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夫妇明知林黛玉的病无法治,为何仍然坚持不让她出家?

黑白文章泽渊诗


一切皆由命,半点不由人。同样患病难治,妙玉跟了师父出家病就好了。林黛玉没有跟着癞头和尚去出家,“一生也不能好的了”。那么有人会问,林如海夫妇明知道林黛玉的病难治,为什么不和妙玉父母的选择一样,让癞头和尚抱走呢?此事说白了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不体谅父母之心。

(第三回林黛玉说)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了。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不经之谈,也没人理他。

林黛玉讲述癞头和尚当年度化她非常详细。

一,癞头和尚莫名出现,就要度化人家三岁小女儿,没有可信度,林如海夫妇不会将女儿交给陌生人。

二,癞头和尚说林黛玉不出家就好不了,除非一辈子不哭,不见外人。这是诅咒林黛玉,换成哪个父母也接受不了,怎么可能再将女儿给他。

三,癞头和尚邋邋遢遢,疯疯癫癫,叫花子一样来去无踪居无定所,怎么看都是拐卖儿童的拐子。林如海夫妇如何能将女儿给他?

四,癞头和尚毕竟是和尚不是尼姑,除了疯话没有显露神迹,怎么可能抱走人家女儿?

第一回,癞头和尚第一次出现在甄士隐面前,也是管甄士隐要女儿。同样被拒绝。

(第一回)那僧则癞头跣脚,那道则跛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至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大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睬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女儿撤身要进去…

癞头和尚从读者的角度知道他是“真人”茫茫大士化身,但身在局中人如何知道?不过就是疯疯癫癫说着疯话的“疯子”。所谓“真人不露相”,肉眼凡胎难辨识。

甄士隐的反应,就是林如海夫妇的反应。女儿是他们的心头肉,不可能随便给陌生人带走!如果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来到贾家说要带走被五鬼魇了濒死的贾宝玉,贾家就算知道贾宝玉必死,也不会给。看贾代儒如何对上门救贾瑞的跛足道人就知道。

虽说病急乱投医,也没人愿意将儿女随便交给“疯和尚”。妙玉父母之所以愿意将她舍给庙里,只因妙玉师父是熟人,就是家乡玄墓蟠香寺的主持。妙玉家知道师父为人跟脚底细,才将妙玉舍在庙里。换成癞头和尚上门,一定也会被拒绝。由此可见取信于人是行事根本。

癞头和尚也很奇怪,他八十回前一共出场四次。一次对香菱(甄英莲),一次对林黛玉,一次对薛宝钗,一次对贾宝玉。香菱和林黛玉都不给救命之策,只说要带走,明摆等着被拒绝见死不救。而他给薛宝钗药方,赠“金锁”(金锁是薛家做的,癞头和尚只赠字),并亲自上门救治贾宝玉,双重标准迥然不同。

看癞头和尚行为,薛宝钗和贾宝玉是可救的。林黛玉和香菱是不可救的。事实上也是黛玉香菱都没活过二十岁。所谓癞头和尚度化,只是伪命题,他明知救不了,不过敷衍塞责而已。不能取信于人,林如海贾敏夫妇当然不会将女儿交给他。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动手转发一下,没准您的朋友也爱看,感谢赞赏。


君笺雅侃红楼


你好,我是红色楼阁的梦,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林如海出身名门望族,是地地道道的书香门第,那么对于玄幻的癞头和尚一说应该是不信的。

黛玉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无稽之谈,也没人理他。

从原文我们看出林如海夫妇是老来得子,况且又没了,只剩下一个黛玉,自然不肯舍的,要留在身边。况父母觉得其余外姓人不见也就罢了,可不幸的是最后父母双亡了。导致黛玉孤零零只能投奔了贾母,也是林如海夫妇的无奈之举。


