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產業發展與景觀演變

鄉村產業發展與景觀演變

摘要:鄉村景觀是自然進程和人類活動相互影響的結果,鄉村特有的產業是鄉村景觀區別於其他人居環境景觀類型的根本原因,關注鄉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更替可以很好地解釋鄉村景觀的延續與更迭,研究鄉村產業發展模式可以為鄉村景觀演變的趨勢提供依據。文章以江蘇省鄉村發展為例,梳理從農業文明時期到工業文明時期再到後工業文明時期的三大鄉村產業發展進程,發掘每一時期中最具代表性的產業結構與生產方式;結合相應時期的鄉村景觀特徵,探究產業發展與景觀特徵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演進規律,為未來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提供可持續發展建議。

關鍵詞:鄉村景觀,鄉村產業,產業發展,景觀演變


  鄉村景觀是自然進程和人類活動連續、動態的相互影響融合而成的結果,體現了物質與非物質存在的價值。鄉村既是人們生產生活的場所,其景觀形式也是一種物質符號,記載了社會與自然的變遷,表現了人們思想、觀念與精神寄託。本文以鄉村產業發展為視角,研究它作為鄉村景觀演變的原生動力對其的影響,產業發展導致的鄉村資本、人口、貨物、技術等的改變對鄉村功能與形態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並改變了鄉村景觀的風貌和特徵。

  1 研究背景

  選擇從鄉村產業發展的視角探究鄉村景觀演變,主要有以下4點原因:1)鄉村特有的產業是鄉村景觀區別於其他人居環境景觀類型的根本原因,鄉村產業結構塑造了以農業為主的生產景觀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觀及特有的鄉村文化生活等景觀要素。2)鄉村景觀是人與自然相互作用的產物,展示了人類與鄉村自然環境最直接和最根本的聯繫,展現了一個地區獨特的自然條件和文化歷史。鄉村產業直接作用於鄉村景觀的形成與演變。3)當代鄉村景觀研究已經從單一學科研究轉變為跨學科的協同研究。產業發展引起的社會結構、鄉村風俗、鄉村居民角色轉變等議題,恰好也是鄉村景觀關注的問題。關注鄉村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更替可以很好地解釋鄉村景觀的延續與更迭。4)得益於我國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我國鄉村景觀風貌自古以來就受到鄉村產業影響而呈現出區別於其他地域的特徵,因此從鄉村產業發展的角度溯源景觀演變是合理的。

  本文研究的鄉村景觀的定義為:鄉村景觀是具有特定景觀行為、形態和內涵的景觀類型,是聚落形態由分散的農舍到能夠提供生產和生活服務功能的集鎮所代表的地區,是土地利用粗放、人口密度較小、具有明顯田園特徵的地區。鄉村景觀首先表現為一種格局,是歷史過程中不同文化時期人類對自然環境干擾的記錄。

  2 鄉村景觀演變

  生產力和生產觀的發展推動文明的演變,同時塑造了不同的景觀特徵。我國鄉村成熟於農業文明時期,因此本文截取農業文明至後工業文明的歷史序列探討鄉村景觀演變。

  2.1 農業文明時期的鄉村景觀

  2.1.1 鄉村產業特徵

  農業文明時期鄉村產業具有如下特徵:1)利用畜力、風力、水力等可再生能源進行生產使鄉村生產不再完全依賴自然界直接供給的食物與條件;2)鄉村生產基本是對自然的輕度開發,是利用和強化自然的過程而非對自然根本的變革和改造;3)鄉村生產方式、類型、規模等受區域自然地理的制約較大,是社會生產與生態系統的共生與競爭的結果;4)文化價值觀表現為樸素生態觀,是在有限生產力水平上建立的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態平衡。

  我國農業文明形成於大約一萬年前對自然的初步開發,我國傳統社會在戰國秦漢、唐代中期以及明清時期分別經歷的波浪式遞進的3次農業化進程使我國農業文明時期鄉村產業具有了小農經濟的生產運營體系、精耕細作的農業技術、宏大系統的農田水利體系的特徵。秦漢時期,土地國有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制得以確立,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地主和國家土地的租佃制以及自耕農小土地經營的特徵。隋唐時期,鄉村農業得到快速發展,農村商業已較為成熟。明清時期,對外貿易促進了鄉村商業的進一步發展,到1840年時,我國主要作物產量已經在世界產量中佔有較大比重。

  2.1.2 鄉村景觀特點

  鄉村產業是農業文明時期鄉村居民與景觀互動的直接媒介,以農業生產為主的鄉村產業對鄉村自然景觀、人文景觀都造成了一定影響並塑造了鄉村景觀特徵,總結農業文明時期鄉村自然景觀、鄉村聚落景觀、鄉村生產景觀特點。

