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未定,蜀先定”為什麼諸葛亮北伐不成功,犯什麼致命錯誤?

大馬哈魚12


諸葛一生唯謹慎!大多數中國人對諸葛亮的形象印象都是來自三國演義,實際上,歷史中真實的諸葛亮內政確實厲害,但是軍事其實不是他的強項。他曾經有過帶領數十倍於敵軍數量的軍隊攻城失敗的戰例。粟裕大將曾經評價諸葛亮用兵過於謹慎,不敢穿插,不敢出奇兵。歷史上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就被他否決了。這種性格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方軍力強於我方時幾乎不可能有大成果。這種性格平叛可以,進取不行。像曾國藩用兵也是結硬寨打呆仗,但是他是平叛,有強大的後方支援。


攻常清391


諸葛亮在我國曆史上是一位非常出名的文臣,這是因為有了他的幫助劉備才能成為當時的霸主之一,雖然說劉備在活著的時候並沒有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在死後諸葛亮仍然想幫助劉備完成興復漢室的夢想,於是六出祁山希望能夠打敗曹操,但是這幾次出征卻始終以失敗告終,按照諸葛亮的智謀來說不應該失敗的這麼慘,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這是由多方面因素導致的,最主要的一點應該就是綜合國力上蜀國根本就比不過魏國,根據史記記載,當時蜀國的總人口也僅僅只有94萬,這還是老人跟女人和孩子全部算進去的情況下,而青壯年肯定會非常的少。

所以這就導致了蜀國的兵力嚴重不足,而反觀魏國當時曹操就已經統一了北方地區,而且北方在歷史上一直是中國最先進的地方,無論是人口還是一些技術都遠比蜀國要強大的多,雖然說在我國曆史上有不少以弱勝強的情況出現,但是如果對方的實力超出了自己的想象範圍又怎麼可能獲勝,所以諸葛亮也註定要失敗。

其次就是運輸補給的問題了,在古代的運輸條件非常的差,一直都是運用馬車來運輸糧草,而從漢中出發到祁山都過程當中一路都是山路,根本就不可能採用拿車來運輸糧草只能使用人力,所以糧草運輸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再加上蜀國的人口本來就少,如果要發生戰爭的話肯定要抽掉許多青年勞動力到前線去,這就導致了後方的勞動力嚴重不足,更加無法正常的生產和運輸糧草了。

民心問題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在東漢末年的時候諸侯混戰人民生活的非常悲苦,這個時候劉備打出了仁德的旗號,自然會吸引很多人來投靠他,並且劉備又是漢朝的後裔,無論去攻打誰都是名正言順的,但是在曹丕稱帝之後,人們的生活變得穩定了起來,因此魏國的人民就接受了曹丕的統治,這個時候劉備來攻打魏國,已經接受曹丕統治的人們又怎麼可能會容忍再次發生戰爭呢?所以這個時候的蜀國就變成了破壞人們幸福生活的一個因素,所以魏國的人肯定會為了保護自己的生活和蜀國抗爭到底。

還有一點就是蜀國的內部矛盾已經開始出現了,大家都知道無論是哪個王朝在建立之後都會清理一批一起打天下的人,所以就有了可以共患難但不可同富貴的說法,在蜀國建立之後就實現了和曹操孫權同分天下的局面,每個大臣都已經開始懈怠了,覺得自己做到這種地步已經可以光宗耀祖了。

再加上劉備自身本就不是漢中的人,他自己帶來的將領和士兵當然想重回中原,但是漢中的那一些人卻並不喜歡那裡,他們只想在本地老老實實的過日子,所以這就造成了本地的勢力集團和劉備帶來的那一些人發生了衝突和矛盾,這就導致了大臣們根本不能齊心協力有什麼可能獲得勝利呢?


Hugo.C


諸葛亮之所以北伐失敗,總結最重要的三點原因:其一,國力差距,曹魏地處北方,農業發達,軍民身體素質好。其二,北伐路途遙遠,蜀軍糧草不濟。其三,諸葛亮手下人才不濟。

劉備逝世於白帝城後,丞相諸葛亮受託孤重任輔佐後主劉禪,經過一番休養生息,蜀國國力逐漸恢復,諸葛亮說服吳國孫權,吳蜀結盟為他北伐中原做準備。諸葛亮北伐一是為了完成先帝遺願,二是為了先發制人,曹魏日漸強大,蜀國不能坐以待斃。但北伐的結局並沒有取得成功,諸葛亮也沒能等到北伐結束,隕落五丈原。

