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存在部分摄影师不肯承认手机摄影能力的进步?

人贩子姐姐


因为手机的发展速度实在是太快了,快的几乎不符合常理。

2013年发布的,一代的A7R单纯低感论画质还算是第一梯队,这都7年过去了。

但是手机太快了,第一个叫嚣着挑战单反的mate20pro才过去了1年半。当年它是一个笑话,发布会上叫嚣5D4,实拍测试甚至干不过2-3k价位的入门卡片机,沦为摄影圈笑柄。

这一年半的时间,摄影圈里只有索然无味的A7R4,无反6D2-EOS rp,补全了防抖和电池的a6600之类的算不上翻页产品。相机还在同一个产品周期里,手机已经翻倍了。

在摄影圈的人看来,这就是个月经问题,手机连卡片机都打不过,和是完全摄影都不沾边的东西。面对这样的问题,他们下意识的会把你看成一个手机吹。他们自以为一年半前的经验,在现在依然是普世的真理。带着傲慢表扬下手机的便携性和小儿科的进步,就能体现自己理中客的假象。殴打着这样的手机党就能维护自己那点,因为懂个三分构图和曝光三要素而涌现出的可怜的自尊心。还有很多可怜的摄影师,因为其实更深层次的问题是随着AI的运用与提升,结构化失业这件事,不愿意面对。他们所谓的后期能力,AI也在朝着这个方向踏步呢,虽然目前还远,但是势头恐怖。(这样的情况在隔壁混音师等领域也存在,用模拟的莫名看不起用数字的,尽管自己也听不出abx对比。不过毕竟现在还有人吹(135)胶片画质好呢,也不奇怪。)

但是食大bian了,大人。殊不知随着1/1.3这种逼近1寸底的新coms,和随着摩尔定律增长的cpu性能,同价位的卡片机已经沦为智商税了,并威胁着apsc。画质其实就是三点,色彩还原,宽容度,解析力。这三点下,同价位的相机能和手机打的有来有回,就已经输了。

他们的傲慢与无知,使得他们不愿意接受这样的结果,他们不愿意自己做对比,对比放在他们面前他们也能挑刺。“我这有400块的200定,你来比比?” “我这有波轮控制参数,你来比比?” 虽然他们无法否认,但是他们也不愿意承认,在常用焦段,手机的画质已经到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地步。


中卡科技


不是不肯承认手机摄影能力的进步而是真没进步到跟单反PK的地步,本人深有体会,去年在北京工作期间没机会带着相机拍片,就看评论说华为荣耀20PRO手机如何如何拍照专业又有长焦镜头就在京东商城买的华为荣耀20PRO,刚开始感觉还真的不错,等回家用电脑一看画质跟单反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是发朋友圈手机上真看不出来差距,手机确实是方便这单反相机是比不了的。



探索发现EN800


这个答案会比较硬核,超过 5200 字,包括以下几个章节:

1 手机摄影发展史

2手机摄影的局限性和极限

3摄影系统论:手机 vs 相机

4营销与事实

手机摄影发展史

在消费者需求的共同推动下,近年来手机摄影模组主要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多摄化、计算摄影化、多主摄化。

HOYA 光学变焦模组 2015 年,采用 HOYA 光学变焦模组的华硕 ZenFone ZOOM 上市,搭载 1/3" CMOS,等效 28-8


受制于厚度,手机里能放下的真光学变焦模组的规格非常受限,采用潜望式结构的 CMOS 尺寸也很难做大。

拓展手机摄影系统的能力不能靠传统的光学变焦道路,而要靠多个定焦摄像头 + 数码变焦来实现。

手机多摄模组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探索阶段 - 高速发展阶段 - 优化阶段

起初市场上出现了对多摄系统的探索,比如 HTC 的 G17 3D 双摄、HTC M8 的景深双摄、华为的彩色 + 黑白双摄,但双摄真正走向大范围实用化还是要属 iPhone 7 Plus 上搭载的广角 + 中焦双摄,这指出了多摄系统正确的发展方向:用于拓展手机影像系统的视角。

小米 10 Pro 的四摄像头模组


随后大家就看到多摄系统遍地开花,多摄手机进入高速发展。

现在我们看到的主流多摄系统其实都走在拓展视角这个道路上,由广角 + 中焦逐步发展到现在的超广角 + 广角 + 中焦/中长焦(可选)方案,此外部分厂商还在这个基础上加入了 ToF 摄像头,微距镜头(也有把微距功能集成到其它摄像头里的)等。

