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誰與我對酌

對於李白來說,世間之酒就是詩;對於世間之人來說,李白的詩就是酒。李白自稱“酒中仙”,他在一生之中喝過多少次酒,自已也不知道;曾與誰對酌,他自己也記不清了。

我只能深潛在他的墨香裡,傾聽他舉起酒杯時的一聲聲大笑;只能穿行在他的詩句裡,打撈出一段散發著酒香的記憶。

李白:誰與我對酌

2

公元742年,李白與賀知章相遇於長安。名滿天下的賀知章解下腰間的金龜,換得美酒,兩人酣暢淋漓地大醉一場,成了詩友、酒友和知己。那次,李白雖然醉了,但他卻記住了賀知章說過的一句話:“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謫仙”一詞使李白這個布衣之人名動京城!那天,長安的酒氣薰香了千年的時光!

公元744年,賀知章告老還鄉,李白將才思釀成了一罈酒,捧給了賀知章:“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他們舉起酒杯,定下了再次相見之約,依依惜別。

這次分別,成了永別。公元746年,李白乘船南下,依照兩年前之約前往會稽去拜訪賀知章。途中獲悉賀知章已於一年前病逝。“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李白站在船頭,迎著江風仰天長嘆:誰與我對酌?

李白:誰與我對酌

3

“人生達命豈暇愁,且飲美酒登高樓。”公元744年,“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的李白,被唐玄宗賜金放還。他在洛陽遇到詩聖杜甫,便相偕漫遊宋州(今商丘)的梁園。又遇到懷才不遇的高適。這年李白四十四歲,俠骨仙風,神采飄逸;杜甫三十三歲,清癯有神,老成持重;高適四十五歲,氣宇軒昂。他們一邊痛飲,一邊懷念著阮籍、調侃著信陵君和司馬相如。李白酒醉後,聽著遠處傳來的琴聲,在牆壁上題寫了《梁園吟》。

黃昏時分,小和尚欲洗掉墨跡還粉壁以清白。在附近撫琴的女子是李白的鐵桿粉絲,她千金買壁以存詩墨。這個女子是前朝宰相宗楚客的孫女宗煜。

在高適的撮合下,李白娶宗氏為妻,開始了"一朝去京闕,十載客梁園"的生活。

公元755年,李白應永王李璘之邀而入幕。永王敗北後,李白被投入監牢之中,他給“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高適寫信求救,高適害怕受到連累而漠然置之。滿面風霜的李白立在涼風之中慨然長嘆:誰與我對酌?

李白:誰與我對酌

4

“長風吹月渡海來,遙勸仙人一杯酒。”李白自號“青蓮居士”,是一位虔誠的道教信徒,他一直行走在尋仙訪道的路上。其實,李白又何須尋仙訪道?他就是在塵世渡劫的上仙!

風和日暖,春光爛漫的時節,他在深山中與一位隱士對酌。不知喝了多少杯酒,喝醉了的李白如山花一般純真,如山溪一般明淨。他半睜著惺忪的雙眼,拖著長腔說:“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古來聖賢皆寂寞,”李白也不例外。李白的一生都在抱憾而行,他自信“我輩豈是蓬蒿人”,卻在失意與落寞之時,慨嘆“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在晚年再一次受到了命運的嘲弄,他提起酒罈,一次又一次地與命運對酌。

獨自喝完了幾壇酒後,他踉踉蹌蹌地行走在鋪滿了落葉的山徑上,行走在詩意的月光下,發出了一聲聲長嘯:誰——與我——對酌?

5

關於李白的仙逝,我更願意相信民間的說法。

李白:誰與我對酌

李白在被流放夜郎(今貴州桐梓)的路上,天下大赦,經過長期的輾轉流離,終於獲得了自由。他隨即順著長江疾駛而下,而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最能反映他當時的心情。他的生活相當窘迫,不得已只好投奔了在當塗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

公元762年,李白扁舟載酒,獨酌於當塗的江上。那晚,一輪明月俯看著眾生,薄霧給江面披上了一層輕紗。他身著一襲青灰色的長袍,傾聽著清風傳送來的世外之言,長歌當哭——“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唱完,他縱身一躍,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終年六十二歲。

李白一生之中,最鍾情之事,當屬飲酒。他愛美酒的醇香,用才情釀成了一罈罈酒,讓歷史的書頁飄散著美酒的醇香。他最鍾情之物,當屬明月。他愛明月的那份高潔,把自己的背影投入歷史的江水之中,成了一朵高潔的浪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