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和王朗,誰罵得有理?

月音吐槽


這一幕是影視劇中虛構的場景,雖然最後諸葛亮吵架贏了王朗,可是論誰的話有道理還是王朗。只能說王朗沒有諸葛亮臉皮厚吧!因為諸葛亮可是練就了見誰都不臉紅的本事。

起因是諸葛亮北伐,曹真就來找王朗,希望他給出一個對策,王朗仗著自己70多歲年紀大,見識多,對這場仗可是信心滿滿,還說自己可以用一番話就讓蜀國的士兵投降。

到了兩軍對戰的時候,王朗就喊話了,讓諸葛亮出來和他談話。諸葛亮其實早就看到了王朗的旗幟,心裡想的是這王朗估計又要搞事情了,自己得想辦法隨機應變。果然,王朗見諸葛亮出來了就和他打了個招呼,然後憑藉自己的口才開始懟諸葛亮了:“久聞公之大名,今幸一會。 公既知天命、識時務,何故興無名之兵?”諸葛亮也不怕他,隨口就回了一句話“吾奉詔討賊,何謂無名?”,這句話也在暗示曹軍都是賊,我就是來討伐你們的。

其實王朗一開始就讓自己站在高位,因為曹魏這邊無論哪方面都比蜀漢強大,這讓他有一種優越感,覺得這場仗打不打無所謂,對方肯定打不過自個兒,所以他一開始懟諸葛亮的時候就是按照這個點出發的。

可是他想不到的是對上的人是諸葛亮,他哪裡管什麼魏國強還是蜀國弱,直接從道德上批判王朗,讓他丟了老臉。王朗想到一開始自己吹的牛逼,這下子可真的是沒臉見人了,最後被氣的墜馬死了。


莫名的青春157


從群雄割據之後的情形看,三家獨立瓜分漢室王土。諸葛亮主要的意思是罵王朗世代受恩於漢家皇室,最後卻跟著曹操篡漢;而王朗主要的意思是罵諸葛亮不識大體,不分大勢所趨,應該棄暗投明歸附大魏。

其實來看,都有道理,又都沒道理。有道理,是他們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對方,而實際卻以漢室之名指責對方。說都沒道理,他們最終都自稱一家,完全忘卻了什麼叫漢室江山。


歷史的天空很蒼茫


都是虛構,潑婦罵街,兩軍陣前,人馬吵雜,相距都在半里左右,古代沒擴音器,空曠之地,聲音傳不遠,根本聽不到的。王朗也不會罵的死,這點心理素質沒有?還上什麼陣?


別山居士


羅貫中寫《三國演義》時給諸葛亮安排了兩場精彩的“舌戰”。一場是赤壁之戰前,諸葛亮隻身來到東吳,跟孫權手下的主和派來了一場群體辯論;另一場就是北伐期間,跟曹魏的司徒王朗在陣前對罵,最後王朗被諸葛亮氣得當場吐血,從馬上栽了下來。

其實王朗的口才並不差,他說的話也是有理有據,令人信服的,但為什麼一遇上諸葛亮,就還是輸了呢?其實諸葛亮的說話藝術是非常巧妙的,這一點,我們首先可以從他反駁東吳的張昭、陸績、程德樞等人的情況看出來。

諸葛亮永遠都能精準地捕捉到對方說話的漏洞。東吳素有“內事不決問張昭”的傳統,張昭身為孫權的第一個謀士,首先發難,稱劉備沒有得到諸葛亮前還能佔據城池,得了諸葛亮之後反而累累若喪家之犬,暗指諸葛亮自比為管仲、樂毅是純屬吹牛。

諸葛亮當即針鋒相對,稱急病要緩治,劉備實力不足卻胸懷大志,博望坡用兵神乎其技,做人要有遠見,不能只看一時的收穫,區區燕雀,不知鴻鵠之志;張昭無話可說,接著陸績、程德樞輪番上陣,一個說曹操出身名門,劉備卻來歷不明;一個說諸葛亮沒有儒者真才實學。

這回諸葛亮笑得更開心了,他左手拿漢獻帝封劉皇叔的例子,右手擺儒者有實用派、腐儒派的區別,駁得陸績、程德樞無語凝噎。因為對方是在發難,發難是有目的性的,如果跟著對方的思路走,很容易被帶偏,所以諸葛亮對上王朗時,也是一樣的做法。

王朗稱,“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有德之人,此自然之理也,太祖武皇帝,非以權勢取之,實天命所歸也!古人曰:“順天者昌,逆天者亡”…公可倒戈卸甲,以禮來降,不失封侯之位。”他說的也沒錯,因為自古以來王權本就多次更迭,這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但諸葛亮偏不跟著王朗“順天意”的思路走。雖說自古有“天人感應”的說法,但王朗遺漏了一個重要的細節:古代有兩個天,一個是天意,一個是正統,王朗說天意,諸葛亮就說正統,拿王朗本為漢臣,卻沒有氣節,為了求生謀富貴,投入曹魏陣營說事。

“廟堂之上,朽木為官,殿陛之間,禽獸食祿;狼心狗行之輩,滾滾當道,奴顏婢膝之徒,紛紛秉政。”這話看著是說朝中眾臣,其實純粹是在說桓、靈期間,一時社稷不明,你這樣的人才能入朝為官!你僥倖為官也就算了,怎麼還做得這麼沒節操?