CMOS 搭配尚可的算力以及完善、相对开放的图像处理管线使得手机成为了计算摄影(computational photography)的极佳试验田。

大多数人第一次接触到计算摄影应该是在 iPhone 4 上的 HDR 功能以及 iPhone 4S 的全景功能,这两个今天司空见惯的功能在当年可以说是不亚于魔法的存在。

不过说到计算摄影在手机上的最大推手,还是要数 Google,Google 在这方面的贡献堪称十年磨一剑。


FCam iPhone 4 发布的同一年,WWDC 会场半个小时车程外的斯坦福大学里一个团队造出了这个黑盒子——FrankenCam,FCam,得名于《科学怪人》里被科学赋予生命的怪物,这个平台由各种一个小尺寸 CMOS、一个计算机、一枚单反镜头组合起来,拥有开放、可定义且基于 C++ 的 API,使用 Linux 系统,可以在毫秒级时间内对硬件进行控制。

这一团队后来去了 Google,领导 Android 相机框架团队的研发。


2014 年,Google 在 I/O 大会上发布了 Android L,Android L 带来了许多重磅功能,比如全新的 Material Design 设计、ART 编译器以及一个全新的 API,它被称为 Camera 2 API2,而对应的硬件抽象层则被称为 Hardware Abstraction Layer v3(HAL3),你现在看到的所有 Android 手机上流光快门、超级夜景模式、RAW 域处理一类的功能,都需要基于 Camera 2 API2。

2016 年 SIGGRAPH 会议上,Google 发表的《用于移动相机的高动态范围以及低照度环境下的连拍摄影成像》一文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单曝光的 HDR 实现。

随后几年中 Google 还放出了更多的技术细节,比如如何用机器学习训练曝光、白平衡和自动对焦(3As)。

之后就是你们能看到各种模仿这个思路的实现了,然后就是堆硬件拼曝光时间的一众刷夜拍成绩进行宣传的国产手机了,思路上并没有什么创新。

Pixel 3 上的 OIS 组件能以 sub-pixel 的精度同时补偿手抖并获取更多的颜色信息,为此我们获得了可以媲美 2x 定焦镜头效果的单摄 SuperRes Zoom,Pixel 4 加入 2x 中焦摄像头配合 SuperRes Zoom 则进一步提升了可用数码变焦倍率。

Live HDR+ 通过对取景器 YUV 流进行 AI 处理来获得所见即所得的 HDR+ 效果,同时加入了两个影调调整控件,让用户能实时改变手机的 tone mapping 策略。

iPhone 则探索了另一种多帧曝光的策略,Deep Fusion 的思路是通过 8 张较短曝光和 1 张略长的曝光的照片来合成最终输出的 2400 万像素图像,然后用夜景模式 + Deep Fusion + Smart HDR 接力负责不同亮度下曝光的也挺有趣的。

此外就是 iPhone 11 系列上的平滑变焦了,这一功能在今年的旗舰手机里也会成为标配。

最后一个要说的潮流比较新,多主摄,这个是在前两个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手机摄影的画质,既然大 CMOS 是快乐的,那有好几个大的 CMOS 岂不是好几倍的快乐?

Mate 30 Pro 和 OPPO Find X2 Pro 用了超广角 + 广角的双主摄,小米 10 Pro 则是广角 + 中焦的双主摄,三星 S20 系列则是用双广角主摄配合算法来提供更好的数码变焦。

三星 S20 Ultra 至于机皇中的机皇 S20 Ultra 可以说是三主摄,超广角、广角、潜望式镜头都采用了很大尺寸的 CMOS。

手机摄影的局限性和极限

然而,再厉害的算法也好,在拍照的时候也是要遵守物理的基本原则。

首先,受制于手机的体积,手机的摄像头模组尺寸无法无限增大,目前看起来 1 英寸会是一个比较好的点,满打满算,把所有的摄像头都堆上 1 英寸 CMOS,那它也就是一个 1 英寸底的相机。