红色楼阁的梦


林如海夫妇没有让黛玉出家有三个原因。

林黛玉进贾府时,她说道:“我自来是如此,从会吃饮食时便吃药,到今日未断,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那一年我三岁时,听得说来了一个癞头和尚,说要化我去出家,我父母固是不从。他又说:‘既舍不得他,只怕他的病一生也不能好的。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疯疯癫癫,说了这些无稽之谈,也没人理他”。

林黛玉三岁时,遇到了癞头和尚,英莲三岁时也遇见了癞头和尚,也跟甄士隐说让英莲出家,否则就会连累爹娘。甄士隐也没有相信,他没让英莲出家。

林如海夫妻和甄士隐的想法是一致的。他们不相信癞头和尚的话,不相信自己的女儿没救了。

林黛玉虽然身体弱,经常吃药,但不是凶险的急症,没有性命危险,林如海夫妻不信女儿的病只有死路一条。

林如海夫妻舍不得黛玉在青灯古佛前了结一生。

如果黛玉出家,那么黛玉小小年纪就要在佛门净地苦修,要承受精神和物质上的双重修行。从此以后,林黛玉再也不会享受红尘中的幸福生活,一生与青灯古佛相伴,这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是相当痛苦的。

妙玉出家了,但是妙玉的苦楚有谁知晓呢。

林黛玉离家到贾府是命中注定。

如果林黛玉出家,就不会来贾府,就不能完成报恩的夙愿。

林黛玉没有出家,是前世的因果造成的。林黛玉降临人间,就是来向贾宝玉报恩,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前世欠贾宝玉的甘露之惠。

如果黛玉出家了,林黛玉和贾宝玉就不会相见,黛玉报恩的愿望就不会实现。前世的因就不能有结果。

林黛玉没有出家,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的原因。一切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润杨阆苑


林如海夫妇没有听信癞头和尚的忠告,一是他们本来就不信,二是为“木石前盟”铺路搭桥,为爱女黛玉作长远谋划。

就算真的按照癞头和尚的提议去做,依然改变不了黛玉的命运。三生石畔灵河岸上,绛珠仙子黛玉为“还泪”追随神瑛侍者宝玉下凡的时候,黛玉的命运就已注定,前缘今世任谁也无法改变,不管是道士,还是和尚,治不好病,也救不了命。妙玉就是另一个版本的黛玉。她的家世品性和黛玉如出一辙,也是父母双亡,小时体弱多病。家人买命替她修行,不见奏效,改为妙玉带发修行。妙玉遇见宝玉凡心初动,克制情感的结局依然是青灯古佛,人将老,遭泥陷。

林如海夫妇不同意黛玉出家,原因有二:一是林如海夫妇不信鬼神信医学。相比神仙修身救命之说,科举取士高中探花的林如海更愿意相信“知识改变命运”,相信中医调理,相信父母的爱和陪伴更能拯救黛玉的性命,护女儿周全。林如海四十五岁老来得女,夫妇俩爱若珍宝,官宦世家的他们,相信独女黛玉是内症不足,人参燕窝好生调养必可痊愈。因此他们坚持中医调配“人参养荣丸”。何况癞头和尚疯疯癫癫,爱女交由他手成何体统?

二是林如海夫妇相信文化教育可增思想智慧。所以夫妇请来贾雨村,假借“义子”之名教授四书五经和世俗经济学问,并学女工插花审美,造就了一个“心性高贵”、“才学一流”、“思想独立”、“追求自由”,仿佛“天上掉下来”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神仙妹妹。

