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如果說明代是中國小說的成熟期,那麼六朝時代就是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三國至隋朝這個時間段,在中國南方的六個朝代,即三國時的東吳、東晉和南朝時的宋、齊、梁、陳這六個由漢族建立的政權,因為這些政權先後都在建康(東吳改稱建業,今南京)建都,史家稱之為“六朝”。相對於北方社會的戰爭頻繁,在六朝長達三百多年的歷史期間,社會相對安定,科技、文學、藝術都取得了繁榮發展。這時候的南京城也是世界上第一個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城市的發展讓文學藝術有了生長的空間,志怪小說便在此時興起,併為後世小說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歷史長河

魏晉南北朝時期,志怪小說流行,當時大多數小說著作中都有志怪題材的小說,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作品多以神仙異術,人神相戀,神仙生活世界的想象為題材。那麼為何此時興起了志怪小說呢?志怪小說對後世的小說創作又產生了哪些影響?

志怪小說誕生的時代

從東漢王朝後期開始軍閥割據,各方勢力紛紛建立政權,卻都沒有統一南北。此間三百餘年,北方戰爭頻起,先後經歷了五胡十六國;南方相比於北方,沒有大的戰事,經濟也得到了繁榮發展,形成了對後世產生重要影響的“六朝文明”

六朝不是一個政權的延續,卻因定都同一個城市,同樣延續了漢朝的文明,人們的日常生活也有基本的延續性。隨著社會文明的發展,文學藝術在此時有了新的進步和發展,小說也在這個時期有了雛形。志怪小說相對於詩歌的功能,能敘述較長的故事情節,能描寫人物的言行,此時的志怪小說短小精煉,開始注重故事的完整的講述,讓我們看到了小說最初的雛形。

志怪小說迷戀的神仙世界

當平民百姓在動盪的時局裡,找不到個人仕途的發展方向,也找不到個人安寧的生活空間,於是將希望寄託在神靈之上。東漢末年創立的道教在這個時期發展壯大,道教中的神仙方術、長生不老之術讓平民和權貴十分迷戀。漢武帝的形象在志怪小說中頻繁出現,小說中的漢武帝是個信奉神仙方術的皇帝,他十分迷戀長生不老之術。

六朝時期政權變幻,生命的飄搖生髮出人生的虛無之感。偏安一隅的六朝時期,北朝的戰事不斷,北方民眾大批遷往南方,南北文化交融,而相對安寧的南方也沒有一個延續的政權。這時無論是士大夫階層,還是平民百姓,都處於動盪不寧的生活衝擊之下,禍患無端,國內動亂,外敵入侵,加上人生短促之感,使得不少人產生了對人生的悲觀認識。

陶淵明《歸園田居》中有“人生似幻化,終當是虛無”之句。動盪的社會無法給人安定感,人們渴望死後獲得安寧,並以此為慰藉,所以在小說中塑造了神仙世界,渴望生活中無法實現的幸福生活在神仙世界中能夠實現。

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神仙世界

志怪小說對“巫文化”的繼承

巫術活動成為六朝志怪小說的重要組成部分,可見早期的小說與巫術活動密不可分。巫文化是中國上古時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巫師為後世文學所做的貢獻是保存和創作了大量的神話。文學起源於巫術說在弗雷澤的《金枝》中也有所闡釋,他提出了巫術儀式和文學的關係問題。

早期的人類面對著天地萬物變化無常的諸種現象,無法解釋也無力改變,遂創造了大量的神話來解釋自然萬物的產生和變化。盤古開闢天地說作為宇宙起源說在中國廣泛流傳,此類稱之為神話;許多記載古代英雄人物為人類造福事蹟的故事,今稱之為傳說,如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故事等。

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巫文化

中國最早的神話傳說今多見於《山海經》中。早期的神話傳說相信超“人”的力量的存在,使得後來神仙之說的發展成為可能。殷商時期占卜在國家中佔據重要的地位,國家的大事小事都要經過占卜來決定,於是卜筮之人應運而生,到了漢代這些人演化成方士,方士從事的活動主要有敬神,治病醫人,助人解疑,占卜天時等。而在志怪小說中,詳細記敘了方士的活動。

志怪小說對後世文學的影響

“虛構”在小說創作的核心地位

志怪小說多為神仙方士及作家虛構的奇聞怪事,以故事的怪誕、不尋常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志怪小說已經認識到“虛構”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故事情節可以虛構,人物形象完全虛構,虛構手法在志怪小說中運用較為成功。

沒有虛構便沒有小說,而從六朝時代,虛構的寫作手法才開始廣泛運用,作品篇幅雖不長,但已經有了完整的故事情節,開始側重對故事的講述,不同於詩歌等抒情文體和散文類的表達觀點的文體,小說在這時成了一種單獨的文體形式,並留下了較為成熟的篇章。

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小說與虛構

浪漫主義精神的宣揚

六朝志怪小說表現出了強烈的幻想和浪漫的精神,通過對神仙世界的大膽假想,對神仙異術的描繪,對人神相戀及人神戀情的讚美,表現了六朝人士對積極美好的人生的追求,對生命意識的弘揚,同時也為後世小說創作提供了想象的空間和浪漫主義表達的範本。六朝志怪小說之後,我們開到了唐傳奇對志怪小說的借鑑和逐漸走向成熟,更看到了明代神魔小說的輝煌。

上承漢代,下啟隋唐的六朝志怪小說——中國小說的雛形階段

藝術的浪漫主義

明代神魔小說最成功的兩部小說分別是《封神榜》和《西遊記》。《封神傳》的故事中,已經不再重視歷史事實,而是大膽展開想象,將人神化,也將神人化,將志怪小說曾致力於描寫的人神相戀以及神仙下凡的故事在《封神榜》中運用自如。《西遊記》更是天馬行空的開始想象,主角已不再是人,或是神、或是妖,而表達的對理想的追求、對真善美的崇尚,對浪漫主義的追求也讓我們重新想起了志怪小說。

結語

小說以選題的寬泛,表達的自由,不受限制的篇幅等因素而成為了表達人的思想的最佳文體,受到作者和讀者的青睞。而小說又是諸種文體中成熟最晚的,在歷史上那個動盪的六朝時代,小說終於從萌芽走向了雛形階段。當六朝文人開始嘗試使用小說來描寫美好的神仙世界,希望神仙們能夠關照受苦受難的百姓,希望在神仙世界去實現現實世界的理想,希望在桃花源般的神仙世界找到理想的歸宿。志怪小說在小說的雛形階段既是成型的開始,又是簡單粗陋的,但是其啟示作用不容忽視,因為有了志怪小說,才能有明代小說的繁榮,才能讓中國小說藝術走上世界的巔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