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唐朝有四大女詩人:魚玄機、薛濤、劉採春、李冶。

前幾天我們發了魚玄機、薛濤、劉採春。

今天來發這個系列的最後一篇--李冶。後面會陸續續為各位師友呈現對紅樓的解讀,敬請關注、閱讀、點評。



有這麼一個女人,才華橫溢,詩情滿滿,唐玄宗邀請她去宮裡論詩,長於五言詩的劉長卿與她相交莫逆,稱她為“女詩豪”,茶聖陸羽和她姐弟相稱,上人皎然也是她的好友。

高仲武評論她說:“士有百行,女唯四德。季蘭則不然。形器既雄,詩意亦蕩。自鮑照以下,罕有其倫。”又說她“上比班姬(婕妤)則不足,下比韓英(蘭英)則有餘。不以遲暮,亦一俊嫗。”

她的詩傳遍各地,她的名氣響徹天下。

她就是——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李冶。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01 從小聰穎,因避禍出家

李冶,原名為治,避唐高宗李治的諱,改為冶,字季蘭,吳興人。

她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就受薰陶,展露過人的才華。

6歲那年6月,初夏的時候,她的父親難得有空閒,就抱著小小的她,坐在庭院裡乘涼,突然看到薔薇,她的父親想考考她詩寫的怎麼樣了,就指著薔薇,讓她做一首詩。

她扭頭看著薔薇,不假思索地脫口而出:

經時未架卻,心緒亂縱橫。

她的父親驚奇極了,她才6歲,才接觸寫詩不久,就能寫出如此有深意的詩句來,那再大一點,不知道會精進多少!

她的父親對她的學業更上心了,每天都抽出時間,親自教導她。

她非常珍惜和父親在一起的時間,非常努力地學。

好景不長,5年後,她的家突然發生變故,她的父母為了讓她安全,就把她送到道觀出家避禍。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她才11歲,就要離開父母,去道觀陌生的地方生活,和父母不知道能不能再見。

臨別時,她忍淚對父母說:“父親母親多保重,不必擔心季蘭。”

她的父母也含著淚,李冶是他們的掌上明珠,如今卻要送到清修的道觀出家,都怪自己沒本事。

李冶出家當了女道士,從此再也沒有脫下這身道袍!

終此一生,李冶再也沒有見過自己的父母!

02 出家成方外之人,脫離世俗男女界限

李冶長得非常美,道袍穿在她身上,非但沒有遮住她的美,反而給了她更多的韻味。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她在道觀很自在。

唐朝自從太平公主當過女道士之後,女道士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高。

她們的待遇也很好,不用幹活,想幹什麼幹什麼。

李冶在這裡繼續自學彈古琴和寫詩。

雖然沒了父親的指導,但是道觀的書很多,借住的才子也很多,逮住一個人就能請教。

更可貴的是,出家人算是方外之人,沒有世俗男女界限,她可以和任何一個人討論詩,而不必避諱男女有別。

當時,她所在的道觀香火旺盛,才子們都喜歡到這裡來談論詩詞。

不用擔心生存,自然詩情大發。

李冶寫出了她自己的名篇《八至》:

至近至遠東西,至深至淺清溪。至高至明日月,至親至疏夫妻。

全詩一個典故也沒,卻意境深遠。

李冶一戰成名,頓時簇擁者眾,很多才子都趕來,想和李冶一起討論詩作。

她也很喜歡和他們討論,詩會就這樣一場接一場的舉行。

這其中,她結識了很多好朋友:劉長卿、陸羽、釋皎然、朱放、韓揆、閻伯鈞、蕭叔子等等。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她的詩也在不斷地進步。

她的詩都是寫給友人或者抒發自己的情感。

她給上人釋皎然寫過《結素魚貽友人》:

尺素如殘雪,結為雙鯉魚。欲知心裡事,看取腹中書。

給朱放寫了:《寄朱放》:

望水試登山,山高湖又闊。相思無曉夕,相望經年月。

鬱郁山木榮,綿綿野花發。別後無限情,相逢一時說。

給閻伯鈞寫了《送閻二十六赴剡縣》:

流水閶門外,孤舟日復西。離情遍芳草,無處不萋萋。

妾夢經吳苑,君行到剡溪。歸來重相訪,莫學阮郎迷。

這些詩沒有女詩人羞澀之態,而對男女社交非常坦然,在其後千年的歷史上都是罕見的。

所以劉長卿評價她為“女中詩豪”。劉長卿是中唐有名的詩人,這個評價非常高。

日子一天天過去,她在自己的王國——道觀中活得恣意,活得灑脫。

每天做著自己喜歡的事,豈不快哉?

03 應唐玄宗旨入宮,飛來橫禍,死於非命

如果唐玄宗沒有看到她的詩,李冶的人生可能不會改變,可是,沒有如果。

天寶年間,唐玄宗偶然看到了她的詩,覺得不同凡響,想親自見見她。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於是一道聖旨,讓李冶入京進宮。

此時,李冶已經四十多歲,皇帝召見,這是極大的殊榮。

李冶奉旨入京,臨行時,她寫下了《恩命追入,留別廣陵故人》:

無才多病分龍鍾,不料虛名達九重。

仰愧彈冠上華髮,多慚拂鏡理衰容。

馳心北闕隨芳草,極目南山望舊峰。

桂樹不能留野客,沙鷗出浦謾相逢。

她知道此去可能再也見不到故人了,黯然神傷。

到了長安之後,唐玄宗李隆基召見了她,和她討論詩詞,討論了一個多月,賞賜了很多東西給她,還給她安排了住處。

從此,李冶在長安定居。

時光如梭,轉眼又好多年過去了,她在長安也交到了好幾個朋友,其中她和大將朱疵志趣相投,交往甚密。

建中四年(783年)發生涇原兵變,大將朱泚自立為帝,佔據長安。

唐德宗李適撲滅叛亂之後,從朱疵府中搜出很多李冶送給朱疵的詩。

唐德宗李適氣極,把李冶抓來,怒氣衝衝地問她:為何不學嚴巨川作詩“手持禮器空垂淚,心憶明君不敢言”,反而還和反賊混在一起?


她才情比肩李白,和陸羽劉長卿等志趣相合,下場卻比司馬遷還慘


他下令讓人把李冶亂棒打死。

一代才女,死在亂棒之下,可悲!可嘆!

李冶從小聰穎,即使被迫出家也沒絕望,反而積極向上。

她被稱為唐朝四大女詩人之一,但是被皇帝召見,這份殊榮只有她獨有。

她一生風華絕代、才情橫溢,結局卻如此悲慘!

實在讓人扼腕嘆息!

自古佳人多命薄,閉門春盡楊花落。


注2:我的其他文章,歡迎閱讀點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