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一江春水,吹开了坚冰!


哈尔滨的文化场所相继开放,正如这一江春水延绵不绝,我们又可以流连在历史的长河中,重新整理城市文化的脉络,找寻一段段珍贵的记忆。


哈尔滨是一座文化之城,虽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但却留下了诸多笔墨,如果说在哈尔滨的作家中找寻一位代表,萧红绝对是其中候选人之一,萧红文化更是哈尔滨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萧红


哈尔滨市人大代表李荣焕在今年人大就曾提案:大力挖掘整理与弘扬萧红文化,使其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荣焕认为:“萧红文化是以萧红为主要载体的文化传播活动中长期凝聚而成的文化价值的集成,它的内涵较为丰富。如从城市人文的角度看,哈尔滨被称为‘萧红的城市’,萧红又成为哈尔滨的城市文化名片。所以,萧红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地域人文的价值与意义,是这座城市特别重要的宝贵资源,应大力挖掘整理与弘扬萧红文化,使其成为哈尔滨城市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针对于如何挖掘整理与弘扬萧红文化,我们将需要在哪些方面下手呢?今天,我们不妨跟随李荣焕的提案,一同走近萧红,了解萧红文化背后的发展。


现 状:文化聚落欠缺

李荣焕表示,由于历史原因,萧红文化作为哈尔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没有真正做到家喻户晓。


确实如此,对于头条哥来说,萧红是一名著名的作家,她的作品也拜读过一两本,是作为东北作家群当中成绩最为卓著的女作家,是对传统文化、对旧道德最具有反叛精神的现代作家之一。在哈尔滨呼兰区有故居遗址,仅此而已,至于她的生平和“萧红热潮”就知之甚少,如头条哥这样的人相信不会是少数。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萧红故居


2013年萧红诞辰100周年,霍建起导演的电影《萧红》上映,2014年香港导演许鞍华的《黄金时代》又强势袭来,都引发了一次热潮。尤其是《黄金时代》,在上映之前就已经受到众多文艺青年的积极推荐,多次在网站、微博、朋友圈等网络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黄金时代》还获得了金马奖、金鸡奖、金像奖等各大奖项的提名及获奖。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电影《黄金时代》剧照


但冷的不仅仅是票房,也没有在萧红的故乡引起一丝波澜。同时,在文学界有非常多的研究萧红的作品,“萧红文化”却只是在这里局限。更具讽刺意义的是,长期以来,萧红的情感生活被不断放大,萧红坎坷而凄惨的人生被反复复制,“自由、婚姻、左翼”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始终没有引发文化上的反思与传承。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电影《萧红》剧照


同时,很多与萧红有关的历史建筑都只能在萧红的作品中寻找一点点印记——《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


“商市街”已经被称为红霞街,江边龙王庙、位于呼兰传染病院内的废弃的文庙、儿童医院里的那幢小红楼……这些萧红出生、学习、生活过的地方早已经无人问津。


“历史遗迹保护不到位;缺乏保护标识;现有的文化标识有的有错误,有的没有提及。”李荣焕谈及萧红文化时表示,我们为萧红文化做过很多重要的事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此外,在上述这些地方(中央大街,萧红文学活动主要地区周边)没有相应的文化与萧红文化相配套;读书节、诗歌朗诵会、城市文化沙龙没有相应的品牌来持续传递萧红文化作为核心文化的信息。”李荣焕遗憾地表示。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萧军与萧红在哈尔滨商市街


没有规划好城市文化整体的核心系统,历史遗迹保护一直在缺失的路上越走越远……


建 言:融合再造文化IP

“萧红热”之所以能够成为一种现象,在于无论是萧红自身还是其作品都具有一种超越性:


她是东北作家群的一员,但又超越了东北作家群的群体特征;


她具有左翼作家的重要特质,但又超出了左翼文学的范畴;


她是一位细腻和敏感的女作家,但又超越了女作家的这些共性,更具有粗犷、青涩、孤独的独特个性。


应该说,萧红之所以能长期受到关注,自然与左翼作家、东北作家群、女作家的身份有关,但更与超越这些身份有关,更与她自己独特的风格魅力与人格魅力有关。①


萧红正是以这种“特立独行”的方式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符号,我们想要发扬萧红、发扬萧红文化,首先要学会在现在的时代下“消费”文化符号。这种“消费”不是媚俗的、低俗的具有贬义的词汇,萧红受到关注本身不是一件坏事,而是要引导大众正确地去认识和进行思考。


首先萧红的文字不会随着潮流的风向而改变,20世纪80年代有过一次萧红热,这是因为当时人们对主流、对权威、对经典的质疑与颠覆,人们发现萧红作品的独到之处,不再是被批判的、被禁锢的。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小说《生死场》


那么当下,我们又要如何去解读萧红文化呢?快餐时代,很多人可能无法认真去“啃书”,但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出发也未尝不可。


也许,我们不再关注萧红本身的所谓“花料”,抑或坎坷的一生,而仅仅是从其作品出发,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萧红》和萧红从未有过的《黄金时代》,而是需要其描写的东北、哈尔滨,《生死场》、《商市街》、《呼兰河传》这些文化IP静静地躺在这里,需要我们唤醒它们。


有了这些作品的支撑,我们的系列产品就有了出路。李荣焕表示,除了萧红故居保护、建设外,还有红霞街(原为“商市街”)25号、兆麟公园、儿童医院老建筑群、道外东兴顺旅馆(现为玛克威商厦一部分)、萧红中学、道外区民主乡福昌号屯等地也要重建保护,同时打造成旅游景点,成为新的文化旅游增长点。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道外东兴顺旅馆(现为玛克威商厦一部分)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开设一个地标性的文化沙龙,可以以项目合作方式,将哈尔滨的读书文化、旅游文化进行整合,打造成为一个高端的、有一定学术氛围的,以弘扬哈尔滨历史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沙龙。

”李荣焕说道。


李荣焕还表示,我们还可以将这种文化放大——不仅仅是萧红,还有很多东北作家可以提及,萧军、舒群、罗烽、白朗、金剑啸等都可以制作雕像,成为一个个城市的“文化地标”。


“还可以将文化旅游相融合,比如可以和冰雪文化相融合,打造全新形式的文旅品牌。”李荣焕还提出了这样的大胆创新举措。除了在冰雪主题上展现萧红文学作品等相关的主题,还可以创设相关文化衍生品。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萧红香港浅水湾墓(1942年)

打造萧红“城市地标”,与香港浅水湾萧红地标——“飞鸟三十一形”成呼应。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怎么使萧红的名字永存下来,怎么使萧红的名字传承下去,这是长久以来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不是每一个哈尔滨人的责任,但又需要我们为之努力。


萧红的一生颇为坎坷,正如她弥留之际写下的:“我将与蓝天碧水永处,留下那半部《红楼》给别人写了!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如果我们不能让这一文化遗产流传下去,那么,我们也一定也会不甘。


参考文献:

茅盾:《〈呼兰河传〉序》载《呼兰河传》 桂林上海杂志公司 1941年

从《呼兰河传》看萧红的传统文化情结 作者:唐霞

①《“萧红现象”的文化意义》来源:《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作者:刘勇 张悦

“萧红文化”如何再“燃” 哈尔滨需要再造这些文化基因

图文来源 | 黑龙江头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