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三國演義》和《新三國》全是主將單挑solo?

范冰冰跪求我別分手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其改編的電視劇和原著一樣,都是老百姓最喜歡影視劇之一。

看過原著和電視的人大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事情,就是兩軍陣前,都是雙方的大將在單打獨鬥,而不是雙方士兵互相廝殺。其實原因很簡單:

1,首先,三國演義是一本小說,小說的作者羅貫中,曾經有段時間生活在杭州,結交了許多說書藝人,還有一些雜居作家,這些對他創作三國演義產生了很大影響,說書人表演時的個人英雄主義也被羅貫中借鑑寫進了小說裡。還有就是羅貫中像大多數人一樣,不是行伍出身,對於排兵佈陣這些不怎麼了解。這些造就了小說中大部分的戰鬥都是有雙方大將決鬥來完成的。

2,觀眾聽眾喜歡,個人英雄主義情節和慈悲之心是大部分老百姓都有的。相比兩軍大混戰,生靈塗炭,死傷無數,老百姓更喜歡看到通過某些代表人物的勝負就能達到戰爭目的這種形式,畢竟死傷更少,較小的代價就能滿足願望。還有就是大多數的老百姓也不懂領兵打仗,對於什麼排兵佈陣,後勤補給,迂迴包抄之類的術語更是一頭霧水,不懂也不感興趣。

3,三國演義本質上是一部男性主導的小夥,而男性的通病就是對於武力,力量有著無窮的追求和嚮往。就連現在足壇談論最多的還是梅西和C羅誰更強,籃球中詹姆斯和庫裡誰是NBA現役第一人。這些人在足壇,籃壇中不就相當於各國的大將嘛。知名度越高越有話題,才會越有粉絲。粉絲越多,話題也就越多,知名度就越高。這就是人們對英雄的崇拜和獵奇心理。要不然明星八卦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關注呢。

4,小說是假的,真正的雙方戰鬥都是靠著雙方將領排兵佈陣,運籌帷幄,士兵們奮勇殺敵才能決勝千里。在冷兵器時代每一場勝利,都是士兵們一刀一槍,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生靈塗炭,血流成河,造成很多家庭家破人亡,妻離子散。

願世界永遠和平,不再有戰爭。


阿匆大叔影視窩


看到三國以及三國之前的電視或者是小說時,人們往往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在領軍對陣相互吶喊的時候,往往雙方的將領要騎馬執刀先打上他幾百個回合。而且往往是單挑之中贏了的那一方軍隊一定會打敗輸了的那一方軍隊,從不例外。

這有點像美國的西部牛仔對決,但是西部牛仔畢竟是單槍匹馬,而兩軍對陣是上萬乃至幾十萬的軍隊對決,兩軍陣前,將領們有單挑的這個條件嗎?

據史書記載,這種行為確實存在過,不過大部分的單挑是在前秦之前,那時候帶兵打仗的將領們都是貴族出身。他們之間有一種獨特的貴族文化,類似於英國的紳士風度。在打仗的時候,兩軍各出一名武功高強,馬術精湛的壯士,注意,這位壯士不一定是將軍。然後這兩個人先打,以表示對對手的尊敬。同時,這樣做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勝利的那一方士兵的士氣受到鼓舞,戰勝的可能性比較大一些。

前秦之後,這樣的風氣逐漸沒落。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北方匈奴的進攻。匈奴不僅擅長騎兵,更加可怕的是他們的弓箭,人還未到,剪就射過來了。這樣的打法一開始就把中原的那些貴族們打的暈頭轉向。匈奴才不會和你講什麼紳士風度,貴族禮儀之類的禮節,人家的目標很明確,就是殺光,燒光,強光的三光政策,上來就一群人招呼你。

中原人也不傻,匈奴人這麼玩了幾次之後他們也反應了過來,再也不敢派人出去白白犧牲了。所以後來的三國演義中寫的什麼溫酒斬華雄啊之類種種的單挑,其實在真正的三國曆史上很少有單挑,大部分戰爭就是上來直接招呼的。再後來,明清之時,由於武器的進步,單挑徹底消失了。


東方盛世書畫


這是因為《三國演義》是小說,寫戰爭時先讓雙方大將單挑,從藝術方面既好寫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寫行軍佈陣,小說家不擅長,讀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真實的歷史上並不是這樣的。古代戰場很少有大將單挑這種機會。真實的戰場上,大多數是猛將帶著士兵衝鋒,可以起到提高士氣的作用。真要是雙方大將在戰場讓碰面了,狹路相逢,那只有交鋒了。比如關羽亂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突襲斬夏侯淵。


