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文丨大脚

秋夜长,秋风凉,

谁家的孩儿没有娘,

谁家的孩儿没有娘,……

月亮满西窗。

——《生死场》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前言:

《生死场》是萧红于1934年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1935年。时年23岁的萧红,在被强势的父亲软禁在家期间,结合之前离家后的所看所思创造了这个作品。

作品发表之前,鲁迅先生为这部作品作了序,鲁迅先生的序让《生死场》更加引人瞩目。

鲁迅先生的序中写到:这自然还不过是略图,叙事和写景,胜于人物的描写,然而北方人民的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

其实鲁迅先生的序中隐含着对萧红在人物描写上个性不够鲜明突出的批评,但鲁迅先生巧妙地用叙事和写景作比较,并随即一转,充分肯定了作品传达出的那种锐利的精神力量。

其实这只是鲁迅先生对萧红的维护,对新作者的爱护。

因此后世人们在阅读《生死场》时,认定其在人物描写上很精彩,而在叙事及写景上更精彩。

王瑶也在1946年时曾评价过萧红:“一九四二年她因病逝世于香港,对于这样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作家而终于中途停了下来,是很值得惋惜的。”

“可以有成就”五个字,耐人寻味。在王瑶看来,萧红是“尚未”有成就的,萧红已有的作品是算不得真正的成就的。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而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萧红在人们眼里是这样一个作家:富有文学才华但却过早离世、留下了一些独特但却并不很成熟的作品。

直到女性主义在80年代进入中国并被用于文学批评和研究,萧红才大红大紫,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入中国,让萧红从一个在文学史上并不占有重要地位的作家,一跃而成为一个大作家。她作品里的思想带着后世的前瞻及预言。

孟悦、戴锦华合著的那本《浮出历史地表——现代妇女文学研究》,在这方面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孟、戴两位女士这样评说《生死场》:“首先,《生死场》着重写出了30年代人们已不太注意的历史惰性。全书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甚至也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这一直被认为是艺术缺陷的构思反倒暗喻了一个非人的隐秘的主人公。它隐藏在芸芸众生的生命现象之下。在这片人和动物一样忙着生、忙着死的乡村土地上,死和生育同样地频繁,显示了生命——群体生命目的的匮乏与群体生育(命)频繁繁衍的对立。”

《生死场》中被鲁迅、胡风、王瑶、唐弢、严家炎等人认为是艺术缺陷的地方,也成了特别高明之处。在两位女士看来,《生死场》中没有以人物为中心的情节,没有面目清晰的人物形象,并非因为萧红力有未逮,并非因为萧红实际上做不到这一步,而是一种刻意的“构思”,是一种精心的选择。

我第一次逐句逐词读完萧红的《生死场》,第一感觉是虽然作品结构很零散,但又有很多零散情景后的情绪。而写景及叙事的描写上也把人带入了上世纪20至30年代的艰难岁月里,印象最深刻的还是那个年代里女性卑贱至极的地位,以及在男权积威下的无奈,就如一首悲戚的殇歌,回荡在心头,泛起了压抑,愤怒和同情的情绪。

鉴于欣赏水平的有限,我又一次认真地通读全书。下面我将结合《生死场》从当时人们的意识形态,蒙昧女性的生活现状以及由这种现状引出的思考这三个方面来作粗陋的解读。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生命之高贵?比之畜牲都不如的意识形态

《生死场》主要描述的是上个世纪20至30年代,发生在哈尔滨近郊的一个村庄里,人们忙着生,忙着死的故事,环绕整部作品里的三个普通家庭的生活现状,却浓缩了整个封建社会下的人们的意识形态。

食物短缺导致的饥饿,封建阶段制度下的压迫,人性里本能的欲望,汇成了一幅生不如死的痛苦画面。

人们过得比畜牲都不如,二里半丢失了一只羊,如丢了命,为了找羊,二里半不小心踩踏了邻居的白菜,为此双方打了起来。白菜是食物,没有食物,人要活着,凭什么活着?

王婆三岁的孩子死了,倒在铁犁上,象“一条狗给车轧死一样”,起先她也觉得心在发颤,可是她一看见麦田在她眼前时,她又一点都不后悔了,她一滴眼泪都没滴下。儿子的命比不上满眼的麦田,麦田能让人活着。

地主要加租,赵三原本意气风发,誓要组织“镰刀会”进行反抗,不料意外地把小偷的腿打断,还被抓进牢房,地主为他省了卖牛的赔偿钱,小偷说死就死了,赵三对地主反倒起了感恩的心,原本要反对地主加租,如今倒顺理成章地被达成。

人性中本能的欲望没有被生存影响,男权的社会下,女人就是一团白花花的肉。金枝迎着成业的笛声,像个小鸡一般,被野兽压在那里。他的大手故意捉紧另一块肉体,想要吞食那块肉体,想要破坏那块热的肉。

在那个社会里,人命不是命,对于生命,没比小狗产崽高贵,如母鸡下蛋般平常。

同样对于死亡,人死后也不过是乱葬岗上野狗的食物,理应悲伤的流泪却抵不过要坚强地活着。

王婆兴许是因儿子的死服了毒,喘剩一口气吊着,人们就在乱葬岗挖着比人高的坑,准备着棺材,等待王婆死了好埋,等着不恐惧了又吃饭,又喝酒。兴许又是不甘,王婆又活了。

金枝为成业生了孩子,原本以为会得到怜惜,不想才满月的小金枝被生父成业摔死。小金枝总哭,饿哭,是个败家鬼,让他连做强盗都没有机会,小金枝该被卖了换钱,卖不成那就该死。