北伐失敗我們總結了幾點最主要的原因:一是國力,劉備死前在於吳國交戰中把諸葛亮積攢的家底都打光了,丞相費心費力平定了南蠻,儲備了北伐的物資,但這個過程中曹魏卻是憑藉自己廣闊的北方領土,大力發展農業,國力日漸昌盛。

二是,蜀國北伐路途遙遠,且蜀道難行運糧草困難,沒有軍糧補給,諸葛亮只能退軍。

三是蜀國在關羽,張飛等人死後,人才不濟,諸葛亮提拔的馬謖失守街亭,搭檔李嚴在後方攛掇後主劉禪讓他退兵。

本來北伐已經步履維艱,身邊沒有能幫忙的,還盡是一些拖後腿的人,最後諸葛亮心力交瘁,死於五丈原,接任的姜維也沒能力挽狂瀾,北伐以失敗告終。


小蝦米影視城


“天下未定,蜀先定”成為一個打擊目標。當天下大亂時,往往第一稱王的人不一定會有好的結果。首先你會不會得到大家的認可?認可你就會歸順你,不認可的人就會打擊你。所以朱元璋當年提出的“築高牆,廣積糧,緩稱王。” 不是沒有道理的!所以你第一個稱帝稱王,只會使天下更加大亂。亂上加亂!怎麼才能名正言順的稱王呢?只有天下趨於穩定,人心也穩了。當然你的才能很重要。比如劉邦就知道拉攏能文武士為自己出謀劃策,宣傳自己的優點。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君子。當然劉備也宣傳自己是中山王之後。然後就是收拾那些挑刺的人。這時候劉邦手下的韓信就派上用場了。劉備手下的大將也不少,可是像韓信這樣的。可是不多。再說張飛和關羽先後死於非命。可用的大將就更少了。可是魏國就不一樣,人才濟濟。一個司馬懿就夠諸葛亮鬥上一鬥。魏國不服可以理解,連一向交好的吳國也想背後插刀。想想蜀國所處的境遇多危險。又不能兩面同時作戰!即使吳蜀和好,北伐之時也不可能全心投入。還要留意吳國的情況。所以身心俱疲。當然魏國征討蜀國,就不用考慮那麼多,至少有長江天險在那。還有就是蜀國山路崎嶇不平,還要小心山間的埋伏。諸葛亮雖然神機妙算,可是魏國也有司馬懿這種棋逢對手。所以想早點贏得勝利,還要看誰搶得先機。當然魏國無論從地形還是兵力都佔盡優勢。想不贏都難!還有就是諸葛亮事事具細,沒有發揮其他將領的真正才能。搞定一個諸葛亮很容易,搞定三個人很難。所以說“三個臭皮匠,賽過諸葛亮。” 所以蜀國本是一個小國,在各個優勢不明顯的情況下,對付一個強大的魏國。想象得到結果!即使魏國只守不攻,也可以堅持很長時間。蜀國只能速戰速決。沒有迴旋餘地!


找一個字代替77


我認為他很難成功原因如下

其一曹魏三代都非速亡之君,在位期間都沒有犯過大錯。

其二魏國人才濟濟,國力蒸蒸日上反觀蜀國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

其三自古以來的關中者得天下,而蜀國那丟失荊州就已經註定在這三家之中它最先出局。

其四孔明北伐我認為他是以攻代守,從他的隆中對也可以看出來他對北伐條件建立在魏國有變的基礎下才可以實施的。




幾世浮沉幾飄零


我在最開始就回答你的問題:北伐不成功是大概率事件,諸葛亮沒有犯什麼致命錯誤;

我們看看劉備去世後,蜀國的基本情況,老一輩的將軍關羽、張飛等都不在了,下一代培養的將軍有幾個?武將有姜維?張苞?關興?文臣有誰?總不能說諸葛亮吧;

這些也許在當時的蜀國是很厲害的,但是放眼天下,吳、魏層出不窮的人才,再來看看此時的蜀國,地理環境,經濟發展狀況……

這些原因著實讓諸葛亮嘆了一口氣,因為別人在整體進步,而蜀國卻在整體後退著,也許從劉備似的時候蜀國鼎盛的時期就一去不復返了;擺在諸葛亮面前的就是這個情況,也就誕生了諸葛亮的兩個決定,要麼在蜀國矜矜業業過下去,直至被別人消滅,要麼趁著自己還能行,還能打,為蜀國博一個遠大前程;

我們都知道諸葛亮比劉備小二十幾歲,諸葛亮在劉備逝世時,正好過了44歲的生日,這個尷尬的年齡讓諸葛先生糾結不已,如果再老上幾歲,他就可以以享天年,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培養後輩的身上,如果再年輕上幾歲,他就可以像之前一樣,所向睥睨,為主公謀劃大好江山,但是這個年齡做前面的事有點早,後面的事心力不足,更何況在擺明兵馬情況下,蜀國和魏國不是一個級別的,想要打敗魏國必須在其他方面極為優秀才可以,亦或者魏國出狀況;