視界之窗影視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靈光一閃][靈光一閃][靈光一閃]

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人,都在電視裡見過這樣的場景:一方大將在陣前叫宣,另一方的大將就會跑出來迎戰,經過戰鬥,肯定有一方大將落荒而逃,要麼就是被斬於馬下。整個過程只見將軍比武藝,身後數萬大軍卻毫無作為。

說句實話,看了三國沒有疑惑才是假的。《三國演義》中充斥了大量的單挑場景,比如著名的橋段《溫酒斬華雄》中,華雄就先後與兩員將軍交戰。又因為其中一個叫潘鳳的將軍極富戲劇性,如今成了眾人戲謔的對象。關二爺和華雄單挑贏了,才有了斬華雄的事蹟。

同樣的場景還出現在《三英戰呂布》中。只不過這次不是單挑,而是三打一,欺負人家呂布只有一個人。另外,斬顏良、誅文丑在書中也是單挑,未曾有過士卒的戰鬥。還有關二爺和老將黃忠也是憑單挑決勝負。不管是上面哪個故事,都有一個共同的現象:整個過程,身後數萬士兵都只是搖旗吶喊。

俗話說“養兵千日,用兵一時”。三國各路諸侯養兵,難道只是為了在打仗的時候有一群啦啦隊吶喊助威嗎?非也!要想搞清楚《三國演義》中單挑的現象,首先就要明確一件事:《三國演義》只是一本小說。

藝術源於生活,高於生活。小說也是一種藝術,因此也有其特殊的表現手法。在古代,絕大多數的戰場上,單挑都是很難出現的。比如溫酒斬華雄,三英戰呂布這些橋段,全都是杜撰出來的。歷史上,華雄是被孫堅部下所斬,而且也沒單挑。文丑是被亂軍所殺,與關羽無關。也只有顏良真的是關二爺親手殺的,而且還是“千軍萬馬中奪顏良首級”。多數情況下,好不容易才培養出來的一個將軍,閒的沒事去單挑,萬一死了誰來指揮?

至於為什麼小說裡總是寫單挑,原因很簡單,但是有些出乎意料:這是讀者的文化水平決定的!在古代,大多數人的知識水平不夠,你給他講軍事後勤、排兵佈陣、側翼包抄,基本等於對牛彈琴。為了讓廣大的勞動人民接受,羅貫中就將兩軍打仗簡化成了武將單挑。這種簡單的手法卻大獲成功,以至後世文學家、評書先生紛紛效仿。


影視水平線


《三國演義》是小說,寫戰爭時先讓雙方大將單挑,從藝術方面既好寫又好看。要是真有板有眼的寫行軍佈陣,小說家不擅長,讀者也未必有耐心看。

古代戰場很少有大將單挑這種機會,項羽曾找劉邦單挑,被劉邦深深鄙視。項王謂漢王曰:“天下匈匈數歲者,徒以吾兩人耳。願與漢王挑戰決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為也!”漢王笑謝曰:吾寧鬥智,不能鬥力。——《史記》

真實的戰場上,大多數是猛將帶著士兵衝鋒,可以起到提高士氣的作用。真要是雙方大將在戰場讓碰面了,狹路相逢,那只有交鋒了。比如關羽亂軍之中斬顏良,黃忠突襲斬夏侯淵。

一個人好不容易混成大將,身系全軍成敗,誰肯白白冒險去送人頭?雙方各帶幾萬人去打仗,然後讓士兵當觀眾,用大將單挑的方式決出輸贏,這不是腦子有病嗎?難道這就是傳說中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當拉拉隊?”


海洋播報


三國演義可以說是一部人物傳記小說,通過各個人物將歷史串接起來,三國又是一個動盪的年代,武將自然是最能彰顯小說張力的


飛科娛樂豆


主將對決的結果,可以很大程度影響戰鬥的結局,比如主將英勇,將敵將斬殺,士兵士氣就會很旺盛,就可以乘勝擊敵。


影兒火蟲


羅貫中手法表現很精彩!一群螞蟻打仗沒有看點!更無意義觀眾只能聚目一張畫焦


斑馬香秋


總打仗,人口少啊,單挑省的死那麼多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