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導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感?

親子家庭教育指導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也是孩子對自己某方面的肯定,基礎自信的來源,如何讓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感,是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和啟蒙中的一門必修課。

首先,所有的有意引導都必須建立在互相尊重的基礎關係上,有很多家長在孩子的成長和日常生活中扮演的是一個上級的角色,對其發號施令,這樣你得到的可能只是孩子畏懼權威之下的順從,埋下叛逆期不可開交的種子,這樣環境下成長的孩子叛逆期會來的更早,所以更不要提引導,你的引導只會讓孩子覺得你是在約束他,管的太寬,從而適得其反。

其次,要從孩子的興趣愛好出發,從小培養他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畢竟興趣是天才的老師,孩子自己


偶爾夢醉


一、無條件接納孩子

  孩子出生時是一張白紙,愛和恨的能力,都是後來學會的,而學習的主要對象,就是父母。原生家庭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長環境,父母更是孩子生命價值教育的啟蒙者。

2

二、鼓勵孩子自己做決定

  教育不僅僅是學習知識,更要教會孩子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以父母得學會放手。

3

三、學會傾聽和了解孩子

  孩子不是我們的附屬生命,他們有自己的獨立人格與價值,尊重他,傾聽他,他才樂於與你分享他的生命成長。四、傳遞正能量正能量能創造人生的奇蹟。孩子身上一定有他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你強調他,說他行,他就行。許多人以為讚美鼓勵孩子,孩子就會驕傲,就會退步,其實這是一個認知上的誤區。

4

四、給孩子犯錯的機會

  犯錯也可以是一個總結經驗、吸取教訓的機會。每個人的生命價值都是在磨礪中建立和完善起來的。

  每個人在嬰幼兒期都是在不斷的摔倒爬起中學會了行走,孩子不可能完全不犯錯就長大。父母需要幫助孩子在每一個錯誤中學習成長。

5

五、發現孩子的潛能

  人好比一座蘊藏著無價寶藏的礦藏,唯有教育才能使寶藏盡露。經歷豐富的父母師長以言傳身教,與孩子分享自身對生命的思考,可以幫助他們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教會孩子善用他的天賦,並變成他最大的優勢。

6

六、給孩子貢獻的機會

  要培養孩子有責任感,有同情心,就得製造機會讓孩子“貢獻”。如,在家中參與力所能及的勞動,或參與慈善活動,孩子對家庭和社會的貢獻越大,他從中獲得的價值肯定越充足,也就越發自信。



傷風賞月殤秋香


從小事做起,每一件事都必須認真對待,讓孩子認識到,即便是一件很小的事也要用心對待,然後用孩子能理解的語音去解說,實物的價值和意義,孩子是一張白紙,也是我們的鏡子,我們怎麼給孩子說,孩子就會怎麼認定,所以當我們給孩子說某件事的時候,一定先要我們自己想一下,這件事怎麼給孩子說,孩子才能理解和明白,引導價值是在孩子能理解的基礎至上去給孩子說,什麼叫價值,歡迎各位點評,個人觀點,



猴王一家


自我價值包括三項素質:自信,自愛,自尊。我們要從這些方面來慢慢培養孩子,要清楚自己平時是怎麼撫摸你的小孩的。以同樣的方式摸一下自己,你有什麼感覺呢?你可以將這些感覺與你的孩子交流

1. 要清楚自己的眼神是怎樣的。要敢於承認自己的感受:“我很生氣”,“我很害怕”,“我很開心”等等。最重要的是要能用眼神向你的小孩傳達自己的感受。

2.非常小的孩子很容易認為周圍發生的一切事與自己有關。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心的重要一步就是要教孩子明確區分那件事和自己有關,那件事是別人引起的。

3. 鼓勵孩子多發表意見多問問題,這樣大家就能夠弄清楚他心裡是怎麼想的。

4.對孩子說話是要保持較好的距離,要看著他的眼睛,直呼他的名字,並不是關愛地拍拍他,同時清晰地說出“我”和“你”這兩個字。當你這麼做的時候一定要全身心地投入,不要想其他的事情。這樣做與你孩子間就有了真正的溝通和交流,你也做到了成功地傳達愛意。

5. 喚起孩子對自身相似與差異的注意,你要以一種發現的心態而不是在競爭或比較的環境之下讓孩子意識到自己的獨特之處。

6.不斷尋找機會激發孩子的興趣,並耐心地引導是其具有主宰感,使孩子樹立自信心。

7.作為父母,要明確告訴孩子家庭的規則,並且要以一種民主平等的方式執行規則,而且,你的家庭規則是隨時代的發展而變化的,有利於家庭的和諧與成員幸福感的獲得。





七月之水


首先要尊重。尊重就是支持、包容、引導。不能按照家長自己的意願強加,不能過度包辦代替、過度保護,令孩子感覺被強迫、被塑造,覺得不被信任,感覺無能,變得消極。該他經歷的就要讓他去經歷。面對不同人事物的經歷也是學習和成長、獲得能力的機會。

對他的情感表達和訴求要積極回應,不能冷漠拒絕,要注意自己的態度,不能用打罵嘲諷的方式。並時常給予肯定與鼓勵!