林如海夫妇没听劝“不见外姓亲戚”的忠告,原因有三:一是客观现实不允许。贾敏早逝,林如海年将半百,再无续室之意,且黛玉多病,年又极小,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今依傍外祖母及舅氏姊妹去,正好减我顾盼之忧,何云不往?”独爱贾敏的外祖母是贾府的当家人,对黛玉必将疼爱有加,贾府又是豪门贵胄,黛玉亦不会受温饱困扰,还有兄弟姐妹相伴照拂,确是不错的又没有他法的选择。二是黛玉母亲的遗言所托。贾敏刚去世不久,贾母就派人来接,必是贾敏病重所托,将独女交由贾母照顾,黛玉有依傍,代尽孝贾母,互有照应。林如海再无续弦之意,可见与爱妻情感笃深,必会如贾敏所愿。三是林如海夫妇对独女黛玉爱若珍宝,必为其作长远打算。将黛玉送至贾母身边照料,一来衣食无忧,接受教育;二来与宝玉两小无猜,青梅竹马,为将来“木石前盟”铺路搭桥。

所以,林如海夫妇不会采纳癞头和尚的忠告,一是本来就不信,二是早就做好了长远谋划。


冰橙飞燕


《红楼梦》女性已出家的,在前80回中是妙玉,后40回中是贾惜春,而需要出家而未出家的有林黛玉。

当时贵族家庭出生的孩子,如果要是出家的话,对于这个家庭而言,并不是光彩的事情。基于此,他们不会主动让孩子出家的。惜春的出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贾府听说她要出家时,大家都不可理喻的,也不断的对她实施劝说,但在她的坚持之下,经过周折,她才实现了出家的愿望。

妙玉、林黛玉需要出家,是因为先天身体不好,染有疾病,在世间尽管寻药无数,但无效果,出家将是他们治愈疾病的唯一办法。妙玉出家了。

林黛玉没有出家,首先肯定一点的是,林如海夫妇舍不得孩子出家。

妙玉出家,肯定也是她父母的无奈之举,他们照样是舍不得的。妙玉出家是带发修行,如此的出家应该说是不够彻底的,这是她留恋红尘的写照,更是她衔接红尘的一个纽带,她没有忘记尘世,没有做到六根清净。

林黛玉不出家。一则是他父母舍不得,再则她做为文学作品《红楼梦》中的一个人物形象,应该说这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否则她就与妙玉重叠了。这里作者虽然没有写林黛玉的出家,但是妙玉的出家就是她的一个投影。因此,作者也没有安排林黛玉出家,这是作者塑造《红楼梦》中群体人物形象的需要。


文学与教育


黛玉从一出场就能够看到她身上有一种出尘绝世的风采,虽然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但是一看也知道黛玉组有先天的不足之症,正因为这样大家对黛玉的病情十分好奇,王夫人率先发问黛玉也如实相告。

黛玉说她从会吃饭开始就要吃药,当年有一个癞头和尚化她出家不然这病就好不了了,只是因为林如何夫妇舍不得,所以黛玉一直都留在家里调养。那么这里引出一个问题,为什么黛玉的父母知道黛玉的病无法治,还仍然坚持不让黛玉出家呢?其实最根本的原因不过七个字——“可怜天下父母心”。

第一,舍不得黛玉受苦,出家清苦且终身不能嫁人

出家不是一件说书而已的事情,对于女子来说一定要三思而行,因为出家最简答的两件事就是一生清苦,第二就是一辈子不能嫁人,这两点并非一个人一生的必须,但是如果没有会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情。

寺院是讲究清修的地方,所以粗茶淡饭是必须的,而且每日能够面对的只有佛经和古刹,女孩子还未体会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就要去到其中将自己的一生埋葬,这本身就是一件悲伤和痛苦的事情,所以在《红楼梦》中出家从来都是一个女子很好的归宿。从妙玉开始,到芳官、智能到惜春,每一个女孩子都是悲苦的。

对于父母而言都是舍不得自己的孩子吃苦的,所以除非出家的愿望非常强烈且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家人是不会让自己的孩子出家的。林如海夫妇膝下只剩下黛玉这一个孩子了,所以如果不是出家关系到黛玉的生命,他们是无论如何都舍不得黛玉出家。