 

 2.2 工業文明時期的鄉村景觀

  2.2.1 鄉村產業特徵

  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演變源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產生。工業文明時期鄉村特徵如下:1)科學技術進步使鄉村環境受到控制和改造,工業生產機器成為物質文明核心;2)工業生產機器的普遍使用帶來了居民自然觀、社會觀和價值觀的機械化;3)居民與自然的初級平衡狀態被打破,生產具有高度的主體性和能動性,自然環境被視為鄉村居民索取資源的原料庫和容納工業廢物的垃圾箱。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我國重農抑商思想受到了嚴重的挑戰,逐漸進入工業文明時期。隨著機械農具推廣使用、農業技術改良及農業科學傳播,農業生產效率得以提高,同時促進了商業性農業發展。新中國成立後,我國相繼在鄉村推廣人民公社運動、社隊企業等制度,鄉村工業得以發展。尤其在改革開放後,隨著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0項經濟政策、發展鄉鎮企業、農村稅費改革等相關政策制度實施,我國鄉村產業結構進一步調整。

  以江蘇農村為例,對其工業文明時期主要年份農村基層組織情況進行統計,結果發現工業文明時期鄉村人口增長緩慢,農業勞動力逐年下降,非農業勞動力呈上升趨勢。

  工業文明時期,江蘇省農村社會總產值逐年提高且增速較快。在各類產業中,農業增速較慢,且佔比逐年降低;工業和建築業較快增長,前者已成為佔比最大的產業;此外運輸業、貿易及餐飲業亦逐年增加,主要年份農村社會總產值。

  2.2.2 鄉村景觀特點

  工業文明時期的產業結構和土地關係重塑了鄉村景觀,呈現出城鄉一體化的傾向。鄉村工業等產業發展導致鄉村用地模式、生產方式等與城市相近,鄉村的環境生態、民風民俗等特徵被忽視。以江蘇農村為例,由於工業的發展,村莊建設用地擴張,村莊總用地面積、平均用地面積和人均用地規模都逐年增加。

 

 由於農業在產業結構中所佔比重逐年下降,耕地面積逐年減少,鄉村景觀破碎度增大,主要年份人均耕地面積按農業人口記。由於鄉鎮企業和工業園區的增多,建設用地中生產性建築增加,住宅和公共性建築佔比減小。鄉村景觀的“非農化”程度逐漸加強:農業、工業和集市貿易都開始向規模化、集團化、區域化的方向發展,以往在鄉村景觀中佔據主導因素的農用地逐漸減小,從而整個鄉村景觀的多樣性增加,農田優勢度減少,景觀要素比重發生變化,鄉村逐漸向“城市性”邁進。

  2.3 後工業文明時期的鄉村景觀

  2.3.1 鄉村產業特徵

  工業文明時期對於自然的過度掠奪和破壞迫使人類的文明轉向可持續發展的後工業文明。後工業文明的鄉村具有以下特徵:1)生產方式生態化,生態化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2)生活方式追求自身需要與自然生態的平衡;3)社會管理方式表現為公眾參與決策的合理配置資源的生態化社會管理;4)文化價值觀體現出對自然價值明確的認識。第十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明確提出了“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的要求,標誌著我國進入後工業文明時代。

  鄉村因其美觀的自然風貌、淳樸特色的民風民俗、健康的農副產品和優美悠久的村落建築而成為重要的旅遊目的地,加之後工業時代的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並超過了被認為觸發國內旅遊動機的800美元,因此旅遊業不斷髮展成為我國產業結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江蘇省為例,進入21世紀後,旅遊人口和旅遊總收入不斷增加,至2017年國內旅遊收入已超過一萬億元。鄉村旅遊亦成為後工業時期鄉村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帶來了諸如鄉村交通業、民宿業、餐飲業、信息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和現有產業如鄉村工業生態化、農業旅遊化等轉變,鄉村產業佈局相對完善。此外,鄉鎮企業中交通運輸倉儲業,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的企業個數、從業人數和總產值都得到了穩步提升。

  同時,後工業文明時期的鄉村進入產業高度融合的發展階段,如江蘇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2013年江蘇省農村網上發佈信息實現電子商務交易金額325.2億元,通過第三方平臺開設網店實現交易金額132.2億元,通過自建營銷網站實現交易金額111.6億元,從而成為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重要手段。