王朗已經被噎得差不多了,諸葛亮再添一把火,罵他是“皓首匹夫!蒼髯老賊!”,你這樣的人連跟我對罵都不配!君臣正統你都忘了,你還算個人?王朗眾目睽睽之下丟盡了臉面,說嘴被打嘴,也難怪“氣滿胸膛”,直接被諸葛亮罵死了。


KB零點視頻


諸葛亮罵王朗,是《三國演義》中兩種觀念的對搏,是作者的點睛之筆,意義深遠!

作者羅貫中是參加過推翻元朝的戰鬥的,在朱明平天下後,潛心寫作《三國演義》。他所要表達的是無論風雲變幻,都堅守著漢統的正義之士諸葛亮,同屈服於纂漢自立的不忠不義的王郎之爭。

諸葛亮說:你世代食漢祿,為漢官,為什麼棄漢投賊,辱沒祖宗,為虎作倀。一把年紀,越活越糊塗,當千刀殺,萬刀剮!

王朗說:漢室朝綱廢弛,天下有德者居之。識事務者為俊傑。汝兄弟就在曹營,良士擇木而棲。不要知迷不悟。

諸葛亮正氣凜然,慷慨陳詞。王朗理虧詞窮,敗下陣來。不久就惱羞成辱,一命鳴乎。

諸葛亮罵死王朗,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正氣輾碎邪氣!


夏雨風


諸葛亮與王朗對罵,其實王朗說的句句在理。

眾所周知,諸葛亮一生金句頻出,司徒王朗曾被諸葛亮痛斥為“厚顏無恥之人”,氣得王朗口吐鮮血。當年諸葛亮和王朗那一場陣前罵戰,曾讓很多人都大呼痛快,佩服諸葛亮的同時,不自覺地就把王朗歸位無恥老賊那一類。可是細細糾來,王朗在一開始所說的事情完全是有真憑實據的,而且還佔據上風,可他為什麼最後又輸了呢?

據《三國演義》記載,在王司徒一番高談闊論之後,蜀軍的反映如下:蜀兵聞言,嘆之不已,皆以為有理,孔明默然不語。可見,王朗最開始的一番話的的確確是說到了諸葛亮等人的痛處,諸葛亮自詡正義之師,興兵討伐各路諸侯,引得王朗大聲痛斥。王朗有云:天數有變,神器更易,而歸於有德之人,此定然之理也。最後兩句話暫且不論,皇帝輪流做乃是共識,憑什麼你大漢就是正統?殊不知你漢朝也是奪來的?

“今我大魏帶甲百萬,良將千員”,王朗此言確實不虛。曹操的兵馬遠遠超過劉備,在王朗看來,諸葛亮此舉無異於以卵擊石。而且王朗說的話就是事實,既然皇帝都可以輪流做,為什麼你大漢一定要逆天改命,與天下大勢作對?王朗在最後還不忘說諸葛亮既然有大才,天下大勢自然能看清,為什麼非要“逆天理、揹人情而行事”?此時的諸葛亮沉默不語,他覺得王朗說的確實有理,不過他還是能找到漏洞。

諸葛亮的聰明之處在於,他不與王朗爭論誰對誰錯,主要的目的就是先挽回士氣。諸葛亮為了駁倒王朗,決定先從他的身份下手。“只見孔明在車上大笑曰:吾以汝為漢朝大老元臣,必有高論,豈期出此言也!”諸葛亮此言一出,王朗瞬間就從雲端被打落,他此前說的話是沒錯,但是他忽略了一個至關重要的問題,就是自己“變節”的身份,想當初呂布都被稱為“三姓家奴”,他一個小小的司徒,如何翻身?

在三國時期,忠義被推在首位,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王朗原是漢朝元老,卻因為天下大勢倒向犯上作亂的曹操,雖然曹操的勢力大,但那也不是背叛的理由。諸葛亮又說道:吾素知汝所行,初舉孝廉入仕,理合匡君輔國,安漢興劉,何期反助逆賊,同謀篡位!諸葛亮的連續發問,使得王朗一時啞口無言,他犯了這個社會最大的錯誤,即使自己之前說的話再有道理,也無濟於事。

最後,王朗被諸葛亮氣得口吐鮮血,而他之前說的那番正確無比的話,卻成了笑話。王朗說的其實沒有錯,錯就錯在說話的人,如果他沒有漢朝元老的身份,相信他說的話,諸葛亮就算再聰明,也是無法反駁的。


小華歷史


諸葛亮北伐來襲,曹真應對,找來王朗商量對策,王朗仗著自己70多歲年紀大,見識多,給曹真打包票“來日可嚴整隊伍,大展旌旗。老夫自出,只用一席話,管教諸葛亮拱手而降,蜀兵不戰自退。”端的是十分的自信與自傲。


生活在黃島開發區


誰贏誰有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