第二,赖头和尚给予了两种方案,并非一定要出家,不出家更适合黛玉

之所以林如海夫妇没有让黛玉出家,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癞头和尚其实给了两种解决方案,第一种就是出家,可是看妙玉虽然出家病好了,可是心却是受伤的,她向往红尘却因身份所束一生未能如愿,她活得一点都不快乐,所以出家并非上上之选。

再来看第二种解决方案,就是黛玉可以不出家,只要此生不再见外人,不再闻哭声,那么黛玉就可以保一世无虞,所以既然可以有折中既然不让黛玉出家又能保护她的办法,林家父母自然愿意选择这一种。黛玉留在父母可以感受家庭的温暖,还可以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人,那么未来她的生活还有无限种可能,所以比起未知的凶险,不出家的生活更适合黛玉。

第三,黛玉还小且病不凶险,可以再慢慢为黛玉寻访良医

癞头和尚是黛玉五岁上下的时候来到告知如何治疗黛玉的病情的,那个时候黛玉还那么小,而且病情也不凶险,黛玉完全还有更多时间去寻访良医,所以出家这件大可不必那么着急。林家父母也以为自己能够陪伴黛玉长大,他们从未料到自己会那么早离开黛玉,所以他们更愿意黛玉立在着急身边长大。

黛玉的病不是一时半刻就可以治好的,所以赖头和尚的话也不表示一定是真的,如果到了后来黛玉真的情况不好,那么再出家也是可行的,所以黛玉年岁还小的时候,父母还是更愿意把她留在身边,给予足够的陪伴。

这也是黛玉一直都在思念和感伤父母的原因。湘云曾经说黛玉太过伤感,可是从未得到和得到后再失去,这两种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黛玉感受过那种爱,所以在突然失去以后那种伤是一辈子都无法弥补的。可是也正是因为林如海夫妇对黛玉的爱,才让她养成了对爱情向往敢于追求、勇敢生活等种种好品质,这些都是黛玉独自一个人在寺庙里学不到的,所以不让黛玉出家也是对她的爱。


小说红楼


所谓的有因必有果,一部小说作者怎么安排自有他的用意。如果说林如海让黛玉出家了,还会有后来那些事吗?自然不成书了。其实即便不是情节需要,林如海和贾敏知道林黛玉得的是治不好的肺痨,也不会让她出家的,她与妙玉是两个概念。

【01】林家和贾府地位决定

贾府什么样的家族,自不必说,那种根深蒂固的老思想肯定在贾敏这里已经入骨,她考虑到各种因素,比如面子呀、出家遭罪呀等等都不会让自己唯一的女儿出家的;而林府呢,祖上一直世代袭爵,只是到林如海这里,靠的是他自己,但难不说也有祖上功德的荫庇,这样一个诗书传家的家庭,又怎会让自己的女儿去出家当姑子。

【02】黛玉是林如海夫妇唯一的女儿

这也是他们不能让黛玉出家的原因之一,就像英莲一样,甄士隐夫妇怎么可能让独女随了和尚道士去,所以林如海夫妇也不会让自己的命尖儿心肝儿宝贝去受那份罪。

【03】思想转不过来,面子亦不可丢

别说林、贾两家出不得出家人,就算有个贾敬,大多说的也是他去道观与道士们胡混,而不是正经的出家,一般大富大贵的人家,怎么会让自己的儿女清灯伴古佛。妙玉不过是确实好不了,而且家里就算殷实也赶不上林家和贾府的。所以两个姓氏的人都有抹不开的面子,古时侯出家就像去当戏子一样,是迫不得已,是情势所逼才会的。

【04】对黛玉的病抱有希望

其实每个人都对未来充满期待,林如海夫妇又何尝不是,总觉得黛玉的病将来一天总会被治好的,不能因为和尚道士的一句话,又放弃了对此的希望。


读书使人明智,写作使人明心,心理学使人明事。我是青鸾惊鸿,感谢喜欢。

青鸾惊鸿


你好,我是国风

这位兄弟,这话有点搞笑了,林如海夫妇又不是你,如何知道才四五岁的林黛玉的病不可治?又如何舍得自己的宝贝闺女扔给一个癞头和尚出家?想这位仁兄,如果你有闺女,也四五岁。某天来了一个浑身邋遢,一身脓疮的癞头和尚,非要渡你的女儿去出家。你会舍得给吗?