也許是想到了《隆中對》,也許是想到了劉備和蜀國的未來,他毅然決然的寫出了《出師表》這樣下定決心的詩文,他犯的致命錯誤就是要搏一搏那勝利的百分之一的希望。


糊塗的歷史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電影快車推送


諸葛亮6出祁山,他太急功近利了,也太謹小慎微了。他把糧食攢夠了就出來打,敵人也能算出來他要什麼時候出來打。如果他高築牆廣積糧,等待時機。歷史有可能就會不一樣了。到最後連一個正經的大將都沒有了。就像我們做生意,有的時候太急於掙錢,自己的實力沒搞清楚,對行業沒搞清楚,有一點勝算就創業,很容易就失敗了。


華杉講透孫子兵法


諸葛亮是劉備在臥龍崗三次茅廬請出來的謀士,未出茅廬就給劉備策劃了先取荊州為家,後在益州創立基業,諸葛亮智謀超人,和東吳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操,幫助劉備平定荊州和益州,讓劉備得到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蜀國基業,在劉備最頂峰的的時侯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夷陵戰敗讓蜀國國力下降,在諸葛亮的治理下有所恢復,給諸葛亮不斷的北伐贏的時機,至於諸葛亮北伐不成功,裡面有很多因素,其一就是地利,因為蜀國在山險之中,蜀道難難於上青天,行軍打仗靠的是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蜀道崎嶇運糧不便,補給困難,這就是諸葛亮北伐了幾次就是因為糧盡而歸,其二就是天時,蜀國的國力若小,偏於一偶,其安就何以久存,諸葛亮只有不斷的北伐來削弱魏國的實力,我覺得北伐不成功乃天命也,因為曹魏佔據中原的,國力雄厚,吳蜀聯合尚不能成功,何況弱小的蜀漢,天命不可違,這就是蜀漢滅亡時劉禪說他的兒子不懂天時,所以蜀漢只能以山川之險拒守


逝去的青春75493449


諸葛亮北伐為何不成功?可惜、可嘆、可悲!

諸葛亮北伐中原最後失敗了,演出了“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歷史悲劇。以諸葛亮的才智,劉備的仁義,關羽、張飛、趙雲、馬超、黃忠的勇猛,卻為什麼不能北伐成功、興復漢室?這裡有天時也有人謀二方面的問題!分五點來說吧!

第一:戰略方針的失誤,劉備即使佔據荊州和西川,一路由荊襄北進,一路再出祁山,直到宛城、洛陽,之間的距離太遠,戰略上配合作用並不大。

第二:就天時來說,曹魏有統一的中原大地,早已具備安定的後方,兵多將廣,後備力量充足,又率先迎來漢獻帝,把握住了先機,充分佔有了天時。而西蜀成氣候太晚,草創而成,已失去先機之力了,想後發制人,困難太大!

第三:就地利來說,中原人力、物力極為充足,不僅廣闊而回旋餘地,而且關中地區又易守難攻;西蜀北伐,戰線太長,千里運糧,補給困難,國力、民力很快耗盡。一旦斷糧,不戰自退。

第四:就將才來說,諸葛亮本人當然才智超群,無話可說,西蜀早期又有關羽、張飛、趙雲等華夏名將,實力是不小,但是與曹魏相比還是弱了些;到了後期,由於長期征戰,西蜀因為地狹人少,人才匱乏,最後竟然出現了“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的艱難局面。反觀曹魏,地廣人眾,才人濟濟,才智之士不斷湧出,能征慣戰的將才承前啟後,源源不斷。西蜀哪裡是對手?

第五:就法度來說,西蜀早期清明,因為有明主劉備,更有賢相諸葛亮,所以朝廷上下政治修明,國家勢力穩固。後期雖然有諸葛亮、姜維輔佐,但是因為後主昏庸,國家勢力減弱。而曹魏雖有曹氏、司馬氏的權力爭鬥,但是政治、法度始終比較穩定,國家治理還是可以的,因此國力始終保持強盛之勢,這樣西蜀怎麼會有可乘之機呢?

上面五點,再加上西蜀在外交上的失誤,關羽導致與東吳不和,大意失荊州;夷陵之戰,西蜀被火燒連營七百里,互相殘殺,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戰略配合;還有用人上的失誤,錯用馬謖而失街亭,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諸葛亮、姜維的北伐最終以失敗告終!可惜!可嘆!可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