大蘇閱天下


以孩子名義做公益,種植防沙梭梭樹,孩子知道以後,每天都要登錄金管家,自己動手給小樹苗抓蟲子、澆水,還一直在問小樹苗和她一起長大嗎?長大了要去看阿拉善小樹苗。





用戶徐豔


這個問題非常的有深度。每個孩子都是上天送給家長最好的禮物,而孩子的成長往往是和家庭環境,教育環境,甚至家長的三觀,家長對生活的態度等等息息相關。想要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感,首先要讓孩子樹立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自我價值感是什麼,其實就是正面的成就感。有的孩子為什麼沉迷於遊戲,有的孩子沉迷給主播打賞。為什麼?因為這些,可以給他帶來快樂,虛榮心的滿足以及成就感。為什麼這些,不叫自我價值感?因為這些快樂,都是短暫的,虛假的,畸形的。所以,樹立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是前提。其次,就是培養孩子的獨立性,獨立性就是獨立處理事情的能力。這包括思考能力和決斷能力。這個看起來很複雜,其實很簡單。就是尊重孩子的想法,做法。也許他的想法在我們看起來很幼稚和可笑,甚至是錯誤的,但如果後果並不涉及到安全問題並且後果在我們可以承受的範圍內,儘量不要去試圖干預,阻止,更不要代他決斷,適當的挫折對孩子的心理成長有好處。這樣,他就會慢慢的獨立。當孩子擁有積極正面的生活態度,又有獨立處理、決斷事情的能力,當每完成一件件他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以後,正面的成就感就會隨之而來(就是實現自我價值),而孩子也會變得越來越自信,越來越有擔當。純手打,希望可以幫到您!


杯莫停upup


自我價值的體現,主要是對自己的認同,有自信心,進而敢於表現自己,表達自己的想法,對於孩子今後的生活、學習和工作都是有極大幫助的。

要想讓孩子體會到自我價值,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要善於觀察孩子的行為,即使做的不好也不要急著去否定他,而是應該先去引導他往正確的方向發展,肯定在這個過程中他做的好的地方,尤其是有鼓勵孩子的勇敢嘗試,一定不要大吼大叫,要不然會讓孩子變得畏手畏腳。

2、要善於發現孩子擅長的方面。擅長即喜歡,喜歡更能用心,更願意嘗試,並且會勇敢地接受挫折和失敗,而且一定不會被失敗所擊倒。讓孩子做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這樣我們和孩子之間的摩擦就會少,相處的也會更加融洽。

3、讓孩子多去參加一些體育運動。有句話說得好:不會遊戲的孩子就不會學習。體育運動既能鍛鍊孩子的身體,又能培養孩子的意志力,還可以在運動中激發孩子的潛力,開動大腦。因為體育競技總有個輸贏結果,而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在意的,為了活得勝利,就需要想法設法,開動腦筋。這樣的活動可以說是一舉多得。

引導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是一項漫長而艱苦的工作,需要我們每一位家鄉都能用心,不怕失敗,不怕繁瑣,相信你一定能夠成功!


雎楓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簡單點說就是孩子自己能夠做某些事情,而且孩子知道自己能夠做的很好。而引導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感,就是鼓勵孩子去獨立做這些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鼓勵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鼓勵的好,孩子就能夠從勞動中體會到自我價值感,形成強有力的自信自尊;鼓勵的不好,孩子就會事事依賴大人,在大人們肯定下才能做起成功某些事情,形成他信,或者說對大人的信仰。

成功的鼓勵,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著痕跡。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開始。

第一創造友善的環境。當家庭是友善的,家裡人各自互相幫助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體會到的是平等互助,孩子就願意主動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且還不害怕犯錯受到批評。例如這個場景:三歲孩子想拿桌子上的水杯喝水,卻不小心把它摔到地上。當家長的做法是沒有斥責,立即幫助孩子把地上的水杯撿起來,並幫助孩子倒了一杯水給他喝,那麼孩子就不會因為水杯掉到地上而不敢再次獨自拿水杯,下次的時候他還會這樣做,還會自己獨自去拿水,孩子不會害怕犯錯。但如果家長首先做的是斥責孩子不小心,孩子就會害怕再次犯錯受到批評而不再去獨自嘗試。

第二引導孩子做與他能力匹配的事情。在友善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願意主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很有可能做失敗,讓孩子體會不到自我價值感,或者有損他的自我價值感。家長可以主動引導幫助孩子規避這些他能力之外的事情。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可以幫助家裡擺放碗筷擺放桌椅板凳,但是卻不能在籃球場上像大孩子一樣投籃運球玩耍。家長就可以經常在吃飯的時候把擺放碗筷工作交給孩子。家長可以說:孩子把碗筷擺一下。很平常的語氣就可以,讓孩子意識不到這個是請求,這也就是不著痕跡。而在籃球場上,家長可以主動邀請孩子一塊兒拍球、傳球,不要主動讓孩子去像男孩子那樣投籃運球。