其实 S20 Ultra 的摄像头突起已经非常夸张了,这才用了 1/1.33" 和 1/2"(竖立),能在手机里塞进去好几个 1 英寸是非常乐观的估计。

接下来说计算摄影,计算摄影的本质是堆栈,即使用多张图片堆叠来提高画质,比如说超级夜景的本质是通过堆栈改善信噪比,超分辨率算法也是通过堆栈来改善解析力。

在一个理想的摄影系统中,只考虑散粒噪声。 当噪声为散粒噪声时,想将信噪比提升 N 档,需要堆栈的图片张数为2^2N,因此如果想要提升 2 档,需要堆栈 16 张,3 档就需要 64 张,而 4 档就需要 256 张了。堆栈张数的增加所给予的回报是越来越少的,可以说超过 2 档以后就失去了实用意义,这也是目前绝大多数手机厂商止步的地方。

而且,随着堆栈张数的指数级增加,算力需求、曝光总时间的需求也是指数级的,因此堆栈并不能无限制地提高画质。

此外,堆栈对于三个东西是无能为力的,一个是 FPN/PRNU/DSNU/HN 这些非散粒噪声,另一个是光学系统本身的欠采样,还有一个就是移动物体。

由于成本和体积的限制,目前手机镜头几乎都是树脂镜头 + 扭曲非球面的设计,遇到高频信息就暴死,各种像差控制约等于不存在,抗眩光能力四舍五入等于没有。 而由于手机孱弱的 ISP(别笑,ISP 真的很弱),面对动态题材手机两腿一蹬嗝屁——ISP 太弱追不上焦,追上了多张堆栈发现主体跑了,没信息可以用来堆栈啊,robust merge 都救不回来。

这就是手机这个体积里能做到的画质的极限:面对静态物体达到一英寸的基础上再加 2 档左右的信噪比增益,面对动态物体达到接近一英寸相机的画质。

但实际上有可能吗?做出这样一台手机得卖多少钱,对吧?再算上镜头的 debuff,实际上能做到接近一寸底的机器的水平就不错了。

新加坡 CBD 几年前,夜景模式一类的东西还不太流行的时候,我就用手机一百张左右的 RAW 照片(理论上提供 3 档左右的 SNR 增益)并后期堆栈出了一组夜景照片,同时还应用了一些超分辨率的方法,我不客气地说,我觉得近几年里你拿着任何一台手机去这个地方拍,都不会比这张照片画质更好了。

所有觉得算法万能的人,要么是蠢,要么是坏,要么是又蠢又坏。

手机的光学采样能力摆在那里,堆栈算法的边际效应递减摆在那里,算力极限也摆在那里,那么未来几年再怎么发展它就是那样子。

摄影系统论:手机 vs 相机

手机和相机本质是两个非常不同的系统,尽管它们都能拍照,但面对的人群其实是很不一样的。

思考一下摄影的整个流程,你可以把它划分为:场景光照 - 光学 - 传感器 - 后期处理 - 获得图像 - 进行分发,这样的几个阶段。

手机是一个高集成的系统,All in one,一条龙,提供了从光学到传感器到后期处理到获得图像到进行分发(一般是社交媒体的传播)的所有功能,但每个环节能提供的控制都是极其有限的,能力也是极其有限的。

手机对场景光照控制能力几乎没有(那个闪光灯真的就是拍个亮)、光学模组素质不高、传感器尺寸受限、后期处理算力不够,但是这些都不是问题,它满足的是一个快捷、方便的记录和分享需求。

而且我们说,媒介的特性决定媒介的呈现,社交媒体是一个对图像细节极不敏感的分发渠道。各种各样的压图决定了图片的色彩和影调会更加受重视,而非成像细节。

相机呢,则只是这个链条里很小的一个部分,但是它可以扩展成一个极大的系统。

布光系统要多少有多少嘛,镜头群要多少有多少嘛,采样能力暴打手机上那些 QuadBayer EnneaBayer HexadecaBayer 的弟弟……

拿手机的处理能力和相机里面那块 SoC 比也是不对的,如果光比较 ISP 的性能的话,相机上的外挂 ASIC 或者 FPGA 比手机上的那一点点所谓 ISP 不知道强到哪里去了,具体的表现就是相机的 3A(AWB、AE、AF)性能极其强劲且可靠,而手机那个等效 f/8-11 的景深拍个猫猫狗狗还能整天跟丢焦,和手机上负责堆栈的那部分算力对比的应该是各位摄影师手里的工作站里面的 CPU。

很多人以为的手机对比相机是这样子的:


但其实它是这样子的:



很多专业摄影师最后的作品是要进行输出、拿到现实里来看的,在这种媒介上,所有的 artifact 都会被放大放大再放大,每一根毛都看得清清楚楚。

所以这俩面对的人群根本就不一样,你拿最新的手机去问一个摄影师能不能超过他手上的器材,他都不会正眼看你一眼。

但为什么现在网上会有这么多的争吵呢?主要是两个原因,一个就是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两者的流程出现了重叠,因此会被作比较,第二个就是营销的作用。


什么时候两者会出现重叠呢?那就是对于刚入门的、预算不是很高的摄影爱好者,比如选购入门级单反 + 套头或者卡片机这样的爱好者。

这个时候它需要面对的情况是:对光线的掌控能力同样欠缺、光学和传感器能力有提升,但如果不学习后期技巧,这个硬件上画质的提升可能就落在手机自带的算法可以掩盖、弥补的范围内。

所以未来几年手机肯定是会继续吃掉中低端卡片机的市场,只有提供更强等效焦距规格、或者主打一些特殊场景拍摄(比如带翻转屏的 vlog 机器)的卡片机会留存下来,当然我们也希望看到更多相机厂商把计算摄影和更方便的图片互传应用到这类机器上去。

相机市场体积肯定也会继续缩小,变成一个更加 niche 的市场,但真正的摄影爱好者和专业摄影师是不会受到冲击的。


营销与事实

手机摄影的进步是实实在在的,大家作为影像爱好者,这台永远在身边拿起来就能拍的机器画质有进步,当然也会很开心。

但是要想和专业器材抬杠?用越前龙马的一句台词: NOT EVEN CLOSE.

此外还有一些令人反感的纯粹就是营销手段: 明明就是多枚光学定焦 + 数码变焦补焦段,一定要叫混合光学变焦。 明明就是多帧合成 + 数字增益,一定就要弄一个毫无意义的 ISO409600。 明明变焦超过一定范围就糊成狗,一定就要弄一个 30x 60x 100x 的油画变焦选项来宣传。 明明等效快要 f/400 衍射到鬼都不认识的,除了画月亮拍什么都不行的“超长焦模式”一定要拿出来宣传。

不是不承认进步,是有些宣传吃相太难看,机器还是不错的。 我没有低估手机的性能,恰恰相反,我非常了解它现在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以及在可见的未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

正因如此,我才不会对它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我知道它应该是作为一个随手拍的、记录生活的工具,并且同样可以拍出相当不错的照片,但我也知道,当我要拍摄我自己的创作的时候,相机永远会是一个更好的选择,而对应地,我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后期处理,我也需要投入更多的花费。影像系统是一个妥协的艺术,如果想在所有画质和体验方面都不妥协——那钱包估计就得妥协一下咯。 时代是进步的,要用进步的眼光去看事物的发展,但也要遵守客观规律。


沐窈信息


因为他们害怕手机摄影抢了他们的爱好和饭碗,害怕砸了那么多钱拍的还不如手机的现实。

首先说手机摄影是不是进步?

答案是肯定的。手机的超高像素加算法,有时候在小屏幕上看不出来手机和相机拍照的区别。从辅助功能,到现在的主打功能,拍星轨,拍银河,拍光绘,拍月亮,手机摄影一次又一次的挑战着极限。

但是这就引发老法师的不满了:手机再厉害,底就那么大,也拼不过便宜的APS-C画幅单反。俗称:底大一级压死人。

殊不知,这是有特定条件的,需要同时期的技术进行横向对比。如果你用十多年前的相机和最新的手机比拍照,很大可能是手机赢。

现在大部分人看图片是用手机,手机屏幕才多少像素?只要满足手机屏幕呈现的画质,有几个人关注是手机拍的还是相机拍的?他们只会评价这张图好不好看。

其实,无所谓承不承认,手机摄影这两年发展迅猛是事实,全民摄影时代的来临也是事实,如果不利用相机的优势,你的相机很可能只是一个装饰了。


墨墨的摄影日志


单反拍照和手机拍照的区别:单反相机拍出来的照片更加清晰,像素更高,当然储存空间也需要更大,拍照的视野更广,拍出来照片效果更好,但是手机拍照更方便。

单镜头反光式取景照相机,(Single Lens Reflex Camera,缩写为SLR camera)又称作单反相机。它是指用单镜头,并且光线通过此镜头照射到反光镜上,通过反光取景的相机。单反相机不仅仅靠机器的,来实现摄影,而且更多的是要学习更多的摄影技术,才能把更好更美的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手机作为现代人随身携带的通讯工具,同时也成为了最便捷的拍摄工具,能让人们用一种更平和、更细腻、更朴实的心态来观察并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随着拍照手机技术的日益成熟和价格的下降,手机摄影日益普及。如何用手机拍摄出好照片、好作品,成为许多摄影爱好者和普罗大众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