  2.3.2 鄉村景觀特點

  後工業文明時期,鄉村和農業已由過於單一的農民自居和農業生產功能轉為集農業生產、生態涵養、觀光休閒、農耕體驗和教育娛樂等多元功能於一體,因此農田作為最基本的鄉村景觀類型再次得到重視,其景觀特徵重新得到強化,鄉村景觀區別於城市的本土化特徵得到重視。以江蘇省為例,江蘇省農作物耕種面積總面積下降幅度放緩且在2007—2013年還呈現出穩中有升的趨勢,這在不可避免的建設用地擴張的背景下顯得尤為珍貴。此外,鄉村自然景觀完整性得到保護,自然資源得到保護與開發;鄉村聚落景觀由於村容村貌的整治及特色民宿的修建等措施得到進一步的提升,聚落風貌得到優化。由於農業旅遊的興起,農田肌理不再片面追求高效化而保留原有肌理,農業生產活動和傳統手工業成為旅遊商品而得以保存。同時,後工業文明時期的鄉村重視生態文明建設。以江蘇省鄉村為例,由於低干預的可持續生產方式的運用,鄉村自然肌理如農田、河道得以恢復,對於生態環境的保護也使鄉村景觀多樣性提高,景觀類型豐富,同時大型工廠等損害鄉村景觀風貌和諧度的人工要素的減少以及鄉土元素如鄉土樹種、色彩等的運用也使鄉村景觀進一步和諧與美觀。

  3 鄉村景觀演變趨勢

  鄉村產業的發展必定會帶來鄉村景觀的演變。農業文明時期的個體小農經濟模式塑造了鄉村完整的自然景觀、低密度的聚落景觀以及靠近居住地的以小面積地塊為主的生產景觀;工業文明時期,鄉村工業的快速發展導致鄉村自然景觀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鄉村聚落景觀呈現出集約化和快速擴張的特徵,鄉村生產景觀變得集約高效;後工業時期,由於鄉村旅遊業、生態農業等新興產業的發展以及鄉村區別於城市的自然風貌得到重視,鄉村自然肌理得到恢復,民宿業和旅遊業的發展及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促使聚落景觀風貌得以提升,並使鄉村生產景觀逐步具備商品化的特徵。

  當今鄉村產業仍舊處於快速升級演變的過程中,2018年國務院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明確提出鄉村振興戰略的目標,因此可以預見鄉村產業仍會朝著打通現代農業產業鏈條、聯通現代農業-健康食品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業農村現代服務業的方向發展,隨著鄉村景觀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等得到進一步重視,可以預測未來鄉村景觀有以下演變趨勢。

  1) 鄉村自然景觀得到進一步保護,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傳統自然肌理得到保存與恢復。隨著生態文明建設的推進,鄉村水域、河湖等非建設用地被蠶食的局面會得到一定程度緩解,自然生態格局得以優化。

  2) 鄉村聚落景觀進一步本土化、多元化。隨著鄉村地方文化得到進一步重視,鄉村建設融入地方元素,凸顯本土化特徵。同時鄉村聚落也需要解決歷史建築保護、傳統聚落更新以及新建建築佈局的問題,結合功能合理佈局建築,使鄉村聚落景觀兼具美感與科學性,既保持鄉村和諧的風貌,又滿足新興產業的需求。

  3) 鄉村生產景觀進一步呈現商品化特徵。但在將傳統生產方式、民風民俗等作為旅遊商品的同時,也注重其真實性的保護與傳承,除旅遊商品外的生產景觀由於進一步的智能化、機械化、全球化而呈現出更加集約的特徵,通過智能化的管理和科學的佈局提高生產效率。

  4 結語

  鄉村景觀是鄉村居民與自然互動的產物,相較於城市景觀,鄉村景觀具有更為完整美觀的自然環境和更為粗放的土地利用關係。變化的鄉村產業不斷影響鄉村景觀,並促使其持續演變,從最初的完整自然、低密度的景觀特徵演變為作為鄉村工業承載地的集約高效的特徵,最後由於鄉村生態價值和旅遊價值得到重視而呈現本土化、商品化的特徵。鄉村產業的屬性可以很大程度地影響甚至決定鄉村景觀的格局和風貌,因此鄉村產業的發展應充分考慮其對鄉村景觀的影響,鄉村景觀規劃設計也應充分結合鄉村產業發展,從而使鄉村景觀更加和諧,鄉村產業發展更加可持續。

第一作者:劉濱誼(1957- ),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學科專業委員會主任,國務院學位辦風景園林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務院、教育部、人事部風景園林專業碩士指導委員會委員,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設計專家委員會委員,風景園林專家委員會委員,研究方向為景觀視覺評價、綠地系統規劃、風景園林與旅遊規劃設計。E-mail:[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