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導言:1127年,靖康之變成了宋朝永遠難以抹去的汙點與記憶。徽欽二帝以及無數皇室宗親被俘往金國,開封城內一片血雨腥風。在這種恥辱與恐慌之下,趙構於1127年6月,在河南即位,建立南宋。

在即位之初,宋高宗趙構也曾經起用抗戰派,甚至多次打敗金兵。但是之後不久,他又倒向、依靠投降勢力。一直對金採取退避妥協的政策,在金兵的壓迫下,節節南逃,不斷派使臣向金國乞降。不僅如此,對於主戰派以及北方的抗金勢力,他也一直以忽視打壓的態度對待。

作為南宋的最高領導人,宋高宗的妥協避讓,使得金兵愈加肆無忌憚,宋高宗不僅臣服於金,還年年貢納歲幣。讓土地中原廣大地區的人民不斷被侵略,國破家亡,哀鴻遍野,南宋治下的人民還要承擔貢納歲幣的經濟壓力,不僅如此,宋高宗無意改變朝廷現狀,朝綱混亂,統治腐朽。由此導致了人民起義,增加社會不安定因素,加劇了社會矛盾。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作為一國之君,不論從父母兄弟妻子被俘的個人感情還是統治一國的國家情懷出發,宋高宗都有責任對抗金國,而且南宋在幾次對金作戰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績,佔據主動優勢,但是宋高宗仍然採取妥協退避的政策。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南宋政權是北宋末年腐朽政權的延續

北宋的滅亡,是北宋末年政權腐朽的結果。北宋時期宋徽宗在位時就任用權臣蔡京,放縱蔡京與其黨羽把持朝政,以皇帝的名義濫發詔令,使得北宋末年政治混亂。同時他們還搜刮民脂民膏,加劇了社會矛盾。宋徽宗本人也在他們的慫恿之下漠視朝政,貪圖享樂,金國逐漸強大,北宋也沒有足夠的警惕意識,金兵入侵之時,渙散軟弱的軍隊、混亂無綱的朝政,驚慌失措的皇帝,以及深厚的社會矛盾,使得北宋如同摧枯拉朽一般被擊垮。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南宋表面上是一個新的王朝,但實際上,是北宋舊政權的重新組合,政權核心與北宋時期相比並沒有什麼大的變化。揹負家國之恥,宋高宗剛剛即位時也曾有過雄心壯志,決心改變政治腐敗的現象,但是沒有落實到實際當中,依舊延續繼承了北宋政權消極腐朽的思想作風。

首先,作為南宋最高統治者,宋高宗置國家、人民於不顧。面對金國的逼迫,節節南逃,與金國妥協求和,貪生怕死,甚至連抵抗的意志與決心都沒有表現出來。據《續資治通鑑》中記載,宋高宗即位後不久。就在汪伯彥、黃潛善等奸佞小人的慫恿下離開中原逃往江南。他這樣的貪生怕死,任憑中原百姓被侵略,與北宋末年的徽、欽二帝沒有什麼區別。

其次,宋高宗並非不知道北宋末年的種種弊端。據《宋史》記載:"他即位後曾經下詔表示將要反思審視北宋的舊的朝綱,不讓宦官掌握兵權,接受建言,去浮靡之風,如果將領沒有軍功就不會給他特別的賞賜。"但是在實際行動上,他並沒有改善北宋末年的各種弊政,權臣、宦官備受寵幸、軍備鬆弛、將帥驕橫,甚至北宋更加嚴重。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宋高宗偏向汪伯彥、黃潛善等奸臣,他們排斥甚至殺害主戰派,專權驕橫,任用親信,對待金兵也不作準備,反而極力主張宋高宗南遷。在宦官方面,康履等宦官因陪同宋高宗從揚州出逃因此倍受寵信,他們仰仗宋高宗干預朝政,作威作福。"中官指環,至此為級"統領軍隊的軍事將領,擁兵自重,將國家民族利益拋之腦後,只想著自己升官發財。由此看來,北宋末年的種種弊端,權臣、宦官以及驕橫的軍事將領,都沒有得到解決。

而且,宋高宗貪生怕死,任用權臣宦官,自然會導致朝政混亂。從皇上至權臣再到一些地方官吏,只想著保護自己周全,不盡自己的職能,胸無大志,心無大局。宋朝賢臣許景衡曾說當時宋朝的狀況是:沒有人才、政事不通、新的政策法令還未制定、舊的弊端仍然存在、花費巨大、國庫空虛、賦役繁重、人民困苦、朝廷的命令難以實施、賞罰不分明、盜賊相繼、權臣結黨營私、禍亂朝政、奸賊未除、貪婪暴力不斷滋生。這番話形象地描述了當時北宋朝政混亂的情況。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剛剛建立的南宋政權,只不過是北宋政權的複製。不僅沒有改變北宋末年政治腐敗的情況,反而愈加嚴重。從皇帝到權臣再到地方,綱紀混亂,政治敗壞,朝廷的主戰派和地方的抗金力量都得不到朝廷的支持,甚至被打壓,在這種情況下,南宋怎麼可能與金國對峙?