显然。林如海夫妇既不是先知,也不过是肉眼凡胎的凡人,看不到眼前的人是神仙。再也有七情六欲,更舍不得唯一的宝贝闺女。不让她出家才是正常,直接把黛玉扔给赖头和尚出了家,两口子可能就是变态了!

再者,这本就是红楼梦这部书一个潜在的条件。如果林黛玉出了家,红楼梦中没有了林黛玉,没有了宝黛爱情。还不如写成《家春秋》了!怎么可以提这么吹毛求疵的问题?是这样探讨红楼的吗?


国风1974


导读:

安徒生有这样一句名言:“对于任何歌唱者来说,聆听者眼中的泪水是最好的报酬”,这是一种激动的泪水,是开心的幸福,眼泪是情感的指示灯,随时准备为心灵下一场雨,眼泪又是不解风情的云,弥漫在天空且黑压压一片,眼泪是带着微笑的烈酒,可以灌醉每一个尝试者的心扉……

而林黛玉是《红楼梦》中最爱流眼泪的人,泪在人在,泪尽人亡,眼泪是伤感的。

但林黛玉的病并不全是流眼泪所致,而是各种的身体折磨和内心思想煎熬,从出生到离开,左右她一生的且是曹雪芹手中的一支笔,林如海夫妇给了林妹妹生命,同时让她陷入了痛苦和迷茫,曹雪芹给了她主人公的地位,位居金陵十二钗之首,且就让她何等的悲凉与凄惨。

今天一起和网友品读名著《红楼梦》,聊聊林黛玉眼泪情结和林妹妹泪水中的人生。林黛玉的三世眼泪,前世木石之盟,今世疲惫不堪,来世爱恨两重天

一、林黛玉前世的眼泪,不忘甘露恩,出生世家有渊源。

林黛玉既是个神话人物,又是个人间美人,曾是一株仙草,在遥远的西方灵河聆听佛音,感悟自然天体的颤抖,在旷无人烟的幽灵之地蹒跚,得甘露之恩,恩人下凡体验人间温柔乡,自己便在警幻仙子那里挂名,来到人间以还泪为名来诉说木石之盟。

林黛玉最忘不掉的还是三生石畔的那段浪漫故事,林黛玉最模糊的回忆也是这一段永远没有记忆的岁月。

赤霞宫神瑛侍者是谁?她亦然不知,什么是恨天外,秘情果味道如何,饮灌愁水苦涩无比,她一概不知,只觉得和贾宝玉似曾相识,何等面熟。


轮回就是让她重新开始,投胎转世就是让林黛玉步入凡尘。

贾宝玉降临到了荣国府,传奇的宝玉让他没有了第二个名字,也没有人给他起一个比宝玉更响亮的名字,贾府一代不如一代,更没有一个人能够想起中国文化中还有比宝玉更加有内涵的词语,这一切都注定了她的名字就叫贾宝玉。

正因为要让贾宝玉和林黛玉扯上关系,林黛玉就出生在了林如海家,她的父亲林如海,是书香门弟的后人,又是一个学识渊博的探花,官至兰台寺大夫,是巡盐御史,不仅自身优越,娶的妻子更不一般,正是贾府老太太的闺女贾敏,这样一来,贾府和林家有了关系,贾宝玉和林黛玉也成了亲戚,木石之盟的故事有理有据顺其自然。


二、林黛玉今世的眼泪,从小体弱多病,几度遭遇煎身心。

上天是公平的,给了你优秀的东西就会剥夺你幸福的权利,林黛玉有这样一个富裕幸福的家庭,且让她有一个不健康的身体。

就这样有了矛盾,曹雪芹安排和尚也就出现了,和尚劝林如海夫妇,让林黛玉出家可保一生平安,如果不出家,除父母之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世。