第三肯定和鼓勵。 孩子幫著爸爸媽媽擺放了碗筷,做了自己所能做得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最好不用話語來肯定他。而是自然而然的接著做下一步事情。這樣的做法的效果是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下一步動作而判斷出自己所做事情是正確的,自己對自己的所做事情進行價值的肯定,從而增強對做這件事情的自信心。而父母下次繼續讓孩子做這件事情,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當孩子多次重複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就會穩定和增強,從而擴展到其他事情上,有信心去做其他沒有嘗試做過的事情。

第四耐心。孩子的自我價值是通過做一件件事情來自我判斷,通過自我判斷得出的。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好,他的自我價值就能夠得到肯定,有些事情孩子做的不好的,自我價值就會得到否定,在這肯定和否定之間,形成孩子的自信心。這個過程肯定會有曲折,所以就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讓孩子得出更多的正面的價值肯定。

結束語:孩子必須通過體會自我價值才能形成積極的自信心。家長的引導就是給孩子提供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能夠通過做自己能力所能達到的事情來不斷的體現自我價值,增加自我價值,最終形成健康的自信心。


曦寶和伊寶


孩子的自我價值感簡單點說就是孩子自己能夠做某些事情,而且孩子知道自己能夠做的很好。而引導孩子體會自我價值感,就是鼓勵孩子去獨立做這些自己能夠做的事情。

鼓勵是要講究方式方法的。鼓勵的好,孩子就能夠從勞動中體會到自我價值感,形成強有力的自信自尊;鼓勵的不好,孩子就會事事依賴大人,在大人們肯定下才能做起成功某些事情,形成他信,或者說對大人的信仰。

成功的鼓勵,最重要的特點就是不著痕跡。家長可以從以下幾個步驟開始。

第一創造友善的環境。當家庭是友善的,家裡人各自互相幫助的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體會到的是平等互助,孩子就願意主動去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而且還不害怕犯錯受到批評。例如這個場景:三歲孩子想拿桌子上的水杯喝水,卻不小心把它摔到地上。當家長的做法是沒有斥責,立即幫助孩子把地上的水杯撿起來,並幫助孩子倒了一杯水給他喝,那麼孩子就不會因為水杯掉到地上而不敢再次獨自拿水杯,下次的時候他還會這樣做,還會自己獨自去拿水,孩子不會害怕犯錯。但如果家長首先做的是斥責孩子不小心,孩子就會害怕再次犯錯受到批評而不再去獨自嘗試。

第二引導孩子做與他能力匹配的事情。在友善的家庭環境中,孩子是願意主動做一些自己感興趣的事情。但是這些事情很有可能做失敗,讓孩子體會不到自我價值感,或者有損他的自我價值感。家長可以主動引導幫助孩子規避這些他能力之外的事情。例如一個5歲的孩子可以幫助家裡擺放碗筷擺放桌椅板凳,但是卻不能在籃球場上像大孩子一樣投籃運球玩耍。家長就可以經常在吃飯的時候把擺放碗筷工作交給孩子。家長可以說:孩子把碗筷擺一下。很平常的語氣就可以,讓孩子意識不到這個是請求,這也就是不著痕跡。而在籃球場上,家長可以主動邀請孩子一塊兒拍球、傳球,不要主動讓孩子去像男孩子那樣投籃運球。

第三肯定和鼓勵。 孩子幫著爸爸媽媽擺放了碗筷,做了自己所能做得的事情的時候,家長最好不用話語來肯定他。而是自然而然的接著做下一步事情。這樣的做法的效果是孩子通過觀察父母的下一步動作而判斷出自己所做事情是正確的,自己對自己的所做事情進行價值的肯定,從而增強對做這件事情的自信心。而父母下次繼續讓孩子做這件事情,就是父母對孩子的鼓勵和肯定。當孩子多次重複做這件事情的時候,孩子的自信心就會穩定和增強,從而擴展到其他事情上,有信心去做其他沒有嘗試做過的事情。

第四耐心。孩子的自我價值是通過做一件件事情來自我判斷,通過自我判斷得出的。有些事情孩子做得好,他的自我價值就能夠得到肯定,有些事情孩子做的不好的,自我價值就會得到否定,在這肯定和否定之間,形成孩子的自信心。這個過程肯定會有曲折,所以就需要家長的耐心引導,讓孩子得出更多的正面的價值肯定。

結束語:孩子必須通過體會自我價值才能形成積極的自信心。家長的引導就是給孩子提供能夠積極主動的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的環境。在這個環境中孩子能夠通過做自己能力所能達到的事情來不斷的體現自我價值,增加自我價值,最終形成健康的自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