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本身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吗?

衰上尼的船


非常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曹雪芹他对政治感不感兴趣,要从两个方面来讲,小时候的曹雪芹因该是不喜欢政治以及官场的,虽然他本身是江南威望很盛的家族的子嗣,但他从不喜欢读书,尤其讨厌八股文,但也是比较受祖母李氏宠溺,

所以曹雪芹的少年时期应该是对政治不感兴趣的,就像贾宝玉一样,后来因为家道中落,他本人对官场有了了兴趣,但后来穷困潦倒的时候,对官场有了自己更清晰的认识,本人也就远离了官场,用了一生的时间写出了,巨著《红楼梦》。

所以他对政治以及官场有着自己的认识,这和他的年纪,家庭,品性都不无关系。

热爱生活又有梦幻之感,入世又出世,这是曹雪芹在探索人生方面的矛盾。曹雪芹并不是者,他并不真正认为人间万事皆空,也并未真正勘破红尘,真要劝人从所谓的尘梦中醒来,否则,他就不会那样痛苦地为尘世之悲洒辛酸之泪,就不会在感情上那样执著于现实的人生。他正是以一种深挚的感情,以自己亲身的体验,写出入世的耽溺和出世的向往,写出了耽溺痛苦的人生真相和希求解脱的共同向往,写出了矛盾的感情世界和真实的人生体验。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很荣幸回答你的问题。


嘴痕


从曹雪芹的豪门出身看,应该是一个对政治感兴趣的人。曹雪芹经历家遭萧索,也打断了他的政治前路,从而激起他对政治生活、秦淮美梦的逆反性思考,而政治正是他熟悉的,以致广交名流、燕市狂歌,更深入地接触和了解社会政治,以实现他的补天之志,从而成就巨著《红楼梦》,以表达“生于繁华,终于沦落”的人生探索思想。


野径峡


曹雪芹“补天”之志从未懈怠,直至晚年,友人敦诚《寄怀曹雪芹(沾)》还在安慰他:“劝君莫弹食客铗,劝君莫叩富儿门。残羹冷炙有德色,不如著书黄叶村。”意思是因罪臣之后的身份及其它原因,曹雪芹的个人奋斗遭遇艰难险阻,敦诚劝他知难而退,专心著书。曹雪芹亦不负所望,在隐居西山的十多年间,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将旧作《风月宝鉴》“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成了巨著《红楼梦》。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曹雪芹四十五岁,约在是年南游江宁。南游原因不明,可能是去看望离散的族人,也可能为其他家务私事(传曹雪芹曾于此时前后任两江总督尹继善的幕僚)。南游期间,阅历山川,凭吊旧迹,听话往事。张宜泉《怀曹芹溪》一诗当作于这一时期。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曹雪芹四十六岁,初秋,敦敏作诗《闭门闷坐感怀》云:“故交一别经年阔,往事重提如梦惊。”可能是指曹雪芹南游、经年未归而言。此次南游历时一年多,于重阳节前后回京。节后不久,敦敏在友人明琳家养石轩偶遇曹雪芹,做《感成长句》以记之。



会奔跑的金丝鱼


曹雪芹虽然不是《红楼梦》的作者,可他也是《红楼梦》的批改、删节者。他当然不懂政治,也没有留下什么政论,因为在清代的政治舞台上,根本就找不到这么人一个。


寻找青岛记忆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曹家那个经历迫使曹雪芹不得不关注政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