摄影技术不是人人能会,并非一日能成,需要在摄影过程中不断的进行磨练和钻研。比手机顺手一拍,要来得更加需要更深的技术。

所以手机的随意顺手一拍不可能成就更多的艺术大片。这是很多摄影人的普遍观点。


dearduan888


作为一个职业影视从业者,首先我自己是很喜欢手机摄影的,在目前手机拍照像素都可以过亿的年代,你能说他不香吗?是真的香,在现在这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手机就是我们创作的最好工具。他们不承认就是不认可科技和时代的进步,不承认自己会被替代,起码在我看来影视设备正在朝着小型化和高度集成化发展,现在微单的普及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是一个趋势,不可否认的趋势,可以大胆的想象一下,或许在未来我们大脑植入芯片,眼睛眨一下即可实现照片或者视频的拍摄。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不承认手机摄影的进步是因为有些所谓的摄影师仅仅是拿着牛逼的设备而已,实际上水平或许还真没有的人拿手机拍的好,不承认手机摄影的进步是怕自己的饭碗被抢,其实没有什么是不可替代的,时代在进步,我们要接受认可新技术,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时代的潮流,反其道而行只会被时代的洪流所淹没。附带几张我自己的手机摄影作品,大家就当是饭后的甜点,笑而不语即可。





雨夜图夫影视剪辑


嗯,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来说说这个问题吧!首先并不是不承认手机的拍摄性能,相反手机有非常好的便利性还带有ai算法(比如华为p30拍月亮陨石坑)但是目前来说手机摄影唯一的优势就在这两点了,手机所谓的几千万像素你拍完放到电脑上看看,在和相机几千万像素对比一下,你就知道差距了!手机日常拍拍发发朋友圈是完全够了,不拍商业片的时候,我们也会用手机拍拍,记录一下生活!但是一旦涉及到商业拍摄,手机就很吃力了!

相反虽然单反笨重,但是在各个摄影领域都完全胜任任何拍摄,这也是职业摄影师必须要用单反的原因,更高的画质,更大的后期空间,更大的景深,还有一些题材是手机拍不了的!比如你拿手机去给人拍婚纱,你看看客户打不打你!下图都是手机摄影比赛的作品,拍的都还挺不错的,日常拍摄用手机足够,商业拍摄就必须单反,希望帮到题主.








余余余余余小猫


没感觉有摄影师不承认手机摄影的进步,手机摄影比单反发展的要快,真的很厉害,但是并没有超越单反,这是摄影师都会这么认为的。希望手机真的能超越单反,实际是不可能的。附自己手机拍摄的照片











人像摄影师龙飘飘


我自己是一位摄影师,我本人的观点是,在大部分情况下,手机拍摄效果已经基本上媲美单反这些更专业的设备了。当然一些特殊拍摄给,画质,手机还是无法和专业设备比的,

那这个所谓的摄影师不承认手机发展的原因,是当很多拍摄,手机也能完成的时候,他们怎么办呢?这部分摄影师其实并不能真正的称之为摄影师,他们只是拍照多的熟练工。当手机功能强大后,大众只要多拍,并且学习一些构图以及简单拍摄技巧,一样是能达到他们的水平。

曾经我是美工,兼职摄影(刚学,很菜),有时候自己拍不过来,也请别人来,当然请的是一个玩婚纱摄影3年的人来拍,结果惨不忍睹,以我现在的知识看,这人根本不知道闪光灯是什么,只知道能照亮就可以了。

摄影是有很多东西要学习的,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闪光灯的使用。大家接触最多的就是人物拍照,通常我们看到的摄影师拍照,带的东西除了一台相机,最多也就带个反光板,而如同大众带的是一部手机,其实没多大区别。

其实手机和相机区别除了大家都知道的照片放到电脑上看区别之外,最大的区别是相机有辅助系统,闪光灯系统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学习好使用它,方能称得上是摄影师。如果闪光灯都用不好,对于自然光线那就更用不好了。

承认别人的优点,不断的去学习,完善自己,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