宋高宗沒有中興之意

經歷了靖康之難的宋高宗,父母兄弟以及妻子全部被俘,國內百姓生靈塗炭。繼位後的宋高宗理應勵精圖治,洗刷恥辱。但是他並沒有反抗金國,反而是貪生怕死,節節南逃,將國家民族利益置於腦後,沒有中興之意。

在朝中,面對主戰派和議和派,他選擇了後者,沒有采納主戰派與金軍對抗、收復失地的主張。在他即位後,胡舜陟、曹輔、張所等人提出了要勵精圖治、收復失地的主張與措施。但宋高宗並沒有採納,而且還將胡舜陟、張所罷職,李綱也曾對宋高宗提出了中興的主張。宋高宗雖然聽取了這些建議,但是實際行動上並沒有什麼措施。不僅如此,在這段時期他還在汪伯彥、黃潛善的策劃下,準備難逃。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在朝廷之外,經歷了國破家亡的痛苦,北方義軍與一些將領,都積極展開了抗金的鬥爭,並且頗具規模。比如太行山一代王彥領導的的"八字軍",發展到10萬人之眾;河東河北山東的紅巾軍等等義軍給予了金軍沉重的打擊。人民有如此之大的抗金決心與成效,有識之士也提議要利用、聯合、義軍、抗擊進軍,李綱和宗澤積極籌措,致使北方出現了抗金斗爭的高潮。

但是宋高宗只想著趕緊南下,保護自身周全,不支持義軍活動。而且到後期義軍的力量逐漸壯大,他竟然以清剿盜賊為名,解散了各地義軍。宗澤雖然極力勸解但也無事於補,最終含恨而終。宗澤死後金兵更加肆無忌憚,大舉南下。

金國力量雖強,但一時之間也無法吞併宋朝,而且義軍的抗金活動頗有成效,拿宋高宗為何仍不支持?第一,他怕抗金勝利,二帝可以回到京師,那麼他自身的皇位就不保了。第二,宋代歷來壓制兵權,他怕義軍的力量太過強大,對朝廷政權不夠穩定。因此他不斷反對、壓制抗金活動,沒有中興之意。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軍事力量薄弱

南宋初年,軍事力量薄弱也是宋高宗南逃的主要原因。

在北宋末年,中央禁軍就因為朝政腐敗以及金軍入侵而潰散無力,《續資治通鑑》中記載:北宋中央禁軍"軍政懈弛",到靖康之難是衛士只有近3萬人,城破後更是所存無幾。宋高宗即位時,身邊只有殿前司隨從,軍事力量十分薄弱,李綱曾經提出要擴充軍隊,但宋高宗沒有實施。

在這期間,全國各地有自發組織的勤王軍隊,但是朝廷怕軍隊力量過於強大,因此下令各地禁止勤王,解散各地義軍,他們難以為繼,只能解散,或回家或起義,甚至有一些變成了盜匪。除此之外,在北方,將領們統治的軍隊分散,難以統一,力量無法集中,有一些將領只顧自己升官發財,自作主張,傭兵自重,見到金軍不戰而敗,甚至還縱容部下,搶掠百姓,中飽私囊。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軍事力量薄弱分散,軍隊內部作戰能力低下,甚至殘害百姓。朝廷也沒有有力的組織軍隊,難以與金軍對抗,這導致了宋高宗對金的妥協避讓。

社會矛盾突出,統治力量分散

北宋末年至南宋初年,經歷了朝政腐敗、金軍入侵、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南宋軟弱,百姓生靈塗炭,國破家亡還,要承擔賦稅歲幣等經濟壓力,社會矛盾加劇,人民起義不斷增加,流民四起、盜匪不斷。其中,"群盜"是擾亂社會安定的重要因素,他們來源多樣,有解散的勤王之兵,有難以生存的流民,也有抗擊金軍的義軍,規模大者有幾萬人,或搶掠平民,或抗擊金軍,但是他們力量分散,很難結合。不過,這也是宋高宗的心頭之患,甚至將大量的兵力用於鎮壓他們,致使金軍趁機侵入,進一步促使宋高宗南逃。

明明有良臣猛將,為何宋高宗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

結語

綜上來看,宋高宗從南宋建立之初開始,他手上有良臣輔佐,外有浴血奮戰的強勁軍隊,完全有資格和金兵血戰到底,迎回二聖,但是他卻將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縱容權臣宦官當道,朝外流民四起,盜匪橫行,軍中力量分散,軍事力量薄弱。最主要的是宋高宗為維護自己的皇位,防止徽欽二帝回京,避免軍權遏制皇權,打壓軍權,任用奸佞,整個南宋軟弱無力,怎能不對金國妥協避讓,一味南逃!

參考文獻:

《續資治通鑑》

《宋史》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