传染病来临,人们害怕西医的针管,看起来医生治病就像在修理一个机器,死了就往乱葬岗丢。

人死了听不见哭声,静悄地抬着草捆或是棺材向着乱坟岗子走去,接接连连的,不断……

不管是对于生,还是对于死,人们始终处于一个被动的,麻木的状态中,这种意识形态的出现不是个案,而是一个旧社会的病,也暗合了萧红对于人物上的细节描写,看似没有鲜明的主角,但始终隐藏着一个主角,他们都是主角,也都不是主角,所有的人都生活在这个环境中,因此而蒙昧,因此而冷漠,这是一个急待拯救的世界。

而生活在这个世界的文人奋起拯救的态度,破蒙的勇气才让人们记住了文人的名字。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蒙昧的女性,男权积威下的妥协,生不如死的现状

萧红在《生死场》里花了很大篇幅描述了女人生育的场景,她把女人的生育过程血淋淋地展现在人们面前,这是女性在那个社会里生不如死的现状之一。

五姑姑的姐姐临产,但不幸难产了,赤条条的身子就像一条待宰的鱼,而丈夫却像一个喝醉了酒的疯子,拿着长烟袋投向她,嘴里骂她装死。产婆把她扶起来走动,推她的肚子喊她要刚强点,走着走着像病了的马倒下来,孩子也跟着落产,掉在炕上,如一块带血的肉,孩子死了。

金枝怀了成业的孩子,都快生了,中午烧饭,晚上烧饭,累乏了躺床上休息,曚眬中成业回来了,欲望也来了,就把金枝侵犯,导致孩子早产,差点要了她的命。

五月里,接生婆一家接一家的接生,忙完这头忙那头,女人就是个生育的机器,如同那不知何时在墙角生下了崽的母猪。

月英是村里最美的女人,她温柔善良,但她却不幸患了瘫病。开始丈夫还愿意替她请神,烧香,甚至到城里的庙里烧,但月英的病岂是烧香能烧好?丈夫觉得已尽到了责任,城里回来了做饭自己吃,吃了睡,一睡到天亮。他们像一个人和一个鬼生活在一起,彼此像没有关系一样。月英瘫在床上无法动弹,生了褥疮,生了蛆,在痛苦中像鬼一样死去。

这些女人除了妥协还是妥协,想过反抗但又无能为力,明知无果后开始默默承受,承受着生不如死的人生。

十年岁月的起伏,那山还是山,那水还是水,依旧如十年前一样,轮回着生死。

女人依然生活在地狱的漩涡里,即使日寇来了,无非就是另一个对立阶级的迫害,本质上对女性没有太大区别,她们记住的永远是男人带来的伤害。

金枝长期受到丈夫的压迫与摧残,丈夫死后被迫流落街头,她只身前往大城市寻求生存的空间,但城市里的人也侵犯她。

王婆斥责日本军切开孕妇的肚子,残害婴儿时,金枝是木然的,她反应是:“从前恨男人,现在恨小日本鬼子”,最后她转到伤心的路上去,“我恨中国人呢!除外我什么也不恨。”她有抗日的情绪,但这种情绪无法抵消中国男人对她的伤害。

《生死场》中描述的这些女人没有自尊,没有自由,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女人是被男人泄欲的工具,她们承受的苦难来自于男权的积威,人性也在泯灭和扭曲,女人没有自己的价值,她们是一群生不如死的动物而已。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物极必反,女人悲戚的现状加速了抗争的思想

女人的命都不是命,命里你该死就真的要死了。男人永远处于主导的地位。他们可以肆意摧残女人的身体,女人的精神。这个愚昧的狭隘的社会里,女人该如何抗争?如何改变这种绝境?

萧红曾说“我一生最大的痛苦与不幸都是因为我是女人。”

女人就该认命吗?

在《生死场》的后半段,依旧处于压迫状态中的女人多了一点变化,这个变化是由民族性的觉醒带来的。虽然依旧受到迫害,但是民族性的崛起带来了思想的变化。在抵抗外族入侵的过程中,如果连做奴隶的权力都没有,奋起反抗就成了必然。

这里包括了男人和女人,“革命就不怕死,那是露脸的死啊……”,“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不当亡国奴。”

李青山跟上了革命军的步伐,老赵三也苏醒了,连带东村的寡妇也被动员了起来,而王婆早就因为女儿,以母亲的身份走上了为民族利益抗争的道路。

这些女人或许还在承受迫害,但民族性的崛起引发了抗争,不单代表了对外族的抗争,也存在对这个旧社会的抗争。

女人应该争取自己的权利,虽然在抗争中存在盲目、松散等客观现像,但这些是种子,也因为这些种子的存在,让女人有了改变旧社会的条件。

保守就要挨打,这是几千年来的历史教训,同样于女性,权利的缺失,男权下的现状,妥协就是保守,所以女性丧失了尊严以及自由。

而萧红也通过自己的文字发出对这个旧社会最有力的批判。

《生死场》:黑土地上,蒙昧的女性在男权积威下的一首悲戚殇歌

结语:

《生死场》整个故事看下来,让我们觉得压抑,愤怒及同情。压抑于旧社会里的愚昧现状,愤怒于女性在愚昧社会中的悲惨遭遇,同时也同情生活在旧社会里的人们,他们或许因为自身的局限性看不到社会的弊端,默默地承受着本不能承受的痛苦,但她们依然坚强地活着,挣扎着死去。

到今天,社会男女平等,除了包括作者萧红在内的众多勇于破开层层迷蒙的伟大先驱,或许更应该为每一个女性喝彩。

文坛里有一个萧红,也只有一个萧红,只是英年早逝,可惜了这样一个多才的女子。


资料参考:

1、 关于萧红的评价问题 中国作家网

2、鲁迅婉言评萧红 羊城晚报 凤凰网

3、《生死场》百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