可林如海老来得子女,儿子不幸夭折,只剩下这么一个女孩子,成为了命根子,岂能让林黛玉出家,何况林如海饱读诗书,根本不相信和尚的这一番话,继续寻医问药,以养容丸维持生命。


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从神话传说开始,古代神话故事讲究的就是报应,偏偏相信的就是和尚、道士这些所说的所讲的,什么科学道理、自然规律在神话面前显得相当渺小,之所以有了这样的封建迷信思想,林黛玉的人生在小小年纪就发生了变故。

五岁那年母亲重病,小小年纪遇到如此的大事,人生岂不痛哉,这时候林黛玉的眼泪已经包含了很多的无助和悲伤,母亲去世后,林如海一介书生,又怕照顾不好体弱多病的姑娘,这时贾母疼爱外孙女,想接入贾府好照应成长,林黛玉带着迫不得已的情绪离家出走,来到贾府,好景不长,父亲病重,林黛玉下苏州,安葬父亲,从此林家这个书香门第就从红楼梦中消失了。

父母双亡让她彻底成为了孤儿,投靠了贾府,寄人于篱下,在遭遇身体的煎熬想承受着心灵的创伤。


三、林黛玉未来的眼泪,爱上贾宝玉,岁月不等木石盟,一场游戏一场梦。

爱情是伤感的,源于生活的悲惨,林黛玉虽然过着大小姐的日子,衣食无忧,可她内心是孤独和寂寞的,这一切都源于林黛玉的性格和思想,林黛玉和贾宝玉有点相似,都痛恨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和仕途,看不起四书五经和八股文。

也可以说这两个人恃才傲物,都有着诗一样的梦想,且心有灵犀一点通。

林黛玉生在这样一个礼教束缚的末世里,有一部分眼泪是为世俗而流,他向往《西厢记》中的爱情,想为梦想插上翅膀,在自由的天堂任意的飞翔,更想冷月葬花魂,寻找一个懂自己的人成为自己的葬花使者。

林黛玉自从有了友情就有了爱情,木石之盟第一次相遇就注定了缘分,从贾宝玉的摔玉来看,这一次也就注定了玉碎的命运,暗示着木石之盟终究会成为林黛玉的眼泪,最终会枯竭,两株苦木,玉带林中挂。

林黛玉未来的眼泪不是幸福的结晶,是对贾宝玉的不惑和难以理解,那一句宝玉你好……更加让世人心情难以平静。

这是对未来最好的惩罚,林妹妹在天堂继续在流泪,不仅为贾宝玉,也为一群正要含苞露放的花朵流泪,为末世下所有失去自由爱情的群芳们流泪。

总结:

贾宝玉在太虚幻境不懂什么是千红一哭的苦茶,什么是万艳同悲的烈酒,林黛玉且知道秘情果的滋味,灌愁水的苦涩,也就是说贾宝玉不懂爱情,也不懂眼泪,林黛玉更不懂贾宝玉,爱情就如同眼泪,随着林黛玉的离开就彻底结束了,大地一片白茫茫真干净。


黑白文章泽渊诗


黛玉从小吃药,宝钗从小吃药,王夫人,贾母无病也吃药,宝玉懂药方,什么天王补心丹,人参养荣丸,珍珠做药引…

而黛玉吃的燕窝,人参都是补药,犹如现代人补人体白蛋白一样。怎么能说林如海夫妇就知道女儿的病不得好,何况,贾敏死时黛玉才五岁,胎里带的病怎么会直接想到活不长呢?既然对生命以及爱情充满期待,又何必产生出家的念头呢?

黛玉应该自杀在宝玉出家之前,如果她等一等,不杯弓蛇影,自相惊扰,也许她会和宝玉私奔或者是一起出家,铁槛寺馒头庵遥相呼应!也未尝不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