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简史(十六)淮南子

本文由《胡适的北大哲学课》读书笔记整理而来。

中国哲学简史(十六)淮南子

淮南子,是刘邦的孙子,继承了他爹淮南王的爵位,因编纂《淮南洪烈》而得名。后来在汉武帝时期参与造反而被诛杀。

《淮南洪烈》是刘安召集门客所写的,有《内书》二十一篇,《外书》不详,另外还有《中篇》八卷是谈论神仙之术的。今天传下来的,只剩下《内篇》二十一章了。据《汉书》记载,在淮南王谋反失败后,牵连的几千门客也一起被诛杀了。

《原道训》是西汉道家的基本世界观,这一篇论述了“道”的两个方面,一是“万物所以成”的原因,二是道无处不在。这两点在早期的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中已经阐述过了。《人间训》中讲了“道”的另一层意思,“道”是一切知识论、名学、人生观、政治哲学的方法。

中国哲学简史(十六)淮南子

西汉的道家,宇宙观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在《淮南子》中提出宇宙的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天地还没有分开,阴阳也没有区别,四时还不确定,万物都还不存在。

第二阶段:天包含“和”但是还没有降下来,地怀着“气”但是还没有扬起来,宇宙中虚无寂漠,好像是“有”,仿佛又“无”。

第三阶段:万物天地是一体,没有内,也没有外,也没有上下四方的概念。

第四阶段:由于“气”的运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阴阳交融。着中间包含着“和”,想要与万物接触。

第五阶段:万物想要迸发而没有,想要萌芽而未发,想要兴发而未成。

第六阶段:万物在“气”的作用下,生长成消,各有其类。自然生发,循序变化。

中国哲学简史(十六)淮南子

我们由这六个阶段来看,西汉的道家相比春秋战国时期的道家,对宇宙的描述更为详尽。在描述万物兴发的过程中,《淮南子》提出了类似“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法则”。万物处境不同,不能适合天地之利,便不能生存。如果能够适合环境,才能存活下来。

《淮南子》提出:各种生物都具有“见利而就,避害而去”的天性,近代的生物学家称之为“自卫的天性”。这种天性体现在不同生物上,所表现出来的自卫能力是不一样的,如果不能“禀受于外”就不能完成自卫。随着环境的变化,生物的生理机能也岁之变化,“求合于其所利”由此自谋生存。

荀子曾经批评过庄子,说他蔽于天而不知人。这是道家隐士派的弊端,过分相信天命自然,而无视人的主观。造成一种听天由命的消极思想。到了淮南子这里,他汲取了荀庄二人的长处,虽然极崇拜自然,但是又非常注重人事。他直接抄了《荀子·劝学篇》几句,认可“揉以成气之用”的观点。

中国哲学简史(十六)淮南子

在“是非观”上,淮南子修正了庄子的理论,我们都知道庄子是主张“齐是非”的,这是因为庄子开了上帝视角,在上帝的角度来看人间世,没有所谓的对,也没有所谓的错。你所说的对,不过是你认为的对。淮南子把人的上帝视角,重新拉回到人间,提出“所从观者异”的是非观,这类似于“人是万物的准则”。由于人的基本观念不同,所以是非观不同,由于时势不同,所以是非不同。区别在于庄子是用局外人的态度来对待是非问题,淮南子是用参与者的身份来看待是非。一个人在评判是非功过的时候,不能忘了自己的身份立场。你所认为的对,是你在这个既定立场下的对。

淮南子改良了消极的道家思想,汲取了荀子、韩非等积极的主张。在政治问题上,极力主张变法改良,他说圣人制礼乐,而不制于礼乐。只有利于人民,不必法古,只有利于解决问题,不必守旧。这些话其实是淮南子直接从《韩非子》书里面抄过来的。

我们可以看出,《淮南子》是道家一次重要的集大成著作,他继承并发展了早期道家关于“自然演化”的宇宙学说,同时又批评了消极主义、神秘主义。汲取荀子、韩非子等人积极的内容,对道家学问进行了一次比较大的改良,使得道家哲学具有治国理政的用途。但是很可惜的是,淮南王造反失败后,数千笃信道家哲学的学者被屠杀殆尽。汉武帝开始表彰六经,从此道家作为主流思想的时代正式结束,开始了长达两千多年”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新的大一统思想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