话演变而来)。后辅佐吕布攻打曹操并先后取得兖州与徐州。下邳城中,吕布不听陈宫两面互补之计,才导致的失败。如果吕布一直听他的话,正如那句广告词所说:一切皆有可能!




蜗牛不止步


不可能,因为吕布此人没有称王称霸的智谋,为什么这么说。

1,吕布被张飞骂“三世家奴”,先在丁原账下做事,董卓进京,以赤兔马为诱饵,使得吕布除掉丁原。后吕布为董卓“干儿子”。司徒王允为除掉董卓,设下美人计,让貂蝉离间二人。吕布为了美人,答应王允要求,在朝中杀死董卓。故吕布三世家奴乃“吕,丁,董”。如此三心二意,只想当账下大将,而不想做“挟天子以令诸侯”,“自立为王”的事。有再好的谋士也不可能让其成为刘备,曹操之人。

2,吕布自遭李、郭之乱,逃出武关,去投袁术;术怪吕布反覆不定,拒而不纳。投袁绍,绍纳之,与布共破张燕于常山。布自以为得志,傲慢袁绍手下将士。绍欲杀之。布乃去投张杨,杨纳之。时庞舒在长安城中,私藏吕布妻小,送还吕布。李傕、郭汜知之,遂斩庞舒,写书与张杨,教杀吕布。布因弃张杨去投张邈。辗转反侧,没有定下一个主心骨,可谓是流离失所。不像刘备,前投公孙瓒,投袁绍,投曹操,投吕布,投刘表,投孙权。完全没有锋芒毕露,默默攒下自己兵马。最后入蜀称帝。要说刘备是靠诸葛亮才称帝的也不尽然吧。法孝直和庞士元。不比诸葛亮差多少。吕布没有刘备隐忍之心,有再好的谋士也枉然。

3,陈宫是在吕布投靠张邈后,跟随吕布。第一计谋是推荐吕布获取兖州。从曹操手上得到兖州,吕布没有听陈宫话,留守兖州,而是想着屯兵濮阳,图谋鼎足之势。最后被曹操大破之,收回兖州。吕布继续流离失所。想想以吕布手上兵马,谋士。就知道根本没法跟曹操比。也看得出吕布心傲,虽有勇夫之势,却无礼贤下士之能。即是有贤能荐于良策,吕布也未必能抓住。战败后,陈宫荐吕布投靠刘备,怎奈又耐不住寂寞,把刘备的徐州抢了。这样的合作伙伴,谁还敢合作?

综上所述,吕布此人1,本身没有称王称霸的计谋。2,没有隐忍之心,处处锋芒毕露。3,不会礼贤下士。骄傲自大。对于自己合作伙伴也是有利必图。

对于此人就是卧龙诸葛亮,相信也是难以辅佐,成其大业。







最爱周慧敏


史书评价陈宫有迟智。陈宫对于吕布,就像范增与项羽一般,如果吕布能一直倚重陈宫,那么四国争持也不是不可能。

无论从史书,和演义来看,陈宫都是颇具有战略意识的谋士,曹操攻打徐州时候,他规劝吕布袭击曹操大本营,破了濮阳,从此吕布成为了一方诸侯。在曹操精锐回师后,又能够看准中原局势,直取最薄弱的徐州,令袁术,曹操甚至袁绍都不敢小看徐州。

吕布手下士兵原本就十分骁勇,勇将高顺手下的陷阵营可称之为当时的特种兵。张辽臧霸等八员大将,也是久经战阵。陈宫在吕布阵营也相当于诸葛亮在刘备阵营的角色,吕布虽然一向自傲,但得徐州之前,也一直对陈宫十分倚重。

人说吕布是项羽转世,那么陈宫就像范增,他对吕布的规劝,也常是直言相谏,不留情面,但在得徐州之前,吕布手下没有其他智囊,也是对陈宫言听计从,但自从得了徐州后,陈圭陈登父子,成为了吕布新的谋士。特别是陈登,本来就名声在外,是一方名士,刘备在徐州时候对其十分倚重。但是吕布进了徐州,陈登对吕布是捧杀诱骗,甚至吕布连陈宫的话也听不进去,最后还被陈登骗得失了徐州。

如果陈宫真是顶级谋士,那么对吕布的规劝和引导则可以更有手段,起码不应该让陈登得手。当然,如果吕布能一直倚重陈宫,那么四国争持也不是不可能。

当时吕布在徐州也是兵强马壮,曹操对其也颇有束手无策之感,南边的袁术实力较弱,北方袁绍生性多疑,也不会牟然南下,以袁绍张绣牵制曹操,南下征讨袁术,那么吕布就不是一方诸侯那么简单,是可以媲美袁绍的存在。这样的策略,陈宫也不会不懂,但吕布对陈宫也有如项羽对范增,能敬重,能听从,但是自己不喜欢的就不执行。说到底,还是陈宫投靠错了主公。


铁乌龙


从武艺上讲,吕布在三国里数第一猛将,所向无敌,就是不爱听别人的话,德行上吕布最差。张飞骂他三姓家奴实在不为过,这样反复无常的人,谁敢收留,所以只能单挑,但是又不让人驾驭,很难成就一番大业。不知道陈宫为什么要辅助这样的人,陈宫首先要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选择这样的人是陈宫的最大失败。

张辽,吕布被灭之后投降曹操,五子良将之首,能力不容置疑,身经百战,更在公元215年,与李典,乐进以较少兵马驻守合肥城。而面对孙权10万大军,竟是以寡敌众,令孙权无功而返,甚至几乎擒拿孙权,威震逍遥律。高顺,虽然没有有张辽那么辉煌的战绩,但其练兵之能在当时是数一数二的,后人对高顺的评价极高,刚正不阿,忠心不二!而其所带领“陷阵营”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谓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吕布的战力不可为不强,在他的战争中,基本上没有吃过败仗,不愧是三国第一高手。但是匹夫之勇放在一城一遇上尚可,但是到了国家战争级别的,只有炮灰或捎带手的事。像曹睿时期对孙吴、对刘蜀的战争中,动不动就是几十万人,这哪是一个徐州城能够负担起的,况且徐州城还处于中原腹地这么重要的位置,离天子脚下还这么近。这当然还不是主要原因,毕竟吕布能够听从陈宫的话,还能招贤纳士,不断积聚力量扩大地盘。最重要的是家族原因。

吕布他没有进取精神,没有长远的职业规划,既不像曹操那样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像刘备那样“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它属于走一步看一步,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人,和你我都一样,当然,他的武艺远在你我之上罢了。所以,吕布就算对陈宫言听计从,也就能在徐州割据一方,割据的时间长点罢了,更没有一统天下的可能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