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无子引皇位之争,慈禧太后争权立四岁幼儿

同治驾崩后,新皇帝的人选成为了头等大事。

在说这个事情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下我国的皇位继承制度。

在夏启之前,尚无国家之说,当时所谓的“帝”“王”指的都是部落联盟的首长。这些人大部分都是由部落联盟推选产生,历史上谓之“禅让制”。像尧、舜、禹都是通过这种制度取得的王位。

夏启称王之后,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王”也有了现在的含义。自夏启至商纣,王位大体采取两种形式传承,一是“父死子继”,如启死后,将王位传给了儿子太康,另一种则是“兄终弟及”,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商朝的“九世之乱”。

后来,凤鸣岐山,周武王在建立新王朝的同时,也把“父死子继”确立为王位的主要继承方式。从此一直到清朝,中国的最高统治权都在这种制度下传递着。至于“兄终弟及”,虽然也有些王朝短暂实行过,但是终没有掀起太大风浪。

回到同治十三年的那个冬天。按理说,同治皇帝死后,应该由他的儿子继承皇位,但是不幸的是,同治皇帝驾崩时只有十九岁,刚大婚不久,还没有子嗣。在这种情况下,到底是由同治皇帝的兄弟,还是同治皇帝的侄子继承皇位,成为了清廷争论的焦点。

同治皇帝无子引皇位之争,慈禧太后争权立四岁幼儿

(同治皇帝)

当时呼声比较高的,是从同治的侄子辈,也就是“溥”字辈中选择一个做大清之主,这既符合清朝的惯例,也与中国皇位继承制度相符。当时“溥”字辈的只有两人,一个是溥伦,另一个则是溥侃。

不过,真正分析这两人,其实都不符合要求。

先说溥伦,虽然是道光皇帝长子奕伟的孙子,但他的父亲是贝勒载治,是从别宗过继而来,血统比较疏远。虽然历史上有把皇位传给外姓人的例子,比如郭威传给了柴荣。但慈禧太后明显没有后周太祖的胸襟,溥伦也没有展现出类似后周世宗的才能,这个人选就此作罢。

再说说溥侃,他是溥伦的弟弟,同治皇帝驾崩时才八个月,无论从血缘上,还是年龄上,都不是皇帝的最优选择。

既然“溥”字辈的没有合适的人选,那只能从同治皇帝的兄弟,也就是“载”字辈中选择了。

相对于“溥”字辈,“载”字辈在世的人非常多。其中和同治皇帝血缘最近的是恭亲王的两个儿子载澄、载滢和醇亲王的儿子载湉。这三个人被视作皇位的最有力竞争者。

从当时的形势看,恭亲王两个儿子的优势比较明显。首先是年龄,同治皇帝驾崩时,载湉只有四岁,而载澄、载滢都已成年,所谓“国赖长君”,这给载澄、载滢加分不少。其次是恭亲王的权势非常大,自从辛酉政变以来,恭亲王便成为了朝中权势最为显赫的人物,京内京外有一大批拥护者,此外,他在外国人心目中的形象也比较好,倘若他儿子继位,也比较容易取得列强们的认可。

可就当大家认为载澄或者载滢能够身登大宝,弥补乃父遗憾时,慈禧太后果断站了出来,击碎了恭亲王一家的皇帝梦。

同治皇帝无子引皇位之争,慈禧太后争权立四岁幼儿

(恭亲王奕䜣)

在决定皇帝人选的“西暖阁会议”上,慈禧太后是这样说的:“文宗(即咸丰皇帝)无次子,今遭此变,若承嗣年长者实不愿。须幼者乃可教育,现在一语即定,永无更移,我二人(即慈禧和慈安)同一心,汝等敬听,则宣布曰某。”

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无论是慈禧太后,还是慈安太后,都想立一个年幼的人作为皇帝。至于其中的原因,慈禧给出的理由是“可教育”。

后人评价这件事情,均认为慈禧太后之所以主张“立幼”,是为了在新帝继位之后继续掌权。无论恭亲王哪个儿子继承皇位,她都要和权力说拜拜了。毕竟,有“皇父”加成的恭亲王奕䜣,是绝对不会让慈禧太后再次指染最高权力。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我们不排除慈禧太后有这种想法,在“西暖阁会议”刚开始,她便询问了群臣垂帘听政的事情,便是明证。但需要指出的是,慈禧太后不让恭亲王的儿子继位,除了担心大权旁落之外,还有一层隐忧——她担心新君会重演嘉靖故事。

事实上,在“西暖阁会议”召开的三百年前,明朝也遇到过类似的事情。明孝宗驾崩后,皇位由他的独子明武宗继承。正德十六年,明武宗死在了豹房,因为他没有子嗣,所以当时的内阁首辅杨廷和,选择了他的堂兄弟兴献王朱厚熜继承了皇位,他就是明世宗嘉靖皇帝。

令杨廷和没有想到的是,嘉靖皇帝一来北京,就给他出了个难题——“大礼议”。这位年轻的皇帝并不承认自己的父亲是明孝宗朱佑樘,坚持尊崇自己的生父。由是朝廷分为了两派,争吵不休,而嘉靖也借此铲除了明孝宗、明武宗的旧臣,使自己真正成为了权力核心。

同治皇帝无子引皇位之争,慈禧太后争权立四岁幼儿

(嘉靖皇帝)

慈禧太后担心,倘若让恭亲王奕䜣的儿子继位,谁敢保证他不效仿嘉靖故事?到时,不仅她所享有的一切都化为乌有,奕䜣也可就此“黄袍加身”,和咸丰平起平坐。这显然是慈禧太后所不愿看到的。

既然恭亲王的两个儿子被排除了,结果很明确了,醇亲王奕譞的儿子载湉将成为清帝国新的主人。慈禧太后认为,载湉一方面年龄小,比较好控制,另一方面又是自己的外甥加侄子,谅他长大后不会像嘉靖那样绝情。更何况,奕譞相对于奕䜣,也没有太大的权力欲望。这些因素,无疑都符合慈禧太后的心理预期。

不过,新皇帝的生父奕譞显然没有做好准备。史载,他听到消息后,立刻爬伏在地上,连连磕头,继而失声痛哭,以至于昏迷倒地。醇亲王有这样的表现,可能有“喜从天降”让他失去了往日的理智的因素。不过,笔者觉得,醇亲王的眼泪除了喜悦之外,还有对未来的担忧。他明白,从此以后自己的儿子要和自己永别了。他不敢想象,没有父母陪伴的儿子,在深冷幽邃的紫禁城中,会变成什么样子。没错,载湉身边有一个“伯母兼姨妈”,但是奕譞知道,自己这位嫂子对待亲儿子同治皇帝尚且无情,怎么能指望她能真情温暖自己的儿子?

这是每个父母的正常反应,但是,此时已经由不得奕譞说“不”了。就这样,在慈禧太后的一声命令下,中国正式进入了光绪时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